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怎么读,诗词里什么声调的字是入声呢?
问题:诗词里什么声调的字是入声呢
........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种含义,就是如何辨别入声字,入声字有什么可以方便记住的特点?通俗一点说就是有没有不需要查韵书,就能分辨出入声的办法?
确实有,但不是全部,是有一部分入声字可以通过特殊办法识别。
识别一部分古代入声字两种方法如下:
一、辩音1、zh、z、g、j、b、d,的二声(阳平)是入声,不是绝对,比如“鼻”不是入声字。
部分节录如下: @老街味道
Zh:扎铡闸(牐)炸(煠)喋(唼[sha]喋)摘(摘采)宅择翟[zhai,di]着折哲蜇
Z:杂凿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贼鰂足卒崒(崪)族镞昨21
G:革合蛤颌阁格骼鬲(河名)隔膈葛国掴帼虢馘17
J:及岌汲级极笈急吉佶诘即亟殛疾蒺嫉棘集辑戢嵴瘠鹡
B:拔茇胈跋魃白雹薄别蹩伯帛泊柏(柏林)铂舶箔驳勃渤浡饽脖
D:达鞑怛妲炟笪(竹席)当靼答得德狄荻迪笛籴敌(敵)
2、zhuo、chuo、shuo、ruo、kuo、fa、fo、la、不论什么声调(实际上无上声),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zhuo:拙捉桌卓倬焯涿酌茁卓斫(斲)浊镯浞诼啄琢涿椓擢濯鷟禚(姓)
chuo:逴踔戳龊啜惙辍綽歠
shuo:说妁烁铄朔搠硕数(屡次)
ruo:若弱篛箬爇
kuo:扩括阔廓
fa 发、乏、伐、筏、阀、罚、法、发
fo 佛
la 蜡、辣、拉、腊、垃
3、d、t、n、l、b、p、m和ie相拼,不论什么声调(实际上无上声),都是入声字。除了“爹“这个字”。
DI:跌迭昳瓞垤咥絰耋谍堞喋牒碟蝶蹀(蹀躞[xie])嵽(嵽嵲[nie])叠氎
T:帖贴铁餮
N:捏苶涅聂嗫颞(颞颥)蹑臬嵲啮孽糵
L:列裂冽洌咧裂劣埒捩猎躐鬣
B:憋鳖别蹩瘪
P:撇瞥
M:灭蔑篾蠛
4、üe韵 除了“嗟、瘸、靴”三字以外,都是中古入声字。
Jue:撅孓决诀抉玦駃鴂角(角色)桷珏觉绝倔掘崛厥劂橛蕨蹶獗掠略
Nüe:虐疟谑
Que:缺却埆确悫雀阙搉榷鹊
Xue:削薛穴学鸴踅噱雪鳕血谑
Yue:曰约哕月刖玥钥乐岳说阅悦钺樾跃(躍)粤
5、d、t、n、l、z、c、s,拼e皆入声。(厕是去声除外)
D:得德
T:特忒忑慝
N:讷
L:乐勒肋
Z:则责啧帻箦赜迮舴择泽仄昃
C:册侧测恻策
S:色涩啬穑瑟塞
按:与dé,zé两个音节有重复之处。
6、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以上各部分内容会有重复。
二、利用谐音偏旁记忆入声字。1、这是利用谐音偏旁来类推的办法。例如:
白:伯、泊、柏、舶、拍、迫、珀、帛、魄、百、 陌、箔
及:级、伋、汲、岌、芨、吸 @老街味道
析:淅、晰、皙
辟:壁、薛、璧、劈、僻、霹、擗、癖、檗、擘,但是“避”字却不是入声字。
还有足、卜、谷、束、末、答、失、目、节、叔、录、列、国、则、责、弗、立、夕、折、曷、属、敝、塑、卓、息、莫、直、蝶(右半部)、捷(右半部)、楫(右半部)、滴(右半部)、泽(右半部)、拔(右半部)...........@老街味道
2、其中有一类,谐声偏旁不是入声字,组成的字是入声字
“卖”不是入声字:读、犊、牍、椟、黩”等字均为入声屋部,“续、赎”等在入声沃部。“意”不是入声字:“亿(億)、忆(憶)、臆、噫、薏、癔”等字是入声字。
“乍”不是入声字:“昨、作、炸、蚱、窄”等字是入声字,但“榨”不是入声字。
3、木作形旁不是入声,作声旁是入声
作形旁,不是入声:林、树、桑、柳、杨
作声旁,是入声:术、怵、秫、沐
注意:休是平声 @老街味道
三、 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包括的今平、古入声的字: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钵、剥、泼、摸、脱、托、捋、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蜇、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核、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仆、弗、绂、拂、福、蝠、幅、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撮、缩、豁、活、切、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觋、揖、一、壹、扑、匍、
结语对于没有入声的北方人来说,记住入声字很难。,除了以上规律以外,还有很多的入声字需要没有什么技巧的硬背。不过我们学诗又不是考试,完全可以靠网络或者韵书来查看,不一定非要背过。
另外多读一些入声韵的诗词会有帮助, 熟悉格律的话,对于有些位置上“古仄今平”的字自然就能分辨出来,比如那些押入声韵的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多背背这些入声韵的诗词,会记住很多常用的入声字。
@老街味道
农村里哪些地方能釆的到粽叶?
芦叶青,棕子香
端午节,包棕子,是我们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棕子所用的材料,是青青的芦叶。
我的家乡是芦苇之乡,从小时候的记忆中,纵横交错的河沟沿上,都长着茂密的芦苇。在海岛四周的滩涂上,更是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一眼望去,绿波滚动。
它们网状交错的根,深深的扎在河沟沿的泥土中,是天然的保塌护坡设施,千百年来,保护着河沟的畅通。
芦苇的杆修长坚韧,冬天将其收割。芦苇杆用处很多,用它搭豌豆棚,丝瓜棚,黄瓜棚。还可以将它轧扁了,制成芦席,用于晾晒粮食,或编成窄长的芦席条,圈成小粮屯,用以盛放粮食。
小时玩的风筝骨架,正月十五元肖节的灯笼架,都是用芦苇杆扎成的。用芦叶卷成的哨子,可吹出很响亮的声音,更是儿时喜爱的玩具。用芦叶制成的小风车,穿在芦苇杆的顶芯条上,在风中欢转着。
芦苇还是河沟水环境的天然净化者,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保持着河沟水质的清洁安全。也是河沟中青魚等水生生物的食料,是生物链中很重要的一环。
卢苇杆又是很好的高档纸的原料,用它为原料制成的纸,洁白光亮,是印制高档书画的名贵纸张。
洁白的芦花可编成芦花靴,是很好的保嗳鞋,我小时候穿过,柔软而暖和。
新鲜的芦苇根可以吃,香甜可口清爽。晒干的芦苇根是一味中药材,有清火利尿解热的功能,很多中药配方中都有它。可以说,芦苇浑身都是宝。
芦苇杆上长着一片片长长的芦叶,端午时节,叶子已长到二尺来长,中间纵向一条长长的筋,象绿绸子一样的叶子,柔软绵长。一叶叶的釆摘下,一叶叶迭起,梱扎成一小捆一小梱。
到家后,用清水小心的将芦叶洗干净,然后将芦叶放在锅子中煮上几个小时,一直到叶子变成深绿色,并发出淡淡的特有的清香味。取出来浸在凉水中,过一会儿,就可以用来包棕子了。
棕子内包的食材主要是糯米,再加上红枣,花生,赤豆等,拌均匀。有的是中间放一小块咸肉或一只鸡蛋,叫咸肉棕或蛋棕。
我妈妈是包棕子的行家,包的棕子花式很多,有宝塔棕,五角棕,三角棕,菱形棕等等,形态各异,很漂亮。
棕子包好后,放在锅子中,加水浸没,盖牢锅盖,用木柴小火煮上一二个小时,再闷上几小时后就可以出锅吃了。那糯糯的带有芦叶特别的香味,比什么都好吃,那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
端午节那几天,小伙伴们最爱做的事,就是相互交換棕孑,比一比谁家的棕子最好看,最好吃。
芦叶青,棕子香,这是号称芦苇之乡家乡的风景,家乡的味道,更是家乡的遥远的记忆。
如今的河沟沿都打上了水泥护坡,芦苇之乡己不见了芦苇的踪影。端午节包棕子的芦叶己很难寻觅,市场上芦叶是从外地釆摘来的,要卖五六元一市斤。端午节包棕子的人家一年比一年少了,包棕子的技艺马上要失传了。芦苇之乡无芦苇,青青的河沟沿芦苇,只留在了遥远的记忆中。
课文端午粽从哪三方面写?
《端午粽》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等3个方面。
《端午粽》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新选入的课文,出自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文章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屠再华,中国内地作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嘟嘟糖和小雪灯》等。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据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你觉得我们端午节该不该吃粽子?
题主的这个问题好,涵妈觉得端午节吃粽子不是简单的吃个粽子,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与世界大舞台融合,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西化,很多的文化传承或者自己特有的习俗反而越来越不受重视了,现在年轻人很多人过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但是我觉得更喜欢过中国的节日,这不仅仅是小时候对过节的一种期望,而是骨子里的一种文化记忆,希望我的孩子也会喜欢!
端午节不仅有他的故事,粽子也是五花八门的,作为呆在浙江的福建人来说,涵妈觉得粽子真的很好吃,因为福建和浙江的粽子真的料加的特别多,一个肉粽里面可以有咸蛋黄,五花肉,香菇,干贝等等!粽子有甜粽,蜜枣粽,豆沙粽,糖粽等等,咸粽有肉粽,蛋黄肉粽,腐乳肉粽等等,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这么多,总有一款你喜欢!
nai第三声的汉字?
nai的第三声音节nǎi ,奶(nǎi),5画,左右结构,部首:女,。组词:奶奶(nǎi nai) | 牛奶(niú nǎi) | 奶头(nǎi tóu) | 断奶(duàn nǎi) | 阿奶(ā nǎi) | 奶粉(nǎi fěn) |
nai的第四声音节nài,奈(nài),8画,上下结构,部首:大,组词: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 |,奈何(nài hé) ,无奈(wú nài) , 争奈(zhēng nài) ,怎奈(zěn nài) , 无奈何(wú nài h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