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天敌,如果4千亿只蝗虫从缅甸进云南?
谢谢邀请回答问题。首先经过缅甸的治理可能来到云南的蝗虫没有多少了,全球变暖,今年的蝗灾太大了,好像是从前蝗灾的几百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判断,这次非洲蝗灾的波及区域已经达到265477公顷,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正在经历25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而肯尼亚则是70年来最严重。 蝗虫不仅肆虐东非各国,它已经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可以说距中国仅一步之遥。在印度,37万公顷农田遭殃,造成上百亿卢比经济损失。在巴基斯坦,蝗虫每天破坏约3.5万人的口粮,如果任其发展,国家将会无粮可手,因此巴基斯坦已经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 蝗虫往往与旱灾相伴而生,因为蝗虫产卵需要含水量较低的土壤,东非阳光照射强烈,蒸散量非常高,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是蝗虫喜欢的产卵之地。干旱又导致植被稀疏,一旦形成蝗群,植物会很快被吃光,又增加了蝗群的迁移速度。因此,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东非地区一直是蝗灾频发之地。 正常情况下,沙漠植被会随着气候干旱而枯萎,蝗虫数量会缩减,如果防控及时,就能控制蝗群的蔓延,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东非地区高温多雨,使得植被迅速生长,充足的食物使得蝗虫数量在6个月内翻了400倍,使蝗群爆炸式增长。 而接下来,三月份的雨季马上到来,雨后的水洼正是蝗虫繁殖的场所。因此,采取紧急行动刻不容缓,灭虫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蝗灾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个普通大小的蝗虫群可以有多大4000万只蝗虫,一天之内就可以传播150公里,足以吞噬掉可养活3400万人的食物。 各国为什么对蝗灾束手无策?首先这种迁飞性害虫繁殖力极强,一旦繁盛,虫口密度异常之大,几亿甚至几十亿成群迁飞;其次它们的飞行能力极强,并且食性杂,因此很难有效防止;另外,沙漠蝗的成虫寿命很长,最多可以生存100多天,这些特性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最有效率地办法就是对滋生地的严格管理和封锁,减少冲口密度、避免造成灾害。目前治理蝗虫的有效方法还是化学农药,但是会对环境造成大面积的化学污染,最好的方法还是使用天敌法,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了特大蝗灾,除采取化学药物外,由一群群牧鸡、牧鸭组成的“生物部队”也在新疆的“灭蝗大战”中大显身手。全球连接如此紧密,谁也无法独善其身,谁也无法预料大洋彼岸的蝴蝶扇动翅膀后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我们更应关心的是全球变暖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力所能及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蝗虫灾害地区放养鸭子等家禽能否解决?
对于题主想的在蝗虫灾害地区放养鸭子等家禽的想法的确是奇思妙想,但是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至少在某一个区域内能够降低蝗虫灾害的发生,并且还能充分的使得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变自然灾害为人类资源并为人类造福,这也能够弥补当地的粮食减产成为致富的项目。因为家禽类的价格总比粮食要贵,可是能撑得了多久呢?根据专家的研究来看,这次蝗灾如果不及时的消灭能持续时间应该在3~6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蝗虫的寿命长达半年之久,而且蝗虫所经之处不断的产卵孵化成为更大的蝗灾规模。
其实蝗灾的可怕之处是在于蝗虫所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特别经过了农村的庄稼以后会把庄稼叶子全部吃得干干净净,造成了农作物的大面积绝产。这次蝗虫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达到了3700亿只,而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这次蝗虫灾害是从非洲东部发生,然后一路沿着北上穿过了海峡向东移动,目前到了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区域,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灾害现象的发生。这次蝗虫还跨越了红海直接到达了伊朗区域内,所以这次非洲蝗虫灾害是非常厉害,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引起了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目前涉及到4000万人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次蝗虫灾害还在不断的继续。
鸭子是一种比较笨拙的家庭,但是主要以小昆虫,小鱼小虾为主食,所以对于放鸭子也是有好处的,至少能够避免二代蝗虫的灾害的发生,也就是说蝗虫经过以后产的卵再孵出的蝗虫可以用鸭子消灭。也可以用家养的土鸡放在蝗灾严重的区域,因为活鸡活动的灵活比较快,对于捕捉蝗虫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针对现在这么大面积的蝗虫,用活禽来消灭也不是一个办法,而且这次非洲蝗虫的迁徙速度非常的快,每天以150公里的速度迁徙,这也不利于积压的就地面消灭。所以还必须保护大自然,让鸟类进行消灭非洲蝗灾,或者说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非常的好,比如老鼠、青蛙、蛤蟆、蛇等等都是蝗虫的天敌。
总之,对于用鸭子作为消灭蝗灾也是可以的,只是对蝗灾的次生灾害进行消灭,如果说蝗灾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快速的迁徙的话,也起不到多大的效果。我国在新疆曾经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蝗灾,我国就有一些人奇思妙想地运去了10万只鸭子作为消灭蝗灾的工具,毕竟那里的复原辽阔,属于沙漠地带庄稼也比较少,用蝗虫养鸭子还能够生产出有机的鸭肉来供人类所享用,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但是对于这次非洲蝗灾规模非常的庞大,分布的区域面积非常的广,用活禽来消灭这次的非洲蝗灾可能性不大,还必须用人类的化学药品进行杀灭是最快的,也是损失最轻的一种方法。毕竟蝗虫每天都要啃食着大量的农作物,破坏农业生产,所以灾害不能够用时间来等待,必须尽最大努力的去阻止灾害的发生。
黄蝗虫养殖技术?
蝗虫(蚂蚱)的养殖方法是什么呢?请阅读以下内容:
一、选择地址:
选择场地通风、阳光充裕的地方。
二、自然规则(天敌)
在建造棚地之前先用捕捉、诱杀、杀虫器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和蝼蛄等昆虫消灭干净。因为蚂蚁和蝼蛄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建造棚地之前将其消灭,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
三、地面选择:
棚地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CM ,为了便于在雨季可以排水。土质要最好采用砂壤土,这种土不容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但是不能太软,因为蝗虫产卵的要求很高。
四、建造棚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个棚地的支架,再按照这个棚地的大小,用纱布做一个像蚊帐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一个门口(棚罩门),作用是不让蝗虫飞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地的面积要按照蝗虫的数量规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600-800只蝗虫。
五、蝗虫孵化:
蝗虫种卵孵化的最低温度为17摄氏度,发育期适宜温度大概在26~32摄氏度之间。土壤含水量应在18~22%。整个卵块自开始孵化到孵化完成一般要50~60分钟。
六、蝗虫蜕皮:
蝗虫的成长要靠蜕皮来完成,当成长到一定长度时就需要蜕皮了,蜕皮时要停止进食。头朝下倒悬其体来进行蜕皮,蜕皮完成后一小时便可进食。蝗虫自出卵后5~7天蜕一次皮,蜕一次皮即为一龄,便是一岁,蜕皮五次后方能变为成虫。
七、蝗虫迁飞:
蝗虫的迁飞不止是为了取食,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发育的需要,迁飞可以增进蝗虫的食欲,特别是羽化至产卵前迁飞,可以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所以,为了能让蝗虫产卵的质量提高,我们应该在其产卵前后这两个时期给予蝗虫适当的人工干扰,让蝗虫在棚地内飞翔。
沙漠蝗虫繁殖的气候条件?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
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
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大概温度在15度以上
摩尔庄园蝗虫什么原因?
摩尔庄园蝗虫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蝗虫的繁殖和迁徙能力增强,导致它们数量激增。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蝗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农药等,这些都会破坏蝗虫的天敌和栖息地,使它们更容易繁殖和扩散。
为了应对摩尔庄园蝗虫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蝗虫的迁徙和繁殖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2.加强生态保护,保护蝗虫的天敌和栖息地,减少环境破坏。
3.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农业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问题,减少蝗虫的繁殖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