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什么意思,冥想与静坐闭上眼睛有什么不同?
静坐闭上眼睛虽然在外观上与冥想一致,都为了进入静的过程,避免外物干扰。但懂行的人则知道,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简言之冥想是需要练功者闭目(或垂帘)观想某种特定的景物,是有意识的引导,他的境界顶多达到万念归一的静。同时需要练功者按要求身体摆出相应的姿势,对于呼吸进行配合,许多冥想练功法,亦有一定的要求使人放松入境。冥想是在万念归一种傲游,开拓思维。静坐是在万念归一种求静。冥想是自有,追求心灵自由的忘我境界,静坐追求无,戒定慧,空的境界。
而静坐闭上眼晴这种闭目养神的方法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一般的静坐不俱备上述诸多(调意、调身和调息)修练要求。
二.是禅修的静坐,它闭眼是为了快速避免外界的干扰,迅速入静,它也有呼吸入静和意念入静法。它守的是静中生定,定中生慧,慧中通道。是悟道、遵道、行道、体道的过程。
三、道家内家气功入静,意念引导气息修炼功法和冥想也有相同之处,但境界大不同。。
三.忘坐,“忘掉自己的身体,排除自己的视听,抛弃形体和智慧,与无所不通的大道融为一体,这就是坐忘。”故庄周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谓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故《庄子》云:“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
冥想定理?
冥想(meditation)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光遇定冥想点啥意思?
光遇定冥想点意思是将头脑中思考的事情,想法和念头统统去掉,超脱物质的杂念,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消愁负面清晰,提高注意力,摆脱糟糕的状态!
禅究竟是什么?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是一种思维出智慧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入静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佛性的一面,不是说:众生都是未来佛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静若禅,那么,这个人,其实就拥有了一种智慧,更是拥有了一种佛性的修养。
这种智慧,这种佛性的修养,是来自对人生欲望的暂停和远离。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生存,免不了受到尘世种种欲望的纠缠,有些欲望,得不到,我们却拼命地去想拥有,去绞尽脑汁地谋求,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些东西,我们根本已经求不得的了。于是,我们就会在痛苦地反思之后,用另一种方式,来回避,来化解,这,就是远离欲望,用心静的方式,更靠近禅性的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最佳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还有很多。有些人,在自己陷入疾病状态的时候,因为身体的饱受折磨,他们也会通过其它方式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来化解自己所受的痛苦。比如,让自己心静下来,甚至通过信佛的方式,来让自己躲避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折磨。而当自己真的心静下来的时候,自己,似乎也更靠近禅心的了。这时候,自己的身心就会放松下来,而疾病,有时候,甚至就会远离了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具有佛性的修养所积累的恩德。
一个人,在和自己所交往的人群中,进行各种方式的共通和往来,很多时候,我们会放不下一些东西。当自己所思所想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放不下这些东西,然后,会怨声载道地抱怨对方。其实,这样的彼此抱怨,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回报。和一些人群往来,当我们放不下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让自己远离怨声载道的环境,让自己的心灵暂时安静下来。
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竹筒流水;这个地方,梵音声声;这个地方,风铃悠扬。我们在如梦似幻的环境中,悄然入静,入心,入禅··· 而当我们真正入静的时候,那些怨恨,也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了。所以,一个人,在遇到自己愤恨和怨气冲天的时候,让自己静下来,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人生之中,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会错过。比如,一个人美好的爱情。有些人,会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遇到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事实上,最初的爱情,往往没有最美好的结局。很多人,就此远离了彼此的世界,从此再也不会相见。就这样,那些曾经过往的故事,就会在一个人的心里沉淀下来。一个人,只有经过岁月洗礼之后,才会真正的醒悟,那些得不到,那些爱别离,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遗憾的美丽。而这,就是一个人顿悟之后的禅心体现。
当一个人走过岁月的种种得失和遗恨之后,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风雨雨之后,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之后。就会猛然醒悟,悄然顿悟,然后,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心如止水的方式,用静水深流的方式,去靠近禅性的修养,也许,这就是心静自然禅的最佳解释吧。
一家之见,仅供参考,谢谢。
心性指的是什么?
人的心性不好;指的是人的性格有缺点,没有修养,有贪念,有嫉妒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暴燥等等。
要改变这类人,可能不容易!原因是有基因遗传,另一方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政变这类心性不好的人,只有一个办法;要他多读书,多向好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心性"不好,有另一个原因;
从中医学述耒说:“心性"不好的人是五脏出了问题(也就是身体患病了),就会表現出“心脏不好","性格"改变,如(心悸,心慌,心律不齐等等)。
性格改变(如狂燥不安,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等等)。
要改变这类"心性"不好的病者,就要医生耒解决,要通过望,闻,问,切耒断证,通过四诊耒诊察病情的变化。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
包括"治病求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等等。
由于临床病证复杂!因此临证必须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八法,方能将病治无遗邪。
疾病治好"心性"就平和了,再不会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