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怎么读,金字旁再一个戊念什么

天美资源网

钺怎么读,金字旁再一个戊念什么?

一个金字旁一个戊是钺(yuè)。

钺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

钺怎么读,金字旁再一个戊念什么

钺作为礼兵器,出现于早商,是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到了西周时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但作为一种兵器,经过不断的改进,唐宋时期仍是一种主要的步兵武器,并有一个中兴过程。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三国时期,将军共分为5个等级,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又被称为四方将军,属于三等。

第一等:大将军

蜀国方面,大将军毫无疑问是关羽,魏国方面,大将军则由夏侯惇担任。

第二等:三公将军

大将军之下,有三个将军最厉害,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其中,骠骑将军掌管骑兵,车骑将军掌管战车,卫将军不是卫生员,而是负责守卫皇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管战船的将军,由于出场率太低,最终也被淘汰掉了,只剩下三位,这三位放在一起又被称为三公将军。

三公将军在最开始的时候,分工不同,各司其职,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开始模糊化,三公将军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一定非得要管理骑兵和车马,只是一种彰显身份的封号而已。

魏国方面,三公将军分别是夏侯渊、曹仁和曹洪。

第三等:四方将军

三公将军之下,有四个将军最厉害,分别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他们又被称为四方将军。

你别看他们以“前后左右”命名,其实,“前后左右”并不是指方位,也是地位高低的划分!

一般情况下,前将军比右将军厉害,右将军比左将军厉害,左将军比后将军厉害。

前将军比后将军厉害很好理解,而右将军比左将军厉害也很好理解,古人以右为尊,尊贵的客人坐在右手边,将军也是右边大于左边,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蜀国方面,刘备曾经做过左将军,所以在蜀国阵营中,左将军就要大于右将军,以此来体现刘备的尊贵。

刘备征战四方的时候,身边也有四方大将追随,其中,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

魏国方面,前将军是夏侯惇,右将军越郡,左将军于禁,后将军朱林。

曹丕登基之后,四方将军也进行了一次更新迭代,前将军是张辽,右将军是徐晃,左将军是张合,后将军是文聘。

第四等:镇关将军

一般情况下,一个时代只有8位将军,依次是上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和后将军,然而,三国时期一片混乱,群雄并起,所以又出现了一些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又被称为临时将军,比如说,东边遭遇吴国入侵,刘备就得派一位将军前往边关镇守,而这位将军出发之前就会获得一个封号——镇东将军,顾名思义,就是镇守东方的将军,同理,镇北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也相继出现。

假如东方的战事十分紧急,镇东将军一个人镇守不住了,这时候,刘备还得派遣一位将军前往支援,而这位将军出发之前也会获得一个称号——征东将军,顾名思义,就是征讨东方的将军,同理,征北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也相继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镇东将军和征东将军的工作内容一致,他们两个人谁大谁小呢?

一般情况下,镇东将军要大于征东将军,因为人家驻守一方,算是地头蛇一般的存在,对战事情况也更为了解,所以,征东将军去了之后只是负责协助,地位比镇东将军稍稍低一点点。

同理,一般情况下,负责征讨的将军都要比镇守的将军地位稍稍低一些,当然,万事无绝对,在魏国阵营中,征西将军就比镇西将军大一些,这是因为曹操曾经做过征西将军,所以征西将军比镇西将军厉害,以此来突出曹操身份的尊贵,再后来,曹休坐了镇东将军的位置,人家是曹家人,所以地位比征东将军高一些。

你瞧瞧,战场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啊!

那么问题有来了,镇守东南西北的四位将军,跟前后左右四位将军相比,孰大孰小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情况不同,大小也不同,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如果是和平年代,四海升平,没有任何战事,不需要镇守东西南北的四位将军,这时候他们就变成了摆设,地位并不会太高,而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则是朝廷的权利核心,这个时候,前后左右四位将军比较厉害。

如果是战争年代,战事频发,每天都在打仗,那镇守东西南北的四位将军就比较重要了,他们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大人物,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一不二,如果说皇帝是大王,那他们就是小王,一声令下,前呼后拥,权力极大。

这个时候,前后左右四位将军虽然地位颇高,其实没有实权,手里也没有兵马,表面光鲜而已。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曹休,别看人家只是一个镇东将军,可是前将军张辽在他面前也得低声下气的,一点面子都没有。

当然了,同样都是镇东将军,地位和权利也是不一样的,曹休和赵云都曾担任镇东将军,人家魏国的地盘很大,所以曹休能镇守2个州,蜀国的地盘太小,所以赵云只能镇守0.2个州,影响力天差地别,曹休造反可以原地登基,赵云造反只能落草为寇,这就是差距啊!

在疆域辽阔的魏国,镇守东南西北的四位将军地位更高。

在疆域狭小的蜀国,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地位更高,镇守东西南北的四位将军地位次之。

蜀国方面,前将军是关羽,右将军是张飞,左将军是马超,后将军是黄忠,赵云是镇东将军,魏延是镇北将军,从名字就能看出地位差距。

第五等:杂号将军

所谓杂号将军,顾名思义,就是随便取一些杂号,比如虎威将军、折冲将军等,这些名号并没有实际意义,就只是好听一点罢了。

这一类的将军,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因为他们的权利极其有限,通常都是得到了皇帝的欣赏,提拔的时候随口取一个称号而已,并没有太大的权利。

当然,有一些杂号将军也很厉害,他们的权利非常大,甚至可以超过最牛的大将军,比如说辅汉将军,也就是辅佐汉室的意思,意义重大,地位极高,又比如说军师将军,这是诸葛亮的杂号,地位同样很高,这属于特殊情况,并不常见,整体来说,杂号将军的地位普遍不高。

杂号将军往下就没有将军了,虽然有人被封为偏将军,这种人其实根本就不算是将军,从一个偏字就能看出来,再往下就是中郎将和校尉了。

写在最后

看山跑死马,将军的等级虽少,一眼便能看完,可是想要从普通兵卒做到将军的位置上,却需要穷极一生,只有真正的英雄豪杰才能做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类似的豪杰。

赤壁之战前,孙权也才是一个杂号将军而已,黄盖只是一个校尉,周瑜只是一个中郎将,赤壁之战后,孙权地位提升,周瑜这才捞了一个偏将军的职位而已。

赤壁之战前,刘备同样也是一个不够看的角色,关羽只是一个偏将军,张飞只是一个中郎将,赵云倒是有一个牙门将军的称号,其实权利也就是一个校尉而已。

赤壁之战后,刘备阵营也都进行了一次大升级,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变成了名震天下的将军,威名赫赫!

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这个提法。不过呢,陈寿作《三国志》,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而且刘禅继位后,念及五位前辈的功绩,先后追谥尊号。

鉴于此,后世将五人相提并论也不为过,他们称得上是蜀汉一等一的五虎上将。

至于他们的后代,究竟谁的最厉害,这事还得依据史料,不能依据《三国演义》。因为演义只是一部名著,尽管七分实三分虚,但虚构的东西就没法作为依据,仅凭罗贯中先生的一支笔,他说谁厉害谁就厉害,这难以服人。

豹眼就依据《三国志》及有关史料,说一下这五虎上将的结局及后代情况。

关羽遇害及后代结局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 [1] (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雅号“美髯公”。

毫无疑问,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其地位不仅在将领中是老大,就是在整个刘备集团,除了刘备,无人能比。就算有人能超过他,关二爷也不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之战,关羽被魏将军徐晃击败,败走麦城。被孙吴将军潘璋部属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平在临沮遇害。

有资料说,关羽父子被押往江陵后被害,但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其子关平,有说法是关羽养子,但没有具体可靠的史料佐证。

关平应该是一员猛将,其年龄也较长,战斗力不弱。但也不是《三国演义》所言,与庞德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

毫无疑问,庞德是一流的猛将,关平与之是否相当,并不好说。

据《三国志·庞德传》记载:

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遂为羽所杀。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于禁投降。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都想投降,庞德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斩首。从一大早力战到中午,庞德箭无虚发,百发百中,射杀大量关羽军士。关羽攻势更加猛烈,庞德所有的弓箭都用尽了,于是短兵相接。

庞德对督战的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惧怕死亡而偷生,烈士不毁气节而求活,今天就是我死亡的日子。”可见庞德是如此的豪壮。

水势越来越大,庞德越战越勇,官吏、军士全部投降,仅有麾下部将一人,五伯二人仍然跟随庞德,庞德想同他们一起划小舟去曹仁军营。

但水势太大,关羽乘坐大船,而庞德所乘小船被倾覆,庞德等人被关羽擒获。

庞德立而不跪,关羽想劝降他,庞德大骂,终被关羽处斩。

这里看不到关羽、关平与庞德单独交战的记载,庞德是因为船小倾覆被俘。

在这场战斗中,也没有关平具体的作战成就。但毫无疑问,关平参加了这次大战。

关羽遇难后,被追谥为壮缪侯。但究竟是何时被追谥的,需要做一个探讨。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先主刘备在世时,只有法正被追谥为翼侯。法正去世,刘备非常悲痛,随后就追谥尊号,别无第二位。

后主刘禅时,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追谥忠武侯;蒋琬、费祎因为荷国之重,死后分别被追谥号为“恭侯”、“敬侯”;侍中陈抵因为得到刘禅特别宠爱,得以被追谥“忠侯”;夏侯霸是因为远来投国,又是刘禅丈母娘的从兄,得以追谥。

但豹眼没有查阅到刘禅给夏侯霸追谥了何尊号,有清楚的友友,告知一声。

从陈寿先生这段记载来看,似乎是诸葛亮、蒋琬、费祎、陈抵、夏侯霸追谥了尊号,刘禅才想起为五虎将上尊号。

《后主传》记载: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

景耀三年(260年),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景耀四年(261年),刘禅追谥故将军赵云。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就灭亡了。蜀汉灭亡前,刘禅没忘了这几位前辈,虽说是晚了些,也算是知恩吧。

也就是说,关羽这个“壮缪侯”,是在蜀汉灭国前追谥的。是非曲直,在这里就不说了。

《关羽传》记载: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羽死后追谥“壮缪侯”,其子关兴继承了其爵位。

关兴,字安国,从小就有很好的名声,诸葛亮对其非常器重。关兴二十岁时,就出任侍中、中监军,几年后就去世了。

关兴之子关统继承了其爵位,娶了公主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

关统死后,没有儿子,就以关兴妾室所生的关彝继承了爵位。

从这里看出,除了关平随父战死之外,关羽的后代是否很厉害不得而知,但蜀汉对关羽的后人还是不错的。

【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蜀记》记载,邓艾灭蜀之后,庞德之子庞会替父报仇,尽灭关羽后人。

但王隐所著《蜀记》,后人认为可信度不高,此事并不确定。

张飞遇害及后代的结局

张飞(?—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章武元年(221年),张飞准备跟随刘备伐吴时,被部将张达、范强杀死,二人割了张飞首级,投奔了孙权。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说了一声:

张飞传:"噫!飞死矣。"

直到景耀三年(260年),张飞与关羽等一起被追谥,尊号为“桓侯”。

刘禅没有因为张飞是其老丈人就格外加恩,也算是公平。

张飞传: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于绵竹,与邓艾战,死。

张飞长子张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了其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张苞之子张遵为尚书,跟随诸葛瞻抵抗邓艾于绵竹,最后战死。

张绍是不是厉害不清楚,但官做得还不小。

绵竹之战很惨烈,张遵能力大小不清楚,但以身殉国就值得尊重。

张飞有两个女儿,都是夏侯渊侄女夏侯氏所生。

建兴元年(223年),长女嫁给刘禅,被册封为皇后,谥号敬哀皇后。

延熙元年(238年),次女在皇后去世后,被册封为皇后,即张皇后。

马超病逝及其后代的结局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

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就征辟马超为官,但没就任。后来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伐郭援斩其首,诏拜徐州刺史,后拜谏议大夫。

其父马腾入朝为官,马超被拜为偏将军,率领马腾的军队。马超之弟马休被拜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全家迁往邺城,但马超独自留守西凉。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征讨关中,马超、韩遂等关中十部反叛,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马超被击败,逃亡凉州。曹操一怒之下,将其在邺城的亲属夷灭。

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张鲁想把女儿嫁给他(一说是其妹),有人就说:“能有人不爱自己的亲属,而爱别人的吗?”

于是,张鲁作罢。

【典略曰: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围困成都。马超惧怕张鲁加害,就投奔了刘备。马超的庶妻董氏及儿子马秋,留在张鲁处。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归顺,曹操把董氏赐给了张鲁的谋士阎圃,而把马秋交给了张鲁处置。张鲁亲手杀死了马秋。

马超传: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余无复言。”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逝,时年四十七岁。临死之前,上疏刘备说:“我马氏宗族二百多口,全被孟德杀尽了,只有从弟马岱延续衰败的家族祭祀,重重拜托陛下,其他也没有可说得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好好的官不做,自己找这些麻烦,连累了整个宗族,怨不得别人吧!

但这不是说,马氏就只剩下了马岱,其实,马超还有个儿子。

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1]

刘禅追谥马超为“威侯”,他的儿子马承继承了其爵位。

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马超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安平王刘理为妻。

从这个情况看,马超之子马承很可能是马超投奔刘备后,再娶妻生子。马超死时,年龄可能不大。

马岱虽然得到了升迁,最后也不了了之,马超之子也没啥作为,史料也没有具体记载。

黄忠病逝及后代情况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 [1] ),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老将黄汉升,跟随刘备的时间较晚,似乎是资历不够,关羽为此就不很待见。

但黄忠的经历还是可以的。

刘表时期,黄忠为中郎将。曹操平定荆州,任命黄忠代理裨将军,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刘备南定诸郡,黄忠归属刘备,然后随刘备入蜀。

入蜀作战,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毅冠三军。刘备破成都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黄忠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升迁征西将军。

刘备自立汉中王,拜黄忠后将军,封关内侯。

尽管关羽不愿意与黄忠同列,但老将黄忠的爵位也是自己奋斗所得,理所当然。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子叙,早没,无后。 [1]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黄忠病逝,刘禅追谥为“刚侯”。

黄忠之子黄叙,早早就没了,没有等到继承黄忠的爵位,也没有留下后代。

赵云病逝及后代结局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赵云虽与关张马黄并列为传,但其故事主要记载在裴松之的《云别传》。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专门为赵云作传,还是不多见的,可见裴松之对赵云的喜爱。

【云别传曰: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南四郡,任命赵云为偏将军,代理桂阳太守替代原太守赵范。

赵范的寡嫂樊氏,天姿国色,赵范想把她许配给赵云。

但赵云推辞说:“都是同姓,你的老兄就像我的兄长,于礼不合。”赵云坚决拒绝。

有人就说:“这么好的事咋就不干呢?”

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其心未测;天下女人多的是,不必非娶此女不可。”

果不其然,赵范逃走,赵云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从初平二年(191年),赵云投奔公孙瓒,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已经过了十七年,即便是十几岁投奔公孙瓒,赵云此时也老大不小了,起码三十多岁,还没有娶妻生子。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逝。

景耀四年(261年),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赵云传: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赵云病逝后,其子赵统继承了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代理领军职务。

赵云次子赵广,任牙门将,跟随姜维到沓中,临阵战死。

这是五虎上将及其后代的基本情况,从这里来看,马超、黄忠之后,都几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关羽、张飞、赵云的后代在刘禅时期,都曾经为蜀汉效过力。

要论官职的话,还是张飞次子张绍最高,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其次是关羽次子关兴,官至侍中、中监军;其他人相对低一些。

在军事方面,都没有显著的战功,比起父辈来,相距甚远。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在绵竹击杀诸葛瞻。刘禅遣时任侍中的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继印缓,向邓艾投降。张绍与刘禅共赴洛阳。之后受魏的册封为侯。

263年,刘禅投降邓艾,张飞次子张绍作为刘禅的代表,与谯周、邓良一起献上印绶,投降邓艾。

张绍等与刘禅一起被迁往洛阳,被魏国册封列侯。

不清楚题主所言的厉害具体是指哪方面,就这个结果来看,还是张飞的后代最厉害。两个女儿先后做了刘禅的皇后,次子张绍到了魏国也被封为列侯。

这在蜀汉元老级别的后代中,是无人能比的。

一年级金字旁有哪些字?

一年级金字旁的字有铁、钱。

1、铁(拼音:tiě)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秦代篆书,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普遍使用铁。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又转指铁制的各种器物;古代战场上的兵器也常用铁制作,故铁又转指武器。

2、钱,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为农田农具名,指类似铁锹一类的农具,读为jiǎn。在现代汉语中,“钱”专指货币;当“钱”用为指称货币、费用、量词、姓氏时,均读为qián。

茂的下半部念什么?

钅加,茂的下半部不能组成字,正确的应该是:钅加戉念“钺”字。

钺yuè繁体:鉞、戉<名>(1)(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2)同本义 [battle-axe](3)又如:钺钺(车铃声。也作“哕哕”);钺斧(圆刃大斧);钺下(书笺开头表示尊敬的套语。在主管将帅的指挥之下)(4)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