杨广怎么死,他真的对当时的国家一点功绩都没有吗

天美资源网

杨广怎么死,他真的对当时的国家一点功绩都没有吗?

谢邀,隋炀帝杨广虽然是亡国之君,死的也很窝囊。他与其他末代皇帝有区别,他在任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一些至今也发挥作用。他开创科举考试制度,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成为现实,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一直延用到清末。他开通的隋唐大运河,方便南北交流,使南方丰富的钱粮方便运输到北方,利于国家管理,至今仍然发挥效益。他在甘肃张掖组织召开万国博览会,不仅使东西方文明交流顺畅,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以和平方式解决贸易的典范,也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除康熙、乾隆大帝以外到过最西边的皇帝。可惜,他好大喜功,安排了太多的世纪工程,不顾人民的死活,也不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激起了最底层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统治阶层普遍的不满,他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致使问题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恶劣,他干脆不去考虑,带着三宫六院下扬州了。在扬州被他的近臣宇文化及杀死,连口棺材都没有,在他的萧皇后的苦苦哀求下用行宫的门板下葬。

杨广为什么杀杨坚?

为了自己当上皇帝。

杨广怎么死,他真的对当时的国家一点功绩都没有吗

在杨坚驾崩的时候,杨广成为了皇帝。在那个时候,对于皇帝的死亡,人们有很多种说法。有一些人说他就是被隋炀帝给杀死的。隋炀帝为了能够当上皇帝,就杀了自己的父亲。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因为没有证据,大家也都只是一直在猜疑而已。事实是在杨坚去世以前,他就亲手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了杨广,这才是真相,而不是人们瞎传的杨广为了能够成为皇帝,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有就是杨坚在死之前,用尽所有的力气和所有的大臣都握手,在驾崩以后,人们都哭了。

还有哪些人杀害亲兄弟篡夺皇位的?

历代君王为上位常常会用一些非常手段,弑父、杀兄弟是常有的事。这个题目更像一个统计学问题,限制条件有这么几个:

1、这人是皇帝(而且父亲或兄弟是皇帝);

2、他篡夺皇位了(不该他即位或该他但没到时间);

3、他杀了本该即位或已经即位的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义兄弟不算)。

秦二世和唐太宗是符合这些条件的,隋炀帝是否杀兄弟还有争议,而且杨广是以太子身份即位,是否篡位也有争议。

那么,除了胡亥和李世民,还有哪些人符合这些条件呢?先秦这种事比比皆是,例如晋国曲沃代翼、劝杀诸公不但是杀,还是连锅端,除了自己亲儿子全都杀;卫国从州吁开始连续几代杀下来,国家衰弱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齐国从襄公开始乱,春秋首霸齐桓公也没止住儿子们相互攻杀……。但这些都不算,因为从秦始皇开始才有“皇位”这种东西。五胡十六国太乱,国主称什么的都有,而且都只是地方政权,就先不理会了,五代十国时的南方十国也是如此。余下的我们按时间由远及近说一说: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第三子,刘宋第三个皇帝。在大臣徐羡之、檀道济杀了他的大哥宋少帝刘义符后立他为帝。不过当时他才十七岁,参与杀兄还是被动上位不好说。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

刘宋第五个皇帝,在兄长刘劭弑父篡位后起兵夺得皇位,就这次起兵来说,算是讨逆,不过他符合上面提过的所有条件。刘骏虽说有些不好的传闻,但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

后梁末帝朱友贞

朱温第三子,在朱友珪弑父后起兵。朱友贞也是讨逆,虽然朱友珪兵败自杀,但和朱友贞杀的没区别。

宋太宗赵光义

这位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杀兄弟篡位的人,“烛影斧声”的故事流传很广,虽然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来看,“金匮之盟”不可信,篡位可能性很高。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武宗次子,在即位前,权臣燕帖木儿首先想迎立的是元武宗长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元顺帝的父亲),可是元明宗只在为八个月,还没到达都城就中毒身亡,于是才轮到元文宗即位。要说元文宗和哥哥的死毫无关系,恐怕没人信。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于谦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泰帝。明英宗回来以后被软禁,后“夺门之变”复位,两帝并存了一段时间,景泰帝被废,软禁至死。不过这位是复位,算不算“篡”有待商榷。

举出的这几位是史书有载,确实杀亲兄弟篡位的,或基本能推论出来杀亲兄弟篡位。

篡位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但要符合所有三条限制条件的还真不算多。有人说雍正改诏书篡位,那只是野史故事;有人说明成祖篡位,对的,不过不是篡的亲兄弟,篡夺侄儿的位,因他而死的亲兄弟有,但都没资格和实力阻碍他当皇帝,所以他不算;有人说曹丕,人家可是合法继位,而且没杀兄弟,至少明面上没有,最重要的是曹丕自己称帝,父亲、兄弟都不是皇帝,三个限制条件都不占。

综上所述,我以为杀了亲兄弟篡夺到皇位的除了胡亥、李世民,还有刘义隆、刘骏、朱友贞、赵光义、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朱祁镇这么六位。可能还有疏漏,请大家指教。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唐太宗是怎么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八岁登基,在位二十三年。他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但是,在做了十几年皇帝之后,唐太宗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渐渐地也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官室。他曾经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杨妃,还把已故大臣武士的十四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武媚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昼中出现。这预示着“女主昌盛”。于是在属下的建议下,李世民开始想方设法找出这个“武王”并把他扼杀在摇篮里。更为离奇的是,而李世民对于迷信占ト早已深信不疑。不由分说,李世民立即先把李君贬到华州任刺史,后来仍不放心,又借故将其杀死。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

在李世民的“晚年”,就是他做皇帝的最后几年,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一反常态,既迷信占ト,又痴迷丹药,所以在五十二岁英年早逝。

关于李世民的死,一般的史料说是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学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药当非异事。

对此,一些史料是这样说的:李世民先前曾听得翟安向伊密靡问起孙思邈,便仔细打听。翟安笑笑,说自己曾随孙思邈习医年余,只是学个大概。李世民又问起“五石散”之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五味石药制成。此药药性甚燥而猛烈,服用此药后,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宽大的衣等来散发,适应药性。“五石散”具有很大的副作用,服食后最直接后果就是,人的形态举止大异常人。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人食后极易性格暴躁。

李世民之死和他迷信“五石散”等丹药有很大的关系,要不然也不会在五十多岁驾崩。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的疾病,瘫痪在床上。

在御医的精心治疗下,李世民的身体得到了好转,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果他能安心接受治疗的话,身体应该无大恙。这一点从李世民的生活作息中可见一斑,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以前,李世民曾多次外出打猎。

其中,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一年,李世民就曾游猎过三次;两个月时间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校猎,我们当然可以依此批评他荒废了政务,但也证明了他体力充沛,精神状况处于极佳状态。而从贞观十七年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七年当中只见到一次围猎的记载。

除这了有国事的困扰,也多少透露出一个信息,即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李世民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也就是在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述政事得失。

李世民觉得他的见解比较独到,于是“特赐钟乳一剂,由此可见,钟乳等药剂应该是比较名贵的,也能看出李世民对金石丹药的迷信。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安排这个印度和尚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一定要采办到印度和尚所开的药方中的药。

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五十二岁,是中国历史上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间。

为什么有人说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

后世人们对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举动争议很大。有人说他修运河只是为了贪图享乐,去扬州观赏琼花,还有人说,修建运河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修建大运河是隋炀帝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政治举动。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后世历史称之为“一代暴君”。唐高祖李渊谥号杨广为“炀”,后来人称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画像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并迁都洛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隋炀帝杨广有两大功绩则被后人称道:完善科举制,修建大运河。

修建大运河的过程

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主要是在春秋到南北朝各王朝留下的旧河道的上疏浚,沟通各个水系。。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连通至今江苏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阳邗沟。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修建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穿过太湖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杭州)。

整条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北至华北平原,南到太湖流域,长度达到二千多公里。

修建大运河的缘由

一、政治方面

隋朝统一后,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门阀世族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

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尤其突出。隋朝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迫切需要保证朝廷在南方的权力威慑,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二、经济方面

南方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定都长安。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

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三、军事方面

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隋炀帝即位后就开始修建大运河,带动了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有力支撑隋朝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同时,滥用民力,建东京,修长城。三下江都,一游西域,大肆挥霍,穷奢极欲,消耗财物无数。

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等人于洛阳兴建东京。每月使役二百万人。隋炀帝追求奢华,花费钱财无数。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动员壮丁百余万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带)开筑长城。

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三征高丽,出动军士及民工数百万人。更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隋炀帝十几年的征役,使用军士民工达一千万人次以上,造成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烽烟四起,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灭亡。

文说

单纯就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而言,是非常有远见和魄力的。大运河对隋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后世在其基础上修建京杭大运河,至明清作用发挥到极致。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作用。

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无疑起到先驱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