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大革命3dm,肇庆市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
肇庆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在每个角落里,散落着许多的旧建筑。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物与肇庆历代名人息息相关!
1、包拯
包拯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贡献。
▲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在端州城打了七口井。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像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民居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西门外的龙顶岗井是目前仅存的两口包公井中较为完好的一口。
2、余汉谋
汉谋图书馆1935年,有钱任性的肇庆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因捐资改建并赠一批古籍,这里就更名为"汉谋图书馆"了。别看房子只有矮矮的两层,总面积竟达为400平方米。
汉谋图书馆位于宝月台北侧,原为星岩书院众绿厅,民国初年又称“魁星楼”。汉谋图书馆位于城区宝月台原高要县中学内,今为端州区文化馆所在地。
3、利玛窦
仙花寺教堂遗址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教堂在肇庆,完全没开玩笑。虽然仙花寺教堂芳容已毁,其遗址已成为市文物古迹,主修建者还是传奇人物——利玛窦。
2006年9月8日,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出席位于崇禧塔东侧的仙花寺遗址,为"仙花寺遗址碑"揭幕,以纪念利玛窦。
4、王泮
王泮生祠,纪念知府王泮,在肇庆任知府期间,主持修建了跃龙窦和崇禧塔,引沥水入西江,辟建七星岩景区,为七星岩点题了星岩二十景。建“仙花寺”,支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其人对我们现代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将东经150度经线放在正中的世界地图,就是他叫利玛窦改的!
5、吴大猷
五经里一巷,有名的历史建筑聚集地。一巷7号吴大猷故居,市级保护单位,吴大猷是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他的两位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6、冯誉骥
冯誉骥故居,一巷16号,市级保护单位,冯誉骥是清末的官员和书画家,他的仕途并不太光彩,但书画却很有名,而且是受到保护的。
冯誉骥平生嗜书画,为"粤东三子"(张维屏、黄培芳、谭敬昭)之一的张维屏所赏识,岭南人士皆以他为宗师,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之一。时至今日,冯誉骥的书画作品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名单。
7、邓兆祥
邓兆祥故居,厂排街一巷35号,市级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神话般牛人。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2年之久,堪称世界海军之“最”。
8、张闻天
龙顶岗公园,1920年龙顶岗设置炮台,1928年余汉谋下令改建为公园,现在属于军分区管辖,图中的建筑曾是软禁张闻天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闻天受到迫害,遣送肇庆,安置地点正是位于肇庆军分区龙顶岗西南侧牛岗的一所平房。
图城西清真寺后面的山就是龙顶岗
从此,张闻天在这偏僻的山坡中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涯。在那个昏暗的小屋里,张闻天不停地阅读,不仅读马列的中文版,还读马列的外文版。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经多次请求,批准到广东仪表厂!新华印刷厂!市西区!红旗大队等20多个单位,在工厂和农村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细致了解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工农生产。正是这些阅读和实践经验,让张闻天最终写下了近10万字的文稿!该文稿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著名的“肇庆文稿”,可以说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的理论成果。
9、刘田夫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麒麟街54号,一间建于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及交通站的所在地。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同志曾在这里担任西江特委书记,领导西江两岸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一间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小屋。
上诉的建筑物位置大致在以下的地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小说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最喜欢的书却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喜欢的具体原因我也说清楚,可能其中包含的人情味是我喜欢的吧。
我每次看《我们仨》都会哭,虽然里面并没有记载大悲大痛,但因为我知道创作背景是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已经去世后,为了纪念也为了表达自己深深的思念而写,所以每每翻开书页就好像看见了先生坐在空旷的家中,就着一室孤独回忆过往以寥寥度日的场景,不禁产生女儿对母亲的心疼,想化身钱瑗俯下身拥抱先生以慰藉她深深的思念。
我很怕失去,尤其是亲情。《我们仨》是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去世4年、女儿钱瑗去世5年的时候写的。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在这世上只剩下她孤身一身的时候,只能回忆早前的快乐以慰藉自己的思念,那些落在纸上的方块字重新垒砌出过去幸福的时光,但这种短暂的幸福于我而言太过悲伤,而且越幸福越悲伤。
杨绛先生是出生在民国的才女,虽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但却因为生性温婉,不喜争强好胜,终得“且以优雅过一生”的结果。作家黎戈评杨绛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让我们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吧,《我们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老了。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整本书通过回忆三个人相处的温情时刻,体现出让人羡慕的爱情、感同身受的亲情。读时好像能看到先生伏案写作的背影,每读一个字,都能感觉到寄托在上面浓浓的爱意和温情。这样温暖的生活过,当世界上只剩下她孤身一人的这些时日,该是如何做才能抵挡住思念的侵袭?
第一部分中,杨绛写他们都到了老年,自己常梦到钱钟书突然消失的场景,自己四顾寻找却遍寻不着,惶急中从梦中惊醒,醒来便埋怨钱钟书的突然消失。钱钟书虽然安慰她这是老年人的梦,但大约是记得杨绛的埋怨,钱钟书将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变成一个长长的梦,让杨绛得以一站一站地送他走。
第二部分中,杨绛将三个人分离阶段变做一场神秘的路程,用一种奇幻的方式体现出了三个人各自的经历和心态,即使三个人身处三个地方,却依然时时牵挂互相牵挂。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蕴藏了斩不断的浓浓亲情。现实生活中,钱钟书先因病住院,后钱瑗又因病住院,当时杨绛已是86岁的高龄,要一个人照顾两个病人。起初,病床上的两个人靠杨绛传递书信互诉牵挂,杨绛与女儿每日电话沟通。后期因为钱瑗病情严重,严格限制探视并且话已不能多说,已不能再与父母保持联系,但她扔在惦念着母亲的饮食起居,甚至在只能别人帮忙扶住纸才能写字的情况下,还要给母亲写餐谱。
第三部分中,杨绛从两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开始写起,中间经历钱瑗的出生、战争、回国、异地生活、团聚、文化大革命等等,最后写到至亲的两个人先后离世,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守在三里屯寓所,回忆着他们三个,期待着三人的再次团聚。
《我们仨》讲述了两人的爱情。杨绛做饭,钱钟书作诗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杨绛生孩子的时候,钱钟书从家到医院来来回回走四趟,见到女儿时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每次女儿生日,钱钟书都要说:“这是母难之日。”;钱钟书可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了,很多家务事都不会做,但是却特别相信杨绛的“不要紧”,只要她说了“不要紧”,那钱钟书必然会真的十万个放心。反过来,钱钟书只一心搞学问,不屑经营人际关系,所以在外人看来是十分孤傲、清高的人。但是在杨绛面前却想一个孩子。其实真正爱你的男人才会在你棉线显示出最让人放心的模样,就像对你翻出肚皮的小猫。
《我们仨》讲述了一家人的亲情。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要离世了,那么想要留给孩子的最后一本书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仨》。《我们仨》里给我们展示的是最平常的家庭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柴米油盐”。但是,经过杨绛的描写,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看,会体会出很多浓情瞬间,比如钱钟书闻女儿的脚丫故意做出恶心呕吐的表情,女儿就笑出声;钱钟书听到别人吵架,回去说给家人听;女儿晚上想要杨绛陪,但是妈妈忙得需要批改试卷,女儿就作势要打试卷。钱钟书遭遇厄运拨弄,失业在家,外人看来以全无颜面可言,女儿却因为爸爸学生送来的西瓜为爸爸感到骄傲无比。
留学归来,钱钟书便于妻儿分离,几经周转终于在上海团聚,虽事业上际遇不佳,但好在一家人同甘共苦,终得团聚。钱钟书当时曾说:“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时间果然是最残忍的,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去世。这世上便只剩下杨绛了。杨绛觉得这种安排甚好,因为留下来打扫“战场”是残忍的事情,她舍不得让另外两个人来做。二零一六年,杨绛先生逝世,现在他们仨应该是团聚了吧?
说一些絮语,实恐玷污了“我们仨”。我从初中开始便一直在外求学,工作后也离家千里,对亲情的渴望实在是电话和视频无法满足的。人的一生都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希望自己最终能如钱钟书一样与家人欢聚一堂,过着“从此以后没有胜利只有死别”的日子。
有哪些音乐是永远都不觉得过时的?
要说今生哪些歌能打动我,称得上是经典的,永远都觉得不过时歌有哪些?我在脑海里对这些年来一些流行的歌曲作了一个大概的梳理,虽然这些年来每 年都要出一些好听的新歌,但我总觉得对我印象最深的非打工歌王陈星的歌曲莫属了。因为陈星的歌几乎都是写的自己或是广 大打工一族的心声的歌,很贴切实际生活,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那个狂热的打工年代的艰苦日子,我是九几年时去广东打工的, 记得在九七八年到二零零几年的时候陈星的一系列打工歌曲就特别的火,几乎每天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商铺里传来陈星忧伤 的歌声,比如像《流浪歌》、《新打工谣》、《离家的孩子》、《流浪兄弟》、《望故乡》、《思乡酒》等等。因为哪些年正 是全国广大农民工南下打工的高峰期,全国各地都有不计其数的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广东这片淘金热土,人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 异地他乡谋生,而陈星的歌就是专门写的是打工一族的各种复杂心态,写出了打工族那种思念家乡和亲人的那种思乡之苦。
比如那首《流浪歌》歌词所唱到: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那好衣裳也没有好烟,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辛勤把活干,心里头 淌着泪,脸上流着汗。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这一句句的歌词仿佛就唱到了打工者的心坎里, 谁家没有爹娘?谁又不思念自己的家乡?然而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年迈的父母和生我养我的家 乡外出打工。那个年代,走在东莞的各个街头,到处都能听到打工歌王陈星的歌,一首首打工歌谣在大街小巷到处飞扬,热火 朝天的农民工工地上,激情豪放的泥水工们休息的时候,扯开嗓子高歌一曲《流浪歌》,井然有序的工厂车间里,打工妹们边 在流水线上工作嘴里边哼上一曲《新打工谣》。离开父母和朋友,眼含热泪挥挥手,风吹雨打不呀不停留,长长路上我默默地 走,多少冬夏与春秋,面对车流和高楼,茫茫人海去呀去寻找,想要的幸福真难求。听着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而动 情的旋律,听着听着心里就会涌上一种莫名的忧伤。在那个打工的年代,如果你不会唱一首陈星的打工歌曲,仿佛你都不是一 个打工者,只要你是出生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人绝大部分都经历过打工的生活,也都会唱上陈星的几句打工歌谣。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农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当年南下打工的城市和一些工厂也慢慢地退去了往日的喧嚣 。大批的打工者陆陆续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第二次创业。如今的我也是早早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每每 想起当年南下打工时那种既辛酸又美好的打工生活,隐隐约约还有一种淡淡的不舍和怀念。每天在工厂按时上班下班,下班后 如不加班回到宿舍冲完凉就邀上几个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出去逛街,街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帅气的打工仔和年轻漂亮的打工妹,偶 尔能看到几个年迈的老人和小孩基本上都是当地人,这在当时整个东莞地区几乎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在广东打工了十多 年,先后在东莞厚街、虎门和长安三个地方呆过。每个地方每个工厂都能接触到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的打工者,虽然自己没 有在东莞这片淘金热土上淘到第一桶金,但我至少认识了这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朋友们,了解到了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人情世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收获吧。
打工的岁月也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但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打工歌谣,对我还是那么的记忆犹新,现在偶尔去到KTV 去唱歌时,我还喜欢点上陈星的歌谣高歌一曲。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当年心中的偶像打工歌王陈星都没有消息了。你们都还 想念他吗?陈星,你现在在哪里?
附陈星个人资料:陈星,1966年5月7日出生在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青山村,歌手。1997年步入广东流行乐坛,其演唱的歌曲大 多都由自己作词作曲,同年出版首张个人专辑《新打工谣》,其中由他创作并演唱《流浪歌》;同年11月发行首张个人专辑《 流浪歌》。1998年举办深圳“龙岗”陈星专唱演唱会。1999年8月,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望故乡》。2000年,于安徽黄山旅游 风景区,参加中央电视台黄山”全球华人黄山跨世纪”晚会;同年推出单曲《离家的孩子》;3月,参加安徽卫视“315”消费 者权益日电视晚会;4月,应邀参加广东卫视台《海峡两岸情》直播晚会;7月,在西藏拉萨举办了“陈星个人演唱会”。2001 年3月,参加当红节目《音乐百分百》之陈星歌友会;同期参加湖北卫视综世节目《有线大赢家》、辽宁卫视综艺节目《七星大 擂台》;同年4月参加安徽卫视综艺节目《超级大赢家》;同年5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主办的活动”云南泼水节 中国巨星演唱会”;同年8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中央三套节目《音乐擂台》;同年10月参加凭祥市”边关文化国际旅游节”,作 为特邀嘉宾演唱歌曲《大西北》;同年7月推出第三张个人专辑《思乡酒》。
刺客信条的魅力在哪里?
为信仰,也为其魅力
不知道楼主晚了《刺客信条系列》的哪一部,或者是都玩了。对于我,我是《刺客信条》系列的粉丝了。首先先说《刺客信条1》,第一部大概在08,09年发售,当时的沙盒类游戏比现在要少得多,而且自由度相对也低一些。虽然《刺客信条1》的地图相对于同时期的沙盒类游戏不是特别大,但是其独特的玩法:比如可以爬上爬下(很多开放的游戏是没有这功能的),骑马,运用刺客武器进行较真实的战斗,身临其境般的古建筑和城市,并附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等等)都让当时的玩家眼前一亮,配合十字军东征等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是抓住了很多玩家的心,真的爱不释手,而育碧出第一部也是为了试水,谁知那么成功于是就退出了《刺客信条2》。
《刺客2》可谓是刺客的巅峰之作,其巅峰之处不在于其画质有多好,或战斗有多华丽,或是有多么任务或操作·······其完美之处就是在于给广大玩家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办般的欧洲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刚开始不久的意大利,在《刺客2》里,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活灵活现,仿佛身临其境,加上几近完美的剧情剧情,可谓让人如痴如醉,因此《刺客2》声名大噪。以后的《刺客信条兄弟会》《刺客信条启示录》《刺客信条3解放》《刺客信条4黑旗》都是由其衍生而来,《兄弟会》描绘了罗马城市,《启示录》描绘了拜占庭帝国,《刺客3》描绘了解放战争的纽约和波士顿,《刺客4》是描绘了海盗盛行时期的西印度群岛。在历史背景上可谓是各有千秋。
但是刺客系列也陷入了一个泥潭,就是刺杀过于单调·····跟踪系统让人烦等,于是自《刺客3》起,就加入了非常宏大壮观的场面,场景,不过这也就慢慢脱离了刺客的原始法则······硬要说其根本有点,首先就是自由度是八个方位的,上下均可。最重要的是,每一部都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都是真实的历史改编虚构,但是很能让人感觉就是那个时期的人,如果喜欢历史或是沉浸于游戏后。怎么说呢?真正喜欢刺客的玩家都是从《刺客1》或《刺客2》开始玩起的,从后面玩起的一般很难喜欢上这款游戏。
我从剧情和游戏性来说吧。首先,刺客信条是一款科幻游戏,讲的是一个现代的人通过一种机器通过DNA寻找到他祖先,并通过扮演他祖先来搜寻当时隐藏的秘密,而目前游戏主要讲的是现代人Desmend的祖先Ezio的故事。
第二,游戏主要设置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的罗马,并和当时的历史人物很好的融合起来,比如发明家和艺术家达芬奇、政治家(游戏中是刺客首领)《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这些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通过一个称为“伊甸园碎片”的线索把一系列的刺客家族联系在一起,尤其在11月即将上市的启示录中,Desmend、另一个祖先Atair、Ezio和另外一位拥有相同DNA的神秘人物“16号”将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整个剧情也是扑朔迷离、并且还算是环环相扣。再加上很高的自由度、优美的背景音乐、秀丽的游戏场景,堪称目前最有创意、最具吸引力的游戏,至少对我来说是的。
有哪些低配置电脑也能玩的电脑单机游戏?
首先感谢邀请!
不多说,这次则介绍三款游戏。
第一款:《要塞:十字军东征》
(官方也推出了HD版本,支持更高系统和分辨率)
作为一款RTS游戏的“异类”,《要塞》系列将经营作为游戏的主要手段,而战争作为经营的点缀,因为支持一场战争的要求,就是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喂饱你的臣民,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丰富他们的生活,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或者是依靠严酷的刑具,恐吓统治,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成为一个严厉的国王。全看玩家自己的选择,而选择又有所不同。
(而丰富的任务,让玩家在一个个挑战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世纪君主)
而要塞系列一贯的城堡建造,满足了“建筑师”们的创造欲,可玩性很高。如何将城堡建设的又美观,又能结合区位决策理论对各种设施进行合理的选址,是一件很有趣且值得揣摩的学问。
游戏细节又很丰富,比如观察一个砍树工人做木头的步骤,采石场工人捞切运石料的过程,或是铸剑师的日常,你们肯定都有看过;
或者点击一个臣民,他会依照现在的生活对玩家进行回复,他可能会对玩家的提税而感到不满,但又会对玩家丰富饮食而感到欣喜,亦或者是被刑具吓到战战兢兢。
(但不要忘记,这是一款RTS游戏,攻城也是游戏中的亮点)
在经济足以支撑战争的时候,游戏则换到了真正的RTS上来,野战在游戏中几乎不存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玩家不是依靠城墙进行防御,就是利用攻城武器选择进攻。那么如何攻克一个城堡,亦如何守住一个城堡,成为了玩家的一个又一个乐趣之一,而战役中也专门提供了大量攻城战役,让玩家直接免除经营的过程,而直接投入作战之中。
(HD版本,绝对低配,只要你的电脑不是80年代的)
第二款:《皇帝:龙之崛起》
(制作商试图模仿中国风格,有些很成功,有些……就比如这个不知道是多少朝代杂配出来的“中国人”)
《龙之崛起》的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在《凯撒大帝》、《法老王》等经典前作的铺垫下,这款游戏则更加贴近我们的感觉,甚至在某些方面做的相当的不错
而细节方面在那个时代,确实是很完美,例如加入了十二生肖,作为玩家的起始年,本命年时,玩家将会获得别样的收获,而不在本命年时,玩家则会经历一些小问题;而风水的加入,也着实让我们在这款国外游戏之中,耳目一新。
(比起之前的作品来说,这款游戏的美工和氛围都很不错)
而游戏加入了历史时代的战役,分别为远古、夏、商、周、汉、隋唐、宋金,帮助部分玩家了解当时的历史,并加入了历史著名战役,领导各个朝代屹立不倒。
随着游戏进展,不同的建筑和事件也会解锁,例如兵马俑、长城这样的宏伟奇观,也有佛寺庙宇,甚至是公园这样的民生建筑,一步步地将传统的世界推演前进,而在此时候,玩家还要维持住粮食和收支的平衡,不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危机。
(而对于更多的玩家来说,还原一个王朝的首都,或者是打造自己的城市,然后看它欣欣向荣)
另外,游戏中加入了神祗的概念,好好供奉一个神明,她或他就会在人间保护你的臣民,例如武圣关二爷,他会防止城内出现暴动,也会增加武器,还有一个让人不解的能力,就是可以赐予玩家大量的免费豆腐。
当然,游戏之中还有战争元素,但和《要塞》系列一样,在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时,你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军队的成长。
(也不是很高,基本上可以说是2005年的配置就足够了)
第三款:《骑马与砍杀》
(游戏并不大,但却有着相当丰富的玩法)
刚刚介绍了两款2D游戏,现在则介绍一款3D的游戏,骑砍对于大多数沙盒玩家来说并不陌生。
作为卡拉迪亚大陆上的一员,玩家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大陆上生存下去,无论是作为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一个隐居山林的绿林好汉;你也可以作为一名忠心耿耿的骑士,或者是一个怀有二心的领主,甚至是通过各种手段,成为一国的国王,最后君临大陆。
(简单的3D画面,不过将战场人数扩大到一定水平,那么对机器的负担也陡然上升)
而游戏的选择完全交予了玩家,抢劫一个村子,然后烧成一片灰烬,或者是帮助一个村子的村长将一片废墟建成一片欣欣向荣的领地,完全取决于你的想法。
另外,游戏也支持MOD,鼓励MOD制作者的开发,于是骑砍在原版的基础上,又因为MOD丰富了大量的内容。
国内制作较为出名的MOD,是《骑马与砍杀:泡菜—光明与黑暗》和《汉匈全面战争》、《二战:中国战场》等等。而国外则有着《潘德的预言》、《魔戒》、《1257AD》、《16世纪:北半球》等等更为丰富的MOD扩展包,对于玩家来说,则有着不同的选择,不过部分MOD对于玩家配置要求较高,所以要慎重选择。
(MOD《1257AD》,以公元1257年作为游戏蓝本,游戏中的采邑制则是游戏亮点之一)
不过游戏自身自带的DLC也很丰富,例如《战团》、《火与剑》、《维京征服》、《拿破仑战争》,分别是卡拉迪亚大陆的扩展、17世纪中叶沙俄危机、867年维京人入侵和拿破仑战争,这些丰富的内容也足以让玩家在原版基础上获得乐趣。
(原版游戏配置,但对于部分MOD来说,则要根据MODer的要求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