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裂,商鞅最后是被车裂死的还是死后才被车裂?
战国时代人们虽然斗争十分残酷激烈,但是在杀人方面还是讲究快刀斩乱麻,通常都是斩首,一刀两断对双方都是一个痛快。五牛分尸、凌迟等酷刑都是针对尸体,而不是针对活人。比如法家巨子商鞅就是先被处死(一说战死)后被五牛分尸的。
《商君列传》中记载道: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见秦军与商君的私家军队战于黾池,秦军击杀了商鞅,再将他的尸体带回咸阳,秦惠文王下令车裂了商鞅的尸体。战国时代的车裂就是五牛分尸,后世发展成了五马分裂活人。
车裂这种酷刑最开始不是用于人的,而是用于神的。相传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庭塌陷,女娲娘娘用五彩石补天,才拯救了人神鬼三界。《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中儒家博士赵良如此解释:车裂乃天地古刑,即五牛分尸也。非万恶之人,不施此刑。此刑出于禹帝诛杀共工。共工罪大恶极,身长无以斩其首,故以五牛之车裂其躯体,复斩其首。
上大夫景监对此反驳到:越地昔年掘出长大骨架,无人能识。求教孔子,孔子考订为共工躯干之骨。若车裂共工,何来完好躯干?尔等欺圣灭智,玷污刑典,不畏天道昭昭乎?
赵良博士又解释到:车裂共工,乃孟子大师所考,岂有荒诞之理?商鞅罪行,发九州四海之水,无以洗之!此千古不赦之罪,自当受千古奇刑!上大夫说没有出典,难道禹帝之时也有你么?
商君制订的秦国新法中死刑有:绞刑、斩首、腰斩、弃市等,并没有车裂之刑。处商君以车裂之刑后,车裂也进入了死刑之列。战国时代,铁质兵器刚刚发展,青铜兵器还是主流,用青铜兵器行千刀万锅之刑难度过大,因此都是千刀万锅尸体。后世铁兵器发展快,铁质小刀锋利无比,故开始千刀万锅活人。后世死刑有折磨人的身体用途,战国时代死刑仅仅是剥夺人的生命,并不折磨活人。
商鞅为何会受车裂五马分尸而死?
历史长河,悠悠久远,朝代更迭不穷,内容丰富多彩,可是其发展规律,却从未改变。任何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是这样。
商鞅变法,大家张口就来,非常熟悉的词汇,其内容和意义,这里不再叙述,毕竟不是历史课,列位某度一下即可。这里着重说一下,其发生的背景,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商鞅会被车裂。
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制度仍然是奴隶制度,那位说了,人家周朝不是建立了分封土地的制度了吗?怎么到了战国时代,还是奴隶制啊?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不错,周朝开始,由于国家概念的完善,国家的君主占有的土地,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和其家族能够控制的范围。
那么,怎么办呢?把土地以分封诸侯的形式,给他的好朋友,好弟兄呗,这时,社会制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奴隶制度,可也并未完全过渡成现在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地主这一层阶级并没有形成,分封的那少数诸侯,仍然是君主的影子。
地主阶层,其原始雏形,是起源于当时为君主服务的士大夫一层,他们尽管深居高位,但是手里没有土地,死拿工资,那怎么能满足呢?于是,在秦朝前期的战国时代,由于底层奴隶暴动频繁,周朝的君主影响力不断下降,士大夫一族开始蠢蠢欲动,推动了各国的制度变革,而这次变革直接受损失者,并非君主(此时,周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而是那些曾经的诸侯贵族势力,本来这几千亩地都是我的,现在,你们这帮小小官吏,想要干嘛?
但是,秦王也好,其他那几个诸侯国也罢,都不是傻子,今后替我卖力的,可不是你们这些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兄弟,而是那些替我卖命的大官小吏啊。
所以,明白了吗?秦王希望变法,商鞅的出现,让他有了这个借口,最后,贵族势力发怒,也有了这个替罪羊,商鞅被车裂,可变法仍然继续。
各位小伙伴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为何商鞅遭车裂?
商鞅被五马分尸,张仪却能寿终正寝,是因为张仪不仅算计对手,还算计了君王!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西周的诗酒年华早已成为了昨日的美梦,中原大地上到处都是鲜血横流的战场,列国连年混战,为了抢夺地盘,尔虞我诈,如同嗜血的恶狼,互相厮杀。
列国当中,唯秦最弱,居于西陲之地,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各国都不屑与秦国为伍。列国卑秦已久,百年来士子不入秦已成列国共识。然而,商鞅的到来让秦国一扫往日颓废的局面,甚至还一步步走向了强盛。就在此时,商鞅突然在封地起兵谋反,遭秦惠文王反杀,尸体更是遭受车裂之刑。秦惠文王踩着商鞅用血铺就的霸主之路,稳稳地坐上了秦国君主的位置。不久之后,鬼谷子的徒弟张仪学成下山,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张仪深谙政治形势,善于玩弄权术,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各国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秦国的强大和未来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满身荣耀之际,张仪却辞去了秦国相国之位,投效了魏国。那么,商鞅为秦国变法图强,帮助秦国称霸一方,却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张仪效忠秦国,为何却在魏国寿终正寝?这一切,都要从他们入秦开始说起。01变法初现商鞅本是卫国人,姓公孙,据说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后来,他投奔秦国,实行变法,打败魏国后,受封于商地,后人便称他为商鞅,或者是商君。公元前361年,商鞅怀揣着求贤令和李悝的《法经》,渡波涛汹涌的黄河,来到了这个即将实现他理想的国家。来到秦国后,商鞅和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攀上了关系,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敢向东方六国挖墙脚的年轻君主。秦孝公见到商鞅后直奔主题,问了一个问题: 列国纷争,秦国当何以自处?商鞅沉思了片刻,就分析起了各诸侯国的形势,如今各诸侯国连年征战,为了一座城池,一方土地,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导致血流成河,而秦国当反其道行之。秦孝公不禁有些好奇,不打仗,怎么强国?于是,商鞅搬出了五帝之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侃侃而谈,居然将秦孝公说睡着了。这次会面的结果可想而知,秦孝公以为商鞅是个骗子,满口帝王之道一点用都没有。景监见君上对商鞅的五帝之道不感兴趣,于是想让商鞅离开,可商鞅却再次求景监为他引荐,希望能跟君上再谈一谈。景监心想,若事情有了转机,日后也能多个盟友。于是,在景监的劝解下,五日后秦孝公再次召见了商鞅,想看看商鞅是否还有高见。这次,商鞅又搬出了王道之论,表示,若能用孔子的兴国之道,秦国必将成为礼仪之邦。可不待商鞅说完,秦孝公就冷哼道:“若食不果腹,破衣烂衫,文明礼仪又有何用?”商鞅随即沉默不语,秦孝公见状,挥了挥手,将商鞅赶出了大殿,这次,他怒火冲天,将景监也骂了一顿,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为商鞅引荐。同上一次一样,被赶出来的商鞅还是厚着脸皮再次求到了景监面前。这次,商鞅不再遮遮掩掩,直言要与君上讲一讲霸道。也不知道是商鞅特别会忽悠人,还是景监特别看重商鞅,冒着被秦孝公斥责的风险,景监第三次将商鞅带到了秦孝公的面前。秦孝公见商鞅如此执着,不禁有些好笑,问道:“先生这次有何高见啊?”这次商鞅也不含糊,直奔主题道:“君上,今日我们来讲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之道。”见商鞅提到穆公,秦孝公不禁感慨道:“自穆公去后,我秦国再也不复往日雄风,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振兴秦国。”商鞅见状,心下更加明了,掷地有声地说道:“君上,秦国再现五霸雄风。秦国如今虽弱,却有沃野千里,居华山天险,易守难攻,与戎狄为伍,民风彪悍,能练强兵,君上有一颗称霸列国的帝王之心,若能辅以臣的法家之术,何愁大事不成。”法家之术,强国之术,这是商鞅手中的王牌。在当时,各国诸侯皆是以人治国,遇贤明君主则国盛,遇守城之主则平庸,遇残暴之主则国灭。而法家思想讲究的是以法治国,上到君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事事皆以法令行事,如此,整个社会都会以法令为依据有序发展,不会因为出现不贤的君王而导致国家大乱。商鞅的话说尽了秦孝公的心坎里,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强国之计吗。于是,胸怀霸业的年轻君主和怀揣以法治国理想的卫国客卿一拍即合,他们想用一场变革席卷整个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一日,秦国国都栎阳的南门外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木头周围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过了一会,商鞅登上高台,郑重地宣布道:“诸位,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我赏十金。”围观的老百姓闻言一阵骚动,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商鞅见状,又大声说道:“五十金!谁来?”终于有一人从人群中走出,五十金足够他冒一次险了。在一片质疑声中,他成功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也很爽快,立刻将五十金赏给了他。这便是徙木立信!商鞅此举是在表明,只要是商鞅说的,世人都不能怀疑,即便是错的,他们也只能遵循,不能反对。商鞅从来都是不惧权贵们的质疑,他要的就是削弱他们的权力。很快,商鞅就颁布了第一条法令:第一、令民为什伍,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将老百姓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为此还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此谓“什伍连坐”。商鞅执法严苛,手段残酷,一直为世人诟病,称他是重刑重罚的罪魁祸首。可是,对当时的秦国来说,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开垦土地种粮食需要人,当兵打仗保家卫国需要人。为了能摸清秦国的人口数量,商鞅第一件事情就是令民为什伍,百姓登记造册,这样的话,权贵们再也不能隐瞒人口,瞒报税收,相当于将民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权贵们的讨伐,于是商鞅便提出了第二条法令:第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到了年纪必须分家,否则就双倍收取他们的赋税。民众的组织被打散,变成了小家小户,结果便是户数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兵源也增加了,贵族们看似捞到了好处,但自身的反抗能力被一同削弱了。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商鞅更狠的招还在后面呢。没过多久,商鞅就下了第三条法令:第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普通人可以通过带兵打仗获得军功,爵位不再被上层社会所垄断,奴隶可以翻身做贵族了。贵族之所以能食邑千户,依托的是秦国的存在,可若是敌兵进犯,毁城池、占土地,坐拥封地的权贵们就要第一个上战场。可若是他们不想自己上战场,就只能鼓励别人去。虽然这条举措让贵族们恨得咬牙切齿,但占着家国大义的名分,谁都不敢阻挠。不久之后,商鞅快速地颁布了第四条法令。第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了增长税收,国家鼓励生产,施惠于民。凡是努力生产,让粮食和布帛增加产能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而那些不从事本职工作,非法得利的人,要被收为奴隶。商鞅的这一系列举措下来,秦国国力在变法中日益增强,商鞅也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按理说,此时的商鞅应该趁势将权贵们一网打尽,尽快完成变革,可是他觉得不够,还不到时机,于是,一场蹊跷的战争被发动了。秦孝公八年,与魏军在元里交战,秦军胜。当时,商鞅已经被任命为秦国大良造,率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这一次,秦军大胜。可是,魏国投降了,商鞅却没有进一步占领城池,连秦孝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都没要。秦孝公见商鞅劳师远征,发兵魏国,打了场胜仗,什么都没要就回来了,不禁大动肝火,可秦孝公哪里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若是此次灭了魏国,列国诸侯绝不会作壁上观,秦国虽然国力日盛,可也实在挡不住列国的铁蹄,即使拿回河西之地也守不住。这次出兵魏国,也是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魏国实力和军力尚在,若是恋战,秦国必将陷入苦战,于变法不利,商鞅要的不是这些。他真正想要的是军功!通过这次战争,秦军迫降安邑,一些随军出征的将士因骁勇善战而得了军功,被破格提拔,而这部分人大多都听命于商鞅,使得商鞅对军队的掌控更进了一步。之后,商鞅对国家体制和行政进行了更为严苛的改革,被贵族们瓜分得支离破碎的秦国重新归于中央权力管理之下,权贵们被打倒一片又一片。贵族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阴谋潜滋暗长,一场疯狂的反扑正在酝酿。02血色理想商鞅变法一步步深入秦国,越来越触及到守旧贵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为了以防不测,他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每次出门的时候,他的车驾后面都跟着几十辆随行马车,车上都载着披甲的武士,车队旁还有手持矛和戟的卫士,将商鞅的车围得水泄不通。这日,秦都栎阳一片肃杀,天刚微微亮,商鞅便急急地入了宫。刚进秦孝公的大殿,便看见了战战兢兢跪倒在地的太子嬴驷和怒不可遏的秦孝公。商鞅知道,这是对手给他编织的一张大网,将他和太子网在一起,太子犯法,如何处置?不处置,那新法就是一张废纸,处置了,得罪了未来的储君,性命堪忧。此时的商鞅早已做出了决定,他对秦孝公拱手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商鞅顿了顿又说道:“太子乃一国储君,上天加命,不得受刑。且太子年幼,无知,他之所以犯法,皆因太傅太师管束不严,所以,理应由他们代太子受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太子虽然免于责罚,可是他心中并未有半分感激,太傅被用了刑,太师脸上被刻了字,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天子曾经是个罪犯,人人都能戳他的脊梁骨,这口气如何咽的下。商鞅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得罪了太子殿下,将来太子登基,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他如今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将变法推行得更彻底。为扫清阻挠变法的势力,商鞅下了狠手,在渭水边杀掉了七百多人,鲜血将渭水染得鲜红,哭声震天,这是商鞅在向世人展示他的决心。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面对商鞅的铁血手腕,守旧贵族们都退缩了,没有人会嫌命长,再去商鞅面前找死了。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从栎阳迁往咸阳,商鞅为秦国下了第二剂猛药。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明文法令,不分家就是违法,这一次,商鞅不仅将劳动力挖掘得更加彻底,还将门阀贵族打得支离破碎。借此机会,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将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在册,将贵族们手中的闲散土地收回,使中央完全掌握了土地数量并能合理分配,从而将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商鞅走的每一步都让秦国变了个样,可他每走一步,守旧贵族们的地位、金钱、权力就一再受到挑战。于是,就有不怕死的公子虔再次触犯了法律,而商鞅也不怕事,下手更狠。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鞅将公子虔的鼻子给割了,这次他终于老实了,躲在家里八年没有出过门。商鞅的第二波变法推行到第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终于大步踏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拳头硬了,列国诸侯也不敢再来侵犯。如今的秦国,百姓温饱,士兵勇猛,军队锐利,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随时可能向列国奔袭而去,这种不怒自威,霸气外露,让各个诸侯国再也睡不安稳了。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周天子终于正视了秦国的强大,赐来了祭肉,各国诸侯不敢再藐视秦国,纷纷赶来祝贺,此时的秦孝公终于扬眉吐气了。此时,与秦国相邻的魏国正与齐国交战,大败而归,元气大伤。商鞅趁此机会,向秦孝公谏言,魏国乃秦国的心腹大患,不如趁此良机,发兵魏国,夺取河西之地,成就帝王霸业。公元前340年,秦魏边境,商鞅率领大军进攻魏国。两军对垒之际,商鞅派人给魏军统帅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如今两国交战,作为将领,不得不向公子刀戈相向,军令如山,非我本愿。我愿意与公子订立盟约,痛饮几杯,各自罢兵,从此秦魏相安无事。其实,与秦国交战也非公子卬本愿,魏国连年征战,军力大损,秦军进犯之时,魏军正在与赵军交战,分身乏术,不得不派遣公子卬应战,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如今,见商鞅如此顾念旧情,公子卬不疑有他,便想着去秦军大营会会老友,借此休战。席间,公子卬与商鞅推杯换盏,共同聊起在魏国的岁月,商鞅举杯,感谢公子卬当年在魏国的照顾,更是替两军将士感谢公子卬,前来赴约,避免一场厮杀。公子卬听罢,开怀大笑,正准备举杯饮酒之时,商鞅将手中酒杯掷于地上,随即,从暗处窜出了一队秦军士兵,他们一拥而上,将公子卬抓住。此时的公子卬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破口大骂:“商鞅,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魏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秦军击溃。面对如此强大的秦军,魏惠王终于屈服了,他以割让河西之地六百里作为求和的条件,又将都城迁往大梁,远远地躲开了秦国。此时的魏惠王无比后悔,他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将商鞅杀死在魏国,可惜,为时已晚。打败魏国的商鞅回到秦国后,权势与声望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封商鞅为列侯,领商於之地十五城为食邑,封号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此时,蛰伏多年的公子虔再度复出,他伙同其他贵族,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要住店,可店家不知道他是商鞅,要求带了证件才能入住,不然会获罪。商鞅闻言不禁仰天叹息道:“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一步。”于是,商鞅离开秦国逃到了魏国,可是魏人恨他欺骗公子卬,致使魏军大败,将他捉住,送回了秦国,回到秦国的商鞅逃回了封地,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见商鞅还想做困兽之地,于是出兵讨伐,将他杀死在彤地。商鞅死后,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并诛灭了商鞅全家。商鞅用自己的血为秦国铺就了霸主之路,依靠法家治国打下的基业,秦国羽翼渐丰,势不可挡,正式走上了讨伐六国的征途。04张仪入秦公元前329年,刚从鬼谷下山的张仪在楚国不得重用后,转而投奔了秦国。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国力逐渐强盛,成为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十分爱惜人才,听说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连忙将人请进宫。凭借游说之术为秦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了秦国曾经错失的良机,还给秦王规划了一个宏大的蓝图。但是,对于张仪的游说,秦王还是有顾虑的。他担心,若是其他诸侯国结盟,秦国未必是他们的对手。这时,张仪便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和盘托出:“大王,我们可以先拉拢各诸侯国向秦国靠拢,然后再各个击破,是谓连横。”张仪的连横策略与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笼络住张仪,秦王将他封为客卿,亲自为他开府,更是对张仪的计划无条件的支持。但是,秦王对张仪的宠信让另一个人嫉妒地红了眼,这个人就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他在秦国浸营多年,理应是占据上风的,却屡次在张仪这里碰钉子,因此记恨上了张仪。当时,秦国最大的障碍当属齐、楚两国,想要攻灭它们就必须先拿下魏国。魏国西邻秦国,东接齐国,东南方向又是楚国,若是秦国能夺取魏国,便能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张仪决定先劝说秦王拿下魏国。这一日,张仪向秦王献策,希望秦王能派兵攻打魏国。可秦王却认为,魏国虽然大不如前,可依照秦国如今的实力,攻下魏国也绝非易事。张仪见秦王犹豫,便向秦王谏言,将公子繇送到魏国做质子。一旁的公孙衍听罢张仪的建议后,厉声拒绝道:“秦国怎能臣服于魏国,公子繇入魏为质,秦国必会受魏国牵制。”秦王听罢,一时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儿子,而另一方面他也不想放弃这称霸中原的大好机会。权衡利弊之后,秦王还是应允了张仪的“质子外交”策略。可是,张仪在得到秦王的支持后,并未立刻将公子繇送入魏国,而是请求秦王派遣军队,攻打魏国的蒲阳。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顺利攻占蒲阳后,张仪又下令将蒲阳还给了魏国。原来,这是张仪给魏国的一个下马威,用军事震慑来警告魏国,不要对秦国轻举妄动。公元前327年,张仪亲自护送公子繇入魏。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是列国中首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也因此成了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可是,魏惠王继位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得魏国实力逐渐衰落。而此时,秦国大举进攻蒲阳,还将公子繇送到魏国为质,魏惠王对于秦国的用意一时也猜不透,只好硬着头皮迎接张仪和公子繇的到来。魏王宫的大殿上,张仪提出用公子繇换取河西之地,等结成联盟后再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如此,魏国去的土地只会比河西之地更多。面对土地资源的诱惑,魏王思虑片刻后便答应了,决定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都献给了秦国。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张仪用蒲阳换得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兵不血刃地帮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为秦国统一六国打开了第一个窗口。张仪带着河西之地回到秦国后,秦王大喜过望,随即将张仪提拔为国相,分走了大良造公孙衍的大部分权力,这让公孙衍很不甘心。当时,魏惠王以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之后便可相安无事,可谁知,张仪回到秦国后便翻脸不认人,继续派兵攻打魏国,魏惠王如何能咽下这口气。为了能兵不血刃地扭转局面,他派遣使者带着重金找到了公孙衍,想要笼络他,在秦国制造内乱,战事便可有所转机。此时的公孙衍正在为如何对付张仪而昼夜难眠,见魏王抛来了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随后便入宫劝说秦王,趁两国交好之际,不要再攻打魏国,转而攻打别的诸侯国。可张仪却认为,如今魏国四面受敌,此时正是伐魏的良机。况且魏国根基深厚,若是等它恢复实力,到时候再举兵来攻,秦国未必能讨到好。最终,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决定继续攻打魏国。公孙衍见秦王对自己不再信任,有了另觅新主的打算,最后于一天深夜,悄悄离开了咸阳。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张仪顺理成章地替代了公孙衍的位置,从一介布衣寒士一跃成为秦王眼前的红人,正式进入了秦国的政治中心。然而,公元前322年,在秦国平步青云的张仪突然辞去了国相之位,举家迁回了魏国,并第一时间请见了魏王。其实,张仪来到魏国的时候,正是魏惠王焦头烂额之际。一年前,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组成了合纵联盟,约定共同抵抗秦、齐、楚等大国。同年,楚国率军进攻魏国,魏军大败,这让魏王对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产生了质疑。此时的张仪看出了魏王犹疑,适时地献上了连横策略。张仪认为,魏国位于中原腹地,紧邻多个诸侯国,且地势平坦,没有倚仗,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其让各国都来分一杯羹,不如跟随强大的国家。如今,魏国西邻秦国,又扼住了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若是与秦国主动交好,秦国必定不会主动来攻,其他诸侯国也会慑于秦国的实力,有所忌惮。可是,此时的魏惠王对张仪的忠心还有所怀疑,所以并未采纳张仪“事秦”的策略。但是,为了笼络住人才,魏王还是给了张仪相国之位。然而,事实正如张仪预料的那样,这一年里,秦国不断派兵攻打魏国,并夺取了曲沃等地。经过此事后,魏王慢慢对张仪有了信任,开始奉行事秦的策略。可是,张仪的策略却遭到了公孙衍的强烈反对。公孙衍认为,如今五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趁此时机应该联合各诸侯国兵力,想齐国宣战,以此夺取更多的土地。而张仪却坚决反对,他认为,二十年前,马陵之战,魏国派出大将庞涓,倾一国精锐之师攻打齐国,齐国军师孙膑于马陵设伏,歼灭魏军十余万人,大将庞涓也自杀于此。马陵之战之前,齐、魏实力相当,尚且兵败。如今,齐国实力日渐强盛,而魏国却处处受制于秦国,若是此时与齐国交战,无异于玩火自焚。面对张仪和公孙衍的争执,魏王虽然认同张仪的观点,可是向齐国的复仇之心还是占据了上风。于是,他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出兵伐齐。齐、魏两国在承匡交战,魏国再次兵败而归,此时的魏王才深感后悔,不该听公孙衍的建议,可惜悔之晚矣。此时,张仪又向魏王献策,让魏国与齐、秦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强国交好,魏国便可借势而上。魏王为了平息齐国的怒火,采纳了张仪的策略,并派遣张仪出使齐国。其实,张仪促使齐、魏交好,是害怕齐国攻灭魏国后,没有了魏国的缓冲,齐国将直接与秦国对垒,到时候,整个中原的形势将更加难以掌控。所以,张仪出使齐国本质上是为秦国减少危机。而另一边,公孙衍因承匡之战大败而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权力也被慢慢架空,为了泄愤,他决心在张仪出使齐国的时候报复他。当时,张仪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卫国,于是,公孙衍提前赶到卫国,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张仪,假意向张仪赔罪。席间,两人把酒言欢,张仪见公孙衍认错态度诚恳,便原谅了他。两人握手言和后,公孙衍没有立刻返回魏国,还是执意将张仪送到嗯咯齐国边境。离别时。公孙衍对张仪依依不舍,寒暄了很久才离去。而他们这幅兄弟情深的画面被前来迎接的齐国大臣看在眼里,并将此事如实地禀告给了齐威王,使得齐威王对张仪的信任大打折扣。张仪来到齐国国都临淄后,第一时间请见了齐王,张仪向齐王表达了魏王想与齐国连横的愿望,希望齐国能与魏国交好。齐王闻言却厉声质问道:“你可知公孙衍游说各国组成合纵联盟,三番五次怂恿魏王攻打齐国,而你张仪与那公孙衍兄弟情深,分明就是一丘之貉,此番前来能安什么好心!”齐王说罢,也不听张仪的解释,直接将他赶出了齐王宫。张仪自游说各国以来鲜有败绩,此次却败在了公孙衍的手上。被赶出齐王宫的那刻,他才如梦初醒,这是公孙衍一早就设好的局。然而,游说齐国的失败并未影响张仪在魏国的地位,他依然推行“事秦”的策略,让魏国和秦国很快就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公元前318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魏王乐见其成,张仪便趁机劝说魏王,借道给秦国,让秦国从魏国穿过去攻打齐国,不仅能报齐国之仇,还能巩固与秦国的关系,魏王欣然同意。可是,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大败,这让魏王意识到,秦国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加之魏惠王已经病逝,新君魏襄王在公孙衍的鼓动下,对张仪也不再信任。张仪眼见自己在魏国再也无法施展,于是向魏襄王请辞,魏襄王也未挽留。离开魏国时,张仪走得很黯然,可是当他到达秦国时,秦惠文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原来这一切,不过是四年前策划的一场阴谋罢了。当年,张仪认为魏国的军事位置至关重要,魏王周旋于各国之间,最易动摇。他若是能去魏国当上相国,定能劝说魏王事秦,到时候魏王得了秦国的好处后,各国定会争相效仿。可是,张仪在魏国苦心经营了四年,却没有成功,这让他有些挫败。可是这并未影响秦惠文王对他的信任,他依旧将张仪封为相国。04张仪诈楚公元前313年,齐国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齐楚联盟让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于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又怕楚国出兵援齐。于是,他召张仪前来商量对策,张仪便主动向秦王请旨,出使楚国游说楚王,割裂齐楚联盟,秦王欣然应允。楚怀王得知秦国国相张仪前来出使的消息后,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将他迎进了楚王宫,言语间透着疏离和防备。张仪见楚怀王如此态度,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来意,希望楚国能与秦国结盟,作为报答,秦国愿送上美女和商於六百里土地。这块地位于秦楚交界,本是楚国的土地,后来被秦国占领,这成了楚怀王心里的一根刺,时时也不能忘记。如今,张仪竟主动提出归还土地,他怎能不心动。可是,这块土地也不是白拿,张仪的条件是,楚国必须和齐国断交。当时,齐、楚、秦是三大强国,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秦国和齐国一直都不对付,因此楚国就成了两国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楚国惧怕秦国的强大,于是与齐国结盟。但是,齐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张仪也是看出了这点,于是拿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诱饵,诱惑楚怀王与秦国结盟。楚怀王思虑再三,觉得与秦国结盟也不吃亏,还能削弱齐国的力量,于是答应了张仪的请求。但是,他也知道,口说无凭,还是要等拿到了土地,才能与齐国断交。于是,楚怀王与张仪商议之后,派遣使者逢侯丑跟随张仪回秦国拿回土地。在跟张仪回秦国的路上,张仪时常与逢侯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将逢侯丑哄得十分高兴。可是,当张仪的马车刚入咸阳,他就一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然后称病不出,整整三个月没有上朝。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可是,秦王却推脱不知,要等张仪身体好了,亲自来说。逢侯丑见状,只得修书一封,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以为秦国有所顾忌,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当场与楚国翻脸断交,并且立刻派遣使者到秦国提出要与秦国结盟。张仪听闻消息后,身上的伤马上就好了,主动找到了逢侯丑,给了他六里土地带回楚国。逢侯丑一听是六里土地,十分诧异,明明是六百里,怎么就成六里了。可是张仪却坚持说,当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过是个臣子,怎么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事到如今,逢侯丑才意识到这是张仪设下的一个骗局,没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离开秦国,将事情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见张仪戏耍自己,怒不可遏,为了找回颜面,他发兵进攻秦国。秦军在丹阳与楚军决战,最终楚军大败,彻底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掌控权,八万将士也因此丧命。汉中是楚国西边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汉中地区被秦国夺取后,楚国损失惨重,国力逐渐衰退,因此,楚怀王将张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公元前311年,被张仪设计而断交的齐楚两国有了缓和的趋势,准备再次结盟。而此时,秦国希望用一块地与楚国交换黔中地区,楚怀王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将张仪交给他,黔中地区便可双手奉上。秦王得知消息后,想让张仪出使楚国,却也碍于情分,不好意思开口,正在犹豫之际,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走一趟。张仪再次踏上了入楚的道路,不同于之前受到的礼遇,楚怀王这次早已做好了准备,磨刀霍霍,等张仪一到便将他关押了起来。他要选个好时辰,在太庙前杀了张仪,来祭奠楚国八万将士的亡魂。张仪深知此番出使危机重重,为了保命,他请来了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想通过他传话给楚怀王的宠妾郑袖,希望她能劝说楚怀王放了自己。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本来,楚怀王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而另一边的秦国,秦惠文王病逝,等到张仪回到秦国的时候,秦武王已经继位了。秦武王向来不喜欢张仪,继位后更是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对张仪起了杀心。而回到秦国的张仪察觉到了自己的处境,很快为自己谋划了脱身之策。他向秦武王进言,自己几次三番离间齐楚联盟,齐王对他定是恨之入骨,他到哪个国家齐王便会攻打哪国,他劝说秦武王将他送到魏国,挑动齐王出兵攻魏。等齐、魏两军打得不可开交之时,秦武王便可借机入侵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军顺利出函谷关,挥师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成就帝王霸业。秦武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派出三十辆兵车将他送到了魏国。齐王听说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魏王深感惶恐,对张仪便多有埋怨。于是,张仪派遣门客到楚国,请楚王派遣使者到齐国说和。张仪借楚国使者的嘴,向齐王泄露了张仪到魏国的缘由,以及他与秦武王商定的计划。齐王知晓后,为了阻止秦国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便退兵了。魏王见张仪不费吹灰之力,就让齐国退兵,对张仪心生敬仰,于是再度拜张仪为国相。一年后,张仪就病逝了。05最后商鞅变法时,秦孝公甘愿退居二线,成了一位“虚君”,导致当时的百姓只知商鞅而不知秦王,所以,对于刚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想要树立君威,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杀了商鞅,可以换取贵族们的支持,杀了商鞅可以抹去自己曾经的耻辱,杀了商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嬴驷掌权!可商鞅死了,秦惠文王并没有舍弃商鞅的法令,秦国依然继续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的每一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推行着商鞅变法。而张仪,毫无疑问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说客,纵然后世之人对他的行事风格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纵横各国,鲜少有败绩。他凭着一张利嘴,不费一兵一卒便拿回河西之地,割裂了齐楚联盟,还两次戏诈楚怀王,左右了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他用权术和计谋帮助秦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以后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秦惠文王的信任和支持。然而,秦武王继位后,为了秦国的利益想要牺牲张仪。而张仪早已未雨绸缪,为自己制定了脱身的计划,在魏国踏踏实实地过了一年,落了个寿终正寝的结局。事实证明,张仪的聪明是当世少有的,他不仅算计了对手,也算计了君王,他将各国玩弄于鼓掌之上,皆是因为看穿了各国之间的私心。什么叫车裂?
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春秋时,诸侯混战,各国君主对那些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加重处罚时,就采用车裂的办法。公元前694年,齐国“轘高渠弥”。公元前598年,楚国伐陈国,将夏征舒“轘之栗门”,公元前551年,楚国“轘观起于四竟”,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又,周敬王时的名臣苌弘含冤而死,《庄子·胠箧》篇和《韩非子·难言》篇都说他是被抽肠致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车裂而死的。《淮南子·汜论训》云:“昔者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然而不能自知车裂而死。”据此,苌弘很可能是先被车裂,之后又被抽出肚肠。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商鞅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结果被擒获,车裂于咸阳。此事在《史记·商君列传》、《战国策·秦策》、《韩非子·和氏》等史籍中都有记述,《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咸阳市五牛分商鞅”更作了详细的描写。当时,也有人是在死后其尸体又被车裂的,如吴起、苏秦及秦国的嫪毐等。
车裂和五马分尸有什么不同?
车裂是酷刑,汉代以后就没有了,即将活人用马车拉死。车裂只用于叛国等罪犯的首犯。 五马分尸是先处决再分尸,比留全尸要没尊严,但痛苦远不及车裂。
五马分尸较多用于追加罪名,如犯人已死,开棺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