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杨柳千门绿,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天美资源网

风吹杨柳千门绿,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步骤/方式1

对联,出自古代诗歌,是我国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对联有上、下联和横批。

风吹杨柳千门绿,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步骤/方式2

对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一帆风顺年年好”(“好”是仄音),“事事如意步步高”(“高”是平声)。仄声:一般指三四声,平声:一般为一二声。

步骤/方式3

按语言习惯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我们按照“福寿双全”、“风雨同舟”。

步骤/方式4

区分好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之后,将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左右顺序指的是我们面向大门的时候,而且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

步骤/方式5

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将上联贴在左侧,下联贴在右侧。左右顺序指的是,我们面向大门的时候。

元代胡天游最著名的作品及其名句?

胡天游,著名诗人,名乘龙,字以行,元代平江县人。生年不 详,约卒于明洪武年间。博学髙志,七岁能诗。元末为避兵乱,隐居岩谷。至正年间,盗贼蜂起,所过皆虚。独他室岿然于灰烬中,因自号“傲轩”。诗多写元末兵乱之苦,并寄怀缅想太平。如《有卒》诗中述元兵无礼;《无牛叹》中写其耕牛被兵士杀尽,在暮年衰 病之日,仍得扶犁操耜,忍饥劳作;《上县尹》诗中写其子被迫作马夫等。诗风苍凉悲壮,现实性甚强。清同治《平江县志》称,“与虞集、赵孟頫匹敌,而出处大节过之”。《四库全书提要》称“身处末 季,惓惓然想望太平,犹有诗人忠厚之遗,在元季不失为作者”;其诗“大都悲壮激烈而颇病粗豪。”

诗多散佚,仅存《傲轩吟稿》百余首。诗人《四库全书》、《楚 宝》、《楚纪》、《一统志》、《通志》及顾嗣之《元百家诗选》

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

乌衣巷就在南京夫子庙地段的秦淮河。

作者:湖畔悠悠心

我今年春天去的。我这次“江南春行”的第一站便是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

去南京不能不去孔子庙段的秦淮河。自然也很想看看“乌衣巷”。

离津后几小时,即当天黄昏时节,我们已经站在了“古秦淮”的街牌坊前。

趁着夜幕还未降临,我拍下了以下街景: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等。

在秦淮河岸边的街巷游览,我发现了一道靓丽文化景观——秦淮流韵。其中就有写乌衣巷的刘禹锡。

还有秦淮八艳。秦淮河并非因商业繁荣和政治地位而让人记忆深刻,而是曾经出过八位才貌绝佳的青楼女子,她们并称“秦淮八艳”,在明末的乱世,追求着她们的爱与自由,这其中的身世,每一个搬出来都值得赞颂一番。(我仅拍摄下四艳夜幕已降临。)

观赏着墙上的浮雕,感慨万千,此刻不禁作诗一首:

江南多名士,侠女亦惊魂。

风流传千古,秦淮留古韵。

夜幕降临我站在乌衣巷前。乌衣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刘禹锡的诗句就写在墙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已很深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秦淮河畔。悠久的秦淮文化,恰值盛世,焕发着迷人的魅力,她蕴藏的神韵岂止一个“美”字可以道尽?回望步行街和秦淮河,几句诗句从胸臆沛然流出:

《春夜游秦淮》

流光溢彩映秦淮,

八方游客寻梦来。

旖旎水波含古韵,

依呀橹声述情怀。

窈窕女郎摆倩影,

丰满大妈显富态。

皆称秦淮韵无尽,

几人识得美金钗?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天涯?

李商隐的一声叹息,一曲盛世大唐的悲歌!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诗写的极好,以至于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看了他的诗后感叹:“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可见其诗歌魅力之大。《臞翁诗评》里说他的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这是赞他的诗歌构思布局缜密,语言瑰丽。

至于他诗歌语言的特色,据说是受了另一位大诗人李贺影响。李贺诗歌语言幽峭冷艳,且性情敏感细腻多思,和李商隐很相似。陆游评李贺诗语:“贺诗如百家锦衲,五色昡耀,光采夺目,使人不敢熟视。”和前面针对李商隐诗歌的诗评中的评语内涵,可以说惊人的相似。都是赞其歌语言及意象的色泽艳丽、光彩夺目、妍丽非常。

除此之外,他们的诗歌都比较晦涩难懂,诗歌基调也都伤感悲凉。除了性情相似之外,应该和所处时代以及自身际遇也有关系。

中唐以后,曾经强盛的大唐逐渐走上了末路,黑暗腐朽、矛盾重重。晚唐诗人以敏锐的直觉,发现了这个可悲的事实。他们绝望、伤感、留恋、想尽最后一份努力去挽救。但他们自身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甚而受到冷落和排挤。他们生活在矛盾的夹缝中,心情是复杂的,对唐帝国既留恋又痛恨。

李商隐和李贺的诗歌,都无疑被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说他们的诗歌晦涩,并不是说读者真的读不懂,是是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太复杂,不易解读透。并且他们都是天才的诗人,特别是李商隐,诗歌才华非常出众,技巧几乎臻于完美。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有一段话: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这段话意思是:龙在天空的云层中穿行时,身形会有各种伸缩变化,你可以隐约看到它身体的某一部分,或龙鳞或龙爪。虽然你没有看到它的全身,但你一定知道它是完整的,可以想象到龙形体的全貌。

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人写诗,不会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全部写出来,而是会通过有代表性的语言和意象,来显示出诗歌的一鳞半爪。读者则根据这一鳞半爪去解读诗歌语言背后的意义,就像绘画里的留白艺术。读者解读诗歌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理解和经验去进行补白。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留白的高手,比如这首诗: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本诗是一首五绝,字很少,语言看似简短,却蕴藏着极深沉凄婉的情感。此诗大约写于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任幕僚期间,此时李商隐已经四十四岁,一生已去大半,眼看唐王朝大势已去,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感慨遂深,写下此诗。

01一声叹息

诗的题目是“天涯”,也就是说不是无题诗,诗是有主旨的,主旨是天涯,那么要解读本诗,就可以围绕题旨展开。

天涯是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天边,是藐远、悠悠之地,在诗歌中常与羁旅、游魂、别梦相连,由此奠定了本诗惆怅、伤感的情感基调!

首句“春日在天涯”,其实就是诗人的一声叹息。春日是风和日丽、芳草萋萋、繁花似锦的,可是这样的美景却落在了邈邈的天涯。诗人一生羁旅的愁思和阳光明媚的春日交织在一起,乐景写哀,更觉黯然神伤,“唉!”怎不令人感叹!

春日,也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譬如李商隐的青春年华,以及青年时期的对未来满怀的憧憬期待。可惜这一切都落在了无尽漂泊之中,并在这无可依托的岁月中日复一日。

“天涯日又斜”,这句使用了“顶针”的手法,重复天涯,再次点题。两个“天涯”意思有些差别,前一个天涯泛指边远之地,后一个天涯具体指诗人当时所在的梓州。在蝉连反复中加深了情感的缠绵低回。同时起到递进作用,进一步渲染氛围。

本来美景落在天涯,无人欣赏,已使人暗生幽怨,可是太阳又要落下了,诗人踽踽独立的身影,在日暮斜阳的黯淡余辉下,更显悲凉,令人伤感。

"日又斜"将艳丽的春色笼罩了一层凄黯之色,仿佛似锦繁华却将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归于沉寂。诗人落魄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的帷幕也将徐徐落下,寥落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02大唐挽歌

“莺啼如有泪”,莺啼之声婉转动听,本来是春天昂扬的象征,可是诗人却认为黄莺会掉泪,这是移情入景之法。也是李商隐诗歌及性情伤感特质的表现。“黄莺”也叫黄鹂,在别的诗人笔下它可能是生机勃勃的,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可是到了李商隐笔下就变得悲凉起来,他有一首专写黄莺的诗:

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黄鹂在他笔下变成了“漂泊复参差”的流莺,物象其实都是因诗人的情感融入而有了不同的意义。作者自伤漂泊,无所依托。借流莺抒发感叹之情。在李商隐的笔下,一切美景都覆盖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句既美且悲,形成了他诗歌特有的迷离而凄美特色。正如杨致轩所评:“意极悲,语极艳”。

那么,在本诗中莺啼为何有泪呢?为了滴洒那开在枝头最高处的花。“最高花”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开在枝头最高处的花,为绝顶之花,花开到此就将全部凋谢,意味着春日已尽,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另一说是开在树梢顶上的花,没有庇护,风吹雨打,终将飘零。如同作者的身世,虽才华出众,却一世漂泊,无可凭依,终于潦倒一生。

其实还可以有第三种解释:“最高花”象征作者的心,作者的政治理想,纵然抱负高远,却只能开在邈远在天涯之地,开得再美再艳,却无人赏识,也终将于风雨中漂泊零落。就像《红楼梦》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

最后还可以将“最高花”引申为大唐的政权,虽然盛极一时,然已至极而衰,腐朽没落。大厦将倾而不可挽回。春天短暂、人生稍纵即逝,一个时代即将成为过去。诗人借黄莺垂泪,心中的悲痛达到了情感的极致,这种言外之音,韵外之致,令人难以自控,荡气回肠。好一曲生命与时代的悲歌。

03儒释思想

李商隐伤感特质的成因还和他执著的用世思想有关,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积极的入世观却屡遭打击。虽然后面也接触了佛家思想,却始终不能放开。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还有杜甫,忧国忧民。这样两个人写的词虽然因本身性情原因,风格迥异,却因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同样颠沛流离的人生,使得他们的诗歌都有沉郁悲哀以及大气之感。

而唐代另一个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因为信仰和时代的差别,诗歌境界却全然不同。比如他的这首诗: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虽生活在中盛唐,却一生际遇也颇为坎坷,未得到重用。不过王维受佛家思想影响较深。同样的事情就没那么执著。

就像这首诗中的芙蓉花,同样开在寂寞无人的山涧,无人赏认。却能按然自己的自然本性自开自落,随遇而安,随缘适性,毫无伤感之意。

看来诗歌的境界除了和时代有关外,也和诗人所接受不同的思想教育有关,同样的事物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想来这个原因也很重要。

风吹杨柳千枝绿下联?

风吹杨柳千门绿的下一句是:雨泣桃花万树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