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起因,长征五号牛在哪里?
近期,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调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除了总结近期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在今年七月份将要重新启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事宜,这可算得上是中国航天的大好消息。
为什么呢?长征五号,作为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早在十三年前的2006年诞生伊始,便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实现中国“大火箭”梦想,弥补中外航天差距的关键所在,因而也被广大航天爱好者昵称为“胖五”。
然而,由于应用了过多从未使用过的全新技术,以及经验不足的原因,长征五号的研制过程并不顺利,原定于2012年的首飞,硬是拖到2016年才进行,但不要以为首飞就完事了,长征五号目前只进行过两次试射,可惜都表现出一定问题。
在2016年发射的第一枚长征五号遥一火箭,升空之后,其二级发动机YF75D竟然因为突发故障而提前关机,这直接致使火箭飞行轨迹发生异常,万幸的是,最终长征五号依靠上面级的补充燃烧得以将载荷顺利入轨。
而第二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试射则发生在2017年,当火箭升空至346秒的时候,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一分机涡轮排气装置突然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最终导致发射任务失利,长征五号发射任务也算是暂时陷入停滞,而这一停,就停到了今天。
有观点认为,长征五号的问题,直接导致中国航天的探索进程推迟了至少两年,这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航天领域而言,很显然是非常令人感到可惜的,接下来,菲菲跟大家讲讲,具体是哪些航天任务被暂时耽搁了。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正是2017年那次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所携带的实践十八号通信卫星,这颗卫星是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组成部分,它被誉为承载着中国人在通信卫星领域30年来从追赶到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首次尝试,不过好消息是,今年七月份的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将搭载着第二颗实践二十号通信卫星继续执行任务。
第二个影响,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推迟,要知道,作为探月三步走“绕落回”最后一步的嫦娥五号,原本是早于探月四期首发任务的嫦娥四号发射的,这一系列推迟,直接影响到的就是中国探月计划的进行。
第三个影响,则是火星探测器一系列任务的顺利进行,由于火星轨道特性,我们必须在2020年就发射,否则就必须再继续推迟两年,本身按照计划的话,其实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但就是一位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的故障,导致我们现在必须得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连续发射装载着实践二十号通信卫星以及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两枚长征火箭,才能轮到萤火二号火星探测器,试想一下,一年半发射三枚重型火箭,其难度不言而喻,而要就推迟,要么就确保万无一失。
第四个影响,说的是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有了长征五号遥二火箭的教训,我们必然是不敢冒险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只有等到可靠性以及运载量更高的长征五号乙火箭才能进行。
还有个影响,其实和空间站是一回事,即被称之为中国版哈勃的巡天望远镜,这是一个从空间站实验舱独立出来的独立模块,由于本身质量非常巨大,因而也正能先等待长征五号乙火箭到位才能够发射,而它恐怕要被推迟到2023年以后了。
有人说,中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全球最高,菲菲觉得,这话没啥毛病,至少第一梯队是进得去的,不过呢,大多数人对于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我国航天失利的情况。
对于长征五号的情况,菲菲觉得咱们还是要稳扎稳打,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航天事业终究是一项高难度,长周期的复杂工作,我们作为旁观者,虽然不乏亲身参与,但也应当以平常心看待我国航天所取得的一切,对于成就,我们自然应当自豪以及鼓掌,而对于失败,我们也不该沮丧乃至责备,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继续稳扎稳打,避免急功近利,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说回正题,如果计划按部就班的顺利进行,我们至少将在今年目睹两次长征五号升空的盛况。
再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观众朋友们觉得,我国航天与美国以及其它地区的航天最大的差距在哪呢?欢迎各位在留言区发表看法,菲菲十分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
举例三件长征途中的事迹?
红军长征主要原因: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先后逃离追踪。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红军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左翼为林彪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2、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3、四渡赤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长征的胜利体现在?
首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让国民党想要消灭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红军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能够让国民党计划破产,绝对是一个奇迹般地胜利。
其次是红军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者,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失去了正确领导,好在长征路上及时更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再次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红军这支队伍,更多的人了解到共产主义,更多的人加入了红军。
红军长征就像是播种机,把共产党的正确的政策主张告诉了更多人,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最后,长征让更多的人的到洗礼,他们坚定了有共产主义道路的决心,更多的人看到人民的力量,明白得到人民的支持的重要,更多的人为自己的选择而无悔,愿意为了共产主义道路而奉献自己。
这就是长征胜利的原因所在。
于都长征纪念馆介绍?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
红军长征原因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
长征前的准备
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反围剿战场或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转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进行动员和军政训练。
开始长征
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7万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和会昌珠兰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架设浮桥、摆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红军渡于都河时,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修建原因
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
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16亩的纪念碑园。
纪念碑
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
纪念碑详情
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秦朝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典故,追忆叶剑英当年长征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同志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和动人情景,抒发了叶帅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什么原因使中华文明千年而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能绵延不断,是由一系列因素影响的。
第一,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
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派之间看似对立,实则彼此取长补短,尤其是儒家思想,从春秋倍受冷遇到战国时地位略有提升,靠得就是海纳百川。到了汉代,看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因为儒家经董仲舒改造后,吸收了道、法、阴阳等各派思想。魏晋以后,儒家再次融合佛教、道教的有益成分,至宋明时期,形成理学,再次体现出它的包容性。正因为这样的特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才能经久不衰,即使暂时遇到挫折,中华文明依然能在坎坷中提升自己,焕发新生。
同样,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中国历史上政权的分分合合,与中华文明自身的凝聚力息息相关;少数民族的汉化与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吸引力与凝聚力的表现。
第二,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保障。
中华文明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反过来,统一与稳定的国家政权又保障了文明的发展与绵延。自汉朝比来,历朝历代都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明为治国思想,政权的变更,本质上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斗,文明并没有被冲击,反而被一脉相承继承了下来。
第三,独特地理环境的保护。
当人类还没有大规模从事海上活动时,陆地上的活动总会受到山川形制的影响。中华文明依靠西部高山大川为屏障,独立地在东亚大陆的沃土上,滋生,发展,壮大,并经东部南部海洋,影响了周围小国,形成特有的中华文明圈。
第四,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保护。
中华文明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和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中华文明的相对保守和连绵不断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明自身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是历史的财富,是民族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