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九族,太监们为何争着要去当差?
进宫当太监本身就是贫苦人家孩子生活不下去了才会选择的一条生存之路。那些做太监的孩子们很小便被净了身,送进了皇宫学习宫中的礼仪。更是被培养成了一副乖巧听话任人指使的奴才思想。
也就是说在宫中当太监的人本身就只是为了能够混口饭吃。既不图大富大贵又不图飞黄腾达,因为他们也没有那个机会和资格。那么既然是服侍主人日常生活。按理说服侍宫中什么样的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太监们为何还要争先恐后的去服侍那些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呢?
况且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意味着一生再无翻盘的机会。而奴以主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么这些的冷宫之中妃嫔身边的奴才自然也是在宫中毫无地位,在下人之中也并无威信。甘愿前去冷宫之中服侍那些不受宠的妃嫔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恰恰相反,服侍那些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反而更加有利可图。
其一,正是因为那些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再无翻盘的机会,因此这些妃嫔也会一改往日骄奢淫逸的生活做派和目中无人的性格。变得相对来说更好相处,更懂得做奴才的不容易。对太监们日常的生活更为体贴和了解。
因此,这些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会对下人和太监们更好。经常将自己身上的一些财物和金银珠宝赏赐给自己身边的太监们,同时也从身边的太监门口中获取一些冷宫之外的消息。毕竟凄凉的冷宫平时根本接触不到外人,更不可能见到皇上。只能从身边的下人口中获得一些外界的消息。
而且冷宫之中人烟稀少,那些高贵的主子们更不会轻易踏进冷宫的大门。因此太监们在冷宫之中当差往往可以轻松自在许多。不必那么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皇宫之中的规矩。更不用担心稍有不慎被主子们责罚!
其二,许多进入冷宫之中的妃嫔们并非都是人老珠黄之流,实际上有许多妃嫔们年纪轻轻但因为触犯了龙颜或者宫里的规矩而被打入冷宫之中,受到了皇帝的冷落,亦或者是皇帝年纪轻轻便不幸去世驾崩殡天,那些刚刚招进宫内的妃嫔们年纪轻轻便做了寡妇。而新皇登基之后让这些先皇的妃嫔们去冷宫之中常伴青灯古佛,也就是说冷宫之中的妃嫔们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想必很多人也都听说过一些关于宫廷之类的秘密。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统治者的后宫之中太监与宫女们往往都有对食关系。而这些太监们有时并不甘心与卑贱的宫女组成对食关系。
那么那些被皇帝打入冷宫之中的妃嫔们便成为了这些太监们最心仪的对象。毕竟这些妃嫔们往往出生于名门望族,姿态娇好、身份高贵且门庭显赫。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却能够给太监们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正是因为冷宫之中,对于太监这种下人来说拥有着种种的便利。又不用守在一个权势正盛的主人身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才出现了太监们和宫女们争先恐后的去冷宫之中当差!
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结局,现红学界通常认为,《红楼梦》佚稿中抄家后与贾宝玉共渡劫波的患难伴侣,是贾宝玉婚恋三部曲中继黛玉、宝钗后的第三部。
清代和近代的多种野史笔记,都提到有一个“旧时真本《红楼梦》”,其中写“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史湘云的结局,是探佚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问题。俞平伯早年写《红楼梦辨》,认为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原稿中,是写史湘云嫁给了贵公子卫若兰,但到晚年写《乐知儿语说红楼》,则说曹雪芹是写史湘云嫁给了贾宝玉。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回目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具体故事是:
贾宝玉得到一个金麒麟,很珍惜,因为他知道史湘云的腰带上就佩戴着一个。他准备把自己得到的这个金麒麟拿给湘云看,和湘云的那个做比较,这里面当然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意思,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因素。可是宝玉在大观园突然遇到大雨倾盆而下,在为躲避雨水而飞跑的过程中,把放在衣服里面的金麒麟丢掉了,而宝玉自己并不知道。这个被宝玉落到花草丛中的金麒麟,却偶然被史湘云看到了,她的丫鬟翠缕就拣了起来,并且说这个麒麟比姑娘佩戴的那个大,这个是雄性的,姑娘佩戴的那个是雌性的。史湘云拿着这个捡到的麒麟出神,因为翠缕文化水平低,史湘云给她讲“雌雄”和“阴阳”,扯到了人的男女性别。后来贾宝玉见了史湘云,要拿自己的金麒麟给史湘云看,才发现丢了,这时湘云就拿出了自己捡到的那个,对宝玉说:“是不是这个?”宝玉很高兴地拿回来,说正是它。
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是说这个故事情节是“伏线”,隐伏着八十回以后的故事“白首双星”。“双星”就是牛郎织女星,比喻一对恋人。针对这个故事情节,有两条脂砚斋的批语。
一条批语是:“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另一条批语是:“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俞平伯早年说,从第一条批语,知道写宝玉丢了湘云拾到金麒麟只是“间色法”,并不是暗示将来宝玉和湘云成婚;从第二条批语,可以这样揣测:贾宝玉的金麒麟,不知道怎样辗转到了卫若兰手中,史湘云也有金麒麟,所以两个人结成了金麒麟姻缘。卫若兰是在秦可卿出殡时到贾府吊丧的一个贵族公子。史湘云嫁卫若兰的假说,就建立在对这两条批语的这种理解上。
但探佚研究经过详细分析论证,证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这两条批语一点也没有说史湘云将来要嫁给卫若兰,其中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第一条批语其实是说,前八十回写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姻”,贾宝玉有通灵玉,薛宝钗有金锁,所以二人有一段夫妻缘分。这段姻缘在前面,就像画画的基本色,但后来又发生了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金麒麟姻缘,这一段发生在后面,就像另外涂抹的过渡色。因为男方都是贾宝玉,也就是“底色”是一个,薛宝钗和史湘云前后都和他发生了婚姻关系,就像在底板上先后涂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叫“间色法”。
第二条批语涉及的具体情况,是在抄家等变故中,贾宝玉的金麒麟不知怎么到了卫若兰手里,后来卫若兰偶然碰到落难的史湘云,发现她也有一个金麒麟,就帮助她和贾宝玉重新见面并最终结合,是这样一个桥段。
另外还有脂砚斋的批语说“卫若兰射圃”是“侠文”,由此可知,第二条批语中“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的基本内容,是一种侠义行为,就是卫若兰行侠仗义克服困难,帮助贾宝玉和史湘云会合。当然其中的情节可能复杂曲折,探佚不能说得太具体,但大轮廓就是这样。
俞平伯晚年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乐知儿语说红楼》中说:“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语,若非宝湘结合,则任何说法终不圆满也。”在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里,贾宝玉先后有三段重要的婚恋经历,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但由于八十回后的稿子亡佚了,而前八十回表面上都是在写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的纠缠,而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把史湘云嫁给贾宝玉的故事取消了,这些情况就使一般读者忽略了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其实前八十回里面,对史湘云才是贾宝玉最后的伴侣这一结局,是有许多描写予以暗示的,只是那些描写都比较隐晦曲折,艺术性微妙,一般读者很难看出来。
讲贾宝玉时已经讲过“湘妃”的典故。“湘妃”有两个,一个娥皇,一个女英,都是大舜王的妻子。贾宝玉有“三王号”,相当于大舜王,林黛玉是潇湘妃子,相当于娥皇,而史湘云姓名中的“湘”字,就是另一个湘妃的意思,相当于女英。暗示湘云命运的曲子中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正是“女英”之意。
再比如,贾宝玉住的怡红院是简称,全称是怡红快绿院,这个名字其实是贾宝玉起的,因为院子里种着海棠和芭蕉,海棠花是红的,芭蕉叶是绿的,贾宝玉就题了“红香绿玉”。那是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建成的时候,贾政带着贾宝玉游园,让贾宝玉给每个景点起名题匾额和对联。后来贾元春归省时把“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
“绿玉”和“快绿”象征林黛玉,她的名字里不是有“玉”字吗?她后来住的潇湘馆不也都是绿茵茵的竹子吗?当然怡红院里换成芭蕉,因为写竹子的话就过于显露呆板,没有艺术性了。而“红香”和“怡红”是象征史湘云,海棠就是史湘云的象征花卉,贾宝玉过生日那一回专门写过,史湘云抽的花名签上面是海棠,配着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
此外,“红香”的“香”也和“湘”谐音,第四十九回的回目“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香娃”就指史湘云,“割腥啖膻”就是史湘云和贾宝玉两个人烤野鹿肉吃。“红香绿玉”“怡红快绿”,就是象征贾宝玉一生有两个爱人:林黛玉在前,史湘云在后,绿在前,红在后,植物一般都是先长绿叶后开红花嘛。但“红香”“怡红”排到“绿玉”“快绿”前面,怡红快绿院简称为怡红院而不是快绿院,暗示其实史湘云比林黛玉更重要,她才是最后陪在贾宝玉身边的人。
周汝昌先生研究,史湘云和贾宝玉是“渔舟重聚”,就是两个人在经历了抄家的长久不知音讯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只渔船上。那么,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首先,史湘云的雪天联句中有这样的句子:“野岸回孤棹”“池水任浮漂”,是在水上漂流。而有一次贾宝玉穿戴着北静王给的蓑衣斗笠去看林黛玉,林黛玉开玩笑说贾宝玉像个渔翁,贾宝玉说赶明日我也给你弄一套,林黛玉笑着回答说穿上自己不就像个渔婆了?说完以后意识到和前面说贾宝玉像渔翁连起来了,成了夫妻的比喻了,很不好意思。周先生说这个情节真正隐伏的“草蛇灰线”,其实是后二十八回贾宝玉和史湘云在船上重逢,是“渔翁”和“渔婆”,因为林黛玉早早就死了,而史湘云和林黛玉是两个“湘妃”,可以互相替代。
那么把这些单项的情节串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轮廓:八十回后在朝廷两派政治力量的角斗中,贾母的娘家史家首先被抄家了,史湘云也落难了,落难的具体情节当然有各种可能性。卫若兰偶然碰上了史湘云,发现她佩戴的金麒麟和贾宝玉给自己的那个金麒麟是一对,就“行侠事”,想办法营救史湘云,而贾芸和小红也通过醉金刚倪二等江湖社会的力量参加营救。经过种种曲折,早就结束了和薛宝钗的婚姻而当了和尚的贾宝玉,这时也还俗了,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和史湘云在一只船上相见了,历经苦难沧桑的两个青年男女哭着拥抱在了一起。
我们再回头看预言史湘云命运的《乐中悲》曲子最后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红学研究者考证得很详细,“才貌仙郎”就是指贾宝玉,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当然是“仙郎”。“终久是”是“毕竟是”的意思,不是“到头来”的意思,就像贾宝玉自我解嘲说自己“终久是个糊涂心肠”(第四十九回)中的“终久是”。
所以《乐中悲》的意思是史湘云在经历了抄家等巨大苦难后和贾宝玉在一起,是乐中有悲悲中有乐,想通了这是命运因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要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对经历过的苦难要看得开,不要再“枉悲伤”了。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天下精英能尽为臣之道者,无论是忠臣或者奸臣,从不同用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治世之臣,每朝每代都有,他们熟知圣人之言,君子之道,不仅能理清国家大事,还能摆正君臣关系,为皇帝分忧,皇帝有了这样的能臣,便可以国泰民安,开创太平盛世,诸如管仲、魏征等人,他们属于社稷的建造者。第二类叫救世之臣,这种人凤毛麟角,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他们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天下,用一己之力来延续衰败的朝廷寿命,比如张居正,他们是社稷的维护者。第三类叫乱世之臣,这种人不属于奸臣、坏人,而是乱臣,他们熟知厚黑之学,将阴谋诡计,权谋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看清楚了人性的黑暗面,往往可以改朝换代,这种人比救世之臣还稀缺,属于社稷的破坏者,姚广孝便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生于1278年至元十五年。姚广孝家境富裕,自幼敏而好学,尤擅吟诗作画,十四岁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出家人一般都是了却红尘,潜心向佛,姚广孝却不一样,虽然好学,学的却既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经世之道,也不是佛学经典、六道轮回,而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这席应真也算是个奇人,身为道士却不去炼丹修道,专修阴阳术数之学。阴阳术数在当时人们眼中就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根本不屑一顾,但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不仅包括天文、算卦、占卜,权谋机断等,其中还蕴含着对现实的理解和分析,及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由于科举不考阴阳术数之学,所以学此学问的大多不是什么常人眼中的正常的人,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天之志,改朝换代之能。
姚广孝虽好结交文人雅士,兵甲富于胸中,却无报国之门,以至长时间内一直郁闷忧愁,恐自己此生无出头之日,于是开始云游天下。
待到姚广孝嵩山寺游玩之时,碰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相术奇人袁珙。此时的袁珙为人看相已很有名气,“所相士大夫数十百,无不奇中”。袁珙原本不认识姚广孝,但他看到姚广孝后,大吃一惊,追上前去为他算了一卦“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若是旁人给此评语,定会大发雷霆,不想姚广孝听到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不怒反喜。
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抓住这个机会,以通儒僧人的身份上京应试,可惜未被授予僧官,这让姚广孝非常失望,只好耐心等待。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需要高僧诵经祈福,因缘际会之下,姚广孝认识了燕王朱棣,并随他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姚广孝本应该在寺庙祈福念经,可是他却时常出入燕王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朱棣说着同一件事:造反。
此时的姚广孝年近五十且又是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贪图官位,喜爱钱财,追名逐利之人,他也知道造反成本极高,如若失败必将会满门抄斩,但因其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又得不到重用,满腔的抱负难以实现,如今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满脸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等待,不断磨练着他的心智,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引线来引爆。
而朱棣却不同,他出身皇族,妻妾成群,钟鸣鼎食,雕墙峻宇,造反不是吃饭,万一失败,自己小命不保,这笔生意实在需要仔细考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走上这条不给归路。
就在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初登帝位的羞涩和谦虚,率先开始动手,出了先着。
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本是朱棣的得力助手,也成为了朱允炆最早开始清除的人。朱允炆对这个叔叔毫不客气,
突调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将朱橚全家押至京城,直接贬为百姓,迁至云南。
朱橚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同年,有人告发晋王朱㭎贪虐残暴,建文帝朱允炆毅然依据大明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朱㭎迁至蜀地。
第二年,朱允炆再一次大义灭亲,以“不法事”的罪名将岷王朱楄逮捕,并废为庶人,远徙漳州。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建文帝朱允炆又以“意图谋反、伪造宝钞”的罪名开始对湘王朱柏下手,责命其入京师讯问。就当大家以为这次还会像以往那般顺利的时候,甚有骨气的朱柏与家人饮酒诀别后,紧闭宫门,全家随他自焚而死。
就算是这样的惨剧,也没停滞朱允炆继续行动的步伐,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将代王朱桂和齐王朱榑抓获,双双废为庶人。
至此,建文帝朱允炆彻底背弃了当初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诺,早就将什么文成武德、以德服人通通丢在脑后,傻瓜都会看出建文帝下一步将会干什么。
但是,建文帝抢到了先手,却没抢到先机,姚广孝抓住眼前这个时机,继续向朱棣灌输着他的理论,此时的朱棣也彻底明白过来,如果放任这个侄子继续胡搞下去,自己可能连姚广孝也不如,恐怕做个穷和尚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朱棣开始招兵买马,就在他的王府之内开展军事训练,甚至还招募了一批算命占卜的异人术士,以给自己壮胆。
朱允炆原本本着“先打弱的,后打强的”的战略,如今其他藩王纷纷落马,朱棣似乎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只能束手就擒,然而就在此时,朱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按照惯例,建文帝登基,藩王应当入朝晋见新的皇帝,由于此时局势紧张,大家都以为朱棣不敢来拜见,岂料朱棣不仅来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朱棣的无礼令群臣愤怒,纷纷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朱允炆知到自己登基不久,根基未稳,随即以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
朱棣风光的回到北平后,次月又遇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还应该前去京城,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次前去肯定不会像上次那般幸运,于是派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代他前去祭拜。
果不如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书齐泰便力谏朱允炆将三人扣为人质,就在朱允炆表示同意的时候,翰林学士黄子澄居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影响朝廷削藩,还不如将三人送还,以此来麻痹朱棣。
朝廷削藩,早已闹的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将要对朱棣动手,此时居然还要掩耳盗铃,可见书生办事,不知所谓。朱允炆本就拿不定主意,今见黄子澄所言,甚合他意,便将朱高炽三兄弟放回。
派三个儿子前往京城,朱棣本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为后悔的要死,没想到三人居然毫发无损的回来,高兴的大叫:此乃上天助我。
此时朱棣也明白了,朱允炆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躲是躲不过去,而且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是帝王之路,就是死路。
然而此时朱棣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过家家,需要兵马粮草,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伟大的军事家孙膑装疯卖傻的故事上得到启发,酝酿好久之后,专门在北平的闹市中开始装疯。
此事自然被朱允炆得知,于是派遣二个耳目前去看个究竟,二人来到王府,此时正是六月,盛夏如火,只见朱棣披着棉被,正在烤火,而且口中不停念叨,冻死我了。朱允炆得知二人密奏,很是高兴了一阵,但他却不知,在权力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朱允炆还是知道了他的叔叔在装疯卖傻,于是命令北平都司张信立刻逮捕燕王。张信本就是朱棣的亲信,接到任务后,初时也是犹豫好久,毕竟和朱棣造反那是杀头的死罪。
就在这生死一线之时,张信的母亲因受到朱棣府中那些异人术士在街头散布的谣言:燕王将来定能取得天下,立刻制止了张信。在这个啼笑皆非的理由下,张信化妆潜入王府,将朱允炆逮捕燕王之事和盘托出。
原本卧床养病的朱棣立即神奇的恢复了健康,感谢完张信的救命之恩后,立刻唤出等候多时的姚广孝,开始商议对策。
此时的朱棣面临着人生最大一个挑战,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要取天下,先得占领北平,可是他连王府都出不去。
朱棣胆大心细,做贼而心不虚,于是邀请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督指挥使谢贵进王府,说抓住了乱臣贼子,需要二人进府验明正身。二人也知目前形势,但又没接到逮捕燕王的诏,为完任务,于是肩并肩,大步踏的进入了鬼门关。
待到进了王府,到了大堂,朱棣摔瓜为号,一声令下,将二人捆了起来,随即全部斩杀。开工没有回头箭,之后朱棣令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由于守卫北平的士兵群龙无首,三日之内,燕王朱棣就完全占据北平。
这做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朱棣即将从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为了这一天,朱棣已经等了很久,士兵、武器、粮草充足,但他还缺一样,就是造反的理由。
对于六十四岁的姚广孝而言,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一切,他没有少年青春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吃喝玩乐,他只有坎坷的经历和日复一日孤灯下的苦读,于是姚广孝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开始给朱棣找一个造反的理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广孝终于从大明律中找到了一个漏洞。当初,朱元璋为了制约藩王,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又为了防止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但前提条件是藩王必须有天子的密诏。
这对姚广孝来说简直就不是个问题,他充分发挥自己厚黑学的本事,对这一条视而不见,直接宣称朝中有奸臣,需要出兵“靖难清君侧”,甚至将这歪理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问朝廷要奸臣,并且还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当朱棣将这一理论,向将士们宣传,意图鼓舞士气,岂料在他正讲的高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面如土色之时,姚广孝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如今瓦片落地,正乃大吉大利之预兆”。
当朱棣的部队接连大败朝廷的军队,朱允炆大惊失色,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也显现出来,没有一个有战斗经验的人能去对付朱棣。
朱允炆知道他的叔叔这次是来真的,马虎不得,孤注一掷之下,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功臣耿炳文。
朱允炆一生干过许多蠢事,但他把军权交给耿炳文是最愚蠢的,他没有开动脑子想一想,为何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耿炳文,他又有何过人之处?
果不如然,耿炳文接连在扬雄、莫州惨败,最后在正定溃败入城时,自相践踏,踩死的不可计数。之后,朱允炆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调兵五十万讨伐朱棣,围攻北平。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三年之中,朱棣虽有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战局已呈拉锯。建文四年,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打下去,自己的将士会越打越少,迟早会被对方擒获送去领赏,一直支撑他的希望之火眼看就要熄灭,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即将屈辱死去的命运: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图之。
此时的朱棣身处北平,离京师远距千里,而且各地都有名将镇守,士兵作战勇猛,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
就在朱棣陷入这个思维陷阱的时候,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姚广孝点醒了他,这个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的姚广孝敏锐的发现,完全可以避开城池,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便可。
朱棣醍醐灌顶,仿佛通往京城的道路畅通无阻,那闪闪发光的宝座,便是自己的天子之路。
1402年建文四年元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再一次披上了战甲,他下定决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进攻,不成功,便成仁。朱棣取道馆陶,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剑锋直指徐州。当徐州守军龟缩不出,企图固守之时,朱棣绕开徐州,转攻宿州,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六月渡江,拿下镇江,目标直指京城南京。
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六神无主,想不到削藩竟会让自己皇位不保。当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两个内奸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帮助下,朱棣攻克京城,江山易主。
而此时,史上最大的疑团诞生了,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不知所终,朱棣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终于坐上了帝王宝座,他认为自己当之无愧,因为他为之付出的太多了,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当朱棣开始分封跟随自己靖难功臣时,所有的人开心不已,但是唯独一人对此却完全不敢兴趣,他认为这些赏赐毫无价值,这人便是姚广孝。
毫无疑问,姚广孝是靖难成功的最大功臣,他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从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全是他一手策划,可以说是他扶上朱棣坐上了皇位。
1404年永乐二年,朱棣授官给姚广孝,任命他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太子少师,并且恢复其本名。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便开始怪异起来,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干,分他美女房子,他不要,只是每天住在寺庙里,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换上僧衣回庙。
人们不禁要问,姚广孝到底是为何?实际像姚广孝这样聪明绝顶,智谋过人的人,深知功高震主,一旦过于放肆,朱棣定不容他。
这就是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被神秘笼罩的人,争论极大的人,他深入简出,只想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1418年永乐十六年三月,北京庆寿寺,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一位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常年的军旅生涯和繁重的参谋工作已经耗干了他所有的精力,当年那个满怀抱负的阴谋家已经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此时他感慨良多,他不仅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奇计百出,发机决策,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一生没有什么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花甲之年之年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因造反而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不为钱,不为名,只赢下了一个助纣为孽阴谋家得名声。
奄奄一息的姚广孝面对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放了溥洽。
这溥洽本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据说他知道朱允炆逃亡之事,甚至还有人说是他收留了建文帝,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犯人,朱棣已经关押了十五年。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但姚广孝毕竟是自己一生中的挚友,他最后一个要求,实在难以抉择。朱棣沉思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答应了姚广孝。
姚广孝释然了,无数的人在他的阴谋策划之下,死于非命,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虽然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这些人虽然不是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却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姚广孝虽然不是什么大慈大悲之人,却也不是什么泯灭人性的恶魔,但是还是很多人因他而死,他背负的罪恶实在太多了,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朱棣提出了如此要求。
三月十八日,这位大明历史上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享年年八十四,姚广孝终于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不怕神一样对手,就怕猪一样队友。
朱标病故后,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下一代继承人,因其年幼也没有多大威望,朱元璋为避免孙子无法压制朝中大臣,对朝中功勋武将一番清洗,任命齐泰为辅臣。
朝务本就繁琐,一个辅臣无法很好处理政务,朱允炆为了提高做事效率,先后让黄子澄、方孝孺进入自己中枢成为辅臣。
朱棣厉害归厉害,可实际上朱允炆有个团结稳健参谋团完全有机会击败朱棣,可实际上朱允炆参谋团不仅没有足够军事力量,而且还时刻作妖,以至于全面占优朱允炆最终输给朱棣,真的是不怕神一样对手,就怕猪一样队友。
朱允炆削藩:这三人担任辅臣后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怂恿建文帝废除藩王,以便将大权收回中央,建文帝一听这主意不错,削藩收权有利于权利集中,确保中央力量强于地方,保证政权稳定便答应三人所请。
获得首肯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积极商讨削藩事宜,三人虽有意削藩,实际上内部并不统一。齐泰认为应该先对势力最强燕王朱棣下手,黄子澄、方孝孺认为先弱到强,最后处理燕王朱棣,这样能有效麻痹朱棣,增加胜率,还能保证朱允炆颜面。
齐泰曾在兵部任职深知燕王朱棣能力,若没有及时处理力量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有可能影响削藩大局。黄子澄、方孝孺坚守个人建议,不愿意退让。三人无法达成统一建议,只能由建文帝处理。建文帝重感情耳根又软,经过一番思索后同意了黄子澄、方孝孺建议,对力量较弱周王朱橚下手,最后在对付燕王朱棣。
一个个藩王接连被处理,燕王朱棣见情况不妙,只能绝地反击,可因力量不强又三子又被朝廷拘押,为确保儿子周全未轻举妄动。齐泰认为局势有利于朝廷,提出逮捕朱棣三子,正式跟朱棣摊牌。建文帝若按照齐泰建议,朱棣不敢轻举妄动。这时候,黄子澄提出放朱棣三子回去,可以更好麻痹朱棣,建文帝经过一番考虑,最终决定放回朱高炽三兄弟。
三子返回北平后,朱棣以没有任何牵挂随即准备造反,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先控制北平、接着又拿下周围城池,随即正式拉开“奉天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祸国殃民奸臣齐泰、黄子澄。
朱棣短时间控制北平及周围城池,远在南京的朱允炆见状不秒,让老将耿炳文率十三万大军出征讨伐朱棣,希望一举扫除朱棣。出征前,建文帝亲自召见耿炳文说了一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大约意思是希望耿炳文能留朱棣一命,不要伤及他性命。
耿炳文擅长防守,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不足,朱棣不仅擅长擅长又懂得大兵团作战,同时又有朱允炆神助攻,耿炳文排兵布阵上受到很大阻碍,很快被朱棣击败。
耿炳文失败后,朱允炆又听信黄子澄换李景隆担任主帅讨伐朱棣。
朱棣一听李景隆为帅,留下少数兵马驻守北平,带领大部队人拿下永平接着偷袭大宁,成功得到能征善战朵颜三卫,一时间整体力量高于李景隆。
李景隆就是纨绔子弟,压根没带过兵,更不要说指挥大兵团作战,能成为统帅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父亲李文忠的威名。李景隆得知朱棣进攻永平,立马率领大军进攻北平,留守北平朱高炽成功阻挡大军进攻,顺利等待朱棣率军回防,很快双方在郑村坝激战,朱棣成功击败李景隆。
李景隆兵败本不该继续领兵,那只建文帝又给了他机会,又让李景隆领兵六十万和朱棣作战,双方在白沟河激战一番,朱棣凭借出色军事指挥以及极佳运势又一次击败李景隆。
李景隆接连失败,导致失去建文帝对他失去信任,接着朱允炆又派出铁铉、盛庸、平安等将领和朱棣交战,双方经过一番激战,朱棣接连获得胜利很快击败各路明军,来到南京城下,李景隆见状不妙,开城门投降,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随即自焚,方孝孺等人随后被抓捕。
建文帝失败原因:其一:不少人奇怪了,认为建文帝力量强于朱棣为何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战役本质就是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无论谁胜利,江山依旧属于朱姓,并没有改朝换代,不少忠于明王朝将领不愿抵抗朱棣,以至于朱棣接连获得胜利,从而将建文帝一败再败。
朱棣威望本就高于朱允炆,是朱元璋亲儿子本有机会继承皇位,因嫡长子制度影响,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在位时没人敢说,可他一走朱允炆没有足够威望就过分削藩以至于引起朱棣不满,从而举兵夺回属于自己帝位。
其二:负责统筹讨伐朱棣作战事宜,大多数是文臣,这些人不愿意武将掌权,希望提高文官地位,为此武将权利受到压迫,如何在战场全力作战。
其三:建文帝之所以会输,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懂得军事将领,为自己筹谋大局,而是让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胡乱指挥,从而让自己连续犯下致命错误,让自己输了一场本来会赢战斗。
反观朱棣,能力强、又聪明,十分懂得指挥军队作战,在正确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从而让自己以弱胜强,最终拿下皇位。
其四:朱元璋数次大清洗,开国功勋基本上被清洗干净,活下来的那部分人选择明哲保身,压根不愿意展露风采。
综合所述:建文帝之所以会输掉这场必胜战役,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执政能力不足,错误削藩迫使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本来只要一个能力足够将领完全有可能打败朱允炆,奈何爷爷朱元璋连续清理功勋导致朱允炆没人可用,最终输掉了这场战役。
明成祖为何把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首先,明朝的历史真的是一本糊涂账。清朝从康熙一直到雍正,乾隆,历经三代修筑的明史,因为修著时间太长,并且里面夹带了很多私货,所以在史学界,其可信程度一直不高。
再加上,明成祖朱棣是从侄儿的手中抢得的皇位,其本质就是篡位,所以也导致朱棣诛杀朱允炆大臣的行为被大肆放大。
不过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脱离史书上一些偏颇的观点,直接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问主的问题,反而可能得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这个故事,我们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朱元璋作为布衣天子,对待功臣的态度跟汉高祖刘邦是极其相似的,那就是一个字——杀。经过明朝四大案的洗礼,朱元璋的建国班底基本被清洗一空。
但是作为老对手北元,其实力仍然不弱。朱老爷子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于是开始从自己的儿子当中提拔将领,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顺便说一句,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宁王,就是这位宁王的子孙。
按照朱元璋最开始的设想,长子朱标继承帝位,镇守南京。其他诸子封藩王,在边界地区看家,拱卫京师。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朱标死了。
继承人出现了空缺,其他有权利继承的人自然会动一些心思。朱彪的庶出长子朱允文(其实他应该还有一个哥哥,已早逝)凭着孝顺的表现,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被立为皇太孙。这里我们先注意第一个关键点:朱允文能够成为皇太孙,加分项最高的表现就是孝顺。
1398年6月30日,朱允文继位登基。同年,方孝孺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并与黄子澄、齐泰二人,共同组建了朱允文的执政团队。1399年8月5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请注意朱允文登基的时间,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间,二者仅仅相隔了13个月。
是什么原因让朱棣在新皇帝登基刚满一年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的发动叛乱?这一年又发生了哪些大事?我们接着往下梳理。
1398年末,朱允文刚刚登基满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其几位封王的亲叔叔开始陆续倒霉。第一位倒霉的是周王朱橚,禁锢。第二位倒霉的是代王朱桂,禁锢。第三位倒霉的是湘王朱柏,自焚。第四位倒霉的是齐王朱榑,禁锢。第五位倒霉的是岷王朱楩,废为庶人,从云南远徙福建漳州。同时我们的主角朱棣也被迫装疯吃狗屎,并将三个儿子嫡出的儿子,全部送到京城作为人质。所以,第二个信息关键点也已经呼之欲出了,作为凭着孝顺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同学,在上台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逼着五个亲叔叔不是死就是疯,或者抓回去坐牢。其削藩的激烈程度和对宗亲的苛待,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朱允炆执行上述政策的过程中,方孝孺作为其重要的幕僚,绝对不能说对此毫不知情。
1399年8月5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6月,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后,选择直捣黄龙,攻克南京。历时近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的获胜而告终。明南京皇城起火,朱允文不知所踪。
胜利了。朱棣凭着半生铁血的洗礼,凭着“靖难”的口号,终于登上皇位,但登基合法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在古代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让朱棣把一切责任推到朱允文身上,那是如论如何都不可能的。皇帝永远都不会有错,犯错了只能是皇帝身边的大臣,承担责任的也只能是他们。所以朱棣必杀方孝孺!再加上前期的这些国仇家恨,朱棣用车裂的方式处决方孝孺,也就可以理解了。
码字不易,如果文章能得到您的一丝认可和共鸣,还望给予点赞及关注,不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