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怎么读,为什么分散到魏蜀吴三国去任职?
这个世界往往是十分有趣的,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格局不一样,这些人总会往一个更大的方向去思考,尤其是处于乱世之中,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聪明人的很多做法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要说历史上的那些聪明人,我想诸葛亮的家族绝对是榜上有名的,诸葛亮家族在那个时期做出了很多惊人的成绩,尤其是比较出名的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更是在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只是有人十分好奇,为何这三兄弟要分别侍奉三个不同的君主呢?背后有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还是说这一切实际上就是诸葛家族的一个有准备的预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三兄弟分别为三个国家效力在三人当中,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至于是否是亲兄弟,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亲密,感觉好像两人之间存在什么隔阂一样。
诸葛瑾在父亲去世之后,就带着继母离开,去到东吴的地盘上隐居起来,而诸葛亮等人则投靠了自己的叔叔,在叔叔的培养下逐渐茁壮成长起来,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诞就是叔叔家的儿子,与诸葛亮算是堂兄弟关系。
诸葛瑾在东吴的地盘上首先是养活自己,其次再去结交了一些东吴的名流,这些行为似乎都是有意为之的,终于在有一次孙权的姐婿遇到诸葛瑾,两人相谈甚欢,此人觉得诸葛瑾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治世之才,就将诸葛瑾引荐给孙权。
当时孙权正需要人才,也就顺理成章接受了诸葛瑾,并且慢慢委以重任,与鲁肃等人一起共事,担任孙权中司马等职位。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至此,诸葛瑾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241年,诸葛瑾生病去世,他的后代诸葛恪因为派系斗争被孙峻所杀,并且为了斩草除根夷三族,把诸葛瑾一脉直接彻底结束了。
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来辅佐刘备的,诸葛亮我们都比较熟悉,关于他的事迹就不多说了,他一生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只是可惜在时代面前,纵使诸葛亮再厉害,也无法用一己之力去改变时代,所以最后经过很多努力之后,依旧没有实现刘备的愿望,最后劳累而死。
诸葛亮的后人除了被战死两个之外,其余还是得以幸存并且延续下去的,可以说三人之中,诸葛亮这一脉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了,毕竟诸葛亮付出的也比其余人要多一些。
诸葛诞是辅佐曹魏的,在魏国属于大前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可是后来因为夏侯玄等人的关系,遭到危险,以至于诸葛诞不得不带兵造反,后来造反失败丢了小命,还被夷三族,和自己的哥哥诸葛瑾结局类似。
为何三人要分别去三个国家呢?从三人的结局来看,不管是去到哪一个国家,实际上最后的结局都不算很好,除了诸葛亮还能留住后人性命之外,其余两人都是连累了子孙后代的,为何结局这么凄惨,当初还要选择分别去三个国家呢?
实际上这应该与诸葛亮的叔叔有一定关系,当初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诞都还比较年少,主要是靠着叔叔的教导逐渐走向成熟的,也就是因为叔叔的教导,才让他们做一些聪明的决定,不要把苹果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分别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对于整个家族的发展而言,才是最佳的。
当然,后来的很多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要是当初三人都去到一个国家,也许就会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影响到其余两个人,导致整个家族被灭,正是因为三人不同的选择,才最终留下了诸葛亮一脉的部分人员,让诸葛家族避免灭族。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不管最后是哪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在其中,这样一来,诸葛家族成就大业的梦想是妥妥的,肯定不会有什么闪失,可是为何很好的一盘棋,最后结局却并不完美呢?
这一点除了时代的混乱之外,实际上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诸葛亮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说其余的,这三个人分别侍奉不同的君主实际上并不奇怪,但是三人之间在相互陷害对方,尤其是诸葛瑾,曾经差点把诸葛亮给陷害没了,这样的哥哥,真心不知道内心想的是什么。
换言之,原本最开始的布局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一切的主要问题就来源于人性深处的嫉妒。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兄弟之间的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是相互帮助,一种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嫉妒与陷害。
在古代有很多家族的兄弟都是相互帮助的,比如曾国藩这个哥哥就是这样,自己一个人成功之后,一定要带动一个家族的发展,这样的兄弟关系是最为和谐的,而诸葛亮家的兄弟关系则是另外一种,也许这与聪明人的高冷有关。
正是由于诸葛亮三兄弟都各自觉得自己十分了不起,并且已经投靠了不同的君主,更想证明自己才是实力最强的,从而在兵不厌诈的时代背景下各种陷害摧残手足兄弟,导致最后一盘好棋,因为嫉妒与猜忌,失败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原本关系很好的人,只要分别站在对立面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之后,不需要多长时间,就会变成仇人,哪怕是亲兄弟也是一样的。
结语诸葛亮家族的这盘棋,原本是一个聪明的举动,可是因为忽略了人性,最后的结局注定不会有多么好,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背离了初衷,因为在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而控制做到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性,可惜人性经不起考验!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有哪些邪性的民间故事?
邪性的民间故事很多,离奇又古怪。
比如鬼压床,鬼打墙。
先说鬼压床,在我小的时候,听到很多人说鬼压床的故事,有的是说别人鬼压床,有的是说自己鬼压床,反正鬼压床挺邪乎。
鬼压床的情况是你在睡得懵懵懂懂时,突然觉得身子被什么压着,沉重无比,感到喘不开气,就要窒息掉,你还在脚蹬、手招摇的拼命挣扎。
等你醒来,已是大汗淋漓,跟丢了魂魄似的乜呆呆。
小时候发生的鬼压床我已记不得了,四十岁左右,我还有两次被鬼压床过,这我就记得清清楚楚了。
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儿子是个傻子,昼伏夜出,四处转悠,有时候就在坟墓地的坟头上睡着了。
那一夜,月光皎洁。
老师的傻儿子来到我家,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啊?
我看看时间,才深夜12点多一点,我说你个愣子,才12点多一点,你各落转悠什么?
我起来陪傻子聊天。傻子坐在我的床沿上,两腿乱晃悠。
我们聊了一会,傻子走了。我开始睡觉,也就在似睡着未睡着的时候,开始鬼压床了,感觉呼吸急促,腿蹬手招摇,浑身朝外飕飕冒冷汗。这是心理反应,并不是真的呼吸急促、腿蹬手招摇。我双腿瘫痪,就是真腿蹬,我都蹬不动。心理反应的鬼压床,真的好恐怖啊!只是起来手一摸身上,还真的冷汗飕飕的往外冒,你说这鬼压床邪乎吧。
第二次的鬼压床,是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子来玩,她放学回家必经过一条羊肠小道,那里是一片坟莹地,但被平整种上庄稼了。小女孩家里的门锁了,爷爷奶奶不在家,她来我家做作业。
夜里,我开始鬼压床。这鬼压床吧,按照医生的话说,就是心理有压力,神经紧张,类似身体发烧说胡话的哪种。
两次鬼压床,我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心理有压力,神经紧张,类似身体发烧说胡话的哪种,而是让戾气的脏东西扑身上了。不过,鬼压床不是病,也不会持续多久,压过一次,它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世上你是没有见到鬼,但生活中你碰见的怪事却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它就是真实存在的。
鬼打墙也挺邪乎,不过近几十年却没再听过谁谁被鬼打墙的故事。
几十年前,我们这里有个婶子,晚上去红薯地挖几红薯回家吃,天刚刚才上黑影,她就在红薯地回不了家了,蒯着筐子朝这边走是一堵墙,朝那边走是一堵墙,她只觉得四面都是墙,头顶都被墙压着,走了一夜都没有走出红薯地。天亮看看脚下,红薯地被踩成光滑的磨道,等于推一夜的磨。
就从那时候起,人们才相信,鬼打墙是真实存在的。
再给大家讲一个很真实的邪乎故事。
我邻居家的大老爹好朋好友,嗜酒如命,每天晚上都会在朋友家喝得醉酗酗,一路歪跩的回家。
有一天深夜,大老爹酒气熏天的回家,半路上摔倒就趴在小沟边睡着了,当他迷迷糊糊的爬起来要走,被一个披肩散发的红衣女鬼给缠住了。
大老爹揉揉眼睛,吃惊地说,你不是小素吗?你缠着我干嘛?
小素说,王大叔,小素好可怜啊!
大老爹说,小素你是可怜,18、9岁就喝农药死了,恋爱失败,可你也不能拿性命做赌注啊!一晃死去20年,咋不可怜呢?可伶!
小素是大老爹朋友的邻居家闺女,看着小素长大,因为感情挫折,喝药死了,已经死去二十年。小时候大老爹常夸小素漂亮。
小素说,王大叔,我漂亮吗?
大老爹说,小素你真漂亮!
小素说,王大叔,你每天晚上喝酒回家路过我的门口,你也不进我家坐坐,你忘记小素了吗?那好王大叔,你不去我家我去你家,小素跟你去。
原来小素就埋葬在这路边的一块地里。
大老爹说,你一个女鬼,我去你那里坐坐干啥?
小素说,我好寂寞啊!王大叔我喜欢你,要跟你回家。
大老爹说,小素我不要你,你赶紧走,你跟我去,大芹妈会攉死你,我可不拉你。
大老爹走走停停,跟女鬼小素纠缠大半一夜,眼看天亮鸡叫。
鬼是最怕鸡叫的,大老爹说,小素你再不走,鸡叫了,鸡叫你就回不去了,你就真的成孤魂野鬼在外四处飘荡了。
大老爹这么一说,死鬼小素倏忽不见了。
所以说世上有戾气的脏东西,扑上你就不好,大老爹喝了酒,火印高,戾气的脏东西没有扑上他。
鬼最害怕鸡叫,鸡未叫之前,鬼魂出来是可以回到墓穴,如果鸡叫了,鬼魂就再也回不到墓穴。回不到墓穴的鬼魂,就是无根的孤魂野鬼,四处漂荡……
姓kuai怎么写?
我国读音为kuai的姓共有10个。
具体是:蒯kuǎi,郐kuài,会kuài,蒉kuǎi,快kuài,桧kuài,匮kuǎi,侩kuài,哙kuài,璯kuài。
姓氏蒯,拼音kuǎi,2021年全国总人口约 9 万人,属罕见姓氏,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华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452 位,位于牧姓 之后,宰姓 之前。
谈谈家乡里的那些土成语?
一个家乡区域的方言,具各不同,而其所产生的成语却是独竖一帜,成语为四字组成;其含意韵味却是一个地方的土话侵浸其中,意味深长久远;其深刻意涵只有本土人和老乡才能体会个中意韵!且看分类。生话类①二百伍仔。②青皮犁子。③番薯傻锅。
④吊而啷噹。⑤稀奇古怪。⑥溪洲辣坑。
⑦坑沿跑马。⑧没头没尾。⑨大出洋相。
10,妖怪狐狸。11,靠麻辣地。12,出头栓子
杂项类①黄风各阵 。②浑天黑地 。③稀桃做瓦 。
④黑死倒打。⑤ 条泥杂水。⑥ 泥和不连 。
⑦眉锅出烂。⑧ 烟熏烫火 。 ⑨ 倒塔流水
10,稠烟烫火。11,倒水烂肚。12,臭水薰天
形壮类①风神不来 。②摇脑摆耳 。③哈牙舞枣 。
④软稀八塔④。 ⑤踏松要胯 。⑥欢马流星 。
⑦滑不流瓷 。⑧爬也摸地 。 ⑨ 炮天窟窿。
10 测滑不流11,弯腰马爬 。12,赤脚弯胯。
身休类① 嘴秋眼斜 。②各低歪腿 。③猴头树脑 。
④眉波眼肿 。⑤丑支八怪。⑥ 肥头大耳 。
⑦瘦马干筋 。⑧楞头楞脑 。⑨鬼头怪脑。
10背锅念肚 。11,黑出挖脸 。12,齐头树脑
其它类① 疙达连锤。② 秋行背李 。③烧人滚烫 。
④铁脚不烂 。⑤恶心倒肚 。⑥七叉八股 。
⑦咳声淡漱。⑧ 各里各落 。 ⑨走肚拉稀 。
10眼泪爬沙 。 11,各离浪当 。12,红耳扒虾
现解释【生活类】其余不再注解:①~③解答:指头脑不灵便。
④解答:不务正业。⑤解答:奇怪的东西。
⑥解答:小溪旁边。
⑦~⑧解答:指做事不稳当。
⑨解答:指狼狈不堪,难以下场。
10,解答:指妖里妖气女子。
11,解答:骂人的土话。
12,解答:指木土结构房子盖瓦片的木椽子。
家乡的土成语(指方言口语),是家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的智慧结晶和积累,用方言土话和家乡人交流,来的方便、轻松;也更显的亲切和蔼!下葬时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
魏文帝黄初三年,魏国陈思王曹植途径洛川,得遇洛水女神宓妃,有感所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挥笔写下名动千古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子建在全文的最后毫不避讳地直言“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而就在曹植对洛神写下浓墨重彩的前一年,也即黄初二年,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刚刚将文昭甄皇后,也就是艳绝天下的甄宓赐死。
世人都说,曹植是因情生幻,他看到的洛水之神宓妃,其实是嫂子甄宓的倩影,又或者说,他是借用此种文学创作手法,来悼念那个死于非命的他的一生挚爱。
传说曹丕将甄宓赐死时,命人将甄宓弄成以发遮面、以糠塞口的样子,致使甄宓死状凄惨,毫无一代大魏皇后的高贵端庄。可是最初对甄宓一见钟情的子桓,又为什么最后对甄宓这般薄情甚至恨之入骨呢?我们首先来看,曹丕和甄宓的初遇。
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共同来看,乃是在曹操征伐袁绍攻破冀州时,世子曹丕最先进入袁绍的府邸,看到甄宓伏在袁绍之妻刘氏的膝上,吓得瑟瑟发抖,曹丕很客气地说道,你们不必如此,老刘太太你膝盖上趴着这位是何许人呀?
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刘氏,回答,是次子袁熙新娶的媳妇甄氏,由于袁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所以和婆婆留守在家。
子桓见状便命甄氏将头抬起,这惊鸿一瞥可了不得,《三国志》中说甄宓“姿貌绝伦”,《三国演义》中说甄宓“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总之当世美女,就算是江东二乔也未必能比得过。曹丕把一双眼睛看得直了,后来曹操得知此事,便允诺了曹丕和甄宓的婚事。
然而《世说新语·惑溺篇》开篇就有如此的记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曹操对美貌的人妻是没有抵抗力的,他之前霸占过张绣的寡婶邹氏,结果间接导致了典韦战死。后来又在下邳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所以根据他的爱好来判断,虽然事实不一定像《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今年破贼正为奴”那么夸张,但是曹操对甄宓垂涎已久倒是确有可能的。
那么我们就此可以分析出第一层原因了,由于曹丕实际上可能抢了他老子的女人,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极有可能在面对曹操时感觉自己理亏,或者即便是他没有感觉理亏,当时是故意先一步进入袁府的,那这件事也一定多少会影响他面对曹操时的心理状态,对之后与曹植关于继承王位的争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他也许会后悔当初自己年轻气盛的选择,对甄宓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甚至由宠爱转为厌烦和责怪。
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而通过《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写,我们确实会有疑问。首先,曹植不可能真的遇到了什么仙女。这个“洛神”一定是有原型的,再加上《洛神赋》原名《感鄄赋》,而在诸如《战国策》、《史记》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不少典籍中,“鄄”和“甄”这两个字都是通用的,再加上后人的牵强附会,就把《洛神赋》和甄宓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那么曹植甄宓死后的第二年,写下了感情如此真挚饱满的《感鄄赋》,难道不能说明,曹植对嫂子甄宓一直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吗?或者说,是不是二人的感情很早就开始了呢?曹丕对甄宓最后的恨意,是不是也和此有关呢?
我的看法是,应该不能。因为“鄄”多用于地名,严格来讲和“甄”字并无太大的联系。而且关键在于,甄宓生于公元183年,曹植生于公元192年,甄宓比曹植在年龄上整整大了九岁,再者,曹军攻下邺城是在公元204年,这时曹植不过十一二岁,而我们假设曹植和甄宓是旧相识,那这相识也只能是发生在曹丕娶甄宓之前,曹植作为一个书生型的王子,是不太可能明目张胆地给亲哥哥戴绿帽子的,但是公元204年曹植不过十一二岁岁,发育可能还没有成熟,不太可能对甄宓产生什么想法。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后人的臆想罢了。
那么曹丕最后如此对待甄宓,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仍然可以从时间上来推测。这里最有趣的事实是,甄宓的长子,也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恰恰也出生在公元204年。我们来罗列几条事件:公元204年,本来已经和袁熙成婚的甄宓嫁给了曹丕;公元204年,曹叡出生;女人怀胎十月方能一朝分娩;三国时期主要使用的历法为《太初历》,和现在一样一年仅有十二个月。。。
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答案显而易见,曹叡的出生太快,这个男孩很有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反而极有可能是曹丕娶甄氏的时候,甄氏已经怀有了袁熙的骨肉!可是在技术落后的古代三国时期,即便曹丕心有所疑,也并没有什么完全准确靠谱的办法可以验证这件事情(滴血认亲是谣传,不准的),再加上历史中记载甄氏因为曹丕移情别恋而又怨言,那么曹丕在赐死甄宓时对她加以报复,也就多少可以理解了。
最后讲一个故事吧,唐代李善在对《昭明文选》中《洛神赋》的注解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简单来说就是,是曹植先看上的甄宓,但是被哥哥抢了先,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四年,后来有一次上朝,曹丕给他看了甄宓用过的枕头,表示自己后悔处死了甄宓,曹植很伤心,结果曹叡在宴请曹植的时候,干脆把枕头送给了曹植。后来曹植在洛水之畔休息,见到了甄宓之灵,甄宓还跟他表白了,并且告知了赠枕的深意,曹植因此写下了《感甄赋》(《洛神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至今日,“一女乱三曹”的往事已经随风而逝,甄宓与曹家父子三人的情感纠葛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和讹传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里,甄宓之墓也已经荒草萋萋,我们作为后人最该做的,就是还先人一份安静,在现实生活里,不要做有违人伦之事罢了。
还是以义山的一首《无题》作结: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