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中学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一、办好思政课是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有力支撑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安全威胁多元化等前所未有地同时并存。与此同时,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与日俱增,国际意识形态领域较量愈加激烈。面对国际局势中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类风险的滋长,国内的思想统一、团结就极为重要。这其中,各级各类学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因而必须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哪个国家,青少年永远都是其源源不断的竞争力,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一个重点人群。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所以极易为外界思想观念所左右。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否有良好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生机活力。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抓好思政课这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主渠道,尽可能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等现实素材,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让他们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增强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感情和自觉意识。可以说,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关键就是要教育引导好青少年,筑牢他们的科学信仰根基。
二、办好思政课是 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 的迫切需要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新一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已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也日益成为当今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现在的青少年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是伴随着信息化发展而逐步成长的,但由于涉世未深、辨别力弱、抵抗力差,所以极易为网络不良信息所“撂倒”而误入歧途。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国家教育和培养一代代青少年的重大使命,因而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青少年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当然,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就各级各类学校层面来说,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来对青少年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强大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入脑入心,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给他们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强他们抗“病毒”的“免疫力”,让他们养成文明上网、理性发声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从而避免因价值观缺失或不当而导致的行为选择困惑或混乱。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也是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要求。
三、办好思政课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形成了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在内的重大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少年接续奋斗。思政课是一门思想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办好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好青少年的价值引领问题,而思政课的独特功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的高度来对待,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在现阶段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把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大量实践表明,能否办好思政课事关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应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四、办好思政课是 造就一代代“有用人才”的关键举措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访苏期间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时提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他在2014年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今天的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明天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推进新时代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要靠一大批“有德人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各项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思考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国家课题,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通过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即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步步升、节节高,使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总之,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意见》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设计了蓝图、规定了路径、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考量,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拿出真招实策办好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在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三个维度?
从政治、知识、思想三个维度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与根本准则。
初中思政教师的职责?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一)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三)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研究。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什么叫思政课程化?
要求专业教师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让“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同向同行。这就是思政课程化。
怎样建设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
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与实际脱离的难题、解决学生学而不做的问题,建立了常态化的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基地建设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不变场所的实践基地。
2、在活动室内,通过对相应功能区域的建设和使用,“小教室”延伸出“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