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八弟,大清的八阿哥到底叫胤禩还是胤祀有区别吗

天美资源网

雍正的八弟,大清的八阿哥到底叫胤禩还是胤祀有区别吗?

大清的八阿哥是爱新觉罗.胤禩,古代有很多繁体字或者自造字都是通假字。在所有的历史资料上都是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称其贤。清朝史料都是胤禩所以没有区别,就是通假字。

雍正皇帝对他的兄弟们到底怎么样?

历史上,清世宗雍正帝,还真的是一位颇受争议,且惯于玩弄权谋的铁腕君王。雍正帝是在亲如兄弟的各皇子的猜忌中登上皇位的。由于康熙帝两次废立皇太子胤礽,原是四皇子的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与康熙的感情并不十分深厚,因此,雍正帝的继位最引人注目,引发出种种猜忌和不满。因此,胤禛登上皇位之后就大刀阔斧对康熙末年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就对亲兄弟进行残酷的迫害,对那些政敌也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雍正的八弟,大清的八阿哥到底叫胤禩还是胤祀有区别吗

首先,雍正在警惕朋党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了诸位兄弟,势力庞大的八阿哥允祺集团首当其冲。雍正对付允祺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他先是任命允祺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首,并将他封为廉亲王,隐住允祺,接着便进行指责和打击。雍正帝在谕旨中揭露八阿哥允祺、九阿哥允禟结党营私的往事,指使大臣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接着,雍正帝下令夺去允祺的黄带子,除去宗籍,逐出宗室。允祺的亲信大臣也都各自遭到了流放或是杀头的处罚。同年二月,雍正帝下令将允祺从亲王降为民王,交给他所在旗稽查。随后又将其囚禁在宗人府,不久便圈禁在高墙,只留两名太监随侍在身边。三月,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允祺请求改名为“阿其那”,最终在幽禁中被害死了。

对于一直站在允祺身边的九阿哥允禟,雍正帝也没有放过。雍正帝下令将允禟发配西宁,并命令年羹尧监视,不准回京。雍正四年二月,雍正帝下令夺去允禟的黄带子。四月,雍正帝命人将允禟从青海押解至京城,罗列了他的二十八条罪状,并令其改名为“塞思黑”。六月,允禟被押往直隶监禁。夏季十分酷热,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允禟无法适应这种生活,很快疾病缠身,最终不省人事,病死在监禁中。

雍正帝的同母胞弟十四阿哥允褆也是雍正帝的劲敌,也是康熙最疼爱的皇子之一,允褆年幼时就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在平定西部葛尔丹作乱中立过赫赫战功。康熙帝死后,允褆奔丧回京,发现雍正即位,因与八阿哥感情甚好,内心感到不平,由此而受到雍正帝的迫害。雍正帝以他“狂妄无知,心高气傲”这样莫须有的罪名,除去他的爵位,同时将其派往遵化,为康熙帝守灵,变相地将其软禁。

至于其他阿哥,雍正帝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二阿哥允裪因事被革爵位;三阿哥允祉被革去爵位软禁起来。目睹了这些兄弟的下场七阿哥允佑被吓得胆颤心惊,只求活命。十七阿哥允礼则依附雍正帝,被封为果亲王。

所谓兄弟本该亲如一家人,曹植在诗歌中这样写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的伤害自己的亲兄弟,造成骨肉相残,是很残酷的。那么,雍正帝为何一登上皇位就大刀阔斧地残害自己的亲兄弟呢?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继位不得人心,众兄弟和臣子都心怀猜忌,心存不满。这问题与我上文所写的雍正帝用了权谋登上皇位有关。

事实上,自从康熙帝两次对皇太子胤礽进行废立之后,诸位皇子就为皇位之争进行骨肉相残,十分残酷。而原是四皇子胤禛的雍正帝为人很有心机,狡猾且奸诈,是个善于使用权谋的伪君子。

每个人都渴求权力和财富,胤禛也不例外,对于太子之位,他也窥视良久,志在必得。只是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像其他皇子那样表现得过于明显,而是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蒙骗了康熙帝。

当康熙宣布废立皇太子胤礽,并将其遣送回京,由胤禛负责看管。在众位皇子纷纷指责胤礽时,胤禛却站出来为他说话,让康熙帝看到了他的兄弟“真情”,使得康熙帝对胤禛的好感又增加了一份,直夸他的深明大义,重视手足之情。后来康熙帝因为立皇太子的事身患重病,忧戚之情溢于言表,这些行为都让康熙帝感到很欣慰。对于康熙帝吩咐他做的事情,如处理敲诈官员的太监,查勘京通各仓放米弊端,胤禛都处理得十分得当,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给康熙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只是,因为康熙帝对胤禛的感情不及胤礽,关系也不是很亲厚。所以,对于一个心机高深莫测的四皇子,随时随地都会运用权谋夺取皇位,因此,有人认为,在那样激烈的皇位争夺中,谁权谋高,谁能逢场作戏,谁会博取上下各种地位人物的好感,谁当皇帝就在情理之中。确实如此,四皇子夺取皇位的权谋如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般,手段毒辣且高明。

有人认为胤禛的皇位是通过偷改遗诏的方法得来的,也就是康熙帝本想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改动了遗诏,把“十”字改为“于”字,于是遗诏就变成“皇位传于四子”。这说法不科学,也只是猜测而已,因为大清的诏书多使用满文,况且在遗诏上会写下皇子的名字,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只是,雍正帝在诸多皇帝众兄弟的猜忌中登上皇位,在登基后曾亲自撰写上谕驳斥,不但收效甚微,反而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感觉,导致众兄弟猜忌更重。确实如此,或许康熙帝根本来不及写下传位的遗诏,因为在康熙帝病重时,也就只有隆科多一人负责保卫安全,而隆科多与四皇子胤禛的关系非同一般,利用权谋夺位是大有可能的。

也只因为原是四皇子胤禛的雍正帝登上皇位引发诸多猜忌,众皇子也就是胤禛的亲兄弟心中十分不满,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康熙年间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深知其害。也知道众兄弟对自己的继位心怀猜测,自己利用权谋登上皇位心中有鬼,因此,雍正帝一登上皇位之后就大刀阔斧地对所有亲兄弟进行残酷的迫害。确实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地位,毫不顾及兄弟亲情,真的是一个善于运用权谋善于使用铁腕手段的残酷的大清皇帝!

雍正王朝八阿哥为什么派人监视十四阿哥?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派人监视十四阿哥说到底,还是自己对于皇位还没有死心。

在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在八爷党内部达成了一个一致意见,那就是,谁当选了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继位人,因而在十四阿哥胤禵当选成为大将军王之后,八爷党内部出现了分裂。

所谓八爷党,就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脑,同时也计划要是将八阿哥推上皇位作为目标的。而十四爷担当了大将军王,相当于是利用八爷党的资源,没有去帮助八阿哥,反而为了自己夺取皇位创造便利,必然会引起八爷党内部的不满。毕竟八爷党内部的另外两个人,九阿哥和十阿哥,是对八阿哥忠心耿耿,对于十四阿哥绝对不会像对于八阿哥那样心服口服的辅佐支持,在他们看来,这个皇位始终都应该是八阿哥的。

所以,即便是八阿哥再怎么谦逊,十四阿哥再怎么表示忠心,但是皇位不是一件衣服一顿饭,说放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为了八阿哥这个皇位拼了十多二十年了,就这样失去,断然会觉得舍不得,而八阿哥并不想就此放弃皇位的争夺,他对于皇位还是没有死心的。

八阿哥派人监视十四阿哥,也是在看雍正和十四阿哥究竟有没有联系。

雍正之前是“太子党”,这一点已经被打上了标签,但是太子两度被废后,雍正的定位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一方面,他一心办差,却以孤臣自居,不去拉拢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生母被封为皇贵妃,儿子又被康熙亲自辅导培养,因而外界对于雍正,包括外界在看待康熙对于雍正的想法上,也是捉摸不透的。

而最让八爷党所看不明白的是,推举大将军王,雍正没有举荐自己,也没有借着举荐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十三爷让康熙把十三爷放出来,而是举荐了十四阿哥,举荐的是自己的政敌对手这面的人,本已经就让八爷党人对于十四阿哥产生了犹豫与怀疑。

并且,雍正与十四阿哥关系又是非常的特殊,他们是一母所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加上这层关系,更加加重了八爷党人对于十四阿哥的猜忌,而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那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谁当上了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继位人。正式因为这样,一边是大将军王,掌管大军的未来继位人,一边是在朝堂上颇有影响力的亲王大臣,再加上他们两个还是亲兄弟,足够引起八阿哥一众的担忧和紧张。

因而他们派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实际上也是在监视着雍正和十四爷之间的联系,把控局势和动态,不能让局面不为自己所控制。

除了鄂伦岱,还有雅布齐等人,也是八阿哥安排的,八阿哥这样做除了是在监视十四阿哥,同时也是在妨碍十四阿哥,不让十四阿哥得胜而归。

八阿哥给十四阿哥的书信中,明确的说明了,不希望十四阿哥尽快大胜仗,理由是一旦德胜而归,康熙就会收回十四阿哥手上的兵权,这样对于十四阿哥、对于整个八爷党都将失去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因而他并不希望十四阿哥去尽快的结束平叛。为此,他不仅派去了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还派去了雅布齐等人在十四阿哥军中,一方面也是监视十四阿哥,报告十四阿哥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对十四阿哥形成掣肘,关键时刻能够阻碍十四阿哥完成平叛。

而对于此,十四阿哥也看的的非常透彻:

其一,八阿哥不想自己打赢这场仗,目的就是为了怕自己功高震主,夺了他的威风,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与好感,进而在夺嫡之路上走在了他的前面。

其二,八阿哥不让十四阿哥得胜,也是希望将十四阿哥一直放在远离京城的西北大军中,从而让十四阿哥不能影响自己在北京的夺嫡行动,同时,也相当于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毕竟,尽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已经掌握在八爷党手中,但是两个大营三四万人马同十四爷十万大军相比,确实是不值得一提的,因而八爷党不会将这样大的一个威胁和隐患放回来。

其三,就是利用自己牵制康熙和其他皇子。众所周知,十四阿哥是八爷党的人,平日同八阿哥关系密切,八阿哥也是利用这一点,只要十四爷手里还有兵,就可以把十四阿哥当成自己的政治筹码去与康熙,去与其他皇子进行博弈,使得康熙等人不得不因为十四阿哥而对八阿哥有所顾忌,这样八阿哥也将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十四阿哥一招反间计,八爷党内部陷入争斗,殊不知,这是康熙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西北,十四阿哥重操旧业,再次使出了伪造文书的看家本领,成功迷惑了鄂伦岱,是他与雅布齐产生过节,并且对于八阿哥产生愤恨之情,同时十四阿哥也将鄂伦岱紧紧的握在了自己手里,加上雍正委托年羹尧在粮草辎重上全力支持,十四阿哥打赢了西北的战斗,同时八爷党内部也陷入了深深的猜忌与争斗之中。

而这一幕,却正是康熙所想要看到的,因为康熙举荐大将军王本身就是“一箭三雕”的计策:

首先,培植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就是为了让八爷党内部产生怀疑,从而通过他们自己之间内部争斗来消耗和削弱八爷党的实力;

其次,就是要要考察一下雍正有没有人君的气度,能不能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去举荐人、使用人,看看他上台之后能不能善待自己的这些兄弟;

最后,就是康熙转移中为皇子与文武百官的注意力,让朝堂之上都将目光注视到十四阿哥身上,从而实现了对于雍正的保护。

最终,康熙实现了自己当初布下这盘大局的初衷,雍正也得以顺利继位,而八阿哥、十四阿哥等人,也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同时深深的感慨一下,自己是真的斗不过自己的这位老爹,康熙皇帝呀。

好的还是坏的啊?

老八,的确有才。

但老八是那种机关算尽的人,为了当皇帝,处处模仿康熙。康熙很明白他后期的时候国家已经危机四伏了,但他年龄大了,无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他也清楚老八为了讨他欢心模仿他,拉拢大臣,就是为了当皇帝,但拥护老八的人太多,就是所谓的八爷党。这些人就是给国家带来危机的人。康熙是真喜欢老八。但他更明白老八只能当太平皇帝。康熙自己都无法处理跟随他多年的有错误的大臣,老八太象他了。更不能了。能处理当时危机的只有老十四和老四。老十四和老八是一伙的,十四当皇帝,以老八的性格,只能给十四添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老四跟大臣们交往少,性格比较冷酷,但他有十三弟真心帮助他的。为了大清的江山,只能选择老四,历史证明,康熙没选错人。雍正的即位,艰苦了十三年,给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九弟胤禟的名字改成阿其那狗和塞思黑猪?

现在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到处都是对帝王,尤其是满清帝王的歌功颂德。当然,也不乏戏说和调侃的,搞得皇帝们一个个都很忙,在每个电视台轮流上班,节假日都不休息。比如《雍正王朝》、《甄嬛传》等等,在荧屏上是轮番轰炸。

可是,像老八胤禩这样的人,不是充当配角,就是被无情的抹黑,极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雍正王朝》,当然,我们不反对提升男一号雍正的地位和光环,可也不能在塑造雍正同志高大光辉形象的同时,把老八弄成奸猾狠毒的十恶不赦之辈吧。

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成王败寇自古有之啊!难怪人人都要争皇帝大位,争领导岗位,无论你自身多么牛逼,登不上皇帝的大位,终究会很快被历史遗忘,甚至是被诋毁。

爱新觉罗·胤禩(1681年-1726年),清康熙皇帝的第八子,历史上的“廉亲王“,雍正皇帝的异母弟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卒于雍正四年九月,享年仅仅四十五岁。

老八自幼便聪慧异常,而且颇通世故,被夸赞“心性好,不务矜夸”,深得老爹康熙帝的疼爱。十七岁时,即被封为多罗贝勒,开始署理内务府的各项事务。

其生母卫氏,满洲正黄旗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所以家庭出生并不高贵。没有显赫母家背景的老八胤禩,在诸阿哥中不甘平庸,渐渐激发出他奋发向上的勇气。

从小便颇通世故的老八,特别会与人相处,非常亲切随和,体贴细致,不摆排场,不端架子,因此广结人缘。不仅在众兄弟中颇有人望,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蛾、皇十四子胤祯交情极好,与众多的宗室和朝臣亦相交甚厚,常有往来。

老爹康熙交办他的各种事务,也都能悉数办妥,没有遗漏,让他的才干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老爹康熙也曾多次夸奖其“有德有才“。至于《雍正王朝》中提到的老八推诿江南赈灾和催讨借款之事,历史上不曾找到记载。

至于说闹得沸沸扬扬的“九子夺嫡”,也不能说全怪老八吧,他也就是占到九分之一的罪责而已啊。

其实,本也就无可厚非的,你想,老爹康熙在废除太子的前提下,要求各朝臣推举贤能,作为贤能之士的老八,当然要争一争啦。

一时间,文武群臣拥戴,众位阿哥推举,瞬间使他成了一根出头的椽子。

这可不得了啦,老皇帝康熙一看,行啊,你小子一直都在拉帮结派啊!这是要逼我下台让位的节奏啊,于是,不再喜欢老八,开始处处提防。

客观的讲,个人认为这“九子夺嫡“就好比是公开竞选,作为皇子,老八当然有候选人的资格了。难道不对吗?还有人说,老八太阴险,结交老九、老十和老十四组成“八爷党”。这就更是胡扯了,你既然要竞选,当然要组建竞选团队了。而且,老四胤禛就没有“四爷党”了么?那老十三胤祥又是咋回事。

竞选皇帝失败后,老八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老四上台后把他当作头等的心腹大患,雍正不停地对自己说:“老八这小子有两把刷子,一定不能让他抖擞起来,必须严格关照!“。但是,为了稳定朝局,平复各方情绪,还在表面进封了老八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

几年后,雍正终于开始反攻倒算,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名圈禁老八,并削其王爵,甚至还去其宗籍,改名为"阿其那"。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清圣祖康熙的第九子,雍正皇帝的异母弟弟,在老四雍正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

咱先说这老九的出身,之前文章《胤禩如何由“廉亲王”变成了“阿其那”》时,我就提到过说老八廉亲王出身一般,而这老九的出身呢,却是要远远高于老八。

老九的生母是谁呢?宜妃。或许光提名字你还不熟悉,那提播个没完没了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你一定知道。宜妃就是剧中邓婕扮演的那位主儿,她可是历史上,康熙爷正儿八经的宠妃啊。当然啦,子凭母贵的道理谁都懂,老九一出生就比其他阿哥更受关注。

单从出生来看,老九应该领衔老八才对啊,可结果却是老八领衔老九,甚至老九甘愿成为“八爷党“的一员。究其原因,确实是因为老八太会做人了,自带“主角光环“,可惜却一天也没有真正做过主角。

老八尽管在众皇子中,出身显得不够高贵,但起码也是一个皇子。少年立志的他,在日常为人处事上,尤其是与阿哥们的相处中,都表现得非常大度和儒雅。久而久之,诸位阿哥都有愿意和老八交往,就连老大、老三和老四,在“九子夺嫡“前也对老八的评价很高。而老九胤禟则尤其愿意跟随这个八哥混,简直当成了自己的“带头大哥“一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时,老九受封为固山贝子,编入正蓝旗。他不同于其他的满人,自幼便好书嗜读。还有一点特别的难能可贵,他平时喜欢发明和创造,曾亲手设计了新式战车的模板, 并且首开满族人学习拉丁语的先河。这些事迹都是其他的任何阿哥或者王公所不拥有的。

可见,老九根本不是《雍正王朝》中的那种贪婪无脑之辈。

由于老九聪明而且忠诚,所以老八也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个弟弟。大清朝严禁皇子们结交大臣,所以老八与心腹大臣的私密信件,全部都由九弟胤禟用拉丁文书写,相当于给信件加了密,非常的安全。老九胤禟瞬间就由工程师变成了谍报人员,成为了老八集团内部信息可以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人担当,喜好施舍, 讲究义气, 这些都是老九胤禟的突出特点。康熙时期,他有一次前往西北大营,途径巩昌府(今甘肃省陇西县)。发现知府何图颇有才干,甚是喜欢,遂赠其房产,而且前后两次为其捐纳。并嘱托十四弟胤禵:“人才难得,你该为留意。”后来派往胤禵的军中效力。

老九的确是一直对自己的八哥忠心耿耿,“九子夺嫡”时期为老八与军队之间的往来穿针引线,出力颇多。在老八竞选皇帝失败后,甘愿和他一起受难,丝毫没有改旗易帜,更没有落井下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老爹康熙驾崩,老四胤禛成为大清公司新的董事长。老八胤禩集团彻底玩儿完,从此老九胤禟也开始一起连遭厄运。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老九胤禟被革去黄带子,去除宗籍。三月,他的名字被老四雍正皇帝改为“塞思黑“。朝廷议奏其罪状共计28条,内有行止恶乱、夺据各处、希图储位、贪得无厌等等内容。在狱中倍受煎熬而死,享年仅43岁。

到乾隆四十三年时,上谕:“就二人心术而论,觊觎窥测,诚所不免。及皇考诏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唐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皇考仁心,申未竟之事,想在天之灵当愉慰也。”

弘历总算把这两个苦难的叔叔名字又改了回来,继续收入族谱,也算是为这哥俩平了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