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器,在古代的时候人人都可以使用青铜器吗

天美资源网

汉代铜器,在古代的时候人人都可以使用青铜器吗?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青铜器,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器物流传于世。

原因一,青铜器制造工艺很复杂,它是一种铜、铅、锡的合金,这三种材料要有一定的比例才能烧制成功。青铜的生产过程也比较复杂,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实力是生产不了的,就算一般人可以去市场上买,价格也反映了它的付出的劳动,价格贵到一般人接受不了。以世界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为例,它的制作过程同时用70个坩埚烧制铜水,需要三百人同时工作,协作完成才行。

汉代铜器,在古代的时候人人都可以使用青铜器吗

原因二,青铜器在夏商周时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人不能使用,这是被国家严格规定的。以青铜鼎为例,《公羊传》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就是说:国君可用9个鼎,诸侯可用7个鼎,卿大夫可用5个鼎,低级贵族士只能用3个鼎。

原因三,青铜器的色泽并不是印象中的墨绿色,而是金黄色,像黄金一样,而这种颜色被统治阶级所喜爱,不可能让普通百姓也用这种器物。

隔了两千年为什么还是像新器一样完美?

除了中国漆器有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漆器所用的涂料——「大漆」,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天然漆,具有极好的防腐性,能使漆器历经千年,完美如新。—————————————————————

众所周知,中国有「瓷器(China)」和「丝国(Serica)」之称。

其实,中国也可以叫做「漆国」。

「漆器」和「瓷器、丝绸、茶叶.....」一样,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

用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话说:

「漆器可能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工业塑料」。

「漆器」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人以为「漆器」是日本人的发明,所以,以「漆器」代指日本。

在英语中:「Japan」可以指「漆器」也是「日本」的代称。

如同「China」可以指「瓷器」也可以指「中国」。

漆器之所以世界闻名,备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其沉稳深邃的朱、黑两色,闪亮温润,优雅端庄,色泽历久弥新,寿命千年。这个秘密在于中国漆器所使用的天然涂料:「大漆」,也叫「国漆」「生漆」,也就是「漆树」树皮的汁液。漆树(学名: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原为Rhus verniciflua)是漆树属(原属盐肤木属)下的一种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次大陆,以生产生漆著名。为了提取其树干中的生漆,日本和韩国也将其引种到了自己国家。【注1】

采集漆树的汁液工序十分繁琐,而且漆树汁液产量非常低,所以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漆树最少生长3-5年才可以割漆,一颗漆树的年产量 只有250克,五年之后就无法割漆。

【注2】

「采漆」跟「割胶」非常相似:

在漆树上划开口子,用蚌壳、树叶等容器收集,然后再一点点收集到一起,装入木桶中。

工序如下图所示:采集到原料漆:混入水和松节油的生漆:

「滴漆入土,千年不坏」

生漆具有优越的防腐性能——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等等,没有一种人工涂料能与之媲美。

生漆的主要化学成分:

「漆酚」约为40-80%,漆酚的含量对生漆的品质和成膜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还含有约1%漆酶、3-6%树胶,5-7%糖蛋白,15-40%水分、金属离子等。

其实,现代化学对生漆的防腐机制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

生漆中含量大约为百分之一的漆酶,能催化生漆的干燥:

漆酶是催化漆酚成膜的生物催化剂,大漆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靠生物催化干燥的漆。大漆的干燥就是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这个过程与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紧密相关,大漆干燥的最适条件为20-30℃,相对湿度为70-80%。上引材料来自【注3、注4】也就是说:生漆中的漆酚能在器具外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生漆在没干固以前,这层保护膜的防腐性能并不好。一旦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干燥成薄膜,几乎就是「百毒不侵」,「长命百岁」。所以,生漆防腐的秘诀在于含有特殊的「漆酚」和「漆酶」。

另外,漆树中的「漆酚」十分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性皮炎等一系列过敏反应。【注5】

所以,割漆、制作漆器的工匠经常对生漆过敏。

因此,有「咬人的漆树」一说。

——————分割线————

好,最后做一个总结:

漆器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制作漆器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随到六、七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

漆器传播到日韩,然后,经日本传播到西方世界。所以,「漆器」的英语「Japan」成为「日本」的代称。

制作漆器最关键的原料是「大漆」,也叫「生漆、国漆」,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然涂料。

汉字「漆」的初文「桼」,就是从「伤痕累累」且「留着汁液」的漆树取像:

生漆中特殊的「漆酚(保护膜)」和「漆酶(干燥剂)」,形成独特的防腐保护层,让漆器有极佳的防腐性能。

所以,汉墓中出土漆器,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历久弥新,温润如玉:

马王堆汉墓的部分漆器:漆器从古至今都是奢侈品。

西汉官员桑弘羊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批评当时贵族用的漆器制造成本太高:

「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综上可见,可以说三点原因导致漆器的成本高:

生漆产量有限,采集费工又繁琐。

割漆、调漆以及制作漆器的时候,接触生漆十分容易过敏,让人痛苦不堪。漆器的制作工序繁杂。

-------------------------

参考文献

维基词条:漆树,from: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86%E6%A8%B9

漆樹與採漆,客家文化发展中心,from:

https://thcdc.hakka.gov.tw/wSite/ct?xItem=6268&ctNode=781&mp=2

郑师许. (1936). 漆器考 (Vol. 3). 上海中華書局.页2-3

涂料之王——大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form:

http://www.hnkgs.com/show_news.aspx?id=1891

Tilton, Buck. Wilderness First Responder: How to Recognize, Treat, and Prevent Emergencies in the Backcountry. Globe Pequot. 2004.

商周和西汉的玉器哪个值钱?

西汉,商周时期以青铜器闻名的

西汉彩绘雁鱼铜灯的缺点是什么?

西汉彩绘雁鱼铜灯是山西朔州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的著名国宝,因在国宝档案栏目中播出而广为人知。它是一件杰出的汉代青铜器艺术珍品,集超凡脱俗的造型设计、出神入化的铸造工艺、娴熟优美的绘画技巧与超前穿越式的环保理念于一身,十分完美,本身挑不出毛病,找不到缺点。

不知题主所问的意图为何,但硬要讲缺点,鸡蛋里挑骨头,只能勉为其难,沿着这个话题评论。

要说西汉彩绘雁鱼灯的缺点,是它作为国宝,并非孤品,在大洋彼岸,至少有一个孪生兄弟,在世间,还有几个同族的宗亲。在西汉时期,雁鱼灯家族中,彩绘灯不是工艺最精美复杂的,也应该不是地位最高的。但二千多年后,由于其出土资料明确,又位居国家博物馆展柜,现在的名声则是最显赫的。

十几年前,纽约佳士得拍卖预展,出现了一件彩绘雁鱼灯,与国博藏品同款同大,尤如孪生,由于某种原因最终撤拍。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最重要的汉墓,海昏侯墓,出土了多盏雁鱼灯,虽然有残缺,装饰不够华美,但足以说明在西汉时期,雁鱼灯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王侯等级的照明灯具,多有制作,表面装璜繁简不一。

最后,海外民间藏品亦有同等尺寸,铸件细节不同,表面装饰为错金银纹饰的雁鱼铜灯。由于金银错工艺比彩绘更为复杂,造价更为昂贵,在西汉时期,地位不应在彩绘灯之下。彩绘灯出土于山西朔州,说明其顶多是外放王侯或镇守将军之物,而错金银雁鱼灯,虽身世不明,可能级别更高。

下面几图即为西汉错金银雁鱼铜灯的芳姿,也希望有朝一日,它能重返故里,与其他雁鱼灯同聚一堂。

图四示金片脱失显露的错金银工艺的细节,图五为国博藏品。

最早的铜器是在什么年代?

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铜器,青铜器的简称,也泛称各种铜器.在我国古代多指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 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