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临终遗言

天美资源网

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临终遗言?

是“斯时不顾身命,与参密谋”。

康熙朝,年羹尧能文能武,己拥有政治资源已非常强大了。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也才有了夺嫡的资本。

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临终遗言

年羹尧自恃功高盖世,不把皇帝和朝臣放在眼里,结党私营,且敛财数额巨大。再者雍正接康熙之皇位,年羹尧会知不少秘密,又如此飞扬跋扈雍正岂能容他,最后被雍正帝处死。

华妃娘娘是什么神仙?

华妃娘娘不是神仙,华妃闺名年世兰,是年羹尧的妹妹。年羹尧作为雍正时期的权臣,曾经是雍正的重臣,却后来被雍正所诛杀,他们君臣的故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年羹尧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确实嫁给了雍正,也就是华妃的原型。因为年家也算是家世显赫,康熙在为皇子们挑选妃子时,就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指给了还是皇子的雍正作侧福晋。

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谁也不会想到,历史上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许会有着神奇的关系。例如权势滔天的年羹尧大将军竟然是情诗高手纳兰容若的女婿,“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居然是“我想死你们了”冯巩先生的太爷爷,甚至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竟然是国之脊梁钟南山老爷子的姑老爷!

这些关系说出来真的让人不相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之间就是亲戚。

年羹尧和纳兰容若

年羹尧,字亮工,清朝名将。随着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热播,年羹尧年大将军可谓家喻户晓。文学作品中的年羹尧形象与正史并没有太大出入,其祖籍安徽怀远,家族本姓“严”,后来改为了“年”。

明清交际时期,年氏家族迁居辽东。后来,因战火流离年羹尧的曾祖父年有升一家入了汉军镶白旗下。直到顺治十二年,年羹尧祖父年仲隆考中进士,年家开始了上坡路。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总督,所以说年羹尧的出身并不低微,甚至家境显赫。年羹尧有个妹妹嫁给了雍正,也就是敦肃皇贵妃,这些在电视剧里都已经讲过了,也就不说了。

重点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叶赫那拉氏,少有人知这位早亡的贵妇人是著名诗人纳兰容若的女儿,自然也就是康熙宠臣纳兰明珠的孙女。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一关系大家都不了解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纳兰容若和他女儿一样短命。“一往深情深几许,深山夕朝深秋语。”纳兰容若空有才情,可惜三十岁就溘然长逝了,此时其女还小并未婚配。

是辅政大臣纳兰明珠慧眼识珠,相中了初入仕途,家系清白的年羹尧并将孙女许配给他。所以说纳兰容若是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岳父,这一点毋庸置疑。

冯巩和冯国璋

“我想死你们了……”冯巩老师作为春晚常青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电影《建国大业》中,冯巩曾客串过北洋军阀冯国璋,实际上人家是真正的一家人。

冯国璋相信上过历史课的同学们都认识,曾被袁世凯称为“北洋之豹”。少小家境中落,屡试不第后投靠了淮军。此后扶摇直上,直到成了历史书里的人物。

冯家遇是冯国璋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冯巩的亲爷爷。他15岁就被父亲送进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岁被公派留德学习军事和冶金化学。后来回国后脱下戎装,开始实业救国。先后创办了东方油漆厂、保定电灯厂、天津恒源纱厂、天津大陆银行、大城银行。

在新中国建立后,冯家遇先生把全部家产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支持新中国建设。冯家遇有三个儿子,第三子冯海岗正是冯巩先生的父亲。冯海岗先生是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的高材生,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儿子就是家喻户晓的人民艺术家冯巩先生。

最后提一句,冯巩先生的儿子冯开诚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it行业,从未涉足文艺娱乐圈。

钟南山和林语堂

在非典肆虐时,呼吸科专家钟南山发出过“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传播的不清楚,怎么医治也不会”的真话三连。从此,他的声音就变成了官方通告。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享誉全球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廖月琴更是著名的“鼓浪屿廖家”后裔。

1911年,廖月琴出生在鼓浪屿。她的曾祖父廖宗文育有四个孩子,其中三房廖天赐便是廖月琴的爷爷。廖月琴的父亲廖超熙,早年和兄弟们下南洋经商,积累了不少财富。

年少时,廖月琴在当地毓德女中读书,后来又考取了协和高级护校,成为了一名那个年代极度稀少的医护人员。在协和读书的时候,廖月琴认识了钟世藩。虽然钟世藩家境穷困,而且比廖月琴大了十岁,但是廖月琴还是认定了钟世藩。

廖月琴的二爷爷名叫廖悦发,他有个女婿名叫林语堂,正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从这里来说廖月琴应该称林语堂为堂姑父,那么廖月琴的儿子钟南山则应该称林语堂为堂姑老爷了。

从廖家族谱来看,廖家女婿不一般,他们的孩子也不一般。有钢琴家、声乐家、医学家......这才是真正的当代“豪门”,我辈学习的榜样。

除此之外,你能否想象奸臣秦桧会是女词人李清照的姐夫、两弹元勋钱学森会是爱国将领蒋百里的女婿……

万丈高楼起于基,良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地基。这些名人之所以有着神奇的关系,又或者钟南山院士为什么会出身于这样一个“神仙”家族,与家风不无关系。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家族子弟:“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可见就算你有家财万贯,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也会走向衰败。

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曾国藩家书》,父母读,品味国学经典,学习与孩子接触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家风。孩子读,领略古人智慧,学习为人处世的哲学。已售出3.2万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3031452411890812&origin_type=&origin_id=747269576473207_3447212785619064240&alkey=1306_747269576473207_0_3447212785619064240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47212785619064240\",\"product_id\":\"3443031452411890812\",\"title\":\"【观山】曾国藩家书 中国式处世哲学\",\"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f8d8d7eb7c79620b5a1cc7a0c49b02f84d4e38bbwww800-800~400x0.webp\",\"price\":4600,\"market_price\":4600,\"cos_fee\":230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43031452411890812&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32051,\"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3031452411890812\",\"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曾国藩家书 亲子必读\"}","commodity_id":"344721278561906424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43031452411890812&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46,\"price\":46,\"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3031452411890812\",\"shop_goods_id\":\"3443031452411890812\"}","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f8d8d7eb7c79620b5a1cc7a0c49b02f84d4e38bb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46,"promotion_id":"3447212785619064240","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观山】曾国藩家书 中国式处世哲学"} --}

除了以上人物之间的关系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还有着神奇的关系呢?

年羹尧为什么不去看他妹妹?

雍正王朝里面,在雍正还在潜邸的时候,年羹尧让自己的妹妹去服侍邬先生,年秋月和邬先生算是日久生情,后来年家被抬旗,年羹尧得了高官,年秋月就觉得是他哥哥卖妹求荣,后来雍正继位,年羹尧又打赢西北的仗,就开始嚣张跋扈,年秋月是个谨慎守己的人,所以更不愿意见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镜要追邬思道?

谢邀@红雨说历史。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和胤禛的交往,其实也是有一个很大的认识变化过程的。这是决定了邬思道为什么选择离开胤禛,为什么煞费苦心,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出路的原因。

邬思道刚进雍王府的时候,名义上是给世子教书。但是他自己也很明确的知道一点,其实自己是为夺嫡而进的雍王府。邬思道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他对当时的吏治非常的不满意。

邬思道是有通过拥立某个皇子上位来实现自己宏大理想的愿望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最看好的,也是在扬州遇到的最耿直正义的四贝勒胤禛。对而言在别的皇子当中,他也是别无选择的,几个皇子当中,也只有四贝勒胤禛痛恨腐败的吏治,锐意改革的。

但是从第一次谈论追比国库欠款开始,胤禛就给邬思道来了一个下马威。充分表露出来了,他自有主张。

而邬思道你只需要给谋略、给建议就好。这其实是好事儿,作为一个主子,有自己的主张,不万事委于他人,这是成事的性格。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邬思道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首先不能过于推心置腹,太把自己当自己人;其次不能过于把自己当外人,主仆之间产生隔阂嫌隙。这的确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

但是随着两个人的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邬思道在雍王府生活了十几年,两人有合作,但同时也存在着猜忌,不过基本上没有影响大局。

真正给邬思道心里面种下阴影的那就是坎儿的死。

坎儿的死,其实责任不能完全怪在胤禛身上。毕竟当时特殊的环境之下,谁都没有安全感。从胤禛的性格来讲,如果不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把控在自己的手里面,自己也是不会放心的,那种复杂的环境下,自己怎么死的可能都不会知道。而邬思道让坎儿瞒着胤禛。这是一件非常犯忌的事情。

所以在邬思道的认识当中,自己可能极有可能在事情完成之后处于与坎儿同样的结局。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一定要提出”半隐”,离开胤禛的原因所在。而且按照电视剧的情节,胤禛在继位当天晚上返回潜邸,要去处理事情,究竟要去处理什么事情呢?电视剧其实是没有给出答案的。

但是呢,根据小说来讲的话,他是的确要去处理一些曾经替他办过秘密事情的人。那到按道理来讲在坎儿那件事情上,他其实就是一个共犯了,若不是后面还有用,那他早就应该被处理掉了。

所以邬思道能够逃出生天,被邬思道自己解释为胤禛的恻隐之心。

所以当十三爷胤祥去送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还推心置腹地讲了皇帝与常人的不同,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让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

另外还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话,就是临走前对田文镜说的,”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他是认为田文镜会因为贪污,而最终迷失自己,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很显然,邬思道在对胤祥和田文镜的结局上,都猜错了,他还是低估了胤禛的情义。

所以当发大水,河南境内受灾严重的时候。邬思道已经算出雍正会微服私访走到河南境内,探查灾情的。所以自己肯定要面对雍正了。而这一次见面,雍正必然又叫他回去,逃出生天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再回去。因为那样自己的命运又不可掌控了。

所以邬思道以要幕酬的名义,故意激怒田文镜,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大摇大摆的离开田文镜。田文镜又不知道邬思道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心疼银子的田文镜一怒之下,你给我拿着银子滚蛋吧。

是田文静万万没想到,雍正见到他第一件事情就问邬先生在哪里?田文镜终于慌了,就派人去追吧?雍正略作沉思之后说不用了。

雍正又何尝不知道邬思道心里是怎么想的?只是有些结一旦系上之后,想打开并没有那么容易。

即便雍正拍着胸脯告诉邬思道说,您放心好了,我不会杀你的,你功劳那么大,我怎么可能杀你?邬思道也不敢相信啊。

所以邬思道的这个做法,客观的为胤祥和田文镜的良好结局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雍正要用实际行动告诉邬思道,你看错朕了。

所以雍正怎么可能再去追回邬思道呢?追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追回来杀掉吗?那样自己又成什么人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