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清朝的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指什么?
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重大事情,它使学者的目光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鼎彝铭文的局囿中解放出来,为我国的文宇学、古史学的研究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籍属福山的爱词学者王懿荣,就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和收藏者,为我国甲骨文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号廉生,福山古现村人,我国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 王懿荣出身子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至山西巡抚。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曾为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王懿荣6岁入家塾,15岁到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他聪颖勤奋,泛涉史书,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对科举时文不感兴趣,“不屑章句帖括”,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牌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他先后到过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面秘玩之,钩稽年代,补证经史,按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爬罗剔抉,每多创见。至于购求古物固未尝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至是以居丧奇窘抵押市至百余种,然不愿脱手鬻也。”并先后拜访过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徴匡鹤泉、缪荃孙、陈介旗等人。后经19年搜罗考证,编写了《汉石存目》、《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和对文物古格鉴赏能力很高的学者。这为他后来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基础。王懿荣所著《六朝石存目》、《王廉生古泉精选拓本》,对古币、印章都做过较深的研究。他的500多方秦汉章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刘鄂)所得,成为《铁云藏印》一书材料的主要来源。他还留心乡土人文,曾搜求山东先哲遗著,计划编辑《海岱人文》,曾重修《福山县志》,后未成书,仅存《福山金石录》残稿。其著作还有《攀古楼藏器释文》,《天壤阁杂记》、《翠墨园语》、《正读事诗》等共十余种,现存《王文敏公遗集》八卷。 王懿荣于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殿试二甲十七名),光绪九年(1883)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自光绪十五年(1889)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洒。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在北京任国子监祭洒。当时因害疟疾,吃中药治疗。中药中有一味药名“龙骨”。王懿柒发现“龙骨”上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很相似,他大感惊讶,立即断定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老的文字。并立即到药店拣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以重价买回。原来这些“龙骨”出自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以北洹水南岸的农田,初为废物。“居民()地得之,辇载衍粥,取价至靡,以其无用,鲜过问者。”后药店收购入药。固王懿荣的发现,使这种珍贵的古代文物免遭继续破坏,这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指出:王懿荣不仅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而且是第一个格其断为商代文字的人。说他“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并以为其中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苗。”王懿荣收藏甲骨达1000多片,后为刘铁恢云购去,成为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的基本素材。从此,甲骨文的研究便蔚成风气,使我国文字学、古史学研究都有了新的突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了罕见的瑰宝。 王懿荣不仅是杰出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的先驱,而且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次年,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忧心如焚,眠食俱废,毅然请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光绪皇帝准奏,并拨饷银5000两资助。他“当即由京驰驰前往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遄赴登州防次。”到登州“周览形势,联络乡团,不辞劳瘁。”后因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订,保国杀敌的壮志未酬。他奋笔写下了七绝《偶感》:“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为了向国家缴还饷银和遣散调集的抗日将士,他毅然变卖家产。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却分文不受。 光绪二十六年(1900)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一介文官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召责保卫北京。8月13日,侵略军进攻东便门,王懿荣率领兵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8月15日上午,他对家里人说: “吾义不可苟生。”随即楷书绝命词一首:“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子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书后吞金服药未即死,最后投井自尽。他的继室谢夫人和寡居的长媳张氏也相继投井而死。1983年第四期《红旗》杂志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中指出: “陈天华、王懿荣为了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蹈海坠井而自尽,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为了纪念王懿荣,王懿荣的家乡烟台市福山区政府修建了王懿荣纪念馆,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了王懿荣生前收藏的部分甲骨文和王懿荣的手记、著作、书法及王懿荣的画像等。前往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甲骨文最早是在那种物品发现的?
最早是在龟甲上发现的。
晚清时期的王懿荣发现于1899年。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 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依次出现了什么文字?
甲骨文是清代王懿荣在中药鳖甲兽骨上发现的,经研究是商代时期的文字,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主。
其后是钟鼎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字体,流行于商周时期,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再其次是大篆,笔画更加粗犷繁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写法各有不同,不利于书写和交流。
小篆是秦代李斯和赵高根据六国的大篆结合秦国原有的大篆创造出来的字体,笔画有所减少,线条优美华丽,但也不便于交流和书写,虽然被定为秦朝的官方文字,但多被隶书代替。
隶书,相传是秦代为了更方便书写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简化字,字体方正,笔画圆润,这也是“方块字”的由来。
之后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这些书体更加完善,更加便于书写交流,所以才流行至今。
甲骨文最先在哪里发现?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渭水流域,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无疑也在陕西。
1983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郊斗门乡花园村的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的一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也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
1985年《文汇报》这样报道了这条消息:这是自一八九九年我国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一次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把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前。
1986年5月1日《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刊登文章《中国迄今最早甲骨文在西安出土》,新华社、《新民晚报》等以《陕西发现原始先民甲骨文,中国文字起源又有提前》为题刊发报道。
1987年3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西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实物,中国文字历史提早千余年》,《西安晚报》则具体报道了“省考古所在长安区花楼子龙山文化遗址发掘骨刻龙山文化遗物”。
根据C14测定,西安斗门出土的甲骨文,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左右时间,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而且还比河南殷墟甲骨文整整早了1200多年。
陕西无疑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和中心,陕西白水人仓颉造字也并不是仅仅只是传说。
甲骨文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这既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汉民族语言扩张乏力。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的认识深化,迫使象形规则产生更多字和升华象形规则(会意)迫使编撰字书词典成为标示字词含意、约束字词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校成为学习字读音的场所(对照的是,基于字母原则文字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记载了商王室的历史活动的甲骨是商时期学校用具)。
另外,我们国家虽然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均有史官,史籍资料浩如烟海,但是考古行业起步晚,技术落后,这对于一个文明古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是有欠缺的。《史记》对于商代的记载并不详细,对于商民族的生活,文化等等都甚是微少,而《资治通鉴》直接就从战国开始记载,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给我们研究殷商文化带来了一把钥匙,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