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机药是什么药,乾隆为什么不立令妃为皇后

天美资源网

牵机药是什么药,乾隆为什么不立令妃为皇后?

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在嫡妻富察皇后去世后最受宠妃嫔,也是乾隆在与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后,后宫中实际的女主人。她十年之中为乾隆生育了六名子女,可以说是乾隆独宠她一人,可是就这么宠爱她,但乾隆却始终没有在她生前将她立为皇后,这又是为何呢?其实乾隆不是不想立她为皇后,他是不敢也不能在她生前将其立为皇后。

牵机药是什么药,乾隆为什么不立令妃为皇后

乾隆不可能为了令妃不顾国家大局

令妃魏佳氏虽然姓魏佳氏,实际上她只姓魏,她是地道的汉人八旗出身,她的家族出身于正黄旗汉军包衣,她的先祖魏国贤本隶属于明末皮岛总兵毛文龙所部耿仲明麾下,后来毛文龙被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诛杀后,耿仲明率部渡海投降了清太宗皇太极,而令妃的先祖魏国贤就是这时候跟着耿仲明一起投降了清朝。

后来耿仲明为清朝屡立战功成为清初异姓藩王之一,他的部属也都跟着他被纳入八旗,都隶属于正黄旗汉军。后来令妃的先祖魏国贤受到清初的“逃人法”牵连,整个家族及其部属全部被摄政王多尔衮贬籍到了满洲正黄旗包衣,因此魏氏家族从此世代成为内务府包衣奴才身份,也因此魏氏家族避免了卷入后来的“三藩之乱”中。

魏氏家族成为内务府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之后,也逐渐被满化,另外,雍正的爱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年世兰按亲戚关系算,还是令妃的亲表姑,令妃的祖母年氏是名将年羹尧和年妃的亲姑姑,因此令妃按血缘关系算是年妃的表侄女。

令妃比乾隆小了整整16岁,她大概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进宫,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令妃进宫时是什么身份,但是史书中提到“充入宫中”,这一个“充”字,再结合魏氏家族的低微出身,就能明白令妃入宫时是以宫女的身份被选入宫,只是后来她发迹了,史书中为尊者讳,没有明确记载她入宫时的宫女身份。

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令妃当宫女时服侍的是哪位女主人,但是历史上的令妃确实也如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那样是受到乾隆原配妻子富察皇后的推荐,才得以获得侍寝乾隆的机会,因此才获封为魏贵人,之后不久又被晋封为令嫔。

这个“令”字其实很有寓意,“令”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寓意着美好,由此也可见令妃给乾隆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所以才获得了如此封号。

不过令妃却高开低走了,虽然最初她晋升得很快,不到半年就从宫女晋升为嫔,但她却并不十分得宠,因为这期间令妃一直没有给乾隆生育子女。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令妃又开始逐渐受乾隆喜爱,这一年被晋升为令妃。在清朝只有皇后、皇贵妃、内务府大臣才有资格向皇帝推荐侍寝的宫女,令妃很可能是受到富察皇后的喜爱被推荐给乾隆侍寝,而乾隆碍于富察皇后推荐,不好意思过分宠爱令妃,所以富察皇后在世时,乾隆很可能故意没让令妃受孕。

事实也证明在富察皇后去世时,乾隆就越发喜爱令妃,他曾经写了不少诗来感念富察皇后把令妃推荐给了自己。不过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虽然逐渐开始宠爱令妃,却没有让她成为皇后,而是让娴贵妃辉发那拉氏接替富察皇后成为了第二任皇后。

富察皇后可以算是乾隆一生的白月光,他挑选辉发那拉氏成为继任皇后,也是因为辉发那拉氏身上有着富察皇后那温婉贤淑的气质,辉发那拉氏的封号为“娴”字,这个字也寓意着恬静温柔的意思,因此辉发那拉氏的气质必定与富察皇后相似,所以乾隆用她成为了替代品。

不过辉发那拉氏后来让乾隆失望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在南巡途中辉发那拉氏与乾隆发生了不愉快,她十分刚烈的以断发形式顶撞了乾隆,在满族习俗中,女子头发最为珍贵,只有在国丧和丧夫、丧父时才能断发,因此辉发那拉氏的断发之举让乾隆对她的好感一扫而空,并且还十分恼火。

乾隆本打算废了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是皇帝废后关乎国家大事,朝臣们是有权利发表意见的,辉发那拉氏当时没有大失人心的过错,很多遵守礼法的汉臣都想问乾隆以什么过错理由废后,但乾隆却对辉发那拉氏为何顶撞自己三缄其口,乾隆不肯说,而辉发那拉氏平素又没有大失人心的过错,因此群臣都反对乾隆废后。

乾隆碍于群臣反对,因此只得打消了废后的打算,但是他只是名义上没有废除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可他派人收回了辉发那拉氏的的皇后册宝以及皇贵妃、贵妃、妃公四份册宝,还将辉发那拉氏所居住的翊坤宫中的宫女和太监裁撤了大部分,辉发那拉氏虽然保留了皇后的名分,但实际待遇就如同被打入冷宫中一样,她的皇后之位是不废而废了。

而辉发那拉氏被不废而废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令妃,此前乾隆比较宠爱的慧贤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以及纯惠皇贵妃都已经去世,令妃也早已被晋封为令贵妃,而辉发那拉氏与乾隆闹翻之后,后宫之中就属令妃地位最高,因此她直接被乾隆晋升为皇贵妃,并以此身份统摄后宫事务,成为实际上的后宫皇后。

皇后在世时皇帝册封皇贵妃,这是自康熙朝之后清朝历史上就罕见的事情,在后宫等级中皇贵妃的级别仅次于皇后,相当于副皇后,只有一个名额。清朝自康熙之后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皇后在世时为了尊重皇后,绝不能册立皇贵妃。

但是辉发那拉氏还在世,名义上还是皇后,乾隆就册立了令妃为皇贵妃,这明显就是把辉发那拉氏的皇后权力剥夺了,也代表着将辉发那拉氏不废而废。

因此后人按照获得利益最大的人最有嫌疑来判断,都认为令妃在辉发那拉氏与乾隆闹翻的事情中有一定的关系,确实令妃嫌疑也很大,她似乎有与辉发那拉氏争宠的嫌疑,令妃为乾隆生育的四子二女六名子女全都是在辉发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这不能不让人猜测是不是令妃获得乾隆独宠,而辉发那拉氏做为皇后吃醋,亦或者令妃获得了乾隆独宠,又想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

不过不管是辉发那拉氏吃令妃的醋惹怒了乾隆,还是令妃想把辉发那拉氏整掉自己来替代她,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也只能是后人猜测而已了。

辉发那拉氏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抑郁去世,她虽然生前保留了皇后名号,但死后却没有得到皇后葬礼,也没有被葬入到乾隆的裕陵之中。

令人不解的是在辉发那拉去世后,乾隆明明可以名义上再册立一位新的皇后,而已经贵为皇贵妃的令妃则是不二人选,但他却一直宁可皇后之位空着也没有再册封令妃为皇后。

其实也很好理解乾隆不能立令妃为皇后的想法,因为清朝是满清的天下,是满族人统治的政权,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历任皇后就没有是汉人出身的,何况令妃的家族还是八旗包衣出身,如此低微的出身怎能成为皇后。

因此如果乾隆想将令妃册立为皇后,他很难向满清王公贵族交代,毕竟册立皇后是国本大事,乾隆也是要与满清的王公贵族商议的。

而如果乾隆执意册立一个汉军包衣家族出身的女人为皇后,那势必会引起满清王公贵族的反对,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统治阶层的团结,所以乾隆又不是唐高宗李治,敢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他即便再喜爱令妃,也不能置国家政局于不顾。

所以乾隆不可能为了令妃不顾国家大局,虽然乾隆在令妃在世时没有册立她为皇后,但他尽可能地让令妃拥有了等同于皇后的权力,在辉发那拉氏去世之后,乾隆没有再立皇后,他一直让令妃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后宫事务,令妃在当时也等同于皇后,只是没有皇后的名号而已。

乾隆为了嘉庆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

除了令妃的出身让乾隆不能立她为皇后,还有就是她的儿子嘉庆让乾隆不敢立她为皇后。令妃给乾隆生育了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就只有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和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年仅14岁的嘉庆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储。在嘉庆被秘密册立之前,乾隆曾经两次秘密册立过皇储,分别是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这两位皇子都是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出之子。

乾隆在刚即位时就立刻秘密册立了永琏为皇太子,但是很可惜,永琏在9岁夭折,后来富察皇后又生育了皇七子永琮,乾隆正准备将永琮秘密册立为皇储,不过很可惜永琮2岁时也夭折了。

在永琮去世不久之后,富察皇后也经受不了两次丧子之痛的打击去世了。至此乾隆的嫡妻和嫡子全部死光,乾隆十分悲痛,他在此期间曾多次对朝臣说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起就没有嫡子能继承皇位,所以他继位后就决心从自己这里要由嫡子继承皇位,因此乾隆对大臣们公布自己曾经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储,后来又准备册立永琮为皇储,但二子都夭折了,让他十分悲痛没能由嫡子继承皇位。

所以在大家都明白了乾隆内心有嫡子立储的情结,如果乾隆册立令妃为皇后,那就等于把嘉庆的皇储身份暴露出来了,毕竟令妃只有这么两个儿子,永璘年纪十分幼小不适合成为皇储,那年长的嘉庆肯定就是皇储了。

清朝自雍正起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吸取了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教训,所以采取秘密立储制度,避免皇储成为众矢之的。

乾隆此前对外就表露过嫡子立储的情结,如果他要册立了令妃为皇后,那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嘉庆是皇储。

因此乾隆出于对嘉庆的保护,他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后来乾隆为了迷惑外人,他甚至同时表现出对黄十一子永瑆和嘉庆的喜爱,永瑆和嘉庆晚年都深得乾隆的器重和喜爱,因此当时外界都猜测乾隆的皇位继承人很大概率是在二人之中诞生,但实际上永瑆虽然才华横溢,可他偏于文弱且优柔寡断,这点十分不被乾隆所喜。

所以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令妃49岁去世,她也没能得到皇后封号,她只被乾隆追谥为令懿皇贵妃,不过虽然令妃到死都是以皇贵妃身份去世,但她的葬礼相比以皇后身份去世的辉发那拉氏可气派得多。

辉发那拉氏死后没有得到皇后封号,而且被乾隆特意下旨以皇贵妃礼仪举行葬礼,不举行国葬,不准陪葬帝陵,不设神牌,没有享祭,实际上她的葬礼远比皇贵妃等级还要低得多。

而令妃去世时是皇贵妃身份,本应以皇贵妃葬礼下葬,但是乾隆却赐予了她超乎皇贵妃等级的葬礼,她的葬礼规模近乎于皇后,乾隆特意命不少的王公贵族为她戴孝出殡,虽然没有明面要求举行国葬,实际上王公贵族戴孝送葬几乎就等同于国葬规格了,而且乾隆还特意命人把令妃葬入自己的陵寝裕陵之中,相比辉发那拉氏的葬礼,令妃的葬礼更像是皇后葬礼,因此在乾隆心目中令妃虽然没有皇后之名,实际上与皇后没有区别。

后来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在这一天正式对外公布了皇储为嘉庆,并宣布第二年自己将让位给嘉庆,同时下旨追谥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令妃由此成为乾隆第三任皇后,只不过这个皇后之名却是她在死后才获得的,她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汉族血统皇后。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特意以太上皇名义给皇帝嘉庆下了一道圣旨,乾隆叮嘱嘉庆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把自己和富察皇后以及令妃三人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养心殿的佛龛中,只有皇后的神主牌位才能让后世皇帝供奉,由此可见在乾隆心目中令妃早就是皇后了。

乾隆给予令妃的待遇其实与皇后几乎相同,只是在生前差了她一个名号而已,因此嘉庆在继位之后常以此自夸,嘉庆称自己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当然,后世并不认可嘉庆的嫡子身份,毕竟令妃生前没有皇后名号,实际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是嘉庆的嫡长子道光。

由此也可看出虽然乾隆给予了令妃实际等同于皇后的权力和待遇,但是就差这一个名号,就让她的儿子嘉庆的嫡子身份都不被后世认可,可见这一个名号有多么重要。

所以乾隆出于保护嘉庆的目的,他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但是在乾隆心目中令妃其实早已经就是皇后了。

写在最后

因此乾隆在令妃生前没有立她为皇后,主要是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出于对令妃的爱护,毕竟令妃的汉族血统以及家族出身低微,乾隆如果把她置于皇后之位会引起满清王公贵族对她的不满;另一方面就是乾隆出于对秘密册立为皇储的嘉庆保护,令妃不成为皇后,秘密立储才能继续保持神秘。

其实令妃的一生已经足够完美了,除了寿命短点,她得到了乾隆后半生的宠爱,她的家族后来也因她被乾隆特意抬籍到了镶黄旗满洲,整个魏氏家族彻底成了满洲贵族,儿子成了继任皇帝,她生前还拥有皇后的实际权力,死后也得到了皇后的待遇和名号,这样家族出身低微的女人却在封建时代走向了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这基本就属于一部灰姑娘逆袭史了。

历史上被毒死的二十个皇帝有哪些?

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虽然平均年龄并不算太高,但大部分皇帝至少能做到自然死亡。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在数以百计的帝王之中,同样有很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其中仅是被毒死的皇帝便多达二十位。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部分皇帝为疑似)。

1、西汉平帝刘衎:被权臣王莽毒杀(疑似)。刘衎是西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汉哀帝驾崩,因其死后无子,而权臣王莽为了掌控朝政,便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于同年九月立为皇帝,因其年幼而由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刘衎虽为皇帝,但权力却掌握在权臣王莽手中,百官皆聚于朝廷东厅以听取王莽的指示,刘衎不过是个傀儡罢了。元始五年(6年)十二月,年仅十五岁的刘衎于未央宫去世。关于西汉平帝的死因,《汉书·平帝纪》和《汉书·王莽传》皆未有毒死的记载,但颜师古在位《汉书》作注时,却详细记载了王莽毒死汉平帝的过程,不过这种说法仍有争议。

2、东汉质帝刘缵:被权臣梁冀毒杀。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永憙元年(145年)正月,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去世,太后梁妠和哥哥梁冀于是拥立年仅七岁的刘缵为帝,而梁妠则以皇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朝政则基本掌握在外戚权臣梁冀手中,朝中虽有大臣反对,但却皆被打击和压制。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因梁冀太过飞扬跋扈,君臣矛盾激化,于是梁冀便让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亲信将毒药洒在了刘缵食用的煮饼之中,刘缵吃过毒饼后,顿觉气闷肚痛,不久崩于洛阳宫中。关于此事,《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有载,“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

3、东汉后少帝刘辩:被权臣董卓毒杀。刘邦乃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不过汉灵帝钦定的继承人却是其弟刘协,并要上军校尉蹇硕在自己死后扶立刘协即位。然而,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当汉灵帝驾崩后,在储君争夺中蹇硕却不敌大将军何进,年仅13岁的刘辩这才得以即位。不过,刘邦即位不久,由于何进与宦官集团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入朝主政。昭宁元年(189年)九月,在董卓胁迫之下,刘辩只得退位,汉献帝刘协这才得以即位。次年正月,山东各地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担心他们利用废帝刘辩之名,于是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刘辩,强迫刘辩喝下毒酒而亡。关于此事,《后汉书·皇后纪》有载,“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酖……(弘农王)遂饮药而死”。

4、西晋惠帝司马衷:被权臣司马越毒杀(疑似)。司马衷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司马衷即位。传闻司马衷痴呆不能任事,皇后贾南风则在诛灭太傅杨骏之后,开始执掌朝中大权。后因贾南风处死太子,引发“八王之乱”,战乱之中司马衷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历经被废和复立,但朝中大权已经旁落。而就在司马越赢得“八王之乱”不久,司马衷便于太熙元年(290年)四月突然在洛阳显阳殿驾崩,相传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毒杀。

5、西晋怀帝司马炽:亡国后被刘聪毒杀。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早年获封豫章王,后于永兴元年(304年)被封为皇太弟,晋惠帝驾崩之后,司马炽即位,但朝政大权却被司马越所掌控。后司马炽与司马越矛盾激化,司马炽于永嘉五年(311年)三月下诏讨伐司马越,司马越同月病死,而其麾下军队在护送灵柩返回东海封国途中被石勒击败,西晋最后一支力量就此丧失。同年六月,刘聪军队攻入洛阳,司马炽被俘,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变”。司马炽后来虽然被封为会稽公,但身为俘虏的他却是受尽折磨,后在建兴元年(313年)正月一次宴会上,司马炽因负责斟酒而令晋朝旧臣悲伤不已,结果遭到刘聪猜忌,于同年二月被毒杀。《晋书》有载,“帝遇弑,崩于平阳”。

6、南凉王秃发傉檀:亡国后被乞伏炽磐毒杀。秃发傉檀为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思复鞬之子,早在秃发利鹿孤在位时,朝政大权便全被委托于秃发傉檀,后在元兴元年(402年)秃发利鹿孤去世后即位,并于同年自称凉王,迁都乐都,年号弘昌。嘉平七年(414年),秃发傉檀在南凉连年不收的情况下,率军西击乙弗鲜卑,结果被西秦乞伏炽磐乘机偷袭,兵败投降,南凉就此亡国。秃发傉檀投降后,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封为左南公,但一年后便被乞伏炽磐毒死。《晋书》对此有载,“炽磐以傉檀为骠骑大将军,封左南公。岁余,为炽磐所鸩。”

7、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被文明冯太后毒杀。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长子,于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其父于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去世后,拓跋弘即位。皇兴五年(471年),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的拓跋弘,打算禅让于京兆王拓跋子推,但被众臣所阻,无奈之下只得禅位于太子拓跋宏,被尊为太上皇帝,专心修佛。承明元年(476年),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魏书》有载,“至六月暴崩,实有鸩毒之祸焉”。

8、北魏孝明帝元诩:被生母胡充华毒杀。元诩是孝文帝元宏之孙,宣武帝元恪和宣武灵皇后胡氏之子,于延昌元年(512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延昌四年正月十三日(515年2月12日),宣武帝去世,年仅六岁的元诩即位。然而,由于其生母胡充华擅权乱政,再加上私生活极为混乱,搞的朝廷乌烟瘴气,遂于武泰元年(528年)发密诏命大将军尔朱荣率兵擒住胡太后,结果密诏暴露,结果被胡太后及其男宠郑俨、徐纥投毒,暴死于显阳殿,时年十九岁。《资治通鉴》有载,“俨、纥恐祸及己,阴与太后谋鸩帝。癸丑,帝暴殂”。

9、北魏节闵帝元恭:被权臣高欢毒杀(疑似)。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永安三年(530年)十二月,孝庄帝元子攸被废弑,在尔朱世隆等人的拥戴下,元恭继承皇位。普泰元年(531年)六月,高欢起兵于信都,并于次年击败尔朱天光等,后在崔陵的建议下,高欢废元恭于崇训佛寺,而立平阳王元修。普泰元年(532年),元恭去世,而关于其去世的原因,《魏书》只记载他于太昌元年五月丙申“殂于门下外省”。而《北史》则记载,元恭是“遇弑殂于门下外省”。

10、北魏孝武帝元修:被权臣宇文泰毒杀。元修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高欢废除节闵帝元恭,又迫使元朗退位之后,改立元修为帝。元修在位期间,高欢大权在握,元修后因不满高欢专权,转而于永熙三年(534年)七月投奔宇文泰,迁都长安。结果是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宇文泰也不是个善类。永熙三年(534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给杀死,改立元宝炬为帝。《北史》有载,“须臾,帝饮酒,遇鸩而崩,时年二十五”。

11、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权臣高洋毒杀。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改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朝中大权则皆在高欢手中,史称东魏。高欢去世之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继任。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元善见被迫禅位于高洋。禅位之初,高洋对其还算善待,封其为中山王,且允许其在封地悬挂天子旌旗,然而当高洋帝位稳固之后,元善见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初十日(552年1月21日),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时,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静帝没有防备,结果中毒而死,而他的三个儿子也随后被杀。《北史》有载,“帝竟遇鸩而崩”。

12、西魏废帝元钦:被权臣宇文泰毒杀。元钦是西魏文帝元宝炬嫡长子,元宝炬去世之后继位。由于当时西魏的朝政大权皆被宇文泰所掌握,这引起了元氏皇族的不满。于是,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十一月,尚书元烈密谋杀宇文泰,事情泄露,反被宇文泰所杀,元钦对此忿忿不平。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对于元烈之死愤愤不平的元钦,再度密谋诛杀宇文泰,夺回大权,临淮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人垂涕切谏,元钦不听,结果再度事泄失败,元钦先被幽禁于雍州,后于同年四月被鸩杀。

13、西魏恭帝拓跋廓:被权臣宇文护毒杀。拓跋廓原名元廓,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四子,宇文泰废黜元钦之后,改立元廓为帝。元廓继位后,大权彻底落入宇文泰手中,自封太师、大冢宰,并迫使元廓改回拓跋姓。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临终之前,由于其子宇文觉年幼,便嘱托侄子宇文护,帮助嫡长子宇文觉主持军国大事。宇文泰死后,拓跋廓封宇文觉为太师、大冢宰、袭封安定郡公;不久,进封宇文觉为周国公。同年十二月,宇文护迫使拓跋廓禅位于宇文觉,拓跋廓被降封为宋国公,但不久后便被毒杀。

14、北周明帝宇文毓:被权臣宇文护毒杀。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长子,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因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于是改立宇文毓为帝,大权仍掌握在宇文护手中。宇文毓表面看来文弱,其实内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膳部下大夫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宇文毓最终毒发身亡。《周书》对此有载“夏四月,帝因食遇毒”。

15、隋文帝杨坚:被隋炀帝杨广毒杀(疑似)。杨坚之父杨忠本为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称帝后的所作所为绝对算是出色,可惜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其本已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后因次子杨广善于伪装,讨得皇后独孤伽罗欢心,而最终废杨勇改立杨广。仁寿四年(604年)8月,眼看杨坚病重,杨广开始放纵自己,见识了杨广真面目的杨坚极为后悔,结果离奇死于仁寿宫。关于杨坚之死,目前还是个谜,不过《大业略记》中记载,“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右庶子张衡进毒药……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16、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显被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谈高宗李治病逝,李显即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由于其即位后重用皇后韦氏外戚,被武则天于次年废为庐陵王,先后迁居均州、房州等地。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李显得以复位。复位之后,李显有感于韦皇后多年来的陪伴,不仅允许其参预朝政,更是重用韦氏外戚,结果韦氏迅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得以左右朝政。然而,韦皇后并不满足于此,她想要的是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在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日,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暴毙身亡。《旧唐书》有载,“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

17、唐哀宗李柷:被权臣朱温毒杀。初名李祚,是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初封辉王,授开府仪同三司、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被权臣朱温所杀,次日蒋玄晖假传圣旨,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李柷,于是年仅十三岁的李柷登上皇位。不过,此时的李柷完全就是朱温手中的傀儡,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天祐四年(907年)三月,李柷在朱温和亲信的威逼之下,被迫禅位于朱温。禅位之后,李柷先是被降封为济阴王,迁居曹州,但因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各地藩镇仍然奉李柷为天下共主,朱温遂于天祐五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派人赶到曹州毒死李柷。《旧唐书》有载,“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为全忠所害”,《新唐书》则记载“梁开平二年二月遇杀”。

18、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疑似)。原名从嘉,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即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在宋太祖灭南汉之后,李煜更是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然而,李煜一退再退,南唐还是难逃被灭的下场,李煜最终于开宝八年(975年)兵败降宋,被授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迁居东京汴梁,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封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北宋京师。关于李煜之死,目前仍有争议,根据宋人王铚在《默记》中的记载,当日李煜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结果惹怒赵光义,遂赐牵机药鸩杀李煜。

19、元明宗和世瓎:被图帖睦尔和燕铁木儿毒杀(疑似)。和世瓎是元武宗海山长子,延祐二年(1316年)十一月,被叔父元仁宗封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为部下起兵拥戴他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天历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和世㻋的异母弟图帖睦尔在两都之战中打败了拥护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的势力,元朝皇位重新落入武宗一系手中,和世瓎遂被拥立为帝,于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继位于漠北草原。然而,就在同年八月南下大都的途中,和世瓎突然暴死。关于和世瓎之死,后世指出乃是中了燕铁木儿所下之毒,而图帖睦尔也难逃干系,而后来即位的和世瓎之子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更是在至元六年(1340年)六月,明确宣布图帖睦尔是杀害他父亲的幕后真凶。

20、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毒杀(另说袁世凯、李莲英)。载湉乃醇亲王奕譞之子,其母叶赫那拉·婉贞则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载淳病逝,在两宫太后的支持下,载湉被立为帝。即位之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去世之后,则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并始终牢牢掌握着朝中大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载湉身故。2008年,经过对光绪帝遗留的头发、遗骨、衣服和墓室内外的反复检测,确定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但关于毒死他的罪魁祸首,目前仍难以确定。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被毒死的二十位皇帝,由于史料记载的原因,其中部分为疑似案例,是否真被毒死,目前难以确定。

你最佩服如懿传里面的哪个人物?

1、如懿:

她有一张迷离的脸,一双如诉的眼,一颗尚未被辜负的少女心。

周迅演绎的如懿,恰到好处。

她本性清冷,云淡风轻,不争不怒,让多少人为她着急。

大家在怀疑,她这么心慈手软,怎么在后宫混到最后?

但别忘了她聪明,收敛,淡泊,看穿却不说穿,持宠而不娇,对皇帝情真意切,懂得在太后以下的后宫隐忍生存,这些都是她不能忽略的优势。

她明白深宫的法则,只是她是有底线的,很多事情,她不屑做。不愿为了一些虚妄的东西,去改变自己的本心。

她心中始终有对真善美的向往。

她不是不争,而是她在乎的,是更难得的东西:情分,君心。

只是她不知道,她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那些明争暗斗不择手段的嫔妃,而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她最信赖的青梅竹马枕边人。

尽管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磨难,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是相信的,是笃定的。她的心里眼里,全是对他的信任无欺。

只是啊,聪明如她,终究是看不清:君心,那原本就是最不可信赖的东西。所谓荣宠,不过是取决于皇帝的心情罢了。

当她看清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其实根本是一场虚无;她最相信的人,原来是一个天性凉薄、自私寡淡、冷酷无义的人。那才是她最大的心死。

2、皇后:

董洁的皇后,从一开始就给我一个惊喜。

形象吻合,演技和颜值皆在线。

她曾手握一手好牌:正妻,位至中宫,儿女双全,显赫的家世,皇帝的尊重,贤惠的口碑。

只是她一直害怕,不安。因为她太清楚,若皇帝的心意改变,她所拥有的貌似稳定的一切就会烟消云散。

她的一生,都在为做一个贤惠得体的皇后,为富察氏的荣光,为生养嫡子继大统,为保住中宫的身份,殚精竭虑,耗尽心血。

只是啊,她在乎的东西太多:位份,子嗣,家族,甚至是夫君完整的心。

在乎的东西越多,担心害怕就越多,就输得越惨。

直到最后,她才看清真相:她从未得到过夫君的爱怜和信任,一切不过是他为了皇室的颜面。她,从来就没有赢过。

董洁最好的一场戏,是临死前那场。

她于病榻中醒来,自知寿数无多,看到皇帝很高兴,第一次对夫君敞开心扉。她红着眼,哽咽着,虚弱地,一字一句诉说着这一生的害怕,不甘,位高孤寒和爱而不得。

面对皇帝的质问,她震惊地坐起来,藏不住的悲切,无奈,有口难辩。她以她最在意的富察氏荣光发誓,却被他的凉薄所伤。

最后一刻,当彻底看清眼前这个人,她心寒至极,在绝望中悲极反笑,闭上眼睛,泪水长流,让见者肝肠寸断,陪她一场悲凉切骨。

这样的演技,堪称满分。

3、海兰

有人说,这部电视应该叫《海兰传》。

的确,在所有人里面,海兰,是最拎得清、看得透的一个。

她心里从未爱过更没在乎过皇帝,他来了,她表演出欢喜;他不来,她根本毫不在意。

张钧甯的珂里叶特海兰,把她最初的胆小怯弱和后来的坚毅狠辣,外柔内刚,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开始时的笨拙柔弱,到后来的黑化和坚定。海兰的成长,是含着血泪的荆棘之路。

曾受过无数欺凌和侮辱,在那次深夜痛哭流涕大病一场之后,她终于明白,无人可让她一直依凭,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她黑化之后,迅速适应了后宫里残酷的丛林法则。从此,她成了如懿最坚强的后盾。

她的每一次出手,准,狠,绝!

为了救如懿出冷宫,她不惜以身试毒;因为恨皇后对如懿的陷害,巧妙地害死了二阿哥永链;为了把纯贵妃从炽手可热的继后人选中拉下来,她利用五阿哥永琪,一石三雕,把纯贵妃、大阿哥、三阿哥的权力之路彻底切断;到最终如懿倒台之后,也是她,把越斗越勇的炩皇贵妃扳倒,给如懿报了仇。

海兰和如懿的姐妹情,她看得最重,也是唯一看重的东西。

因为在她眼里,荣宠,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心意;位份起落,也在皇帝一念之间;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总会长大,会成家,会走入皇权争斗的漩涡,会与自己有间隙。只有姐妹,能在这无尽的深宫中相互扶持,始终站在你身边支撑、取暖、相伴到最后。

如懿去世以后,嬿婉怎么也没想到,最终把自己扳倒的,是从来不起眼的边缘人海兰。

姐姐,你为何总是看不透情分二字。万人之上的皇帝,早已经不再是你曾经的少年郎。你固执地守着最初的记忆,丢弃所有荣光,心死如烬,一去不回。

乌拉那拉氏如懿既死,活着的珂里叶特海兰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这混沌的世情里,唯有你曾与我真心相对。这后半生的每一天,都是对你的念想与回忆,孤独地。

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便是让陷你至绝境的人,活不过你离开的那个年岁。

你永远是我最深爱的姐姐。

4、嘉妃

整个电视剧集里,始终保持颜值和装扮在线的,是辛芷蕾演的嘉妃。

辛芷蕾真美啊!尤其是她梳着母族的发型,身穿母族服饰时,那一脸的温柔妩媚。她轻拂柳袖,纤然起舞,魅惑众生,周围的一切黯然无光。

辛芷蕾的嘉妃,几乎是本色出演。她把她的野心和欲望,她的狠劲儿,她的倔强,表现得非常自然,似乎是拈手即来,毫不费劲。

嘉妃,表面心直口快,实际心狠手辣,借刀杀人,毫无底线,无所不用其极。

她的罪行,罄竹难书。

皇后,高贵妃,如懿,玫嫔,海兰,嬿婉,无一不被她害过。

一切她看不惯或挡她前路的人,她绝不手软。

但她并不是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母族,为了她心头的白月光王爷。

她被如懿斗下来那次,所有人无不欢呼痛快。

但是啊,当她刚生完死婴,拖着孱弱的身子,挣扎着踉跄跑出来想见母族世子一面,那一声“王爷!”,带着哭腔和绝望,那样凄然,仿佛把这么多年的思念和期盼全汇集成这一句,二十年的光阴在眼前划过。闻者无不动容,那一刻,仿佛她的一切错,都可以被原谅。

他是她心中唯一的温柔,是她全部的支撑与信仰。

可惜,终究不过一场错付。

“如果有来生,你再也不要过这样的人生。”她临终前顾镜自语的一句话,道尽悲凉。

5、嬿婉

对嬿婉当初投进乾隆怀抱,如懿和凌云彻是不理解,不原谅的。

这不公平。

对于一个曾在四执库终日劳作不得休,曾在花房日夜干体力重活,曾在嘉妃宫里被无休止地欺凌侮辱多年无人能救她的低等宫女,她想方设法往上爬,有什么错?

底层小人物的辛酸苦痛,有谁能明?多少次呼喊无门,多少次深夜痛哭,谁能保全自己?

对于贫穷缠身、毫无尊严的底层女孩来说,爱情,是最无用的东西。她等了那么久,爱情和凌云彻救不了她。

她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她很清楚,自己与如懿三分相似的脸,是她最好的资本。

果然,因了这张脸,她终于当上了嫔妃,不用再做人下人。

最初,她只是想生活过得不那么难;后来,她不甘心依然被人看低;再后来,她想要超过曾欺负她的嘉妃;再再后来,她想要登上无人之巅,受万人仰视。

随着位份上升,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于是她干的坏事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下作无底线。

从底层爬起来的人,一旦上位,尝过了权利的滋味,则再也难以放弃权欲。

权力的滋味可真好啊,那是她一生中最畅意的时光,拦路的人,不堪的往事,全化为云烟。眼前什么都不缺了,位分,荣宠,儿女,众人艳羡的的目光。

嬿婉,她从来都是目的明确。整部电视,她是唯一一个专心宫斗的人,别的妃嫔总有所为之人。只有她,谁都不爱,只爱自己。她只想要得到最好的生活。她表现出来的爱,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更好的出路。凌云彻如此,乾隆亦如此。

只是啊,她的惶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在后宫,单单靠皇帝的宠爱,身后没有家族做依靠,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飘着。

她费尽心机,终于扳倒了唯一挡在前路的如懿,她以为自己真正安心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可她如何能想到,正是如懿的死,造成了皇帝对她的疑心与冷落,也将她苦心经营的一切,轰然推倒。

直到死亡那一日,她才明白,自己与其他嫔妃终其一生的争斗,其实从未赢过。

因为,一切都是看皇帝的心情,他能把她捧上天,也能把她踩到泥里。

6、高贵妃,纯贵妃

高晞月是最早领饭盒的重要人物。

想当年,她二八芳龄,粉雕玉琢,温柔娇羞,美得让人不能移目。初嫁入潜邸,意气风发,宠幸不衰。

开始时候的她,心思单纯,只是得到夫君的宠爱;为了稳固地位,一心依靠皇后,想要皇后的庇护。

后来入了宫,因为妒忌,也因为想替皇后分忧,被嘉贵妃屡屡利用,成了手上最脏的人。

在那些孤寂的夜晚,想起自己做过的坏事,她时时心惊。问身边的宫女:“茉心,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狠毒?我从前不是这样的!我只要听到谁有喜,就想去害她,我不想变成这样!”

她一辈子的念想,便是可以有一个孩子。

可是她在临死前才明白,自己一直对皇后忠心耿耿,鞍前马后,从不敢有二心。皇后却只是利用她,用一只暗藏零陵香的手镯,从一开始便断了她的念想。

在这样的如履薄冰步步被算计的深宫里,她智商不高,情商更低,身体又不争气除了变狠变坏,别无他路。

纯贵妃,她是深宫里自始至终没得到过皇上宠爱的一个。

性格娴静,模样不出众,智商不够高,身世不显赫。她深知自己的短处,从来不争宠,不站队。

这样低调卑微的存在,保全了她的三个孩子顺利诞生。

她唯一的一次争,是在皇后死后。她仗着位分高,子嗣多,以及皇后临死前的一个举荐,便以为也可以争一争。

不料被海兰轻巧一招,便丢盔弃甲,还赔上了自己儿子三阿哥的前程。

从此之后,她再无斗争之心,立场坚定地站在如懿这边。她一辈子为着的,只是她的孩子。

最后终于弄明白,皇帝这些年对自己的冷漠与敲打,原来是因为一支莫须有的发饰。这样人畜无害的纯贵妃,她终究死在皇帝的疑心里。

7、帝王心

后宫里的女人们机关算尽,斗得你死我活,身世显赫也好,荣宠不衰也罢,无论善良或者狠心,她们的命运,从来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皇帝才是皇宫里的终极大boss。一切都取决于他的心意。尊荣或屈辱,不过是在他的一念之间。

如懿传里的乾隆,在前朝是个明君,在后宫却是个妥妥的大渣滓啊!

他多情却无情。见一个爱一个。好着的时候,极尽荣宠,给了她们以为的真心;抛弃的时候,狠心和绝情无人能及。

他生性多疑,一旦对一个人起了疑心,此人从此便活在人间地狱里。

他的冷心冷情,让接近他的人无不被其所伤。

他心硬如铁。几乎每一个嫔妃,都是在临死之前看清他的狠心和凉薄,心寒至极,绝望离世。

高贵妃,曾经恩宠不断十几载,在她最后病危的三年零十个月,几宫之隔,却不肯来看她一眼。直到她临死前匍匐恳求,他为了应付高斌问起贵妃临死状况,才过来见最后一面。他对她好了那么多年,她以为他是真心喜欢她的,可是她错了,不过是痴心错付一场;

皇后,死前曾恳求他叫自己一声闺名琅嬅,可他疑心着她,迟迟不肯叫出这一句。她一生所求不过自己夫君的一刻真心,却终不可得;

玫嫔,被他得知是太后安插到他身边的,赐死前依然要被他利用,断绝了太厚送来的庆嫔的子嗣之路,最后被赐一壶毒酒;

舒妃,与他恩爱半生,痴心了一辈子。最后得知,就是这个自己深爱了一辈子的男人,亲手算计她,给她吃了这么多年不能生育的药,也间接害死了自己孩子。她心如死灰,绝望自焚;

纯贵妃,一生安分守己,最后却因为一枚发饰,被他莫须有地怀疑,在绝望与心寒中油尽灯枯。

如懿,曾与他相知相爱不相欺多年。最后的日子,在他负气的疏离冷漠之下,受尽冷眼与煎熬,在病痛交加中自戕而亡。而他连她身后的最后一面,也终究不肯见。

嬿婉,半生委婉柔顺,从不逆他意,他对她荣宠不衰,把她捧上了皇贵妃之位,最后却赐给她最毒最痛苦的牵机药,让她受尽折磨苦楚死去。

所有这些女人,全是被他宠过的枕边人,是他儿女的母亲们啊。可是她们的死,对他来说似乎与一个陌生人的死并无多大区别。很快便会被新人所替代。

因为他是至高无上的王者。在他眼里,所有匍匐在他脚下的妃嫔,都是侍候他的奴才。即便是皇后,也首先是他的奴才,然后才是他的妻子。

只有如懿才信了他的鬼话,以为可以陪他肩并肩站在无人之巅。连他自己,也曾经相信。可他终究更喜欢所有人臣服在他的脚下的感觉。

越真心爱过他的女人,伤得就越重。

帝王心,她们从未得到过,更未曾猜透过。

当他把所疑心之人一个个除去,才发现,站在这无人之巅,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了。他终究成了踽踽独行的孤家寡人。

才明白,原来在这寂寞深宫里,从来就没有赢家。

如懿传里魏嬿婉先死还是如懿?

如懿先死,卫嬿婉后死。如懿在后位时,皇帝封魏嬿婉为皇贵妃,这里就造成如懿和乾隆之间的隔阂。

后因乾隆南巡时看中一位女子,如懿认为宫中女子出自选秀,并断发,如懿交回宝册,回来郁郁寡欢,不吃药,最后去世,如意死后,魏嬿婉谋害嫔妃,陷害皇嗣,被人揭发。皇上赐牵机药。让魏嬿婉生不如死,最后折磨致死。

唐宋哪首诗词最悲凉?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每每吟诵起汉代才女卓文君的这首《怨郎诗》,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悲凉与怜惜。少年不识愁滋味,初次读起这首诗是被诗中精巧编排的数字所吸引,后来学弹古琴曲《凤求凰》时,为了深入领会琴曲的创作背景,对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琴挑白富美卓文君,月夜私奔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了充分的解读和体会。前些年,有一次去成都游玩,无意间来到了卓文君的老家四川邛崃,在平乐古镇上那个传说中她们二人月夜私奔的古渡口,悼古怀今,感受那番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冲破藩篱的勇气与决绝。

一首《凤求凰》穿越千年,铸就我与他们之间心意相通的无尽情缘,轻触琴弦指尖下流淌出的每一个琴音,都饱含敬畏与凝重。每当此刻,《怨郎诗》中的凄婉佳句也常涌上心头,那是我对才思敏捷的才女卓文君为了捍卫爱情,面对男权至上、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的压榨,心头滴血,笔尖蘸泪,一声声啼血地召唤,终于打动了司马相如,唤得浪子回头,从此和卓文君一起琴瑟和鸣重修旧好,让爱情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爱情的故事跌宕起伏,引人怜惜,更为琴曲的演绎平添了几分诗意。

附:《凤求凰古琴曲》

——西汉·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顽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慈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永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飞高,无感我思使余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