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韦编三绝和囊萤映雪的区别?
囊萤映雪【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出自】: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韦编三绝【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韦编三绝孔子多少岁?
接近七十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关于韦编三绝是这样的。古时候的书是竹子弄成的竹简编制而成的,一根竹简上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部竹卷由几十甚至上百根竹简组成,竹简又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便于收放和悦读。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那我们知道熟牛皮绳肯定是这几个中最结实的
孔子读书很专注,他把《周易》来来回回读了无数遍,和现在读书一样,如果一本书看的太多遍书本肯定会变旧甚至破掉,牛皮绳虽然牢固,但是经过孔子这样日日夜夜的翻阅,还是会断掉。
韦编三绝的来历?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
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
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经》,成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
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
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韦编三绝出自哪一个人?
韦编三绝指孔子的原因
“韦编三绝”是孔子用来形容自己的,说的是孔子读书非常勤奋努力,不舍昼夜,用来将竹简串联成一本书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可见读书之勤。人的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水滴石穿,穿透之处,正是坚持和刻苦的明证。而一个人的恒心,正像是那一滴一滴滴在石头上的水珠。到了最后,我们才能看到,它看似柔和,没有什么重量,但累积起来的时候,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所以韦编三绝是指孔子。
韦编三绝概括?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