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作品,请你出一首诗配上一张图

天美资源网

范仲淹的作品,请你出一首诗配上一张图?

《江山如画》

巍巍阳山郁葱笼,

范仲淹的作品,请你出一首诗配上一张图

千年天堑变通途。

忆往昔,上苏州

祖祖辈辈绕道行。

水路浒关过枫桥,

公路木渎经横塘。

往西太湖白茫茫,

向东山高曲径斜。

祖国富强人民康,

如今已成游乐园。

(注:苏州、浒关、枫桥、木渎、横塘,均为地名。)

范仲淹是什么代诗人?

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百科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您好谢邀!范仲淹的著名之作《岳阳楼记》写成于一千多年前,而千古之下的读者读之仍觉楼前风景历历在目,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

范仲淹(898年10月1日~1052年6月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其母为了他们兄弟三人的生活,迫不得已改嫁朱家,范仲淹改名朱说。

范仲淹一生最有名的政治事件就是庆历新政,此时他官居副宰相,之后因改革触及到了旧势力的利益,新政失败,他本人也被迫贬谪,到邓州任知府。

在邓州任知府期间,他接到好友腾子京的来信,让他写一篇有关岳阳楼的文章,范仲淹一看,马上动笔挥墨,写下了影响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然此时他并不在岳阳楼上,而又如何能写下这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其因如下:

范仲淹自小就居住在太湖这边,他对太湖之景,太湖之水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情,而太湖与岳阳楼外的洞庭湖相辉相应,有着共同之处,故范仲淹挥笔写岳阳楼外的洞庭湖之美时,既可借鉴太湖之美留下印象,又借此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的爱国之情而挥笔成豪。

其次,《岳阳楼记》里除了风景意境的描写,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表达了一个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与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侧面看到了范仲淹的精神追求,实际上这也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写实。可以说《岳阳楼记》的影响力之广远,这与范仲淹的为人处世的儒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北宋]范仲淹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6.风波:波浪。

7.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解释】: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是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请你们也注意一下那出没在惊涛骇浪中的捕鱼人吧!这里虽然没有直言打渔人的艰险,但情溢言外,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里隐喻比直言更为可取,更具有艺术魅力。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助读】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这首《江上渔者》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时句朴实流畅,就像一首渔歌号子,吟诵起来琅琅上口,饶有韵味。

我国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中心】

这首小诗不事艺术形象上的雕琢,而是以情胜。以悲天悯人的情绪来感染读者。让读者从所描绘的事物中,自行去观察、体会、思索、判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完全符合诗贵含蓄的创作之旨的。

长亭送别中哪句运用了范仲淹的话?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里崔莺莺的一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运用了范仲淹的诗词《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全词如下: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意思是: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为相思的眼泪。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