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包括哪三个场面?
三个场面描写: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扩展资料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战和九里山之战是什么关系?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的意思是:九里山是古代的战场,放牛的牧童还能在那里捡到陈旧的刀枪,顺风吹动着乌江的江水,就好像虞姬告别西楚霸王而离去的景象。 您问的应该是十面埋伏和垓下之围吧,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的楚汉决战,算比较详细的了: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寥寥数语,就写完了一场决定楚汉前途好运,并导致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如此重大的事件,竟写的如此简单,还不如《鸿门宴》写的详细,着实让人匪夷所思。并且,连孔将军、费将军的大名都没有明说,只明确提到了灌婴。
是不是这场战役真的如此简单呢?楚霸王的数万精兵如此不堪一击,三下五除二就被搞定了?绝对不是。否则,刘邦也就不必汇合各诸侯的兵马,自己就解决了。
也不会完全是四面楚歌的作用。四面楚歌只能用于楚军形势不利时,在楚军士气高涨时,是没有用的。
那么,是司马迁老先生没有弄清事实?不会详写?故意简写?都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因为司马迁老先生写《史记》时,距离这个事件时间很短,搞清楚并不难。起码两个大将军的大名容易搞清吧,不能故意给读者打哑谜吧?当然,如果说司马公不会详写,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故意简写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这场大决战,司马迁老先生绝对知道它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的。
那又为什么如此重大事件,却又写的如此简练?看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写,不能详写。因为有来自上方的压力,如实写了就掉脑袋了。司马迁老先生不得已而为之,简写。
为什么当时朝廷忌讳详写这段历史呢?是因为后来的一系列变故。主要指挥官,当时的齐王韩信,先被改封楚王,后被诬造反降为淮阴侯,后被吕雉萧何骗进未央工杀害。三分天下有其二,没有韩信就灭不了项羽,就没有统一的大汉朝,却被阴谋杀害。就史书上明写韩信的功劳,而落得如此结局,已足以让人心寒,何况在这场战役中的功勋更巨,历史能明写吗?
还有梁王彭越、英王琼布,以及其他诸侯和将军,被刘邦招来并非没用。但也只字不提。后来有的造反,有的被诬造反,全被灭掉了。刘邦灭掉几个姓王之后,还和众大臣盟“白马之誓”,有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死后,吕后篡权,众文臣武将立场分化,对吕后,有明确支持的,有明确反对的,有明支持暗地反对的。在吕氏灭亡后,一大批人受到牵连。自然,有些人的功绩也不能提了。
所以,司马迁老先生心如明镜,清楚得很,不能写,尽管事实很清楚,尽管明知不写,后世可能就永远都不会搞清了,但就是不能写。
那些只以正史记载为准去研究历史的,恐怕永远也不会弄清了。
好在天地之间有杆秤,百姓心中自有良心在。于是我们从一些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些事实。有关“十面埋伏”的说法出处有两个:
一是元曲。《随何赚风魔蒯通》第四折中,蒯通叙说韩信十大功劳时有。“九不合九里山十面埋伏;十不合追项王阴陵道上,逼他乌江自刎。”原作者已不可考,由明朝万历年间臧晋叔编入《元曲选》一书。
在《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有,“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子十面埋伏大会垓。”
二是琶琶曲。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有的曲名为《十面》、《淮阴平楚》或《楚汉》。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有的十段,有的多三段,还有的分十八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多的三段是,众串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明代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记载了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此曲中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程度。但究竟如何进行排兵布阵的,就无从得知了。没有再多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侧面了解当时的战争场面了。
垓下之围史记记载的真实性?
其实史记的内容不能完全相信的,真正的历史真相不能仅凭寥寥数语,要想完全还原历史,除非穿越时空,否则根本就不可能。刘邦要想把项羽的10万大军给围住,让这10万人能听到到处都在唱楚歌,那要多少人,多大的声音才能做的到。当初究竟采取的什么方法才使楚军思乡的谁都说不好
垓下之围中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垓下之围之前?
英布,唯一背叛项羽的原五虎将。
原本是一个盗贼头领,带了一票手下投奔项梁。在巨鹿之战中,担任项羽的先锋,先为项羽拿下几场小胜后,力助项羽破釜沉舟。但委任九江王之后,盗贼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对于项羽和刘邦的立场暧昧不定。项羽兵败后,被刘邦封为第一任淮南王,最后为求自保,举兵谋反,被刘邦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