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出土于什么地方,一级文物目录

天美资源网

长信宫灯出土于什么地方,一级文物目录?

1.清明上河图

长信宫灯出土于什么地方,一级文物目录

作者: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现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宝贝,但要看到它并不容易。

2、四羊坊尊

阳方尊是国家博物馆的珍品之一,是殷商时期的礼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乡宁县,是中国十大青铜文物之一,四羊方尊被历史学家称为“终极青铜典范”。

3.后妈武丁

后穆武鼎,原名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为商代皇陵。商朝皇帝祭母铸二鼎,现藏西藏国家博物馆,可以随便参观。

4.雪景和寒林图

作者:范宽在宋代,画家的山水往往都是用心中的意象来描绘的,为了心中的山谷。据古书记载,范宽“心胸宽广,善饮酒……”。道教崇尚自然,具有辩证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崇尚道与自然,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5、金玉衣服

1968年7月12日,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出土中山陵王静金玉服。现在,它们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6.敬晋侯之鸟。

侯鸟尊于90年代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114号墓坑,为山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7.匈奴王冠

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中出土。它是战国时期的鹰冠金冠饰品,是匈奴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稀世珍宝,也是至今所见的“胡关”。造型独特,制作成熟。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艺术的结晶,堪称匈奴的艺术瑰宝。

8.东平汉墓壁画

2007年10月12日晚,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出土。这件珍贵的文物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成为社会公认的“十大镇馆之宝”。

9.清理并干燥狄龙皇帝线周围的旋转瓶。

90年代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烧制,南京博物院珍藏之一,十大镇馆之宝。

10.萧何在月下追韩信梅瓶。

1950年,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穆盈墓出土。元青花的“小和”紧随《韩信·月下》屠美瓶的发现,为我国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11.王羲之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上虞帖写于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12.富春山居图

作者:黄创作于元代1350年。

13.云纹青铜大镫

1978年,福建南坪、建瓯小桥公社杨泽大队黄克山出土,是福建省博物馆的珍品。

14.战国楚大鼎

1933年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15、商兽纹鹿耳四足青铜。

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兴安大洋洲,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商业消化器!

16.春秋莲鹤方壶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巩峥墓出土。莲花花瓣中央竖立着一只清新淡雅的白鹤(仙鹤),展翅一脚。

17.越王勾践剑

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王山楚墓一号墓出土,湖北江陵楚贵族墓出土越王勾践。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经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妻。所以这把剑很可能是他娶女儿的时候作为礼物来到楚国的,后来楚王送给了某个贵族,所以就成了这个楚国贵族的陪葬品。另一种意见是分赃,即309年至306年前,楚国出兵全国时,楚军缴获此剑,带回楚国,最后成为陪葬品。

18.曾侯乙敲钟。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雄伟、最巨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

19.平纹纱衣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西汉纱衣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服装,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致轻巧。在中国古代丝织、服装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湖南省博物馆曾经委托一家研究所仿制素纱服装,最后织成了一件重49.5g的仿真素纱服装,这一过程耗时13年。

20.金代铜坐龙

1965年,在黑龙江阿城的程楠城墙附近出土了铜佐龙。中国龙采用人的五官作为造型是非常罕见的。人鼻和龙身的结合并不会让观者感到不协调。人鼻比传统龙型中的猪鼻更生动,使人想起“真龙天子”和“君权神授”,也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秘。

21.青花云龙图案高足碗

1975年,吉林省博物馆在全省文物普查中,从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耀里毛都公社南哈拉图达大队收藏了高足碗。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22.瑞和地图

作者:赵霁,北宋宋徽宗人

瑞和图是最经典的超现实表现手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从画面角度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最典型的作品之一,比西方超现实主义早了几百年。

23、云龙人物图案转心象牙球

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4、金猴王砚

何鹏洲聘请当时肇庆黄冈著名制砚世家郭氏的后裔郭大师,根据这三块端石的特点,打造了一方三分砚。每一面都有形似动物的图案形象,一面形似猴子,是猴王砚;一边是起重机;另一个像一头斜躺的牛。

25.路祥铜鼓

1976年在广西贵县(今贵港)萝卜湾一号墓出土,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之宝。

26、宋柏青琉璃花嘴凤头壶

这只花嘴凤头壶的造型受到了唐代波斯金银器的影响,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27.古兰经

2002年6月10日,宁夏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宁夏博物馆考古人员考证后发现,宁夏博物馆收藏的一本《古兰经》是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

28.镀金铜牛

1977年,宁夏银川贺兰山西夏陵出土西夏鎏金铜牛。据了解,由于蒙古军队彻底灭西夏,西夏陵墓几乎被毁或被盗。考古学家在西夏陵发现了空空177号墓。一个年轻的工人突然踢到了一个硬物,是这只青铜牛的角。后来,这头牛被称为“被踢出去的国宝”。

29.骑在燕子身上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3年,它被确定为中国的旅游标志。

30.铜镀金观音像

国宝观音镀金像。青海著名的瞿昙寺是明朝皇帝赐的。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31.镶嵌金兽首的玛瑙杯

它于1970年10月在陕西省Xi南郊何家村出土。

兽头玛瑙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精美的唐代玉雕,也是目前发现的最精美的唐代玉器。

32.舞马冠军杯银壶

1970年在陕西省Xi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玄宗做皇帝时,把管理国事、居住的地方搬到了美丽的兴庆宫,兴庆湖边修建的“勤政厅”大楼就是处理政务的地方。在一年一度的钱球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玄宗在“勤政厅”大楼前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据说有一次表演马舞,马给皇帝祝寿鞠躬,皇帝喜出望外,把酒给跳舞的马,马把酒杯含在嘴里,一饮而尽。银壶上的舞马造型,捕捉了杯中饮酒的瞬间,将历史的精彩瞬间流传至今。

3.兵马俑

1974年3月,岭东西阳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在秦始皇陵以东三里的下河村和乌拉村之间,发现了一个大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发现了2000多年前秦俑的宝藏。

34.青铜神树

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它是中国宇宙树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巨大实物标本。

35.太阳神鸟金饰

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藏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饰的中心图案很像一个有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的四只鸟很像神话中的“负日金太阳”,都与太阳神崇拜有关,所以主要寓意着古蜀时期“太阳、月亮、鸟、象牙”的宗教崇拜。

36.东汉时期的铜车马

东汉铜车马于1975年在贵州兴义东汉墓中出土,现藏贵州博物馆。据专家介绍,黔西南是古代夜郎国的中心,东汉青铜车马的发掘对西汉夜郎文化的追寻,尤其是对探索汉代中原文化与夜郎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37.舞阳石雀

重庆忠县舞阳镇发现乌石雀。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被发掘。舞阳汉阙的发现者是王洪祥,一个普通的煤炭搬运工。

38.牛湖铜案

牛筒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中出土。李家山青铜器是“国宝”,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他们与中原、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有着历史渊源,但在边疆地区也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39.双体陶罐

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40.翡翠白菜

玉白菜原是雍和宫的陈设,雍和宫是清末金妃居住的宫殿。据说玉白菜是她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它象征着新娘的纯洁,而昆虫象征着生育能力;愿新娘多子多孙。

41.东坡食肉石

东坡肉石又称红烧肉石,是一种天然玉石,没有雕琢。它是台北故宫三大殿堂中的珍品之一。

是出土时名字就印在文物上吗?

文物命名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种原则,按优先顺序排列如下:

自名信息优先命名

约定速成的命名器物造型、用途等特点命名下文就以题主说的青铜器为例子,详细谈一下命名原则。--------------------------------------第一,自名信息优先

如果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有物主、器名等信息,这个时候就必须用自名信息来为文物命名,不得另取他名。

比如【越王勾践剑】,上面也有器物的物主、器名信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虫鸟篆:

器主——越王勾践

器名——剑

题主所说的【司母戊鼎】,全称是「司母戊大方鼎」。

器主信息「司母戊」来自青铜器上面自名的铭文——司母戊(或「后母戊」)三个字。

铭文只有「司母戊」三个字,我们凭什么说这种器物叫「方鼎」呢?

因为「方鼎」也是一个自名,很多跟【司母戊鼎】器型相同的青铜器自名为「方鼎」。

殷周青铜器上自名为「鼎」、「方鼎」的器物很多。

顾名思义器身为「方形」的「鼎」叫做「方鼎」。

如:陕西宝鸡周原出土的【史逨方鼎】,来自其文物上的器主和器名的铭文。

「鼎」的常态是「圆形」,所以,不强调「方鼎」一般就是「圆鼎」。

自名为「鼎」青铜器不计其数:

比如:陝西郿縣出土的【王作仲姜鼎】,其名字也是来自铭文【王作仲姜宝鼎】,意思是【周王為仲姜作的宝鼎】,应该是一个陪嫁的媵器。

综上可见,「司母戊大方鼎」中的「司母戊」、「方鼎」都是自名,「大」是对器型特点作的一个补充。因为司母戊鼎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器。

所以,文物上有了器主和器名信息,就不能用其他信息来命名,但其他信息可以作为补充。

第二,普遍认可,约定俗成

有些文物的名字,从古至今都是这么叫,或者大家已经普遍认可,如果发现类型相同文物,当然萧规曹随,约定俗成。

比如题主所说的【四方羊尊】的「尊」,其实并没有一种青铜器自名中把自己叫做「尊」。

金文中的「尊彝」(或写作「阝尊」)一般是青铜酒器和食器的泛称。

金文「尊」字像「手捧酒杯」之形,表示「放置礼器祭祖」的意思,所以引申可以表示「礼器」,金文中的「尊彝」就是青铜礼器。

从宋代开始的,考古学兴起,宋人将「斛、觯、壶、罍」等多种青铜酒器都称为「尊」。

1941年,金文学家容庚先生将「尊」专门定位一类器物,将「斛、觯、壶、罍」排除出「尊」以外。【注1】

所以,今天所谓的青铜酒器「尊」,完全是一个渐渐约定俗成的叫法。

「尊」典型特点是「侈口、鼓肚、高圈足」,如下图:

方形在类型学上就叫做方尊。

还有诸如:

青铜酒器「斛、觯」和食器「敦」这些名字,都不是器物自名,而是自宋代以来的约定速成。

这些名称的正确性其实是有疑问的。

比如:「敦」其实就是「簋」的初文的讹变,古人搞错了。

但是,这种叫法一直流传下来,大家都这么叫,已经形成了规范,也就约定俗成,继续这样命名,保持一致性。

第三,器物造型特点命名

如果一种出土文物,古往今来都没有见过,古今文献也没有著录,那就只有依据器物特点进行命名。

有些青铜文物,不但古今文献没有著录,而且连用途我们也是一脸懵逼。

比如安徽博物馆有一种怪异的西周青铜器,被网友戏称为「西周路由器」:

这个东西做什么用的,完全没有眉目。

只有依据其花纹、造型的特点取名。叫做【云纹五柱器】

有些文物虽然文献没有著录,其用途有些眉目,但争议很大。

比如:商周时代出土过很多像「弓」一样的青铜器,如下图:

其用途众说纷纭:

故宫博物院的唐兰先生认为保养弓的承弓器:弓柲。

古文字学家林云先生认为是驾驶马车用的御马器——缰绳勾。

但是至今没有定论,学术界根据此物的造型特点,命名为「弓形器」。

图引自:注2、注3

有些青铜文物古今文献都没有著录,但知道其用途,比如:

中国旅游的标志,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冥器——马踏飞燕,一直奔跑的马脚踏在飞翔的燕子上,正式的名字叫「铜奔马」

秦陵出土的冥器——青铜马车,是非常惊艳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叫人叹为观止,是先秦马车三分之一大小。

这个青铜马车就是依据器物造型命名,叫做「铜车马」,分别称作【秦陵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

以上的文物都是中国从古至今从未见过的青铜器,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都是根据其造型特点、用途等等信息命名。

有时候,以上三个方面都要考虑,比如:商代的「大禾人面方鼎」:

「大禾」来自铭文,是自名信息,自名优先,命名必须要有这两个字。

虽然铭文上没有「方鼎」二字,这类造型的青铜鼎一般叫做「方鼎」,所以约定俗成叫做方鼎。

这件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上面有一个「人面」,所以讲这个造型信息补充进去为其命名。

--------------------

参考文献

朱凤瀚. (2009). 中国青铜器综论.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77

左骏, & 李荔. (2009). “弓形器”用途与来源再考. 华夏考古(1), 125-128.

王英泽, 邢燕燕, & 董勇军. (2015). 商周弓形器略说. 黑龙江史志(13).

古代人用什么油炒菜?

油对因为文化的重要性堪比电能对于工业的价值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美食最重要的便是味道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靠各种各样的调味品,还有一样更为重要的介质,那便是煎炒烹炸都离不开的——食用油。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食用油,日子会是什么样子?

吃货们心心念念的美味炒菜将会消失,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说完感受,我们再来看食用油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随手拿起一本中国菜的食谱,不论是四大菜系中的粤菜、淮扬菜、鲁菜和川菜,一多半都是离不开食用油的煎炒烹炸,说句不客气的,炒菜撑起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半壁江山。

中国饮食文化离不开炒菜,而炒菜离不开食用油,油如此重要,那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从食用油的发现说起,顺便说说芝麻名字的由来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对火的使用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种有助燃效果的液体。比如在用火烧烤肉类时,肉身上的动物脂肪会在高温的作用下液化,进而流淌下来,在于火苗接触后,会爆燃起来,让火焰一下子高处一小截,这里的液体便是后来食用油中的动物油脂,也被称为荤油。

除此之外,人们在用植物根茎枝干做火把时,会发现当火高温燃烧这些植物的同时,会让其中流淌出一些液体,它和上面提到的动物油脂一样,也有很好的助燃效果,这便是后来食用油中的植物油,也被称为素油。

不过当时的人们尚不知道这便是后来的油,直到先秦和两汉时期,人们才逐渐发现食用油的食用价值。尤其是在西汉张骞(?―前114年)出使西域归来后,大量的新物种被引进到中原地区,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榨油原料——胡麻。

胡麻中的“胡”字是其舶来品的标签,类似的情况还在胡萝卜、胡椒身上出现过。除了这个名字,胡麻还因为含油量大,十分适合榨油而被称为“油麻”或“脂麻”,“脂麻”一词又经过后世的不断引用和改良,变成了我们十分熟悉的芝麻一词。

虽然已经出现了较为初级的压榨技术,但此时的食用油依旧只能作为一些权贵们的奢侈享受,完全不接地气,更不要说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了。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食用油特性的炒菜,还有一个重要搭档没普及,那便是一口大铁锅。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虽然没有将食用油在饮食领域开疆拓土,却利用食用油助燃的特性制造过武器,比如在《三国志》中,就曾记载孙权利用麻油助燃的特性,火攻魏军。食用油遇到了大铁锅,“世纪之恋”诞生了无数美食

时间来到宋朝(960年—1279年),随着中原王朝的金属冶炼技术越来越成熟,铁的产量也一连上了好几个台阶,朝廷对铁器的管制便逐渐放松,曾经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铁器,开始在民间进一步普及,这其中就包括烹饪用的大铁锅。

铁锅在家庭中的普及,为食用油炒菜打下了基础,最重要的是炒出的菜更加美味。就像原始人吃了烤熟后的香肉,便无法再去茹毛饮血一样,吃了炒菜的人们开始迷上了这种离不开食用油的烹饪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开从这一时期进入一个大爆发的时代。

此时炒菜所使用的的用,除了上文提到的芝麻油(又称香油),还包括很多植物种子,比如萝卜籽(学名莱菔子),这也是现如今在南方很常见的菜籽油的雏形。除了菜籽油,前文提到的荤油,也常被用来炒菜,不过适用范围并不广泛,一来荤油耐热性差,长时间高温很容易烧“糊了”,二来荤油来自动物脂肪,提取方式简单,因而价格要比素油便宜许多。食用油的地域特点

素油中除了芝麻油和菜籽油,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很多新面孔,比如花生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这些油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厨师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当然,使用不同油炒菜除了跟菜品特性有关,还与当地农产品结构特点有关,比如在后来的东北地区,就因为大面积种植大豆,而已大豆油为主要食用油,而山东等地则因为是花生的主产区,所以主要吃的是花生油。

互联网购物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全球各类食用油,人们炒菜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广,炒出来的菜肴自然也越来越美味了,古人如果遇见了今天人们幸福的吃货生活,不知会有多么艳羡。

长信宫灯属于什么灯笼?

长信宫灯是出土,汉朝的青铜宫灯

窦绾的介绍?

窦绾

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

窦绾,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

1968年刘胜墓和窦绾墓在河北满城被发现。窦绾出生年月不详,经考证葬于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窦绾

性别 女

去世日期 公元前104年

所处时代

西汉

身份

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 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1968年刘胜墓和窦绾墓在河北满城被发现。窦绾出生年月不详,经考证葬于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是汉景帝的母亲——窦漪房窦太后的族人,窦太后与窦绾是什么亲缘关系尚无法考证,但窦绾是窦太后家族之人却可以肯定。

在窦绾墓中发现的长信宫灯,灯体刻有“长信”字样的铭文。长信宫为刘胜的祖母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绾墓中发掘出了“朱雀衔环杯”“长信宫灯"等众多珍贵精美的文物和一套女式金缕玉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