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怎么死的,生活中遇到高俅这样的上司你会怎么相处?
高俅在历史上不算很坏的人,史家评说他“大节不亏”。此人更不是奸臣,因为元人脱脱编宋史,没有给他立传,自然,《宋史·奸臣传》也就没有高俅的大名了。高俅之出名,基本上是《水浒传》的功劳,施耐庵把这样一个历史上没有传记的人物当做坏人来写,避免了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的诸多矛盾,是一种文学创作的需要。
《水浒传》中的高俅发迹史很简单,施耐庵介绍,这人原本就是一个市井无赖,一贯的惹是生非。曾经因为被他父亲到衙门告了一状而被脊杖二十,迭配出界发放。大赦后得回东京,被人推荐到苏轼门下。苏东坡不敢收留这样一个泼皮破落户,便又将他推荐给了当朝皇帝的驸马小王都太尉那里。
小王都太尉跟端王交情很不错,经常有些往来。因端王看中了小王都太尉的玉龙笔架,小王都太尉便叫高俅给端王送去。也是高俅合当发迹,这天,高俅将玉龙笔架外加一对镇纸送到端王府上时,恰巧遇见端王跟一帮小厮蹴鞠。高俅是这方面的高手,乘机卖弄了一回本事,端王大喜,便连人带礼一并收下了。
没多久,神宗病逝,端王以第三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做了天子,也就是宋徽宗。徽宗一上位,便立即提拔高俅,让他当了殿前太尉,掌管禁军。
这段故事应当大致与历史相符,只不过高俅原本就在苏轼府中,很得苏学士关照。后来,高俅依附新党,打击旧党。但是,他对旧党领袖之一的苏轼很报恩,不仅给予照顾,还在苏轼去世后,照顾他的家人,给予养恤。
小王都太尉送给端王的不是玉龙笔架和镇纸,而是一把象牙篦刀。小王都太尉的历史原型是神宗的驸马王冼。某日朝会,端王忘带篦刀,借了王冼的篦刀整理头发,便看上了这把精致的篦刀。王冼便重新做了一把同样的篦刀,派高俅送到端王府上。后来发生的故事跟《水浒传》大致相同,只不过,徽宗重用高俅之前,还把他派到边关,跟随大将刘仲武同吐蕃作战,也立了一些军功。史书上说,高俅“遍历三衙二十载”才当上了殿帅府太尉的。并不是《水浒传》讲的那样,凭借蹴鞠而直接做到了殿帅府太尉。
高俅后来极力推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锜为大将,使之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在刘仲武因贿赂童贯获罪后,高俅说了不少好话,并与他的家人继续保持来往。
《水浒传》中的高俅也有非常重视人才的描写,在高衙内未见到林冲老婆前,高俅对林冲很看重,也很关照。作为下级教官,林冲得到了“大请大受”的高薪奉待遇。这种待遇令比他职位高得多的陆谦所嫉妒,便伙同富安一起来害林冲。
高俅跟林冲的关系也非常好,时常在一起闲聊,时不时的还相互吹点牛逼。所以,林冲知道高俅有把宝刀。当林冲在大街上遇到一把宝刀时,便立即想起高太尉不轻易示人的那把神秘的宝刀。林冲便不惜代价的买了那把刀,想着跟高太尉比试一番。如果跟高俅的关系不好,高俅只在林冲面前装逼,林冲怎么会知道高太尉有把好刀,又怎么敢想跟比自己级别高得多的顶头上司比刀?这个关系真的很不一般了。
林冲在禁军中不过是个枪棒教头,上面至少还有教头(王进)、都教头(王升),能够得到最高长官的关照,说明高俅还是有礼贤下士的风度的。也从旁佐证了高俅并不是得势便是中山狼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林冲屡次受到欺辱都自己忍了。下级军官干到领导如此关照的地步,实在是不太容易。林冲也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基本上是凭本事得到高俅的器重的。所以,这样的领导也有可敬之处。
但是,施耐庵摆明了要写高俅的坏,以他来代表朝廷的黑暗和腐败。这是因为,《水浒传》是抨击党争的,新旧两党之争导致朝政昏暗。并且,施耐庵的屁股是坐在旧党板凳上的,高俅当年是新党的一员,自然要受到黑墨泼身了。别说高俅,就是范仲淹也难以幸免,“楔子”中,死了六年的范文正公被穿越到了嘉佑三年,他所主导的“庆历新政”来暗喻王安石“熙宁新政”的失败。
所以,书中讲,高俅一得势就报复教头王进。原因是高俅在当泼皮破落户时,曾经被王进的父亲,八十万禁军都军教头王升一棒打翻,将息了三四个月。所以,高俅要在王进身上报这一棒之仇,寻机把王进逼走了。
这一段也是照应后来的林冲被逼上梁山,尽管缘由各自不同,但总是高俅的坏导致了两名教头的出走。古人云,宁愿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高俅尽管做了偌大的官,但还是泼皮破落户的做派,眦睚必报,陷害忠良。
面对历史上的高俅,还真的值得一交。但是,面对《水浒传》中的高俅,那就另当别论了。
首先,要与这样的老板保持距离,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别惦记着得到特殊关照,也别惦记着跟老板吹牛聊天,比试宝贝。
第二,不要巴结老板,即便不是高俅这类的老板,也不要搞阿谀奉承那一套。尽量做好自己,别去招惹老板。
第三,别太得意忘形。林冲得“大请大受”,跟上司走得近,必然招致同僚嫉妒。从林冲后来的表现来看,似乎也有巴结老板,不与下属过份交往的个性。梁山上,林冲的朋友不多,即便是生死兄弟鲁智深,也很少与林冲往来。陆虞候陷害林冲,完全处于嫉妒,想踩着林冲的后背往上爬。
第四,我不招惹老板,老板一定要找茬时,就不能太老实了。一次说理,二次表明自己的态度,三次就炒了老板的鱿鱼。《水浒传》中,王进二话没说跑路,高俅只能恨得牙痒痒。虽然书中没了王进的下落,估计在老种经略相公那里过得很安逸,边关用人之处,王进武艺高强,说不定还立功了呢。林冲舍不得眼前利益,一味的忍让,最终只落得个上山为盗,饱受王伦奚落的结局。假如林冲也像王进那样,惹不起躲得起,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看书聊天,一切都当不得真。但是,现实生活中,肯定有《水浒传》高俅那样的老板,也有类似林冲这样的下属,各自珍重吧。
阮小五之死?
梁山最后一个因战而死的好汉,在梁山军攻打清溪县时被人所杀。在梁山三面环水的情况下,还好梁山水军特别是阮氏三兄弟够猛、够拼,才屡次化险为夷,甚至后来还活捉了高俅。
在朝廷实现对梁山的招安之后,开始南征北战,阮氏三兄弟也是敢打敢拼,而且屡立战功。
但是从他三兄弟的命运来看,确实截然不同,阮小二最后是在乌龙岭无处可逃,面对方腊大军,果断举刀自杀,充分诠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而阮小五运气稍微好一点,本来以为他是能够活下来的,因为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没想到他却成为梁山最后一个因战而死的好汉,在梁山军攻打清溪县时被人所杀。
北宋的林冲是什么时期死的?
林冲是虚构人物,在小说中是北宋末年人。
林冲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妻子是张氏贞娘,岳父也是禁军教头,操刀鬼曹正是他的徒弟。因其妻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被陷害,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在柴进的推荐下,上了梁山落草。但梁山寨主王伦不能容他,林冲心中郁闷。直至晁盖等人上梁山,在吴用的诱使下,林冲火并王伦,并尊晁盖为寨主。上山后,林冲惯使丈八蛇矛;梁山泊排座次时,为山寨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镇守正西旱寨。林冲为梁山打了许多胜仗,立功很多;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在杭州染了风瘫,留在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载后病故,追封忠武郎。
宋江为什么要放走高俅?
宋江这个人,本身最大的理想就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他渴望实现这个目标,已经达到朝思暮想的程度。怎样实现这个梦想,途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大官,当能见到皇帝的朝廷重臣。但是在那个时代,朝廷奸臣当道,官府贪官污吏横行,像宋江这样底层的地主知识分子是没有晋级渠道的。因此宋江的心是非常焦躁的,所以他才开始结交天下英雄豪杰,以便寻找一个新的途径。当他感觉到他的处境离他理想和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宋江的心更加痛苦万分。每当他在喝醉酒的时候,他便把他的本性暴露无疑。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上边的两首诗就是宋江在酒醉时写的。那有一点他常挂在嘴边的忠君爱国的忠义思想,完全是个人野心的充分体现。
上了梁山以后,宋江要想实现他的目标,道路只有两条。一个是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这个目标要想实现,梁山恐怕要经过多年艰苦厮杀才能成功,希望非常渺茫。另一个是接受诏安,为朝廷卖命,这个目标的实现更有操作性。因此实现诏安,这个愿望就成了宋江首选目标。
高俅是皇帝的亲信近臣,虽然他干了很多坏事,梁山很多将士都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就是因为他能接近皇帝,所以正在苦苦寻找诏安途径的宋江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结交奸臣是宋江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的做人无底线的体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江结交奸臣不成,又去结交妓女。通过结交妓女,宋江终于获得诏安成功。
通过上面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宋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人已经没有底线了。释放高俅,也只是在为了实现诏安所做的努力之一。
水浒传高坎的最后下场?
高俅儿子是病死的。
高衙内,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高俅的螟蛉之子(义子),原为高俅的叔伯弟兄,为了达到自己能享富贵不择手段,不惜给高俅当儿子,足以证明衙内这个人是个无赖。文章里和不畏权贵的鲁智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央视版电视剧中高衙内原是高俅在市井的一个跟班,本名高坎。高俅发达后,他就不择手段来攀附高枝。
高衙内:高俅养子。专一爱调戏淫辱良家妇女,人称“花花太岁”,因东岳庙烧香垂涎林冲妻子,便与陆谦、富安合谋设计诱骗林冲妻,使其险遭不测。后来终于又逼死林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