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殇,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天美资源网

静夜殇,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古代没有电,但晚上娱乐生活却不乏味。寻些好友佳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畅谈人生,亦或者携美夜游,这都可以有。除了与电有关的没有外,其他的娱乐古代几乎都有。

静夜殇,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古代的晚上并不会因为没有电而单调,相反,古代的娱乐存在多元化和统一化。其中,宋朝集华夏文明之大成,文风鼎盛,娱乐活动异常兴盛。

北宋年间的开封,更是有着“不夜城”的称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的夜生活,也当属历史之最。

首先,宋代的富人,比较喜欢一个娱乐方式,当属夜宴。

夜宴分为两种场所,一种在家里,另一种是在酒肆或者青楼。

在家里举办的夜宴,均属于家族性质,属于家庭娱乐。多集中在重大的节日,亦或者生日或者过寿等一些喜庆的事情,这种场合就比较正式。

在筹划夜宴之初,要订好时间,先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准时前来赴宴。而主人就要提前准备宴请的流程和规则。

并提前将照明用蜡烛及宴请客人的酒席准备妥当。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聘请舞姬乐队助兴。

这种宴会一般在黄昏之后,就会开始,但持续时间不会太久,宾主尽欢之后,大概三更之前就会结束。

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夜宴,每年的次数也不会太多,而且有很多限制。而另外一种私人性质夜宴,就比较随意,这种场合更多的是同辈们之间的宴会。

约上一两个佳人,三五个知心朋友,或者召来歌姬舞姬,载歌载舞,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人生。无拘无束,不受礼法等诸多规矩的限制,是平常生活中,富人最中意的娱乐活动之一。

据《宋人轶事汇编卷六》载,在宋朝时,有一个叫张耆的贵族,就举办过一个夜宴。这一次宴会就持续了两天两夜,记载中这样描述“稠叠围绕,高烧红烛,列坐蛾眉,极其殷勤。每数杯,则宾主各少歇,如是者凡三数。”

将大殿整理的富丽堂皇,满部蜡烛,大厅内可谓是亮如白昼。一边推杯换盏,一边欣赏歌舞乐姬,一边畅谈人生。或与朋友,或与佳人,人不同,方式自然也不同。如此这般延续了两昼夜之久。

然,在家里,毕竟还是要注意形象,不能过于孟浪,家里还是会存在拘束。而如果想更洒脱,做到无拘无束,去喝花酒,就是一个好去处。

而这也是很多文人骚客,功勋权贵们的最爱。比如,在南宋时,贾似道就特别钟爱此道。“日纵游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

白天就住在青楼妓院,到了晚上,就约上几个好友,带着几个妹儿,坐着豪华的游船,游荡在西湖之中,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且经常如此,所以,致使贾似道的姐夫宋理宗,每次看到西湖内,灯火通明的时候,就会猜到,又是贾似道在那里宴乐。但作为帝王的他,是没有办法去的,也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其次,还有一种,宋朝富人比较中意的夜间活动,是“夜游”。这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逛街,不过这个是晚上逛街。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逛街需要拿着灯笼,这很“烧钱”。

这就像是现代坐着私人飞机旅游一般,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在古代却给了夜游一个很好的理由:“秉烛夜游”是可以解除烦恼的一种娱乐方式。

宋朝的文人们是这么说的,但真假就不知道了。想一想,如果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到大街上、小河边,怎么想都挺孤单的。

但古人,却对秉烛夜游很是钟爱。也许这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反正苏轼就比较喜欢这个活动。

据载,苏轼在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知州时,春天每逢休假,便会约上好友泛舟湖上,饮食、纵乐直到日近三更才散去。

在回去的路上,命人手持烛火,一时间整条大街灯火阑珊。每次都会吸引众多美女佳人及群众围观,这绝对酷炫。如果我身在古代,是一个富家公子哥,也要这么干,这完全就是“神器”。

古代“二更”叫“人定”,意思就是代表该睡的时间,到了“三更”天,还没有睡觉的,几乎已经很少。

到了这个点,除了打更人以及值班的政府人员,基本上都是睡了。但也有一些没睡的奇葩存在。

比如宋朝,就有一个人,比较喜爱弹琴。有一天寻到一个名琴,于是就不分昼夜的在屋内弹奏,连妻儿都不见。

但这也不算太奇葩,酷爱琴艺而已,纯属个人爱好。然,比这更加酷炫的也是有的,他爱的是琴,而有人却爱上了“夜”。

宋朝有一个郡王,叫赵允良。这个人不能说是有夜生活,更恰当的说,他就是活在夜里的人。

他的生活日常,就是白天睡觉,晚上起床。然后就是呼朋唤友,饮酒作乐。在别人工作的时候,他睡觉,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他玩乐。

对于他,我也只能说“有钱人真好,不用工作真好”,醉生梦死,享受的时间都比常人多。

富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人的夜生活也是独立特行的。因为,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富人的世界,穷人永远不会懂。

最后,宋人日常的娱乐项目,是“自娱自乐”了,天天夜宴、夜游,这花费还是很大的,只适用于超级富豪,作为常人,不可能天天如此。

在闲暇的时候,那些自认为有才得人,赏花做诗,就是最常见的娱乐项目了,是宋代文人的最好。所以,这种晚上体现晚上赏花的诗,宋朝最多。不知是故作文雅还是跟风炒作,反正写这个题材的很多,这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个谈资。

当然,宋朝的文人,还有很多人,晚上闲暇时,做一些正事。独自一人之时,读书写字、作画,也是一种娱乐享受。

桌面上点上一只蜡烛,左手拿蒲扇,右手持书,半躺在卧榻之上。听着窗外的蛙声、雨声,一窥古人之风,这也是一种享受。在宋朝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秉烛夜读,这才是度过慢慢长夜时晚上,最多人选择的方式。

然,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更奢华的夜宴、夜游,这都是富人们的娱乐方式。对于穷人,晚上不会做这些事情。毕竟蜡烛在那个时代,是奢侈品,想要光亮,烧的都是钱。

作为普通百姓,没有更多是没有经济能力使用蜡烛的。但也不代表平民百姓家,晚上天黑就睡觉。在“二更”之前,还是会选择一些娱乐活动的。比如说:“话古”,听一听老人们,讲一讲古代的故事,或者一些奇闻密谈、神仙鬼怪的故事。这是很有趣,也是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延续最久的一种古人娱乐方式,在我小时候,这个听老人讲故事,就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如程卓所说:“磬中人十家之产,不足供一馈之需;极细民终身之奉,不足当一燕之侈。”这就是贫富之间的差距,而他们选择的娱乐方式也天差地别。

此处宴乐声声,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而在边远乡村,却是破旧的农舍里一片黑暗,偶尔会传来阵阵童声笑语,那是他的爷爷,在给他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古人可以娱乐的方式还有很多,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的请关注点赞。

我是呓语君,一个喜欢历史的“外人”。让你欢喜,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优雅的王者荣耀名字女?

若安之 む

安诺汐

淡沫

善妒之人

◇◆花逝泪

静夜春水

眯眼要微笑

贫僧法号圆寂

你太天真

给脸拿稳

满分可爱

mè⒏淘气

陽光比我耀眼

倾城般的骚年

夏季

孤岛晴空

蓝色の妖姬

凌丝

何必再念

胭脂

不二情书

双人面具

唯他是命

花╮﹎落末

暖心向阳

痞味小污女

偽文藝少籹

倾城笑

等爱的玫瑰

温情可人

偸吢の猫ル

拈花一笑成殇

萌男神会发光

欲与君行

雾月凌

蝶恋の画

孤单的快乐

猛与萌

醉解心语

犇羴骉

余生最爱

逗比代表

陪我听风

月亮的猪耳朵

杯别

不善芭比

不惧长久

千韵惘

不由得让你心动?

一杯清茶看人生

甜也在茶 苦也在茶

平淡之时品五味

香也在茶 涩也在茶

春来茶娘蝶舞

喜也在茶 悲也在茶

平生历经诸多事

荣也在茶 枯也在茶

世态炎凉难如意

温也在茶 寒也在茶

红尘俗事缠身处

闲也在茶 烦也是茶

看惯风云多变化

得也在茶 失也是茶

生存身影忙碌躯

品也在茶 饮也是茶

岁月流逝无情谊

浓也在茶 淡也是茶

情人相逢道别离

聚也在茶 别也是茶

世间万物,尤爱茶。喜欢它的安静与清幽。喜欢慢下来的时光,泡一盏茶,让幽幽的茶香,溢满心湖,找一本书,于书中寻日月,或约一知己,轻酌慢饮,畅谈心语。

词人李清照曾说:“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煮一壶好茶,捧一本好书,在明媚的春光里享受美好,怡然自得。

古人,描写茶的诗句很多: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白居易一生与茶为伴,早上饮茶,中午品茶,晚上喝茶。他一天要喝三次茶,一年要喝千余次茶,不知喝掉了多少朝霞、喝掉了多少夕阳,甚至连诗人眼中的朝霞、夕阳也散发着一缕缕绚丽、醉人的茶香。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壶里乾坤大

茶里日月长

一壶看世界

一盅品人生

茶有万一,爱茶之人只有唯一!

静夜思三个字的意思?

单独没有意思。

《静夜思》是一首极富盛唐诗歌风韵的佳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其中,“静夜思”三个字所表达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诗人思乡之情。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静夜思的“静夜”二字,正是暗示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种思乡之情的感召下,诗人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表达了对亲人友朋的思念之情。

2. 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在诗人的笔下,床前的明月、地上的霜,都成为了诗人思维的切入点。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3. 诗人的意境表达。《静夜思》以其独特的意境风格,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宁静、独立、空灵、清新的感受。诗人用一种简约的语言,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和体验。整首诗将诗人的情感、自然景象和意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静夜思三个字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是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对后世的诗歌风格也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他的诗歌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同,甚至在陶渊明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依旧忽视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被陶渊明的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所吸引,与此同时,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一.陶渊明文学价值的忽视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朝代更迭频繁,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文人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诗文往往在情感的宣泄中彰显个性。然而,陶渊明却坚守自己独立高洁的人格,在那个崇尚华彩的年代,他的诗歌独树一帜与当时的诗风格格不入。

刘勰的《文心雕龙》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但这本文论著作却对陶渊明只字未提。直到钟嵘的《诗品》把陶渊明置于中品诗人的位置,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才点出了陶渊明是隐士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到了梁代萧统才真正肯定了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陶渊明去世许多年,他的诗文成就才被萧统发现。以后的各朝各代,人们不仅开始崇拜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对陶渊明的诗文也十分推崇。

二. 陶渊明文学价值的认可与接受

在唐代,陶渊明作品广泛地影响了唐代的诗人,出现了许多模仿陶渊明诗的诗作。较早出现的一首是盛唐时期崔颢的《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在诗中,诗人模仿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了一幅三月暮春时节定襄郡的田园图景。整首诗格调清新,有陶诗的恬淡之风。

中唐时期的韦应物更是在学陶诗上取得了突破,他的诗句: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空馆忽相思,微钟坐来歇。”

如此等句,效法陶诗自然之语,字字看似平淡,却将寂静空灵写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除此之外杜甫的诗句:“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的:“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常闻陶潜语,心远地自偏。”这些诗句都足以说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唐代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从宋代开始,人们喜欢陶渊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宦海中人,还是江湖隐士,不管是穷理尽性的理学家,还是慷慨悲歌的爱国者,都把陶渊明作为自己歌咏的对象。如钱钟书所说: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元人对陶渊明的诗文评价也极高,诚如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所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人论陶特别看重其自然、平淡,不事雕琢,风韵天成。李东阳说:“陶诗直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朱尊培说:“陶潜之作,如清澜白鸟,长林麋鹿,虽弗婴笼络,可与其洁”;归有光说:“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清人特别指出陶诗真朴、自然的不可模仿性,他们指出陶诗的高妙处就在于陶诗表现的原本是生活自身,表现的是心灵的高妙。一直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指出了陶渊明诗歌物我相融的状态,他指出“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表现的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成对比。由此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非凡地位得到了最后的确认。

三.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少年时代的陶渊明胸怀远大抱负,立志为国建功。但出仕之后,目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他仕而归,归而仕,反复达五次之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之后,理想彻底破灭,终于在“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无比愤慨中,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如下:

首先,自然朴实的抒情

陶渊明诗中的情感,犹如山间的清泉,缓缓流出。诗人生活在远离官场、宁静恬淡的乡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

方宅、草屋,绿树、远村、鸡鸣、狗吠,简直是进入一个神话世界,诗人就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宁静的乡间环境。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几次仕途的实践,使他清醒地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丘山”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他对自己仕宦经历的感受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因此,诗人最终还是歧路回头,复返自然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冲破仕宦束缚、回乡隐居田园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所以在表达上也极其自然朴素,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还善于把自我思想情感自然地融入客观事物之中。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并没有突出自我情感,只是极为自然地描写客观景物;而这些客观景致所构成的典型环境,却恰好如实地表现出作者闲适、恬静的自我心境。

其次,情趣盎然的意境

陶渊明诗中的字里行间创造出一种独到的天然浑成的意境,展现了难以企及的淳朴美。他的《归田园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暧暧”形容昏暗,是说村庄从远处望去,仅依稀可辨,“依依”指傍晚时分,在日落余晖中,农家的炊烟,在村落的上空轻柔地飘荡。此处诗人并未刻意雕琢,仅用“暧暧”“依依”两个叠词,便使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详尽地描绘了住所及周围远近的风物,并从对这些农村风光的新鲜体味中,流露出由仕宦归隐田园自然世界的特殊感受。诗中的一物一景,无不闪耀着诗人的情感色彩,无不令人感到生活气息的安详和宁静,是那样得亲切和富有诱惑力。特别是他独创的田园诗,往往借田园生活之景,表达内心的理想之境,创造出情趣盎然的意境美。

最后,朴实无华的语言

陶渊明多用朴素、白描的语言,他的诗歌语言看似极为普通平常的农家语言,但是概括性极强,这些普通而精到的语言,创造出了丰富的形象。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描绘堂前树林里的清阴凉意,用一个普通的“贮”字,就显现出那种荫凉满满的状态。我们仿佛看到那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能够贮存起来的一汪清泉。还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徐来,拂过田野的情景,一个平常的“翼”字,同样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和煦的南风犹如慈母之手,正在温柔地抚着那田野里生机勃勃的幼苗。虽是质朴之语,却给读者真切的感触。

结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能够使景、事、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诗人把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在一起,使景、情、理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理解陶渊明的诗歌艺术,要明确陶渊明是一位参加生产劳动的隐逸诗人。文人的身份让他有写作的素养,隐逸的思想让他的诗歌思想超然,而亲自躬耕的劳动经历更是让他开创了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后世文人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与推崇,体现出对陶渊明遗世独立人格的崇拜与敬意。千百年来陶渊明诗歌中营造的意境,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早已成为后人追捧的文化符号。

作者:端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