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军师,宋江吴用李奎的性格特征?
1、宋江性格特征: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任人唯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但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
2、吴用性格特征: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是梁山泊义军的军师,足智多谋,讲信重义。梁山事业轰轰烈烈,离不开他的谋略。
3、李逵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疾恶如仇,又莽撞急躁。他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和最强烈的反抗性,李逵的性格中渗透着“真”和“直”的天性,但他头脑简单,做事鲁莽,此外还贪吃贪喝,耍泼耍赖,乱砍滥杀,破坏性很强。
宋江的军师一无用?
这是个歇后语,其中无用为一语双关,无用谐音吴用,正好是宋江的军师,加上最后梁山泊以失败告终,所以军师无用,正好一语双关。
能力胜过吴用的神机军师?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朱武梁山堪大用
说朱武在梁山抢劫集团总公司是堪大用之人,是备受宋江重用的。其一,朱武位列梁山领导层第二方阵之首,宋哥嫡系黄信、登州邦老大孙立、降将宣瓒、旧人杜宋、小山头头目李衮、宋三哥的仪仗队吕方郭盛、嫡亲宋清、有功之人时迁等皆排名其后,而当时梁山卢俊义兵团尚未筹建,朱武其功、其能未能展现,宋三哥此排名己经把朱武搞得很靠前了。其二是朱武进入梁山集团领导核心4个半人之半人,梁山集团是军事集团,其核心成员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加半个朱武,参赞军务,是当准参谋长用的,后也来正是如此安排的。其三,梁山宋兵团、卢兵团设立时,朱武任卢兵团参谋长,朱武与吴用位置相同,足堪大用,且也发挥了大的作用。
如果跟吴用相比,能比吗?吴用是黄泥岗7+1集团的组织者,梁山集团的实际首创者,宋三哥上山前的实际主心骨,上山后的大智囊,阴险的阴谋家,朱武此时与吴用比那简直是差老鼻子了,然而在当时排名时竟然如此靠前,这其中又有哪些说道呢?俗人俗眼俗见,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朱武有点意思,虽说出场较早,但大聚义前只是参与了打华州,上山后打了一回芒砀山,也是先吃了败仗的,那么朱武是如何纳入宋江之眼而位列地煞之首,参赞军务呢?其一,朱武是少华山的创办者及实际掌控者,代表一方势力,是请来的,不是投来的,而且更有让贤之名;其二,朱武懂得阵法,正好弥补了吴用的不足,在征战芒砀山时“叫朱武指引五个军士,在近山高坡上看对阵报事。高坡上朱武把小旗在那里指引:他两个投东,朱武便望东指;若是投西,便望西指”,最后取得胜利,以后在梁山招安后的正规的大兵团作战中,朱武的贡献远高于吴用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三,不得不说的一个细节,大伙征战华州时,“朱武、陈达、杨春款住太尉并跟随一应人等,置酒管待”。这二天时间发生了什么,没有交待,但从后来宋江用吴用之计求高太尉招安无果、用燕青之计走红粉路线又不行的情况下,是朱武提出了走宿太尉的路子而终于成功,此前恐怕二人也有所谈及吧。
后人多有施公以朱武影射朱洪武皇帝之说,看来也有可能,二流贼人中的第一名,足以让人回味啊。
有关宋江的成语故事?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的意思是: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故事原文:
古典小说《水浒》描写了宋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里面许多起义军头领都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投奔梁山这个起义军根据地的。有个叫林冲的人,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原在官府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但当权的大官高俅之子为了霸占他的妻子,三番几次陷害他,派人暗杀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林冲杀死了前来杀他的人。这时他又得知自己的妻子已自杀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的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
故事原文:
梁山好汉林冲见王伦容不下晁盖等七位好汉,就火并了王伦,众人推举晁盖作首领。吴用担任军师,排第二位,林冲推举公孙胜统率军权说:“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公孙胜排第三位,林冲排第四。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大刀阔斧
大刀阔斧的意思是: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故事原文:
梁山泊好汉晁盖带领17个头领从法场上救下宋江后到白龙庙聚会,放哨的人跑来报告官军大刀阔斧地杀奔祝家庄来。李逵提起双斧就去迎战。晁盖等率众杀得官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直逼江州城下,好汉们才回梁山泊。
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
晁盖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心里压根就没想让宋江接位?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共一母。可是晁盖跟宋江两个满腹经纶、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偏偏遇到了一起,偏偏都上了梁山,而且偏偏两个人路线不同——晁天王上了梁山就没有想过回头,宋江上梁山只是为了诏安。
二人势同水火,那只能倒下一人,这个人只能是晁盖,因为晁盖心太直、不够黑。
其实不是只有我们是明白人,古人也不是傻子,早在清代,金圣叹就已指出杀晁盖的人是宋江。
金圣叹在《贯华堂刻七十回总评》中说道:《水浒传》"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申明宋江之弑晁盖"。水浒的主题是什么,是聚义、诏安。宋江如果不是为了诏安,死也不会上梁山。如果晁盖存在,不但宋江会逼疯,施耐庵也会崩溃,因此只能让晁盖先走一步。
晁盖中箭之后,生命垂危,宋头领整日哭哭啼啼,"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
问题出来了,既是晁头领"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饭食不进,浑身虚肿",这汤药如何还能硬生生灌进?难道不怕把晁天王呛着?
呛死才好呢,宋江心虚着呢,想在晁盖面前表现,好让晁盖临终之前说句干脆话,让自己接班。
然而晁盖再傻,也明白是宋江要害自己,宋江表演得再逼真,也无法让晁盖原谅。
可宋江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做得巧妙,计划天衣无缝,一定会哄过晁盖这个傻哥哥。
关键时刻到了,晁天王要留下遗言了。
可是晁天王在生命最后关头,留下的遗言却像一记重锤,给了宋江致命一击。
晁盖怎么说的呢?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宋江一听立马就昏了,书上说他"比似丧考妣一般,哭的发昏",其实这小子是气昏了。
其一,晁盖说若捉得射死我的,明明凶器上有史文恭的亲笔签名,凶手不是铁定了吗?晁盖的意思却是说凶手另有其人,你几个意思?
其二,即使晁盖的意思是确定了凶手是史文恭,宋江也没有接班的可能。宋江手无缚鸡之力,对付个阎婆惜还行,对付史文恭?门儿都没有。
别说一个宋江,一百个宋江也不是对手。
那不等于把宋江的接班资格直接排除了吗?
宋江是大宋厚黑学鼻祖,在水泊梁山搞阴谋更是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他搞晁盖是经过精心策划,一环扣着一环。策划周密,步步惊心。
一、制造凶兆,进行心理暗示在晁盖攻打祝家庄之前,宋江在金沙滩送行,在这个庄严时刻,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军旗被风从半吹断。
军旗是军队的象征,做旗杆的人绝不敢偷工减料,可是梁山的军旗偏偏这么脆弱,弱不禁风,似乎不大可能。
而且出征的时候是春天,春风和煦,吹面不寒杨柳风,怎么可能会吹断军旗,这不是做了手脚吗?
很有可能,宋江以此做铺垫,让晁盖的死显得顺理成章,死后不让大家怀疑。
二、垃圾阵容,显出狼子野心祝家庄城堡坚固,易守难攻,又有史文恭这个放箭高手。梁山这边是大哥出马,一定要非常重视,派出最强阵容,确保万无一失。
事实上,梁山高手如云,名将荟萃。可是宋江帮忙安排的,却是最垃圾的阵容。
除了林冲、呼延灼,剩下的全都是三流二流的将领: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这不明摆着是要让你病,要你命吗?
三、史文恭上阵放箭,不合常理史文恭是主将,本来应该坐阵指挥,怎么会亲自上阵?
黑夜之中,那么多人,一没有发照明弹,二没有红外瞄准仪,三梁山上的人行军的时候不会打着灯笼火把,史文恭的箭怎么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在乱军中射中晁盖?
祝家庄一直叫嚣要"生擒"、"活捉"晁盖,为什么用毒箭?
一个国家的导弹上有生产厂家,一个兵工厂的兵器上会有厂家名字,因为厂家要为质量负责嘛。
一把刀上也许会刻上主人名字,因为这是耐用消费品,可以定制。
可是箭头是易损品,没有可能那么张杨,射死一个人还让人家看看箭头上的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况且打仗十有八九都是明火执仗干架,都知道敌人是谁,不写名字大家也知道凶手。
而且史文恭是祝家庄的教师爷,祝家庄并不是以打仗为主业,他们是一支自卫的队伍,箭头刻字有违常理。难道专门为了射杀晁盖一个人订做一批箭头?
放毒箭是小人做派,史文恭不是这等人。
四、宋江为晁盖布下陷阱。宋江没有给晁盖派出最强阵容,却在他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双鞭呼延灼,发现中计以后,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
遇到埋伏最怕什么,当然是慌乱,怕掉头就跑,完全失去抵抗,让人追着屁股打,这是军事常识。别人不懂常识也就罢了,呼延灼是职业军人,熟读兵法,跟阮家兄弟不一样,呼延灼是一个沙场老将,为什么要指挥部队"急回旧路"呢?
五、中箭后不积极抢救主帅负伤,人命关天,哪怕是个小卒也如此。
但是在晁盖中毒箭之后,宋江等人却不积极进行救治。
晁盖中箭之后,并不是立即死去,于是林冲派人把他送回山寨,这时诡异的一幕再次出现。
呼延灼道:'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我们说了生命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个小兵。不管是谁,受伤危在旦夕,却要经过宋江批复,才能抢救,这不是太荒唐了吗?
其中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宋江在出征前亲自下令了,没有我的命令不准撤军。
而呼延灼是宋江的亲信,他想配合好,尽量拖延时间,以达到拖延对晁盖的救治目的。
于是最残忍情况发生了,主帅中箭,生命垂危,部队只能停下待命。
足足三个几个时辰过后,戴宗才传宋江话可以回军;于是,林冲他们才敢于启程把晁盖送回了山寨。
回到山寨,傻子也知道晁盖是中了毒箭,但宋江就是不去请神医安道全。却只是"守定啼哭,不商疗治"。
对此,晁盖洞若观火,虽然他中了毒箭,但神志清醒,如果以前晁盖不知道谁是敌人的话,此刻却看得真真切切。但他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也无法当众揭穿他,只能用这种办法来表达自己对宋江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