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结局,大汉天子大结局下?
匈奴营中,李陵碰到出使西域被俘的张骞和对自己以示爱慕之情的匈奴公主,李陵陷于异邦,思念秋婵,也思念汉武帝,十分痛苦。匈奴公主爱慕李陵,愿许终身。
但李陵只能敬而远之。灌夫听信谣言,奏报汉武帝,说是李陵已经降敌。汉武帝震怒,下旨将李陵全家处死。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抱不平,认为李陵不可能真心降甜和。不料,这正刺中了汉武帝的隐病。他可以心中追悔,却不许臣下触及伤疤。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施以宫刑。
扩展资料:
该电视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依靠东方朔和“太子”们排除窦太后等后宫势力,并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的故事。
该剧于2001年首播。制片方为了避免观众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之前对角色名字做了改动,将东方朔改成了东方慧,张汤更名为张固,灌夫更名为关夫,李陵更名为李勇,李广更名为李光,郭舍人更名为郭得仁,张骞更名为张远。
角色介绍
1、刘彻
演员 黄晓明
配音 张震
大汉王朝千古一帝,少不经事,故可爱有余而阅历不足。
2、卫子夫
演员 王灵
配音 张美娟
卑微出生,母仪天下。喜欢甘心情愿地默默为人付出,宁肯自己退出也要成全对方。面对爱人所选择的交流方式,表面看来她吃了很多苦,忍受了屈辱,仿佛一切都在奉献而不求回报,有很多富于心计的地方,
也许这一切不是她的初衷,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她成功了,不仅得到了太子的垂青,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3、东方朔
演员 陈道明
配音 陈道明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诡异深沉,高深莫测,随便测几个字就能预知一切。
4、念奴娇
演员 贾静雯
配音 扈茜茜
一代才女,深得东方朔怜爱
5、太皇太后
演员 陈莎莉
汉武帝的奶奶,意图废除刘彻想让小儿子梁王继承皇位。是个强势女人、严厉的宫廷专权者。不但专横跋扈,而且工于心计。
平阳公主先后三个丈夫?
平阳公主嫁给曾经的家奴卫青,过程充满了阴谋诡计,但她对卫青或许是真爱,这是她前两个丈夫比不了的,因此她选择与卫青合葬,也就可以理解了。
沿着时间轴,我们来看看平原公主与卫青的故事。
汉文帝、汉景帝年间,有个叫卫媪的人是平阳侯家(曹参为初代平阳侯)的家奴,她与一个姓卫的人同居,生下了卫君孺、卫子夫和卫少儿三个女儿,以及一个儿子卫长君。
后来,卫媪又与平阳侯府的小吏郑季私通,生下卫青,卫步和卫广三个儿子,由于郑季后来离开,所以卫青等三兄弟就都以卫为姓。
在卫媪的众多儿女中,重点要说的是卫子夫和卫青,这姐弟俩很小就在平阳侯府工作,其中卫子夫是歌女,长大后因为舞跳得好,成为舞蹈教练;卫青则跟着卫媪,干一些打杂的事情。
汉景帝时期,平阳侯是曹参的曾孙曹寿,因为他家世显赫,汉景帝便将女儿阳信公主(汉武帝刘彻的同母姐)嫁给他,信阳公主也因此被叫做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来到平阳侯府之后,卫青被分配给她当骑奴,两人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汉武帝继位后,平阳公主被尊为长公主,身份极为显赫,但她对此并不满足,她见姑姑馆陶公主将女儿陈氏嫁给汉武帝,陈氏后来成为皇后,馆陶公主也顺势成为当朝显赫人物,就感到非常羡慕,于是产生了向汉武帝进献美女的想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平阳公主在附近购买了很多美貌的良家女子,让卫子夫教授她们歌舞,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将这些美女献给汉武帝。
再说汉武帝,自从他册封陈氏为皇后之后,陈氏就专横跋扈,不把他放在眼里,姑姑馆陶公主更是贪得无厌,不但索要无度,而且公然干涉朝政,他因此感到很不高兴,只不过碍于馆陶公主的势力,没有废黜陈氏而已。
建元二年春(前139年),汉武帝到霸上祭奠先祖,返京的时候顺道到平阳侯府看望平阳公主,还准备小住一晚。
平阳公主早就知道帝后不和的消息了,而且那时汉武帝二还没有儿子,她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将府中歌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她们给汉武帝表演歌舞,供汉武帝挑选。
起初,汉武帝一个都没看上,平阳公主便让卫子夫出来,汉武帝一眼就看中卫子夫,当晚就将卫子夫给临幸了。
第二天,汉武帝赏赐给平阳公主千金,并带着卫子夫及卫青回京,临走前平阳公主语重心长地对卫子夫说,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我啊!
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驩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
可以说,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长线投资,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不仅卫子夫后来取代陈氏成为皇后,附赠的添头卫青日后也成为了名震天下的大将军,还让她倾慕不已,甚至费尽心思想要嫁给卫青。
汉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平阳侯曹寿因病去世,平阳公主因此守寡,不过她的儿子曹襄继承了平阳侯爵位,她也因此有所依靠。
但是,平阳公主可是个不甘寂寞之人,就在曹襄去世后不久,她就改嫁了,对方也是出身显赫之人,是汝阴侯夏侯颇,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曾孙。
汉朝鼓励女人生育,改嫁之时也是平常之事,但像平阳公主这样丈夫刚刚去世就改嫁的案例,却不是很多,更何况她的儿子曹襄那时候年纪也不是很大,还需要人照料,她为何这么着急?
当然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了,因为她的儿子曹襄是侯爵,如果再改嫁给汝阴侯夏侯颇,这样她一人就掌握了两个侯爵家族,这样的人在当时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
前128年,平阳公主的投资开始收到回报,卫子夫在连续生下三个女儿之后,终于给汉武帝生下一个儿子刘据,这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汉武帝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废黜皇后陈氏,改封卫子夫为皇后。
为了回报平阳公主,卫子夫将大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曹襄,她与平阳公主的关系得到极大加强,政治联盟就此形成。
也正是在这一年,卫青被汉武帝封为车骑将军,领兵三万出征匈奴,斩首数千级,第二年他再次出征,因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至此,平阳公主的两个“投资”,一个成为皇后,一个成为侯爵,再加上她还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她也因此成为当时权势最大的女人之一,连她的姑姑馆陶公主也比不了。
随后数年,卫子夫逐渐坐稳皇后之位,卫青也很了不得,先后取得了龙城之战、漠南之战、高阙奇袭战和定襄北之战等战役的胜利,再加上他的外甥霍去病也战绩显赫,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卫氏一族五人封侯,成为当时权势熏天的大家族。
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别以大将军、骠骑将军的身份领兵出征漠北,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胜利,卫青攻打匈奴单于,斩首近两万级,而霍去病更是深入匈奴腹地,斩杀匈奴人八万余人,他还封狼居胥,对匈奴人造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此战过后,卫青和霍去病同时担任大司马,卫青卫大司马大将军,而霍去病则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食邑都增加到一万户以上,两人共同执掌军政大事,位在丞相之上,成为拱卫国家安全的大汉双壁。
到这个时候,平阳公主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她曾经的骑奴卫青,有一天会成为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还是出将入相的万户侯,她对卫青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历史上没有记载平阳公主作何感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已经不再将卫青当成是自己的家奴了,而是对卫青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嫁给卫青,从而将自己的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问题是,平阳公主那时候是有老公的,也就是汝阴侯夏侯颇,那她能不能先跟夏侯颇离婚,再嫁给卫青呢?
当然不能了,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夏侯颇没有过错,且她作为女人,对婚姻是否存续没有主动权;第二,如果她先跟夏侯颇离婚,再嫁给卫青,那这对她的名声不利,世人会说她攀附新贵。
也就是说,除非是夏侯颇死了,平阳公主才有可能再次改嫁,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夏侯颇真的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115年的时候,夏侯颇因为跟父亲夏侯赐(已死)的御婢通奸,事发后畏罪自杀,汉武帝还撤销了其侯国。
立十九岁,元鼎二年,坐与父御婢奸罪,自杀,国除。
在汉代,通奸确实是个很大的罪名,比如汉武帝哥哥赵王刘彭祖的儿子刘丹,就曾因为与姐姐及父亲小妾通奸,而被汉武帝判处死罪,只不过后来刘彭祖求情,汉武帝这才免了刘丹的死罪,但同时也废黜了其太子之位。
如果夏侯颇真的与父亲的御婢私通,那他就死有余辜了,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果夏侯颇真的跟御婢私通,他也不必要自杀,因为他是平阳公主的老公,平阳公主如果爱他,肯定会替他求情的,即使平阳公主不求请,那大不了也是一死,还可以多活几天。
第二,私通这种事,向来都是很隐蔽的,汉武帝是怎么得知的呢?如果不是有人故意将这事传出去,汉武帝肯定不会知道,那究竟是谁传出去的呢,以平阳侯府的势力,谁又敢传出去呢?
只能说,除了平阳公主本人,我想不到其他人,因为这么做的风险很大,搞不好夏侯颇被平阳公主庇护而不会被问罪,反而是告密者被干掉了。
第三,既然夏侯颇已经自杀了,汉武帝为何要撤销其侯国呢,这是要让平阳公主失去依靠吗?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大但推测,夏侯颇之死另有隐情,而平阳公主显然不会因为丈夫之死而受累,她的选择还会因此变得更多。
更离奇的是,就在夏侯颇死后不久,平阳公主就开始新一轮挑选夫婿了,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一天,平阳公主突然对家臣说,她准备在列侯中挑选一个丈夫,家臣们都说大将军卫青很合适,但平阳公主却说,卫青以前只是她的家奴,不太合适吧?家臣们就说,卫青今非昔比了,他是大将军,三个儿子是列侯,姐姐还是皇后,怎么配不上你呢?
平阳公主听完很高兴,便入宫找卫子夫说这件事,卫子夫又跟汉武帝商议,最终由汉武帝做主,让卫青娶了平阳公主。
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奈何用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许之。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
这个有个问题,平阳公主真的是在征求家臣的意见吗?要知道以她的地位、年纪,在诸侯中符合要求的人,恐怕只有卫青了,她说卫青曾是她的家奴的意图,其实只是心存一丝疑虑罢了,当家臣们说卫青今非昔比之后,她这才完全放下心来。
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嫁给卫青,平阳公主做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因为只要夏侯颇死掉了,就没有人会反对她嫁给卫青。
尤其是,当时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那时候也刚好死掉了,她就这么急着要嫁给卫青,可见这事必定是有预谋的,时不我待,她必须要抓住机会办成这事。
另一个问题是,卫青那时候没有妻子吗?根据史料推测,卫青的妻子那时候大概率已经去世了,他最多只是有几个小妾罢了,所以以他的地位和婚姻状况,是唯一符合平阳公主要求的人。
总之,夏侯颇死掉之后,平阳公主就如愿嫁给了卫青,过程虽然充满了阴谋诡计,但她对卫青还是真心的。
平阳公主想要的,就是权势和地位,这些卫青都可以给他,因为当时霍去病已经去世,卫青作为大司马大将军,又是万户侯,没有人比他更显贵了。
而平阳公主对卫青也还不错,自从她嫁给卫青之后,她就老实本分了许多,两人在一起幸福得生活了八九年,直到前106年卫青去世。
卫青去世之后,平阳公主就没再改嫁了,而是待在卫家,还给了卫家不少帮助,比如帮助卫青长子获得长平侯爵位(此前卫伉因为犯罪而免去宜春侯爵位)。
后来,汉武帝有意削弱卫氏一族的实力,卫青的儿孙们因为有平阳公主的护佑而得以保全,而在平阳公主去世之后,卫青的三个儿子先后被削去侯爵,卫伉甚至在巫蛊之祸中被牵连致死。
历史上没有记载平阳公主何时去世的,只知道她于汉武帝执政后期,而她死之后要求与卫青合葬,之所以不跟她的前两个丈夫合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感情上来说,平阳公主真正爱过的男人,或者只有卫青一人,她的前两个丈夫都是默默无闻之人,不如卫青那般英雄气魄,美女爱英雄也是情有可原的,更何况卫青还曾是与她朝夕相伴之人;
第二,从政治上来说,平阳公主能跟卫青葬在一起,也是个人荣耀的顶峰,因为卫青去世后,被汉武帝特赐陪葬茂陵,而且卫青的陵墓的形状类似于阴山,这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卫青的功劳而刻意修建的,所以平阳公主如果能跟卫青合葬,那将是十分荣耀的;
第三,根据当时的礼法,卫青作为平阳公主的最后一任丈夫,她理应跟卫青合葬;
第四,平阳公主去世的时候,汉武帝还活着,他为了表达对姐姐的尊重,也不会让她跟其他人合葬的,跟卫青合葬才是最有面子的。
总之,平阳公主与卫青从主仆到成为夫妻,故事充满了传奇性,两人死后合葬在一起,也是一个圆满的结果,而两人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古以来命运就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够努力、够幸运,总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卫子夫中王燕结局如何?
卫子夫中王燕结局被流放了。王氏姐妹擅做后位,非议卫子夫,犯了大不敬罪,刘彻砍了姐姐王桑。王燕和她儿子,被罚去封地当齐王太后。
卫子夫长得有多美?
历史上第一位有谥号的皇后——卫子夫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至于相貌大多评价是相貌普通。不过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女,汉武帝刘彻能在那么多歌女中一眼相中,相貌也不至于太差,不过卫子夫并不是以相貌闻名史册的。想一想美貌是历史记载的G点,如果卫子夫长相出众,一定会有人大书特书的,既然关于卫子夫的相貌并没有被大量描写,可见相貌并不是倾国倾城。
汉武帝刘彻十八岁时在平阳侯府,平阳公主准备十几个女孩献于刘彻,刘彻没有看上,席间有歌者表演,刘彻一眼便看中了卫子夫,并且离席在车中就临幸了卫子夫,可见颇有些猴急,相貌这一点毋庸置疑,肯定是过关的。
卫子夫结局
这里就要说著名的巫蛊之祸了,汉武帝晚年崇尚巫蛊之术,一次他梦见几千人拿棍棒打他,就让宠臣江充调查。接着就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以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并且于阳石公主通奸,结果就是公孙父子被下狱致死,卫子夫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候卫伉皆被株连。江充本来与太子刘据有隙,乘机构陷太子,刘据害怕所以就起兵诛杀江充,结果被汉武帝镇压,作为太子母亲的卫子夫,以自杀自证清白。后来汉武帝醒悟了,又修建思子宫。
其实想一想,被杀的都是卫家亲族,只不过是汉武帝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清理外戚而已,自不过可能没想到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自杀结局,汉武帝才后悔吧。
汉武帝共有多少个儿子?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结局都不好,除次子刘闳早早病逝外,其余几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嗣位与皇位的争夺。嗣位是指太子之位,也称储君。然而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嗣位与皇位就像是一堆烈火,凡是去争的人差不多都成了飞蛾。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是位公主,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38年,直到十年后才有了长子刘据。之后,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四子刘胥陆续出生,但他们的生年又没有记载。稍晚出生的五子刘髆也同样生年不详。六子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当时汉武帝已经62岁,距去世仅剩七年时间。
那么,汉武帝的这些儿子,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
太子刘据刘据出生于公元前128年,7岁时被立为太子,母亲是皇后卫子夫。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已经29岁,可谓“老来得子”,喜上眉梢。汉朝男子早婚,29岁的年龄差不多都能抱上孙子子了,对于将子嗣视为国本的帝王来说,更是越早越好,可是汉武帝这个儿子却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所以刘据的出生对于汉武帝来说意义非凡,何况汉景帝与汉文帝都没有活过五十岁,汉武帝能否超越父祖两辈尚不可预判。因此,汉武帝对刘据寄予厚望,视作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刘据剧照)
可是越到后来,汉武帝越来越不喜欢刘据。总结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卫家势力太大。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是皇后;舅舅卫青是大将军,征伐匈奴建功无数,威望甚高;姨夫公孙贺同样功勋卓著,劳苦功高,后来还荣升丞相;至于卫氏族人其他成员也都位高显贵。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外戚集团的存在,由不得汉武帝不重新审视皇位的继承人选。显然换掉刘据,就是摆脱外戚势力左右朝政的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法。但是,现实中诸多因素又决定了汉武帝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只能渐渐冷落刘据,等待恰当的时机。
二是汉武帝同刘据的施政理念大相径庭。汉武帝开边兴利,四海宾服,于是战争便成不可替代的手段,但是这些高昂成本又不得不让百姓去买单。另外,汉武帝个人生活也非常奢侈,诸如巡游、封禅、求仙问道,不胜其烦,如此更在无形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结果民间被搜刮的不堪重负,依然改变不了入不敷出的现状。而做为旁观着的太子刘据明显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主张内敛政治,与民休息。从汉武帝的内心来说,其实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某些施政弊病,但是在生前他不可能去附和刘据,相反现实中的挫折会让他对刘据产生厌恶情绪,归根结底,汉武帝有刚愎自用的一面。
三是随着其他儿子的降生,汉武帝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公元前117年之前,汉武帝又增添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及四子刘胥。虽然无法准确推断出他们各自的年龄,但他们的存在明显会对刘据的太子之位产生威胁。因此,就在公元前117年三月,由剽骑将军霍去病牵头,丞相庄青翟等二千石高官联合起来,奏请汉武帝为上述三子封王。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为表弟出头情理之中。可是汉武帝原打算对三个儿子只封侯,不封侯,所以拒绝了大臣们的请求。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封王之后需要到外地就藩,而封侯只享用食邑,没有封地,可留在京城。但是谁也不能挑破这层窗户纸,所以庄青翟率领一帮大臣继续上疏,最终经历“三辞三让”,汉武帝总算答应给刘闳、刘旦、刘胥封王。由此可见,不排除汉武帝想在太子问题上“留一手”的打算。
(卫青剧照)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去世,卫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92年,公孙贺家族因巫蛊之案被灭,受株连的还有阳石、诸邑两位公主,卫青之子卫亢也被处死。转年,巫蛊之案继续发孝,江充等人乘此构陷刘据。而汉武帝躲在甘泉宫静养,任由江充折腾。故此,刘据蒙冤,连面澄汉武帝的机会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在母亲卫子夫的支持下起兵自保。而在汉武帝看来,刘据有政变夺位之嫌,于是命丞相刘屈氂率重兵镇压。最终刘据兵败,携两子出逃,后躲藏于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西)一农户家中。汉武帝悬赏追杀,刘据自尽,二子死于乱刀之下。卫子夫也自尽。
(卫子夫剧照)
汉宣帝继位后,给祖父刘据追加谥号为“戾”,由此给刘据定性于图谋叛乱。因此,刘据起兵的动机愈发扑朔迷离。不过,后人多认为刘据是正当反击。
齐王刘闳刘闳是个苦命的孩子,被封齐王时大约六七岁光景,就藩七年从未回过京城,母亲王夫人在他被封王之前就去世。齐国盛产食盐,渔业发达,是西汉最富庶的诸侯国,所以汉武帝有刻意关照刘闳之意,就像当初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一样。可是刘肥英年早逝,继承王位的长子刘襄寿命比父亲还短,而刘闳还未成年便去世,因此有“齐地不宜封王”之说。由于没有子嗣,刘闳死后封国被除,谥号为“怀”。
(刘闳剧照)
燕王刘旦刘旦受封燕王,母亲李姬,性格最似汉武帝。从刘旦内心来说,早就对皇位垂涎三尺,但他也明白有太子刘据在,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因此也就安分于燕国藩王。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巫蛊案发,朝廷局势突变,在位燕王25年的刘旦内心开始躁动起来,于是,密切关注着京城动向。
刘据去世之后,刘旦开始幻想皇位,因为他是武帝健在的长子,按“宗法制”最具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确信皇位非自己莫属。可是汉武帝直到病重也没有立太子的举动,刘旦再也沉不住气了,于是鼓起勇气,派使者到京城一面探听消息,一面奏请汉武帝允许自己到京城戍卫,实际上就是张开嘴接馅饼,等着汉武帝传位于自己。
其实在刘据死后,汉武帝内心便有了继承人选,所以非常讨厌自作多情的刘旦。于是,汉武帝怒斩燕使,还削去刘旦三县之地以示警告。可刘旦终究不死心,汉武帝去世后,他立刻又打起了皇位的主意。刘旦的底气不光是资历,他认为汉昭帝并非汉武帝亲生,而是大臣们搞的阴谋,所以他联合宗室欲图起兵。朝廷提前察觉此事,昭帝派使臣前往燕国责备训斥一番,刘旦表示悔过。但没过多久又与上官桀等人勾结,再次图谋不轨。上官桀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受左将军一职,由于受霍光排挤而心生不满,所以和刘旦一拍即合。可是这次行动依然扼死摇篮,按律不可再次饶恕刘旦。最终刘旦自杀,妻儿子女被贬为民。
广陵王刘胥刘胥是刘旦的兄弟,同为李姬所生,受封广陵王。广陵封国在吴越地区,素有渔、盐、铜矿之利,武帝认为那里“人心轻浮”,于是告诫刘胥不可作威作福,抚民为上。汉昭帝继位后,马上对刘胥进行了一番安抚,又是送钱,又是送地,还增加了食邑一万户。所以得到好处的刘胥表面上还算安分。
汉宣帝继位后继续对刘胥施行安抚政策,四个儿子均被封王,所需封地由朝廷割给。然后刘胥最终还是没有抵住皇位的诱惑,篡逆之心与日俱增。后来刘胥主动联络楚王刘延寿(刘邦之弟楚元刘交六世孙),并很快煽动起了刘延寿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二人遂达成默契:事成之后,刘胥称帝,刘延寿恢复祖上最初拥有的23座城池的封地。
其实当时诸侯国的实力与汉初诸侯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刘胥与刘延寿不过蚍蜉撼树、自取灭亡,当年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眼下的蕞尔小国能有什么作为呢!果然还没等起兵,朝廷便来兴师问罪。结果刘延寿被处死,刘胥免罪。
(刘贺剧照)
经此打击,刘胥反而越挫越勇,但他明白起兵是指望不上了,因为树大招风,还不起作用。于是改用老招数,装神弄鬼施法术诅咒,杀汉宣帝于千里之外。其实这个招数对刘胥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早在汉昭帝在位时候他就用过,而且刘胥相信汉昭帝早逝就是因他巫术显炅,后来昌邑王刘贺只坐了27天的皇帝,也拜巫术的功劳。可是,这次不仅不灵验,而且很快被人告发,于是朝廷很快派人前来问罪,刘胥自杀,封国被除。
昌邑王刘髆刘髆生年不详,受封昌邑王,他的母亲就是汉武帝眼中那位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他的舅舅就是那位军事才能不敢让人恭维的二师将军李广利。其实李氏族人是继卫氏家族之后新崛起的外戚集团,李夫人受宠不说,她的哥哥李广利还被汉武帝委以重任。李广利领兵打仗鲜有胜绩,没少给汉武帝败家,但从来没有受过责罚。这样看来,刘髆于皇后似乎不算遥远,但是汉武帝并没爱屋及乌地去抬举这个儿子。而李广利却一直对外甥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巫蛊之祸时,丞相刘屈氂很默契地配合李广利,对刘据痛下杀手。
为什么是刘屈氂呢?因为他与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两个人早就心照不宣。不过,就在太子刘据去世的第二年,武帝将刘屈氂灭族,李广利家人也受诛连,而出征匈奴的李广利躲过一劫,投降匈奴。
拥护自己的力量土崩瓦解,刘髆郁郁寡欢,两年之后(公元前88年)病逝。昭帝之后,刘髆之子刘贺被霍光拥立为帝,但仅27天便卷铺盖走人。
汉昭帝刘弗陵接汉武帝班儿的是幼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的母亲就是那位身世传奇的钩弋夫人。据说钩弋夫人从小拳头紧握,无人能掰开,遇到汉武帝之后自形伸展,一只精美绝伦的玉钩赫然掌心。尽管汉武帝非常宠幸钩弋夫人,但是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又将其赐死。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8岁的刘弗陵在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登上皇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剧照)
汉昭帝的人生看似幸运风光,实则昙花一现般多舛。因为汉昭帝只活了21岁,12岁那年娶了个6岁的皇后,去世时还没有子嗣。据说小皇后的外公大将军霍光发明了一种叫作“穷裤”的内衣,命令宫女们全部穿上,如同上锁一样安全,弄的汉昭帝手足无措、无的放矢。
回顾历史,汉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立。27天后刘贺废,皇位由刘据之孙刘病已(刘询)继承。历史的逻辑不仅是巧合,而且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