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人,深圳方言历来都是粤语?
没有潮州话,只要不是粤语和客家话,就绝对不是原住民。深圳的移民,特别是其他省份的移民远远超过原住民数量,所以普通话成为最通用的语言,而粤语是本地语言;此外客家话、粤语围头话、大鹏话等也是本地语言。我可以说广东省没有一个县市的本土语言是普通话的,普通话是北方语言,随着全国通用的关系,所以全国人民都要会说,所以去到哪里都有人会说,不代表那里是说普通话的。
为汉文化作出哪些重要的贡献呢?
广东地区说粤语群体最早是秦朝士兵从北方迁来岭南,然后不断融合北方中原等南迁士族构成。广东粤语居民从北方迁来来广东居住已经有好几千年了。粤语群体又叫广府人,广府人是广东甚至全国最优秀的群体之一,也是全国唯一能够在士农工商,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造诣的群体。
广东讲白话人在南方人当中畲族基因最高?
白族,回族,苗族,维族,满族都有钱40%的汉族血统,他们为什么不是汉族呢,而广府人只有9%的畲族血统
罗定是属客家还是广府?
罗定市,广东省辖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罗定是西南诸省区进入广东的门户之一,也是广东向中国大西南辐射的窗口。罗定中部、东北部和南部为盆地。粤语罗广片 包括:罗定白话 有舌面鼻音(即二的声母),可分成西(包括市区)、东两片,使用人口占60%以上;阳山话等,是罗定市的主导方言。
亻能古话与广西东部的地咕话较接近,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保留了许多古音成份,并且有复调,同一个字词,用作定语时读一种声调,用作宾语时却读另一种声调,还运用唇、舌、齿发音,在旷野中传播时十分清晰响亮,主要分布在围底河流域丘陵地区,包括围底镇,素龙、罗平、华石、太平4镇街大部和双东、满塘、分界、罗镜、船步等镇街的部分地区。
涯话(粤西客家语) 分布在东南部素龙、太平、分界、罗镜、新榕、加益、龙湾、泗沦、都门、连州等镇街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0万。
漳州话分布在南部罗平、太平、 liang塘、船步等镇的一些村落。
勉语勉-金方言 分布在船步等镇的少数村落。但罗定属于客家
广府人祖籍珠玑巷是造假的还是真实的?
这得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真的。从珠玑巷迁入珠三角地区的客家人是以“散客”形态存在的,积少成多,影响了土白话,所以以广州白话为代表的方言才具有客家话的特点。
但也因为是“散客”,所以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反被土白人吞噬同化,故而抛弃了祖宗言,改讲广州白话。
但另一方面又是假的。
因为唐朝之后的朝廷历来讲究汉化政策,尤其是明朝改土归流运动的强力推行,人为地改变了民族结构,使得岭南地区大批非汉族融入汉族主流,汉化进程加剧,但汉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少数民族甚至到了民国才结束汉化融入汉族之中。
这里解释一下改土归流的意思。即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官员的任用由土司制度(少数民族贵族世袭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改为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土归流的实质是由“以夷治夷”改为“以汉化夷”,因为历史证明羁縻政策这种民族地区自治政策,导致中央政策在这些地方难以推行,而且当地统治者屡多叛乱。
实行"改土归流"之后,不但以汉族为主导的中央集权的中国统治得到了加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政治地位被极大地压制,汉化也进一步加快。
清随明制,而且更进一步,清朝不仅也搞改土归流,还不断加强户籍管理,编户齐民。
很多原来的百越土著通过编造族谱认祖宗的方式,把自己归化成汉人,所以才有了认珠玑巷为祖地的行为。
其实有些也只是实行了表面的汉化,只是户籍上改为汉族。比如俚僚土白的龙母、冼夫人等信仰和铜鼓、木棉花、夜嫁、喜食鼠鼠肉等山珍之类的文化,并没有得到摧毁,仍然大面积地保留了下来,即使是现在,亦然。
试想,历史上,俚僚遍布两广,岂能一夜之间消失蒸发?他们虽有部分仍保留少数民族属性,但仍有相当部分“汉化”了。超过180个姓氏居然都说源自珠玑巷,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改土归流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化也吸引了大批汉族移民前往新地,参加政府主导之下的垦殖。但之后由于汉族移民(客家人)的到来和繁衍,也出现了人地紧张,土客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但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