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烈,特殊使命大结局36集?
肖文富在湖边与巩向光会面,并把名单交给了他。朱然跟踪肖文富,并将其击毙,正要再次开枪击毙巩向光时,欧阳荷突然出现,将朱然打死。边国烈等重要军事官员逃离渭城,欧阳荷也离开了渭城。在陵园里,巩向光在余雪瑶的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直到在军区会客室中,巩向光再一次见到欧阳荷,他才知道,她就是05号。
广州大学城的小谷围岛上有哪些古迹?
广州大学城
小谷围岛
小谷围岛上古迹有哪些呢?
缥缈神秘的江心小岛———小谷围,对于羡慕神仙生活的人们具有极大的诱惑。迟至西汉晚期,小岛自开发伊始成为趋之若鹜的墓葬区。
四面环水,水路发达,山岗平缓,小谷围成为一块风水宝地。直至南汉国,小谷围得到最全面的开发,南汉国烈宗刘隐称王之后,便觊觎这块净土,从位于中山四路的南汉国王宫(现南越王宫博物馆所在地)出发,在西湖路的码头登船,顺流而下,经过一个余时辰抵达北亭村所在地。
在这里修建行宫,猎狩、效游、会友等,无所不用,并且在此为自己选址安葬。其弟刘岩,也紧随其后,看中小谷围,安身于此。
南汉国灭亡之后,小谷围变身自然村落,宗族世代生活,至变身大学城。而这片岛屿上,早已有诸多传说在流传。
小谷围岛有南汉国皇家行宫,太穿越了!
小谷围岛上挖掘出土的南汉国皇家行宫“昌华苑”遗址,经报道之后,勾起人们的穿越情结。但这个岛,能让人梦回古时的,却不仅仅此处新挖掘的遗址。
追溯至建大学城之前,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小谷围岛进行全面考古,抢救发掘清理了古墓葬145座,以及其他窑址、炮台等遗址。在定夺之下,保留了4张考古名片,南汉烈宗刘隐墓德陵、南汉高祖刘岩墓康陵、明代石人石马墓及清初炮台。
之后,明代石人石马墓和清初炮台在2005年9月被列入广州市级文保单位,南汉二陵在2006年5月25日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当你寻找它们的踪迹时,却印证了一句话,“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除了康陵专门设有守陵人,其他的三处遗址在杂草从中难觅影踪。
大学城的建成,改变了小谷围岛原本的村落形态。这块曾被君主相中的“风水宝地”,辉煌的历史似乎也逐渐被淹没在草丛中。那颗被唤起的“穿越心”,也敌不过杂草的阻力。
与南汉国称帝君主刘岩的康陵相比,相距不远的刘岩哥哥刘隐的德陵,而今的待遇却差了不少。从华师南门驶入学校,一直到8号实验楼,沿着实验楼往里走,一个白色的简易棚,便是德陵所在地。
过膝的杂草,已经将人拒在5米之外,杂草之下有坑洼,没有任何人行过踩出的路痕,路边立有石碑。
德陵所在山岗叫做青岗,背面5米不到的距离,就是另一栋教学楼,而8号教学楼离它也不足10米远。
德陵康陵作为五代十国仅存的帝陵。
东汉墓葬区
自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广州的人口出现扩张,河南出现居住人口,人口的扩张加上东汉时期厚葬的习俗,小谷围岛这一自然岛屿为人所垂注。在北亭村菜市场背后的山文头岗,已出土的东汉古墓就有4座。其中,平面呈“井”字形的两座并列“串”字形多室墓,东西通长15.5米,南北通宽15米,出土俑像及铜钱、铜泡、铜扣、银环、玛瑙珠等72件,是目前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汉砖室墓,也是广东罕见的纵向并列式多室墓。
具体建成时间无从考证,最早可追溯至刘隐时期,在刘伥继位之时,得到扩建,码头、道路、桥梁、练兵场、守卫岗亭等设施,当年已建设得相当完备。公元971年,宋兵南下,势如破竹,南汉王朝穷途末路,刘伥下令纵火焚城。当时人胡宾王在《南汉刘氏兴亡录》中记载当时的情形:“兵火四焚,天地黯惨,六十余年基业,一旦煨烬。”小谷围岛上的所有皇家繁华,御花园、昌华宫、狩猎场、北校场、皇帝陵、卫岗哨所、亭台楼阁……连同康陵、德陵两座帝王陵,都在这场浩劫中被毁。
在大学城中环线上,华南师范大学南门的对面,有一座山岗,土名叫做大香山。就在华师公车站背后不远,路边设有一个大理石碑,写有“南汉二陵(康陵)”,其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刘岩(889~942)在广州自立称帝后,追尊其兄刘隐(874~911)为襄皇帝,庙号烈宗,陵曰德陵,位于青岗山,设官员管理,置兵将守护,定期祭祀,驻扎守陵兵马的营寨,就称为“亭”。今天小谷围岛上北亭、南亭的地名,即由此而得。刘岩死后,安葬于德陵1公里开外的大香山,陵曰康陵。
爬上山岗,穿过一片当“围墙”用的灌木,眼前竟一片豁然开朗。平整而宽敞的绿草坪,把康陵衬托得更加壮观。整理草坪,是守陵人最辛苦的工作。
“一般的雨天都不怕,就怕台风和打雷,得给雨棚加固。”小雷说自己已经守陵8年,平时得管住好奇前来或找地方谈情说爱的学生。
全长10.56米、宽3.16米、顶高3.28米,康陵的内部已经加固,况且其券顶宽达1.5米,自身结构牢固。
据说,要建南汉二陵博物馆。
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部,面积20.15平方公里,风光秀丽,四面环水,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接长洲岛,与琶洲岛、瀛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规划中的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地理位置
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都市文化。小谷围街道办事处于2004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辖整个小谷围岛。历史
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便是南汉皇帝的狩猎场所在地,几代南汉帝王的陵冢也正在小谷围。小谷围原来叫小箍围,这一名字较早见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广东新语》卷二云:“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者曰洲。故诸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烟雨中望之乍断乍连。与潮下上。予诗。洲岛逐潮来。”为什么叫“箍围”呢?原来“箍”字的意思是指围束,亦指围束的圈,如箍桶,桶箍,铁箍等。由于大小箍围岛四面环水,像是两只被水围束住的箍桶,故而有此之名。“小谷围”在清代原称十三乡。由于作为珠江江心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也由于行政管辖上的不分明,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中。大学城开发之前,岛上没有工业,村民还使用泉水和井水,最高建筑物不过五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文化遗存保留比较完整,再加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这可能就是它被选作大学城的两个重要原因吧。毕竟,大学城本来就应该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由于小谷围岛孤悬珠江中心,不通陆路,解放以前,又缺乏桥梁,人员往来只有水道可行。不过,这依然没有阻隔小岛与外界的贸易往来。穗石、北亭、南亭、练溪等的码头遗址极富地方特色,鲜明地反映了岭南乡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经济贸易状况。北亭甚至有民谣云:“一墟两市,不嫁北亭等几时?”可见当时岛上贸易之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