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期刊,中科院攻克了我国哪些核心技术

天美资源网

什么是核心期刊,中科院攻克了我国哪些核心技术?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成立70周年。1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部长茶座”,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中国科学院院士、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回顾和介绍了中科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 白春礼说,中科院成立70年来,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组织实施先导专项,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和重要前沿方向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比如“悟空”“墨子”“慧眼”“实践十号”等空间科学系列卫星,万米深海深渊探测、量子纠缠、中微子振荡、体细胞克隆猴、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 白春礼还总结,取得70年辉煌成就主要有五个经验: 一是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引领和提升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比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使我国的空间科技研究在短时间内进入到世界前列。 二是发挥多学科交叉和大科学装置集聚的综合优势,加速带动我国的重大原创能力和水平。比如,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中科院在1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获得了8项,占72%;2013到2019连续7年在“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球科教机构首位。 三是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比如,在人才培养、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是有效畅通创新价值链,搭建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带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科院与各省区市、有关部门、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实质性科技合作,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了开放合作、协同互补的良性机制。 五是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主要代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比如,牵头发起“三极”“脑科学”“子午工程”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海外建立了11个科教机构;牵头发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 谈到未来发展规划,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大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的能力和水平,能够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燃眉之急”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大幅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更多的绿色普惠技术产品。

1、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发光室研究员宁永强团队经自主研发,攻克了激光电视部分核心技术, 中国制造 激光电视离千家万户越来越近。该团队已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基于自主638纳米红光LD芯片的8瓦光纤耦合模块。团队成员彭航宇说,这意味着我国科研人员已经部分突破了激光电视最核心技术。

什么是核心期刊,中科院攻克了我国哪些核心技术

1960年,世界出现第一束激光。1972年,第一台工业用激光切割机诞生。1985年,第一台光纤激光器研制成功。20世纪90年代,激光焊接设备功率升至20kW;2003年,千瓦级碟片激光器成功应用于材料加工。短短50多年,激光已悄然改变世界。

激光器则是激光发生的器件,其中按照增益介质、功率、脉冲宽度分类不一,如增益介质有固体、光纤、半导体、气体等。激光器则是激光发生的器件,其中按照增益介质、功率、脉冲宽度分类不一,如增益介质有固体、光纤、半导体、气体等。根据Strategies Unlimited的调研显示,2017年全球激光器的市场规模达到124.3亿美元,同比增18%,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总收入达495亿元,同比增28.6%。

欧洲和美国在激光领域起步较早,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在大功率激光设备以及上游光纤激光器等重要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随着下游市场的发展,中国在激光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内激光产业快速发展,开启了从依赖进口到替代进口的转变。目前国内激光企业相比国外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具备竞争优势,国内市场也已经形成了阶梯型的竞争格局。建议关注涉足激光器生产的上市公司:锐科激光(300747.SZ)、华工科技(000988.SZ)、大族激光(002008.SZ)和金运激光(300220.SZ)等公司涉足激光器生产。

2、第24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苏州高迈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同签署了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计划突破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关键技术,建立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该项目的签约,标志着我国首个规模化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的工业化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应用前景。液态太阳燃料是指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甲醇等燃料。液态太阳燃料的生产是推动能源结构变革性变化的大胆尝试,这个过程不仅可提供清洁燃料,逐步减少使用化石资源,而且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液态太阳燃料合成这一过程的实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能源结构、减轻化工产业过度依赖化石资源的现状,形成新兴能源产业,重构能源版图,这对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拯救人类居住的地球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太阳燃料合成研究,仿习绿色植物自然光合作用,实现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的关键在于攻克两个核心技术:其一是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分解水制氢,主要通过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和可再生电能(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电解水制氢;其二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活性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李灿团队在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和电催化分解水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发展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分解专利技术,尤其近期在低成本高效光(电)解水催化剂的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超高活性的纳米金属氧化物水氧化催化剂、单核锰催化剂和非金属修饰的NiFe氧化物催化剂等,可在远低于目前工业电解水过电位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在国际上率先合成了新型双金属固溶体氧化物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加氢合成甲醇的过程。由此提出利用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并结合高效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实现太阳燃料合成的工业化工程。

3、2020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国也准备开展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比如,我国第一个对火星探测的项目即将开启,嫦娥五号即将再次登上月球。

而此次中科院带来的是一种名为硅-石墨烯-锗晶体管的器件,消息传出之后,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其中提到了这种材料的作用,能够降低1000倍的电磁延迟时间,这将在电子部件信号的传递和处理速度上迎来全新的升级。

它的出现不仅在可以提高传统电子元件的加工速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电子元件的工作效率;并且随着它的应用,未来人类甚至还能开启智能技术的新时代。对此,国外专家甚至表现出非常震惊。

而一旦这种材料正式投放市场,这种由中科院研制的石墨烯晶体管正式商用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在半导体领域也有了话语权,他们长期引以为傲的垄断技术,也将被我们逐个打破,他们花上百年建立起来的优势也将逐渐淡化。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国近年来在高科研发方面不断破冰,获得了不少的成就。在原本就薄弱的领域也是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技术堡垒,在全球市场中逐步的站稳了脚跟,而芯片也就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信提及国产芯片,绝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民营企业华为所产的海思,但实际上除了民营企业之外,国家科研院所也早就走上了自研的道路,尽管任重道远,但是终究是没让人们失望。近日中科院传出好消息,新型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成为2nm制程工艺的候选技术。

相信了解这方面的人们都知道,现目前市场是最先进的制程工艺就是7nm以及第二代的7nm,而我国的芯片巨头代工厂商台积电有望在2020时实现5nm芯片的量产。除此之外先前台积电还宣布了正在进行3nm工艺的研发,而消费市场所期待的更进一步的2nm预计在2024年才会实现投产。其实芯片工艺的升级就是芯片上晶体的密度不断加强以及技术的更迭。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的芯片都还是沿用的英特尔的22nm FinFET工艺,预计在未来的4-5nm都还是会继续使用该类晶体管。在2018年的时候三星已经抢先一步的发布了3nm工艺制程说需采用的GAA环绕栅极晶体管,而该类技术相较之前的FinFET工艺,可多方面增强芯片的性能以及降低核心面积和功耗。

紧随三星之后,中科院就抢先一步的研发出了2nm工艺所需的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据悉该项技术早在2016年的时候,中科院就已经开始了该项技术的研发,经历了重重阻拦最终还是斩获了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就是该项技术已经成功获得了多项中、美的发明专利授权。更是在国际上该领域追剧影响力的期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上发表了相关文章。总体来讲现在即使是还有部分技术被西方国家恶意垄断,甚至是恶意的阻止其正常发展,但是中国芯都依旧不会被轻易的打败。而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就是中国芯最好的、最直接的、最有力的证明。

各位对于中国芯有着怎样的见解呢?对中科院的院士们是否都含着一颗崇敬的心呢?

5、歼20隐身迎来质的飞跃!中科院攻克红外隐身技术

6、中科院攻克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技术,溶剂回收率达99%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青蒿素等天然提取药物因为来源特殊,一直很难像化学药物那样高效、大规模连续的生产。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其研发的青蒿素绿色规模化生产工艺已成功应用,解决了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青蒿素是有效治疗疟疾的天然成分。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将之从植物中成功提取出来后,相关药物开发相继开展。2005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慧研究员说,目前生产青蒿素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反复浸提青蒿,再进行纯化分离得到。其中,浸提步骤存在着选择性低、溶剂损失严重的问题,纯化分离过程则处理时间过长、能耗高,导致处理量有限,限制了产能。

据王慧介绍,如今科学家通过萃取过程强化、低温结晶纯化等新方法,替代了传统萃取和层析柱分离,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处理。他们还引入了一种如毛细血管般的薄膜蒸发器,代替了传统大口径的蒸发釜,有效提高了溶剂的回收率,减少了能耗,从而更绿色环保。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说,青蒿素的生产工艺大部分是间歇性的,此项技术解决了制约青蒿素规模化、连续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问题,不仅为青蒿素生产工艺绿色升级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的萃取分离工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该工艺已成功转化应用。作为首批应用的企业,河南省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格说,生产运行的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运行稳定,溶剂回收率可达99.9%,能耗与传统工艺相比降低43%,年产可达60吨。

其中中科院攻克的核心技术有很多,这里也无法一一解答,有的技术实现了中国从无到有,有的技术领先世界,可以说哪项技术都是很重要的。

5g并不是华为单独研发的,世界各国都投入资金进行5g的研发。华为是在2009年就开始就已经对5g的技术开展过研究。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Release-15中的5G规范的第一阶段是为了适应早期的商业部署。Release-16的第二阶段将于2020年4月完成,作为IMT-2020技术的候选提交给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MT-2020规范要求速度高达20 Gbit/s,可以实现宽信道带宽和大容量MIMO。

5G领域可以说是华为的主场,过去这一年华为在5G的战场上一路披荆斩棘,获得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就连一向称霸的美国似乎都有些忌惮华为,频频出售阻挠华为在5G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但不得不说的是,华为的实力就像是一腔热血,堵也堵不住,持续迸发出强大的实力。

近日,华为方面又传来好消息。华为工作室在上海的X Labs无线应用场景实验室,率先研发出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支持NSA/SA双模模组的行业预商用商品,这也是全球首个采用华为MH5000模组设备的集成测试,这标志着华为5G技术的应用再次向前迈进一步。

据了解,此次产品的研发是华为携手高俊科技共同完成的,进行了内置5G模组中的4K直播编码器测试工作,成功让5G网络通信服务实现了端到端的打通,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2019年是5G发展元年,不仅仅是运营商、手机厂商,其他行业也都在加快步伐,想要搭上5G这趟列车,实现华丽的转变。在5G的加持下,媒体行业的设备也进行了技术更新升级,其退出“5G+4K背包”,利用5G网络技术实现高速多机位直播,视频清晰度能够达到4K,而且还能迅速传送到演播室,这一过程无需使用光纤和转播车等硬件设备,为媒体行业节省了资金,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直播方式,让媒体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内置5G模组的4K直播编码器成熟之后,未来直播者只需要拿着电池和编码器即可进行直播,不需要在使用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直播设备,值得一提的是,该设备的续航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能够支撑媒体的工作。

另外,最新研发出的这款双模模组设备,内部还配备了2个华为MH5000模组,能够通过流量动态分配的形式,将40Mbps的4K视频通过5G网络技术上传到云端服务器,日后想要对视频进行处理只需要从云端进行下载即可。非常棒的一点是,云端服务器还具有SLA检测功能,能够对已经上传的原视频给予反馈,这对“5G+4K背包”应用场景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帮助,帮助产品早日走向成熟。

什么是真正的核心期刊?

所谓核心期刊其实就是由一定的遴选体系筛选而产生的期刊。目前,在国内一共有7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注:如果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核心期刊为通常意义的双核心期刊。

国家级、省级期刊有什么区别?

经常有人对这两个概念有疑惑,甚至有人以为国家级期刊就是核心期刊,那么核心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要想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国家级期刊,以及什么样的期刊是省级期刊。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

因为,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

但在日常用语中,“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经常会出现,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即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什么是核心期刊及其分类体系?

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

国家级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C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ISS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北大核心期刊是什么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

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

核心期刊与重要期刊的区别?

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区别。核心期刊文章发表难,普通期刊比较容易发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