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传攻略,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天美资源网

岐山传攻略,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留下了许多稀世之宝。鼎,作为古代一种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青铜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并不觉得新奇,各地的博物馆都有的收藏和展出。但是一提到九鼎,就历史价值和神秘性而言,没有一件珍宝可以与其相媲美。

岐山传攻略,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每州设州牧一职进行管理。到了夏后启时,令九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在铸造之前,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选出巧工能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上,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铸成的九鼎称为冀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九鼎铸成后,被陈列于宫门之外。九鼎象征着华夏九州,气势庄严的九鼎喻示着江山大统,此后九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拥有九鼎者便拥有九州天下,非天子不得拥有九鼎。九鼎就代表了天下,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关于鼎和王权的成语,如定鼎天下,问鼎中原,钟鸣鼎食,四海鼎沸等。

夏朝末期,夏桀荒淫无道,被商汤驱逐,天下进入商王朝的时代,九鼎也开始了第一次传承。商汤将九鼎迁移到商的都城。到了盘庚时期,商迁都于殷,九鼎也被迁移至此。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到了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遵照当初周武王之愿将九鼎安置在雒邑的太庙之中,并请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礼。

九鼎在夏商周三代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是传国之宝。但是自东周战国以后,世代相传近2000年的九鼎逐渐淹没,最后不知所踪,实在蹊跷,如此国之重宝到底去了何处?

进入东周以后,随着周朝王室的衰落,各地诸侯已不再朝周,并且野心勃勃开始觊觎王权。最先表露野心的是楚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来楚灵王也曾一度动心问鼎,但因楚国内发生叛乱,未果。“问鼎中原”的成语也因此而来。

秦惠王时,秦国相邦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于是出兵攻打九鼎所在的洛阳。周天子找来谋臣颜率商议,颜率颇有谋略,先是鼓动齐国帮助周驱逐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出兵后,秦国求鼎不成,撤兵西归。事后齐国前来索要九鼎,因齐国和周不接壤,要运回九鼎必须借道当时的魏国或者楚国。谋士颜率告诉齐王魏国和楚国也觊觎九鼎,如果借道此两国,九鼎肯定到不了齐国,最终齐王放弃九鼎。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就这样周旋于齐楚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使其相互制约,保九鼎不失。

随着秦国实力的强大,对于九鼎始终没有放弃。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借机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周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走到雍鼎前时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周)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不服输的秦武王偏偏不信邪,于是用尽平生之力,将雍鼎抬离地面半尺,正要迈步之时,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好压在秦武王右足上,将胫骨压断,当夜秦武王便命丧洛阳。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惊恐悲愤中离世后,周的民众纷纷东逃。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的国君,西周国的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随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然而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下落不明。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述就有出入,前后不一。比如在《史记.周本纪》和《史记.秦本纪》中记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又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这两种说法前后矛盾,前者说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洛阳掠回了九鼎;而后者却说在秦灭周之前九鼎已经消失不见。《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载的确让人费解。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关于九鼎下落的记述延续司马迁《史记》观点的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九鼎早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已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秦始皇南巡时,还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最终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后世学者对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充满怀疑,清代学者全祖望、沈钦韩就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也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修撰《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沿用了全祖望、沈钦韩的说法,认为:随着东周王室的衰落,已无力自保。战国时各个诸侯强国早已对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虎视眈眈。为了维系举步维艰的王室,财政困难的周王室最终将九鼎销毁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

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首先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九鼎已被销毁的记录。其次,对于周王室而言,九鼎被视为天命所在,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能因其他诸侯国的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铸于夏初的九鼎,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王室岂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末代周天子周赧王驾崩后,按照周礼要求,天子应该享有九鼎陪葬,然而当时的周王室早已债台高筑,无力铸鼎。王朝的气数已尽,与其让象征社稷江山的九鼎落入他人之手,还不如让九鼎随周天子长眠地下。因而将历代所传九鼎陪葬,对外宣称九鼎早已遗失。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这可能性是存在的。

结合现有的史料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秦昭襄王掠回秦国的只有八鼎,而另外一鼎落入了泗水。至于秦迁九鼎回咸阳为什么要迂回过泗水,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向天下的诸侯炫耀昭告九鼎已归秦。后来秦始皇派人去泗水寻鼎,寻找的就是落入泗水的豫鼎。按照此推论的话, 九鼎中的八鼎已经归秦,之后九鼎或许随着秦昭襄王,或者随着秦始皇帝一起深埋地下。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灭秦之后,定都彭城,然后把九鼎从咸阳迁移到了彭城。楚汉相争,项羽战败后沉九鼎于泗水之下,这或许可以解释九鼎为何会沉于泗水之下的说法。但是九鼎都沉入水中,而且鼎又比较重,不可能都被水冲走,总能打捞到一两个吧?所以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结合史料,我们有理由相信九鼎并未被销毁。九鼎如果失于周王朝灭亡之前,那么其如今就躺在洛阳周边的地下;如果失于秦末,那么九鼎在关中的可能性很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关于夏初铸造的九鼎式样,究竟是方是圆,是四足还是三足,鼎内外有什么铭文和纹饰?至今无所考稽。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述:“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也就是说九鼎之一的雍州鼎为龙文,赤色。根据现在已出土的夏初的陶器纹饰推测,九鼎上的纹饰不外于兽面类、龙凤类、动物类、云雷类、火类、几何类等这几种类型。

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记载:“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文中所说的雄金、雌金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许是指合金的硬度而言。

后世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 、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女皇武则天将做好的九鼎放在了洛阳明堂当中;宋徽宗则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以黄金来装饰,放在汴京九成宫中陈列。

夏初所铸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为我们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使九鼎能重见天日,让世人一睹九鼎尊容。

吴姓什么血统?

吴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姚姓血统。

一、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二、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三、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西安这座美丽的城市只是因为它的文化底蕴就成为了网红城市吗?

西安,十三朝古都,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历史名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被大家认为是“网红城市”,是有些牵强的,只是随着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出于人们的喜爱,才被大家亲切的称之为“网红城市”,但西安的发展与崛起是有必然性的。

首先西安作为一座有着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是有其文化底蕴的,像一本书,越翻越厚重,越翻越精彩,其中的历史沉淀和人文情怀,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其次,西安作为西部最大的城市,是连接我国西部和中部、我国与中亚、西亚的重要纽带,在经济,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相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必然结果。

西安的教育资源众多,高等院校密集,是一座开放性的城市,能最大限度的接纳全世界的人们,在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也着眼现代人的需求,开发了许多更具特色,更具年轻化,更具活力的项目,来吸引全世界的游客。

最后,西安不仅仅是“网红城市”那么简单,它是厚重的,是值得细细品味和阅读的,在现在都市的喧嚣中,体会“梦回大唐”的精彩,体会大秦的铁血,体验现代西安人的精彩生活。

凤鸟至河出图是什么时代?

“凤鸟至”,“河图出”是说明时代?与教育有关吗?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问题我认为提问者是想问“凤鸟至”,“河图出”这句话最早出自何处。

“凤鸟至”,“河图出”的出处凤鸟至

凤鸟是中国传说的神鸟,也被称作凤皇。凤凰最在是在孔子时期的《尚书·益稷》中:“《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凤鸟在战国时期现在《山海经》南次三经:“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按此记载,我们可以把五采鸟都可认为是凤凰属之鸟)其次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记载:“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另外,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上述文献中记载的皆为凤鸟的早期出处。

河图出

河图最早是出自先秦文献中的神话传说“河图洛书”。而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国人认为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称其为“宇宙魔方”,也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的起源。其中河图本意是指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河图中的河实质“星河”也即为银河,宇宙等。这也足以说明河图其寓意极多极广,炫妙无穷,深奥无尽。而洛书主要指天地空间变化的脉络图案。

河图洛书相传最早收录于《尚书》中,随后在《易传》中,以及诸子百家也多有论述,但实际考证却很难找出具体时间。

由此我们可知,凤鸟与河图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且二者所代表的意向皆为祥瑞的征兆,

考究其出处,我们不难发现孔子说的“凤鸟至”,“河图出”其实是与教育无关的

而“凤鸟至”,“河图出”二者一起出现则是因孔子在其《论语·子罕》中提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孔子的话大意为:凤凰不出现,黄河中也未曾出现八卦图,我已经没有希望了。

根据语义理解,孔夫子说的凤鸟即凤凰,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出现过,凤凰预示时代的兴盛和事业的成功。河图据传为伏羲氏时期曾在黄河中出现的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后被伏羲氏画八卦时用的即为此图,在古代这也被隐喻为圣明君主出现的征兆。由此我们可知,孔子的这句话是在感叹政治,尽管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但此言论与教育并无关联,是孔子对时局的失望亦是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慨叹。

这也说出孔子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道心却未完成的无力感,让人不禁感叹孔子的圣人之仁,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才投身教育。

你有什么自己创作的?

问题:你有什么自己创作的,特有成就感的小诗?前言

老街创作的小诗有不少,不过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录入几首绝句请诗友们指正。

一、游庐山大林寺

其一云:古刹芳菲在那边?空亭不语绿波间。潜鳞似解诗人意,频弄涟漪下碧湾。其二云:大林古寺迹无踪,四面青山忆白公,何处桃花昔日有,路人遥指绿波中。

二、绝句·旅泊

旅泊多穷路,天涯何处归?秋江孤鹜没,惟有落霞飞。

三、读用骆宾王在军登楼有感

纵有经纶手,空歌易水寒。 天星自沦落,何处望长安。

四、名利(仿王梵志体)

大道往来客,湮没风尘里。几人能解得,名利甚滋味?

五、咏蝉

凤凰久不至,蝉唱满高桐。但知饱秋露,不解送春风。

六、终南余雪(步韵祖咏)

三月终南雪,迥临霄汉端。春风入帘幕,犹带一丝寒。

七、孟公

孟公寄山水,澹然兴象新。 平生如有恨,不是武陵人。

八、 原韵和王之涣登鹳雀楼

山川酬胜迹,绝唱馈名楼。人物俱湮灭,风标万古流。

九、仿古边词

十年征戍惯春迟,五月霜风雕鬓丝。万里深闺惊梦处,一宵金鼓不眠时。

十、饮酒

君怀一瓢酒,清淡不须多。高节自相重,溪舟戴雪过。

十一、草圣张旭

李诗裴剑莫争辉,笔走龙蛇醉未归。覆手风云翻手雨,功成一笑不沾衣。

十二、秋风辞

流波渡白云,箫鼓忆横汾。 昔日悲歌处,高秋一雁闻。

十三、边词

渔阳鼙鼓动神州,舞破霓裳歌正柔,从此诗家出塞曲,长安城外即边头。

十四、答剑客

君藏三尺水,欲把霜刃试,奈何天地间,多少不平事。

十五、柳叶

春风拂柳烟,落叶满行船。片片相思字,明朝寄那边?

结束语

抛砖引玉,也欢迎诗友们录入几首自己喜爱的原创小诗。

@老街味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