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山郦道元,素气云浮遥观者全文?
1、素气云浮意思: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
2、出处及译文:《孟门山》--郦道元(北魏朝代)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译文: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扩展资料:郦道元主要作品:《水经注》,《本志》(共十三篇,失传),《七聘》(失传)等。人物评价:毛泽东:《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水经注》写得好!但不是深入实地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
郦道元从事野外工作力求实证的方法和成果, 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孟门山》作品评价:文史学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黄河经过龙门,正是最奇险之处,写来惊心动魄。”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黄季耕《中华历代名文评赏》:“黄河是壮美的,郦道元笔下的黄河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什么看写景文章觉得无聊?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我想应该有一个前提,题主自己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感觉上的问题,每个人感觉可能都会不一样,但是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呢?
首先离不开一个"情"字,任何文章都需要有情感作为维系纽带,如果一篇文章"情"字处理好了,自然就有吸引力了,而通常写人记事时更容易融入真情实感,所以会更容易觉得有趣,但是如果把写景文章同情感融合好了,同样也不会觉得无聊,一旦达到一个情感的共触点,就会让人记忆犹深,而事实上,一篇真正好的写景文章是应该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举个例子,柳宗元的写 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就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文章是按移步换行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冷幽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绘声绘色绘神,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来绘声,以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用"青树翠蔓"给树木绘色,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给绘树木绘形,用"斗折蛇行" 绘水形,用"犬牙差互"是绘岸形,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绘鱼影,用"似与游者相乐"绘游鱼闲适自乐的神韵,最后进一步抒发感情,使自己在政治上受贬谪后寂寥落寞的心境,同景物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极致的升华,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景致优美,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树环绕,其籍籍无名正契合了作者自身政治挫败的遭遇, 物与情,人与景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也抒发了志向未酬的普遍情感,因此是一篇绝佳的写景散文。
其次同内容本身有关,可能景物本身对题主以及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来说,都没有写事情来的那么有兴趣,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或者充满想象力的事件更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而景物的话说白了可能只是不动的"死物",如果铺缀过多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刻画过少又会让人觉得单调空洞,但是如果可以把"景物"写活的话,也同样会觉得有趣。
最后,与文体本身形式的差异有联系,记事通常来说结构更为分明,有突出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情节引人入胜了故事就会让人觉得有趣了,会让读者跟随线索一点点投入到内容当中去,而写景的话虽然一般也按叙事结构来写,但是主要的中心是围绕景物开展的,也不会有那么起伏跌宕的情节,因此相比写事而言,会比较乏味。
总之,写景文章确实更容易让人觉得无聊,不过也不可否认这其中还是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写景文的,这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体验,也需要读者平心静气地真正走进这其中的世界,或许会体悟到别有洞天的一番美。
在此推荐一下古今写景文的名篇:陶渊明《桃花源记》,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孟门山》,《水经注·三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王勃《藤王阁序》,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袁宏道《满井游记》,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刘基《清风阁记》,唐顺之《竹溪记》,张岱《湖心亭看雪》,王质《游东林山水记》,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
冰心《一日的春光》,鲁迅《雪》,朱自清《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朱自清同行同题)《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日出》,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雅舍》,余光中《听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