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人,李光耀是李鸿章后代吗

天美资源网

李鸿章后人,李光耀是李鸿章后代吗?

李光耀不是李鸿章后代,祖籍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的后代是谁?

如今的李家后代中,李道增是学术最高的一位,他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院长。

李鸿章后人,李光耀是李鸿章后代吗

诸葛亮和李鸿章相比?

看到这么多人黑诸葛亮,我不得不出来说一句话!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人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夸大了,但是我想说三国演义却是黑了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亮身边人都是菜鸡,诸葛亮轻轻松松吊打他们。

正史里诸葛亮身边人却都是一群大佬,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他们。

这样答太草率了,我本来要认真写回答的,可是这么大的问题,要详细说可以出本书了,写着写着跟写论文也没什么区别了啊。等我闲下来试试看吧。还有那位邀请我答诸葛亮治军那一题的,那要认真写又是论文啊。

再说那么多大佬珠玉在前,我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关公面前耍大刀,徒费笔墨。

贴两篇歌词,一篇写的是正史诸葛亮,一篇写的是演义诸葛亮,我个人觉得《汉相》写得感人至深,因为正史诸葛亮是个有血有肉会犯错的活人,他以一己之力重整季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汉祚延续,难道不比演义中那个多智近妖、一千多年来被涂上无数油彩的神棍形象更加伟大吗?

正史版本

《汉相》

遗庙怀先人 丹青半落浩气存[1]

阶上新苔落尘 千年前曾照乾坤

夜凉春茶温 参天翠柏作经纶

豪杰事不曾问 胸中却已定三分

声名未曾扬 整纶巾 披鹤氅

随君自此出南阳

半世再思量 醒一场 梦一场

中原共逐鹿誓以弱为强

困龙得水起 方廓开天下计

一朝腾万里

东风乍起 天地同力[2]

说吴主 舌上作风雷戏[3]

管乐何须比[4] 自垂名风云际

千秋仍熠熠

终得兴继[5] 君王事济

还旧都 敢受十锡[6]

欲作霸王图 何事生死分两路

半生一炬尽付 入浅滩再无寻处

敢忘鱼水濡 尽瘁十年不曾负

恍惚草庐相顾 夤夜惊醒已迟暮

岂不谙穷途 疲弊中 寻变数[7]

扰敌廷伺时倾覆

岂不谙劳苦 揽朝政 支病骨

英雄渐零落独将汉祚复

一州难偏安[8] 两朝冠剑在眼[9]

沥胆白帝前

誓扶季汉 誓较长短

驱六师五出再驻渭南

秋风入帐来 孤星三坠而返

照我心中憾

若可假年 若见归雁

春来代我入长安

建安远 荆益连 帝业将展

青龙败 阆中哀 夷陵不还

向宛洛 出秦川 皆作空谈[10]

孤臣只手 愿以擎天

空坐九倍土[11] 教我来去自如[12]

长驱雍凉路

宣王不出 十哲昭著[13]

应变将略岂孺子可述[14]

蜀中不闭户[15] 遗甘棠称殷富[16]

公诚谥忠武[17]

薄衣敛骨[18] 远夷宾服[19]

留丹心足耀今古[20]

注释:

[1] 化用唐代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一句。

[2]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一句,不过它还有下一句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3] 化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赞诸葛亮诗“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一句。

[4]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处反用。

[5]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刘禅诏策“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

[6] 此处典出《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借以自明心志。

[7] 借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作者认为,诸葛亮后期北伐战略目标之一是寻机生变,借以创造隆中对中所言进取中原的前提条件。

[8]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汉晋春秋》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9]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指历经刘备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一说特指诸葛亮。

[10]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蓝图。

[11]“九倍”此处只指所占州数,不指领土面积。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共九州,季汉占益州一州。若只看土地面积,相差并无九倍之多,但算上人口密度和区域实际控制力后,曹魏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2]化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引《袁子》“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13]唐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所立武庙中,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十哲”即武庙十哲,诸葛亮位列其中,与他并列的人还有白起、韩信、李靖、孙武、吴起、乐毅等人。

[14]引用并反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所评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句。作者认为,时势复杂,古今相异,往来读书人并不比刘弘、李靖、李世民等人更有谈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资格。李靖有云:“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1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说明诸葛亮治下的政治景象。

[1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襄阳记》“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又有成语“甘棠遗爱”,表达对离去的地方官的追思和颂扬。

[17]“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18]“薄衣敛骨”指诸葛亮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去世后薄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又载诸葛亮表后主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孟获语“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0]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加粗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特别是“建安远”一段,先写刘备取益州,又取东三郡,眼看荆益连成一线,十四年前隆中对时两路出兵的战略蓝图就要实现,眨眼间,关羽毁败,张飞被杀,秭归蹉跌,昔年四海升平之愿,又将化为空谈,怎能不令人心痛如割啊。

“秋风入帐来”一句,还原当时场景,然后寄情于北归的大雁,愿其“代我入长安”,也是感人至深。

之前的回答里提过这首歌,再贴一次,太喜欢它了~

演义版本

空城绝

琴声清雅杀机四发

笑看兵临城下

遗世一身风华

一片忠心比赤霞

不惧千军万马

千年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奏空城一首 一生传奇被写就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一首空城千古绝响

指下玄机暗藏

智谋举世无双

当年赤壁火中浪

借东风 战吴江

百世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三国的恩仇 史官笔下被写就

回忆半生戎马 南征北伐

沙场谁称霸

你执笔绘江山如画

草船顺势而下 万箭齐发

生死一刹那

谈笑间 定千秋浮华

Rap:

隆中对 论乾坤天下 三分

名扬古今

抚琴 退罢三军

拨响传世的余音

用兵如神

君臣 一壶酒 情义相斟

南阳诸葛卧龙

浮萍如戏唱平生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有点问题,这里的“公诚谥忠武”我认为是“诸葛公的确应该得到“忠武”的谥号”的意思,也即“诚”作“的确”解,不是“开诚心,布公道。”

对于“吊打”这个词我也觉得不妥当,评论区有两位提出来了。我搜了一圈,终于找到原文,在这里:

六出祁山?那是演义,我们在讨论历史。你能说出六出祁山我觉得你根本连蜀书五都没看过。

刘备远在他之上?要不是诸葛亮,刘备说不定已经投奔交州吴巨去了,虽然我是个先主粉,但你这样吹刘备黑诸葛我是不接受的。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公司日渐虚弱?你是不知道夷陵战后季汉是多大一个烂摊子吧,曹魏上下都认为可以传檄而定,欲使举国称藩,等到建兴六年诸葛亮一伐,曹魏上下都没有防备,打出关中响震的局面,到你这里就成了国家日渐虚弱。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李鸿章在清朝与日发生战争中?

李鸿章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称“裱糊匠”,让濒临死亡的满清王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实际上也是对他人生所做一切事务的真实写照。

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对于列强经济、军力的认识是要超过其他朝臣尤其是那些清流的,因此他的眼光实际上要比清流们更加长远。

但问题就在于李鸿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主张尽量避免与列强开战。新疆被沙俄和扶持的傀儡势力强占后,左宗棠等人坚决主张收回新疆,李鸿章却一再上书主张放弃新疆:“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镇南关大捷

1883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李鸿章却说“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然后乘胜求和,订定《中法新约》。

当然李鸿章还有一个目的,因为在中法战争进行期间的1884年12月4日,日本在朝鲜扶持的亲日派(开化党)趁机勾结日军挟持朝鲜国王暗杀诸位朝鲜亲华大臣发动甲申政变,幸而被清军击败。

因此当时李鸿章认为应当先对付日本。可真的到了甲午战争了,李鸿章又畏首畏尾,总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与日本媾和,哪怕光绪皇帝下令整军备战,李鸿章却多次和日本交涉,一厢情愿地要求双方同时撤走军队。

甲午战争

结果就导致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做好与日本开战的准备,在战争中“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助手,良足以拱卫京畿”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清朝陆军更是节节败退,对日军形不成有效抵抗,最终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事情,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也就是李鸿章的外甥,因为贪财好色被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利用,出卖大量机密情报,导致丰岛海战清军运兵船被日本联合舰队围攻,清军千余人全部丧生,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俘。

马关条约谈判

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底线被日方完全掌握,电报密码完全泄露而不自知,致使谈判过程中中方陷入极大被动。另外谈判中还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就是李鸿章被日本的“热血青年”刺伤,导致日本在谈判中瞬间处于不利位置,可惜没能利用好这次机会。

李鸿章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即便李鸿章是满清重臣,手中掌握不小的权力,说难听了在慈禧跟前也就是个跑腿的,要战要和并不是他就能说了算,也不是光绪说了算,还是得慈禧拍板。李鸿章的主和,避免战争,实际上就是慈禧的意思。

所以说并不能单纯以是不是卖国贼这样简单的划分给李鸿章下定论,只能说历史的局限性、李鸿章自身的局限性、满清当时糟糕的现状使得他不可能真的做到尽善尽美,说白了就是个裱糊匠,只能在表面上修修补补,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事实。

李鸿章绝命诗及译文?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传为李鸿章死前口述,无题。后称为“绝笔诗”、“绝命诗”或“遗诗”,但在史料中难觅此诗。此诗在李去世近六十年后才出现,目前查到的最早出处为台湾著名史学家高拜石《南湖录忆》。也是这首“临终诗”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据。

晚清重臣李鸿章文人出身,书生带兵,他本人年少科第(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时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北上准备第二年的乡试。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里面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句气魄宏远,世所传诵。

观其一生无论早年读书还是中年带兵戎马倥忽时,都喜欢作诗抒怀,如《二十自序》、《入都》、《舟夜苦雨》、《晚江即事》、《游鹿洞归途感赋》、《夜听四弟吹笛》、《万年道中寄镜蓉琼芝二女并示静芳侄女》、《鞋山阻风》等,均水平不低。晚年日理万机作诗相对较少。

此“绝命诗”写李一生为国操劳,四方奔走未曾歇息,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慨叹几百年来国步多舛国势衰微而民生多艰,个人竭尽孤忠以力挽狂澜而终于在萧瑟秋风中老去,眼看空荡荡的拜将坛只剩下旗子在残阳夕照中飘动;大局着实堪忧,乃殷切叮嘱后继者:国境上战云犹在,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此诗水准和情境比较符合李的情况。但此诗不见于李鸿章的后人、好友编纂的李氏文集,甚至《李鸿章全集》也为见此诗的身影。

有关史料表明,李鸿章临终前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只言片语都有人做详细记录。他临终前留下的上奏清廷的遗折和遗言都被记录整理,如果李鸿章临死前有此诗,必然被记录。

此诗最早的载述者高拜石出生于1901年,也就是李去世的同一年。高写文称李鸿章“易箦前……吟有”此诗。

按照诗言志来说,以此诗之气魄和高度或只有李鸿章能为之。

据高氏《南湖录忆》(第一集)中有《李鸿章泪盎秋风》文一篇,记述李鸿章“易箦前”(即临终从换床)吟有七律一首,高氏叙述如下:“辛丑九月,李鸿章呕血死于燕都之贤良祠,易箦前,惓念危局,老泪纵横,吟有:‘……’凄恻辛酸,无穷愤憾,而于暴俄迫签苛约,犹痛其遗患无穷也。”高氏接着又记叙李于庚子之变后奉旨入京收拾残局,“甫抵津门,与迎候之周馥等相晤,执手唏嘘,竟至号啕大哭”。

在记述李鸿章一诗、一哭之后,又复概述李在庚子前后事略,又写其幕客茫肯堂有诗纪之,句云:相公实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己如丝。

文中“茫肯堂”应为范肯堂,即范当世,初名铸,字铜士、无错,号肯堂、伯子,近代著名诗人。范氏曾被李鸿章延请为府上当家庭教师,比较熟知李鸿章,彼此情谊颇深。

高所引范诗,实际上是写李鸿章过津门大哭一事,与李鸿章“临终诗”并无关系。

“曾是卅年辛苦地”这句即可证明写的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近三十年的历史。

仅从高氏这一记述来看,有“诗”无证,所谓所谓李鸿章“临终诗”属于自说自话,孤证不立。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康有为悼李鸿章的一首诗,但也缺乏史料支持。

单从诗而论,这首诗工整有致,对仗、韵律协调,也契合李鸿章生平、学识、功业、遭遇和心境,且诗的气魄也比较宏伟,苍凉日暮,确非凡品,但真伪存疑。

李鸿章少年科举及第,文采出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除了写诗,他的公文奏折和对联也比较有知名度。

当年其在曾国藩幕府,曾经帮助曾国藩修改奏折,将其中的“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稍一变动,情景迥然。清廷非但没有怪罪曾国藩,反而对其嘉奖鼓励了一番。

同治元年李鸿章为曾国藩具折严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翁氏在道、咸、同、光四朝数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翁心存、兄翁同书皆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门第鼎盛。李鸿章在奏折中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刀刃,架当今于大义,置同书于不覆。此折上后致翁同书论死,后死于西北流放期间,其父翁心存也急病死,也种下了与翁同龢不合的种子。

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作为疆臣之首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晚年又荣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后,他自撰一副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 自得之形尽显联中。

保定直隶总督府两边的楹柱上留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上联: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下联: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山西乔家大院的大门上曾有一副铜板镶嵌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相传乔致庸认捐了十万两白银用于北洋舰队建设。李鸿章赠此联。

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李鸿章力图避免战争,被抗法人士罗列了“六可杀”理由。李鸿章自撰对联一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死后,清廷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职地修建十座祠堂,以示隆恩。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有今人书写的据称是李鸿章所撰的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即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便作地上神仙” 。

有人认为这是李鸿章被免职在家时所写,也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副联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