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是昏君吗,你如何看待网上攻击岳飞的言论?
💐💐【民族英雄岳飞: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民族脊梁岳飞:顽强不屈.英勇抗金的大无畏民族精神】答:岳飞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你如何看待网上攻击岳飞的言论?💐💐【岳飞精神】即宋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之精神;【还我河山】每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同样的吼声!是人们受历史民族英雄精神感召而形成;【不甘屈辱.奋起抗争;忠肝义胆.精忠报国】是岳飞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巍中华之所以东方巨龍,是因为中华民族具备了【不可征服.勇住直前】的蛟龍气质,一次次从历史的危难中腾起,炎黄子孙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文明!人民尊崇岳飞.正是尊重他的忠肝义胆;正是效法他精忠报国的精神!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会被他人所奴役欺凌!💐💐面对网上一小撮人诋毁民族英雄岳飞,为奸贼秦桧翻案的行为,实在令人心痛!正义之士无不义愤填膺!他们的别有用心之险恶.是想毁掉中华民族的心灵长城!蚍蜉撼树谈何易.人间正道是沧桑!止步吧,极少数秦桧的追随者!清醒吧,一些跟着乱嚷嚷的糊涂虫!
为何却被称为奸臣?
秦桧忠于宋高宗,也许吧,宋高宗胆小如鼠,金国把他追的望风而逃,惶惶去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他只想做个太平皇帝,哪怕偏安一隅也好,可是金国的大军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加上叛变的臣子,让宋高宗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劲的南逃,直到临安才喘了一口气。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太平不要流浪,哪怕割地赔钱、俯首称臣也愿意。这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这时秦桧跳了出来,这家伙跟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获押往北地,为了生存,他已经心甘情愿的当了金国的奸细。他来南宋的目的很简单,逼迫南宋向金国称臣。他可不会忠于什么南宋,更不会忠于宋高宗,他是来断送南宋的江山的。
于是他掏空心思,运用各种手段,培养亲信,排除异己,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他开始自己的议和之路。首先,打击主战派。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或打压,或罢职,对宋高宗说害怕武将尾大不掉,到时候难以控制,建议收回他们的兵权。
第二,提出议和主张:“南归南,北归北”,主张议和,向金国称臣,每年向金国纳税赔款。建议抗金将领全面停止抵抗,放弃已经占领的领土,拱手相让金国。
最后,大兴文字狱,排除异己。所有不跟自己一心的人,他们都想法设法的除去,甚至波及这些人的子孙后代。秦桧他们找出这些人的诗词和文章中的蛛丝马迹,造谣生事,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很多人。秦桧他们真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罪恶。
秦桧不会忠于宋高宗,他是南宋的掘墓人。他的目的是让南宋的朝廷不安定,扰乱朝纲,陷害忠良,排除异己,使南宋陷入动荡,从而使金国从南宋得到更大的利益。
赵构是中兴之主还是苟且昏庸?
宋高宗并不是个简单角色,如果你站在岳飞的立场,那么就会觉得赵构昏聩不已,自断臂膀;但倘若你站在一个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你就会发现赵构十分聪明,在家国破碎之际,一点点将权力收拢,完成了集权,实现了南宋政局的稳定,这并不是一个“昏君”个做到的。
人是一个多面体,赵构身为皇帝,就更加复杂了。他继承了宋徽宗的艺术细胞,才艺过人,天性聪明,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精于书法。而且赵构也继承了宋室节俭的作风,在生活上比较克制,没有奢靡铺张的嗜好。
封建王朝皇帝是政权的核心,而所有的权力运作,最终都以实现集权为目的,否则整个政体就会不稳定,君弱则臣强,臣强则国乱,这是封建秩序的基础。
赵构的人生跌宕起伏,在靖康之难,汴梁沦陷后,他因为不在东京城侥幸逃了出来,即便保下小命,但处境也并不算好。作为宋徽宗硕果仅存的儿子,他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但此后的四年时光里,一直在逃跑,南宋虽然有朝廷,但明显这个朝廷比较惨,是金人的头号目标。
一般正常的历史演进,一个王朝崩塌后,势必群雄逐鹿,帝位不太可能再归旧的王朝,至多就是扶持成傀儡,然后再上演一出禅让的把戏,完成改朝换代。
宋高宗在即位之后,虽迫于形势启用主战派宗泽,但随后又将其赶走,放弃了中原开始了逃亡之旅。大多人可能会觉得宋高宗毫无骨气,完全不抵抗就做了逃跑皇帝。但换一个角度而言,以当时金兵之强势,北方已然无力抵抗,宋高宗根本没有底牌,可以跟金兵周旋下去,逃跑实属无奈。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赵构逃到了扬州,又从扬州跑到了杭州,还没有在杭州站稳脚跟,就爆发了苗刘兵变,这一次兵变对高宗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也说明了,赵构从即位开始,是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即没有军队可用,又拿什么抵抗。
乱世之时,虽然不乏忠臣烈士,但更多的是趁火打劫,发展势力的野心家。赵构一路逃跑,金兵主力一路追击,虽然狼狈不堪,但却也给各地的义军创造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中心四将,又有谁不是山头主义起家的?毕竟那个时候,朝廷根本管不到军队,皇帝本人都只能逃来逃去的。
在不断的逃跑过程中,赵构都能逐步收拢权力,这是不容易的。而赵构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搞绥靖的。他执政之初,面对金的威胁,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向农民征收辽响,而因为战事对生产的破坏,农民生产有限,不堪重负,于是各地接连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乱。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只能征练响,这样恶性循环之下,战场上的巨额经济来源,也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
在这样的局面下一个皇帝又该如何?
不跟金人和谈,那么恶性循环之下,后院烽火不断,南宋政权势必很快就会失去统治权,各地的军头再不听从中央号令,那么赵构也要步他老爹老哥的后尘,成为一个亡国之君,而和谈的结果呢?如今也一直被喷成昏君,还要继续喷下去...........
试问一句,如果换了诸君坐在他的位置,又当如何?是跟金人死战到底,然后政权最终被接连不断的起义所瓦解,还是绥靖求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统治?
当然赵构杀掉主战派民族英雄岳飞的罪,这一点洗不掉,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洗的,大家可以说他是昏君,也可以说他残暴愚蠢,其实话说回来,南宋真的可以如岳飞所想的那样直捣黄龙府么?
自古以来南方政权从南击北,收复中原的唯有元末朱元璋一例而已,岳飞仅一军而已,朱元璋占据南方,积累了十余年,然后趁元廷内部自相残杀最激烈的时候北伐,才得以功成,而岳飞并不具备朱元璋这样的优势,连年的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极大,早已处于透支情况了。而金人此时正是最强的时候,说实话,岳飞的胜算真得很低很低。
岳飞的死,是政治的原因,是宋高宗集权和绥靖政策的结果,一种过于理想的北伐,对于当时的南宋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后来的隆兴北伐,在休养生息十余年后,而金国也因完颜亮的原因,内部斗争不休,这种机会下的北伐,最终都以兵败而归,笔者真心觉得,岳飞的理想,即便宋高宗全力支持,大概有生之年也完成不了。
就巩固南宋政权,使得南方没有彻底沦陷于金兵的铁蹄之下,宋高宗确实堪称“中兴之主”,以当时的局面来看,宋室怎么看都像是要完蛋的样子,能够在南方跟金国划江而治,对峙上百年,“中兴”二字,赵构还是够得着的,只是这个“中兴”比起他一直所标榜和宣传的“汉武中兴”水分大了些。
骂秦桧不骂赵构是否反映了欺软怕恶的劣根性?
谢邀请。(一)在谋害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岳飞问题上,作为皇帝的赵构和臣下秦桧等一些奸佞之徒都是逃脱不了干系的!但是秦桧是牵扯其中的所有刽子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人们骂他其实也就是对他们一干人的不满、气愤。(二)秦桧作为南宋当朝丞相,本应以国家江山社稷和广大百姓利益为重,但他却从个人私利和小团伙利益为出发点,不顾形势,一味主张求和,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妥协退让议和政策。赵构作为偏安一隅的一朝皇帝,其思想认识,学识水平,看待和处理问题能力是相对有限的,甚至昏庸无道也是完全可能的,他所有的历史功绩和错误后世当然也是有正确评判的。可作为肱股之臣的秦桧一味阿谀逢迎皇上,不能忠义纳谏,反而营私结党,沆瀣一气,排除异己,屡兴大狱,极力贬斥、污蔑和抹黑岳飞等主战的抗金将士,在对抗金英雄岳飞酷刑逼供,罗织罪名无果的情况下,竟然有恃无恐的睁着眼说瞎话,捏造了荒唐可笑、臭名后世的“莫须有”罪名,在风波亭残忍的杀害了岳飞,着实让心存正义良知的人们看不下去,给他铸造跪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也反映了广大百姓心声,是正确应该的,让这个可恶奸臣永远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醒世作用。(三)至于这个秦桧跪像和赵构的历史错误并没有逻辑上的矛盾冲突,我们不能说皇上赵构有问题就不能给亲手杀害岳飞奸臣秦桧铸跪像吧。这和题主描述里说的什么抓小放大、欺软怕恶劣根性根本没有什么思维逻辑上的联系。所以回头再看题主对所提问题描述,我认为没有逻辑,也无道理,这也是思想认识局限狭隘偏激导致,应该多学习提高才行。
岳飞冤案中既然赵构秦桧共谋共犯?
谢小蜜邀
同类答案写过太多,再简单谈谈岳飞墓前的跪资问题
在跪五人中大家喜闻乐见的有四人,秦桧~总策划,张俊~始作俑,万俟卨~总执行,王氏~秦桧权势编织者。那么,另外那尊铁人是谁?
罗汝楫曾经在跪位中有一席之地,罗汝楫是谁他为什么跪呢?
绍兴十一年八月,时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与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铸“交疏”弹劾枢密副使岳飞,岳飞上章辞职罢为万寿观使,罗汝楫因弹劾岳飞得力,迁起居郎。岳飞入狱后,主审何铸因主张岳飞无罪被罢职,万俟卨继任御史中丞主审岳飞案,罗汝楫升为右谏议大夫。
“桧手书小纸付狱,卨卒致飞死”。岳飞被杀后,曾参与岳飞案审理,认为岳飞罪轻最多徒二年的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朴,曾在岳飞军中供职的李若虚、朱芾等人,认为岳飞案失当的薛仁辅等人都遭到罗汝楫弹劾
罗汝楫对罗织岳飞案的态度十分积极,只是因为职务分工问题他才没有机会参与致岳飞于死地的过程中。所以,历史上对罗汝楫是否有资格跪岳飞有过几次反覆
后来大家发现,首告张宪的王俊王雕儿其实比罗汝楫更有资格,于是取下了罗汝楫的工牌改由王俊上岗
那么赵构在岳飞案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岳飞入大理寺配合调查张宪、岳云谋反案的第二天,赵构对秦桧说
“凡事必谨于微,若事已成,则难改。故书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荆襄守臣辟差者,勿令久任,以渐易之。非特谨微,亦所以保全也”。
~熊克《中兴小纪》卷29.绍兴十一年冬十月己卯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绍兴十一年冬十月己卯
为什么我要把两书的出处都写明呢?因为岳黑擅长三装,装傻、装死、装比。
岳飞入狱前,秦桧与赵构谈论过荆襄守备问题
(绍兴十一年十月)庚午,秦桧奏上流守备。上曰:“艰难以来,将士分隶主帅,岁久未尝迁动。使植根深固,岂是长策。令互易如臂指可以运掉。才过防秋,便当为此。”
从赵构的话中我们可以判断秦桧奏事的内容大概是:三大驻屯军统帅虽然都已经罢了军职,韩世忠部、张俊部都已经完成分拆改编。只有荆襄各军还有老资格将领在统领着老部下
赵构决定趁秋防已过宋金正在议和的时期完成改编荆襄军队的工作,让老资格们挪挪,由朝廷直接派人接管军务
也就是说,给张宪、岳云等人弄个不疼不痒的罪名然后以此为由罢去军职这事是得到赵构同意的
结果,张宪、岳云的罪名一出来就是必死无疑的谋反罪。所以赵构得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上闻惊骇”。才会对秦桧说出“凡事必谨于微……”,意思是
不要搞得这么急,咱们只要能让他们“不久任”就好了,而采用“渐易之”的方法呢?不是我太胆小怕事,而是应该想办法既保全荆襄将领又达到朝廷接管荆襄军队的目的
张宪、岳云谋反案查无实证,已经在大理寺“配合调查”了半个月的岳飞也不见有明确结论。于是赵构再次告诫秦桧不要乱来
(绍兴十一年冬十月)戊子,宰执奏,制勘院乞追人证张宪公事。上曰:“刑所以止乱,若妄有追证,动摇人心。非用刑之本意”。
~《中兴小纪》卷29
~《金佗粹编》张宪辨
~《宋史》张宪传
赵构的意思很明显,他想让秦桧能放一马就放一马,大事化小,小事化糊涂,不要继续将这个案子扩大化
至于岳飞之死和之后赵构的态度,那已经是另一个问题的内容了,只简单再说一下宋金议和的最大受益者
初,和议定时,国书中有不得辄易大臣之语。
~熊克.《中兴小记》卷36.绍兴二十五年九月
盖秦桧欲胁君固宠金人,又藉之以坚和好。盟书所载,不许以无罪去首相。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
议和后秦桧终身独相,他的地位来自金国保证。议和其它诸如割地、岁贡、遣送北人这三大条件都必须要皇帝赵构拍板,那么,秦桧用什么向金人邀宠呢?
《三朝北盟会编》和《遗史》都提到岳飞死后遭到枭首,那么,他们要岳飞的头做什么呢?
如果仅论岳飞之死的直接责任人,连罗汝楫跪的资格都有争议,赵构根本就没有跪的资格
但是,个人认为赵构以承担领导责任的名义去跪也还是有机会的。毕竟没有赵跑跑匿怨忘亲的话也就没有秦长脚权势熏天
吵吵着让赵构跪岳飞不过是大家受了明代文人文征明一首词的影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实际上文征明不过是用明代皇权去套了一把宋代皇权,何况,文征明的专业是画画写诗,他出生时岳飞已经去世三个半世纪,他对南宋初年历史的见解不见得比现代一个初中生高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