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如何划分?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感谢邀请!
昨日夏至,天气开始闷热潮湿。气温稳步上升,三伏天也离我们不远了。那么三伏三伏,到底怎么来的呢?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所以,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从气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春分以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处,此时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温度的升高。 此外,夏至的日照时数最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日照时数越长,地表白天吸收热量的时间就越大于夜晚向大气中散发热量的时间,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开始于夏至后约20天,其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那么三伏天需要注意什么呢?
俗语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表达夏收小麦、粮食充足的喜悦之外,也是在提醒人们夏天饮食要多吃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人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大量的维生素B和钾、钠等元素,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健康。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降温和补水哦。
三九天和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终伏. 自初伏日起,至终伏日止,一般为30天.又按不同的程度分三个阶段.所以称三伏.则伏天为40天.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
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
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
”。
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天气的定义?
三伏天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气之一,用来表示夏季的三个炎热时段。具体来说,三伏天指的是夏至后的第11、12和13个中气,分别称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初伏是夏至后的第11个中气,通常在公历每年的7月初至中旬之间。这一时期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天气变得更加炎热。
中伏:中伏是夏至后的第12个中气,通常在公历每年的7月中旬至下旬之间。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炎热的时期,气温较高,阳光强烈,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末伏:末伏是夏至后的第13个中气,通常在公历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之间。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持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会逐渐下降,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
三伏天期间,整个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高温的影响,气温普遍偏高,许多地方还会出现酷热天气、高湿度和闷热的气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适时补水等。
三伏是哪几个节气?
三伏天包括小暑,大暑和立秋三个节气农历从“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初伏、中伏、末伏称为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
三伏是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共十天。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其中从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