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时期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促进了民智?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担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重要环节。在发现个性、突显人的主体性,在文化的去旧迎新,在建设新的社会组织,在拓展新的公共空间,在确立新的现代政治观念、社会观念、文化观念,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密接,“五四运动”具有显著的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后是封建社会吗?
1919年后中国已经不是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那时还属于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不断丧失领土和主权,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此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没有改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虽然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还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阶段。
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
其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视学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他们通过宣传天赋人权的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解“自由、平等”的涵义;通过介绍西方政党制度,倡导发挥新型政党的作用。这些有关民主和科学的学说,成了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做了思想准备 。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特点:
1.愚昧与残暴
义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也直接造成许多无辜的中国人(受害,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5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根据基督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未有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进据北京时都有奸淫据掠的劣迹。
2.民族意识觉醒
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3.宗教战争
义和团运动运动中,中国汉教(以奉玉皇大帝为天地最高神、奉儒释道三教尊神为基本特征并杂奉各种民间俗神的中国民间信仰)和外来的基督教(被称为“洋教”)的矛盾是冲突的重要方面,“保汉教、反洋教”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意义: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运动之后朝廷体制内的守旧顽固派被清除,改革阻力减少,因而在1901年清政府延续戊戌变法的思潮,启动了一场政治体制改革——新政,想避免清朝灭亡。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径愚眛,在联军势力前备受羞辱,一再显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与无能,其统治威信大幅下降。各地方开始被容许出现不同于中央的政治意愿,自始中央集权开始解体。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各省再次违抗清室,宣布独立。最终清朝灭亡,民国始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据局面,一直影响整个民国政局。
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权力斗争,北方与八国联军激烈交战而南方“东南互保”,南方代表李鸿章等人认为清廷对“十一国宣战”是不切实际的而拒绝执行朝廷命令改与外国修好。清廷也只想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愚昧不能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