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来源,妈妈爸爸这两个字在中国是怎么来的?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妈和爸字的源流有所了解。
翻看《说文解字》,因为多年没动它了,对检字法突然生疏起来,找了半个小时,竟然找不到。又在手机上装了一个不知来历的《说文解字》APP,直接输入“爸”“妈”二字搜索,提示未收录,那么,如果这个APP是根据许慎原著所编,则说明东汉前期,尚无此二字。当时的人是不用“爸”“妈”来表义的。当然,也许坊间已经存在,而许氏未加收录。
搜百度文库,得到一段文字,觉得颇为在理,直接粘贴在下面:
(来源一)“妈妈”来自婴儿吃完奶后的咂嘴声中国传统的称谓是管父亲叫“爹”,管母亲叫“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爹”是由“父”和“多”上下结构组成,“父”在上,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多”在下表示父亲在占主导地位时,财富越多越好,衣食无忧。“娘”是由“女”和“良”左右结构组成,“良”就是“好(良好、优良、善良)”,特别强调做了母亲的女人要“善良、贤惠”。由上可看出古人对于父亲、母亲的称谓的良苦用心,从中窥见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来源二)“爸爸”、”妈妈”是“舶来品”。上世纪六十年代,俄语课本第一课的第一个词组“父亲、母亲”的读音就是“爸爸、妈妈”。新中国的建立,中苏友好、出于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爸爸、妈妈”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就成了非常“时髦”的称呼了。“爸、妈”发音简单,朗朗上口,又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发音练习(从中也体现西方文明的精髓)。于是乎,就逐渐在中国推而广知了。在民间,父亲有的叫“大(da)”,也有的叫“爷”;而母亲一般都叫“娘”。
问题是,爸爸和妈妈,果如此文所言,是舶来品吗?
从架上拿下《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该字典两大本,1909年开始编纂,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其中498页妈条的解释如下:
妈,满补切,音姥。《博雅》:母也。一曰牝马。见《集韵》。按今俗称母曰妈。谓仆妇亦曰妈。均读若马平声。
说明,《博雅》这本书,原名《广雅》,避隋杨广讳,改为《博雅》。而《广雅》成书于三国,也就是说,至少三国时,已经有妈这个词,并且表达的正是母亲的意思。不过,当时读音跟母相同,不读ma。到了《中华大字典》编成时,乡间已经“俗称母曰妈”了,跟今天的读音一致。可见,文库文说“老大哥”云云,有些想当然。
再看《中华大字典》中的“爸”。爸,必驾切,巴(音)上声,父也。见《广雅释诂》。按《集韵》吴人呼父曰爸。《正字通》谓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吴中今称父为阿爷。无爸之称。若北京语正呼父为爸爸。
说明,《广雅释诂》是《广雅》第一篇,爸也应存在于三国以前。所说的《集韵》,成于宋,当时的江浙等地已经有呼父为爸的情形了。明末的《正字通》说夷人(东方少数民族?)称老者为八八,又作巴巴,后人嫌有声无形,加了父字头,成为爸爸。即明代已经有爸爸的称呼了,只是,这个爸爸似乎指的老年男人,不唯称呼自己的老爹。但为何加个父字头呢?是不是语言渐进之中,由泛及专,变为专指亲爹亲爸爸呢?不管如何,已足以说明,爸爸这个词并非外来语,而是本土货。字典更指出,北京话是把父亲叫爸爸的。
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爸、妈之称,源于我大汉文化,且早在与“老大哥”关系密切之前数年,已经存在于我国部分区域的民间,范围有限,用于称呼自己的老妈老爹。到了五六十年代,经“老大哥”的“爸爸妈妈”推动,爸爸妈妈的叫法,被追捧成为时髦,遂由此盛行于全国。
清字的来源?
清字的来源
清
汉语汉字
“清”,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qīng,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清”的基本含义为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如清水、清泉;引申含义为安静,不烦,如冷清、凄清;单纯不杂,如清唱、清茶。
在日常使用中,“清”还表示明白,明晰,如清楚、清晰。
字源演变
“清”,初见于金文时代,为形声字。其古文字形左边像是流水;右边为“清”。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清”。
蛋字的来历?
“蛋”字源于小篆。最初蛋字的上半部分为“延”字,为读音,下半部分为“虫”字,为字形,从造字法来讲是形声字,只不过读音被讹传为dan。
“蛋”的基本含义为鸟、龟、蛇等生的带有硬壳的卵,如鸡蛋。后来字意引申,一是引申含义为骂人的话,如坏蛋。一是引申为形状像蛋的东西,如泥蛋儿。
楚字的来源?
东周春秋战国时有楚国,后来是战国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一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未,屡败于秦,公元223年为秦所灭。
暖字的来源?
暖,读音nuǎn ,纵横码是604,总笔画是13,原字为“煖”,火,代表火炉;爰,代表援助。造字本义,援用火盆或火炕加温御寒。后来用“日”取代“火”,表示借晒太阳来加温御寒。“温”指加热浴盆;“暖”指烤火或晒太阳。出自《辰集上》,《广韵》,《楚辞·天问》等。
《说文解字》
煖,温也。从火而声。——《说文解字》。字亦作煗、作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