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干爹,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天美资源网

吕布干爹,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感谢邀请,历史问答各抒己见,无甚不妥,但是看了一些答友的回答,总觉得诸君审题不全,有失偏颇。并非是问三国的“真小人”,重点在“伪君子”。

首先此人应给大家“君子”之表,同时又有人怀疑此“君子”有伪,之后观其一生言行,断定为“真小人”。此人,非刘备莫属。

吕布干爹,在三国中谁和他是一种人

刘德曹奸?

在普遍认知中,刘备乃是汉室宗亲,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联孙抗曹,志在匡扶汉室、克复中原,实乃天下一等一的明公贤主。然而在现代,随着网络文学的井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刘备的为人,为曹操“洗白”,给刘备“抹黑”,对此尹禾无甚异议。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是毛主席对魏武帝的推崇,抛开《三国演义》,本人最喜爱的三国人物也一直都是曹操。至于刘备,某一直认为没有绝对单纯的历史人物,靠满嘴大义、哭哭啼啼就能谋得三分天下,实在是小觑了当世英雄。在某看来,刘备乃是三国时期最成熟、最成功的政治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输乃祖刘邦之风范,在公关层面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可惜对手太过强大,否则必能建立一番伟业。

所谓枭雄者,不分忠奸,只论成败。识时务者为俊杰,汉室已经土崩瓦解,想要力挽狂澜无异于痴人说梦,此时只有天下苍生、子孙荣华,不该有誓死愚忠。

君子欤?小人欤?

乱世枭雄无君子。刘备一路走来,靠的是人格魅力、抉择与隐忍,以及强烈的求生欲望,借此躲过第一轮诸侯洗牌,吸引了一众草台班底,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其中,自然有“君子”的部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熟知的仁德。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养狗驯马、音乐华服,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在研习“礼乐”。时人言,刘备家徒四壁,却独重华服礼节,这是天子之术,古代学习这些的一般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大鸿胪的官员,一类就是皇帝,因此稍有见识的人都会被刘备种行为所震撼。

再者刘备沉默寡言,却又善于与人结交,表明他掌握了驭人的技巧。喜怒不形于色,几乎就可以打破其“爱哭”的谣言。刘备自小就偶尔被一些人看好,至少可以说明他的两个特征:一是低调,实力上是,家境上也是,所以他不是年少成名;二是有志,金子总会发光,有些识货的人总能看出刘备的与众不同,其志不在织布贩履,也不在求学谋官,而是大的难以让人想象。

才学高吗?品德美吗?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算不得传统意义的君子。他只是用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人,徐州也好、荆州也罢、益州更甚,刘备一直在致力于维护人际关系,拉拢人心,并借此一步步走向成功。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刘备一生,也做过许多狠戾之事。“抛妻弃子”不在话下,叛主跳槽更是常事,他不像二袁那么骄傲,也不像吕布那样不自量力,乱世纷争,活着才是硬道理,如果顺便能够拉上虎皮扯起大旗,那便是赚了,哄骗来的家业,守不住就丢了,也不可惜。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如是说来,似乎与诸君了解的不同,与“携民渡江”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况且按照演义中的刻画,刘备不该是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吗?其实则不然我们且说几例:《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刘备人心所向的,莫过于三让徐州和让荆州、益州,然而这三件事都有隐情,事实与演义皆不符。

让徐州:

救援徐州之时,是陶谦求救于田楷,田楷带刘备同往徐州,陶谦确实对刘备高看一眼,将四千丹杨兵交付刘备,于是刘备就弃田投陶,直接易主。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也是在是无奈之举,一来手下人难以控制,二来外来兵难以抵御,实在是不折不扣的乱摊子,因此刘备心里想要徐州,但又着实不敢接手。果然,随后便引来诸侯的讨伐。

后事在此不多说,单说入徐州的过程,刘备先是作了顺风车,又暗中结交了陶谦,后续又拉拢陈登等徐州土著,一步步将徐州揽到怀里,待守不住时,又毅然抛弃,思路清晰、处理果决,不拖泥带水。

让荆州:

《三国演义》中似乎刘表巴不得要留下刘备,其实则不然。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

刘备去了荆州,不干别的,又搞起了小动作,结交英雄豪杰。好在刘表没有陶谦那么无助,手下兵精将广,还有俩大儿子,怎么也不能让刘备占了荆州,于是对他防范有加。后来刘表去世,刘备趁刘表的两个儿子反目,辅佐刘琦,在刘琦病死后被表荆州牧。

虽然荆州牧不过是个名分,荆州实际上并不属于刘备,但这已经暴露了他的战略意图,也为后续夺益州奠定了基础。

让益州:

益州之事,乃是刘备经历前几次失败和取舍之后,确立的势在必得之地。手段十分相似,先是投奔,然后结交当地豪杰,然后抢班夺权。前两次之所以没坐稳,一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占了也守不住,二是时机不对,曹操如日中天,势如破竹,大有荡平北方一吞天下之势,可谓锐不可当。但是益州不同,天下可争之地唯有荆益和汉中,再不有所作为,只能一生甘于人下,于是在经过一些列谋划之后,刘备退无可退,悍然出手,剑指刘璋。

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三国志》

此战并非义举,于是也必须用极端手段,这就是刘备。

算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不算,只能说他是以为成熟的政治家。

与陈友谅的相似之处

刘备与陈友谅的相似之处其实很多,其一,二人少年时都十分清贫,可谓是白手起家的典型;其二,其二,两人都在湖北发迹;其三,两人都败于火攻;其四,两人都建号大汉;其五,两人都有一班拜把子的兄弟;其六,两人都败于吴国。

这些只是事件上的相似,其实深挖人物内心,他们也有共通之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这一定律在乱世之中更加适用。春秋战国纷争百载,可有哪个国家纯粹以道德称霸?道德不过是一项手段。三国乱世更是如此,冲动的人活不到最后,好人活不过两集,没有远虑的人也不会有善终。唯有曹操这样“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才能纵横一隅;唯有刘备这样隐而后发,闷声发财,才能坚持到最后;唯有孙氏,几代经营,偏安江南,才能立而不败。

至于所谓的仁义,在治世安抚人心有大用处,在乱世要保人命还是有些困难。

因此,三国最像陈友谅的,莫过于刘备。并非贬低,实在是乱世所迫,时事所造罢了。

真的是文武双全天才吗?

史书上面对吕布的评价毫无疑问是“有勇无谋”。

荀攸:“吕布勇而无谋”(《三国志荀攸传》)。

皇甫郦:“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献帝起居注》)。

程昱:“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

皇甫郦、荀攸、程昱等人都这么说过,当然,说这些话的人以曹操的谋臣居多,不排除有帮曹操顾面子的考量。可是,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史学家讲到“谋”这个字,多半指的是行军作战,理民治国的智慧,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智商”相差甚远。更白话的讲,一个人他可能智商非常高,可是偏偏就不擅长做某些事情。举个例子来说,你如果要一个发明家去当公务员或者是去当大学教授,他就会“笨”给你看。 吕布图片

吕布是武将占文官缺

吕布带兵打仗确实不算强,但是我们从既有的史料去推测,吕布他有没有可能其实非常聪明,甚至像漫画“火凤燎原”形容的那样,是个天才呢?现在很多文章翻案吕布智商都会讲到他曾经在丁原帐下担任“主簿”这件事。“主薄”这个官职确实是个文官,不过大家如果当过兵,一定有听过“占缺”这个名词。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如果军队当中需要有人当排长,可是照规定,当排长需要有考试成绩,或者是学历的资格。由于符合要求的人太少,所以暂时先找一个资格不符的资深班长来去代理排长的职务。这种状况不管是在公务机关或者是私人企业都非常常见,在乱世之中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吕布当文官这件事情,我会把它理解成他是丁原身边的重要的人,所以给了他一个重要的职位。虽然当时丁原只是个小小刺史,可是也是有兵要养的,没办法,就把手上能封的官都给出去。

张辽也是差不多在这个时期,被拉拢进来,当一个从事,而且还带兵入京城。

《三国志·张辽传》:“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所以你说吕布当文官“主薄”有没有兵权?我相信是有的,实际做的事情比你的头衔是什么更重要。最好的证明就是吕布后来带枪投靠董卓,如果他真的“只是一个文官”,哪来的亲信部队可以让他带着走呢?

政治斗争的才华

讲到这里好像吕布他真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将吗?其实事情也没有那么单纯,让我们讲一个故事:话说,当讨董卓联合军先锋孙坚进攻的时候,董卓派出胡轸当主管,吕布当副手去对抗。这个胡轸带兵不会带心,出征之前他就对手下放话:大部队行动拖拖拉拉,你各位再散漫没关系,看我会不会杀几个小主管来祭旗。吕布听了,当然很紧张,我才不要当杀鸡儆猴的那只鸡呢。于是吕布就煽动部下,让部队大半夜出来做夜间操练,一会儿前进冲锋,一会儿后退找掩蔽,累得半死。等到胡轸下令要正式进攻的时候,军队果然就无功而返。从这一段故事你就会发现吕布展现出他“内斗内行”的特色。 这个胡轸是凉州派的,而我们奉先哥这是并州人,后来董卓垮台之后,凉州派的将领就视吕布如眼中钉,肉中刺,李傕、郭汜等人就把吕布赶出长安,这也佐证我们提到的吕布领兵作战的能力只是普普通通而已。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是吕布他呛声郭汜:敢不敢一对一的决斗!单挑!最后成功取胜的纪录。

敏锐的政治嗅觉

吕布逃出长安之后,本来先去投靠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他先找袁术,理由大概就是我杀了董卓之后,等于是帮你们袁家的大家长袁隗报了一箭之仇。然而袁术很可能顾虑吕布他是一个“背骨仔”,收了他就有辱世家大族的名声,所以就把他赶走了。不过别怕,袁家当时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正在河北冀州迅速崛起的袁绍。虽然同是袁家人,可是袁绍他是庶出,换句话讲“根不正苗不红”,他靠着自己争气,颇有“爱才”的名声,而且有争天下的野心。袁术不要的人,他可以,所以袁绍收留了吕布。

很多人看到《三国志·魏书》里面,荀彧、郭嘉他们批评袁绍没走决断力,这个话只能算对了一半。另外有一半不能公开讲出来的是,当时袁绍帐下已经有像是田丰、审配、郭图、沮授这班谋臣,要出头是相对困难的。可是吕布和郭嘉、荀彧不同,他非常有利用价值,当时袁绍想要做什么事呢?他想要吞掉辽西的公孙瓒,因此需要一些能冲能打的武将,而吕布确实也发挥了作用,他奉命去扫荡的黑山贼就是站在公孙瓒这一边的。不过最后袁绍怎么就跟吕布反目了呢?不只抹黑他败坏军纪,还想找刺客来暗杀他,这时候公孙瓒还没有打完呢。这一段“袁绍杀吕布”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错乱的,甚至不排除是袁绍刻意的抹黑栽赃。这里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猜想袁绍抹黑吕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想要打压吕布,而是想要欺骗曹操。

当吕布打退黑山军的时候,曹操正在东征陶谦。当时各阵营错综复杂,各怀鬼胎,几个主要势力有像是亲袁绍军的有吕布、张杨和张邈。亲公孙瓒的则有像是黑山军、陶谦等人。而曹操正要崛起,他算是个摇摆人,还在寻找适合的结盟对象。袁绍真的想要置吕布于死地,吕布还往张杨那里跑,那他不是一个大天才,就是个大白痴。因此前面提到的一种可能性,史书上面没有直接记载,纯属个人猜测,那就是袁绍和吕布在演戏。他们假装闹分手,实际上在为吕布前进兗州铺路。

袁绍他大概没有料到曹操这么快就平定了整个兗州,自己却一丁点都没有分到。这个时候他可能也发现了曹操有争天下的野心,所以吕布就成为一枚超好用的棋子,而迎接吕布成为兗州牧的人,正是曹操的好朋友张邈。吕布凭什么得到曹操好朋友的信任?而这个张邈身为曹操的好朋友,为什么要投靠这个反复无常的吕小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张邈因为怕跟袁绍要好的曹操,总有一天会杀了自己,不如就跟同样被袁绍追杀的吕布联手合作。这个说法貌似很合理,不过整理一下当时张邈四周的大型势力,你会发现北边有黑山贼,西边有挟持天子的李傕,南边则是袁术,这三个势力当时都是跟袁绍敌对的,张邈不选他们,最后他选了最让人怨的吕布,而且最诡异的一点来了,张邈他怕被袁绍、曹操追杀,所以找来吕布,并且把袞州的统治权跟兵权交在他的手上。在那个乱世不是自家人,你敢把命根子交在他手上?即使懦弱如刘璋,都不曾做过这种事情。

综合以上故事,我们发现一个阴谋论的真相,那就是吕布、袁绍和张邈根本就是一伙的,他们联手演了一出戏:袁绍为了要除去曹操,假装通缉吕布,让他去投靠好朋友张杨,再通过张邈把吕布放进袞州,给曹操后门来一个“夺命毒龙钻”。要知道发生这些事情的同时,袁绍和曹操表面上都还是朋友,而后来吕布他不敌曹操大军回防,粮食吃光撤退的时候,袁绍还派人跟曹操说:先别打了,你要不要回鄄城休养生息呀。如果小心眼的袁绍,那么恨吕布,这个时候应该是和曹操联手,把吕布往死里打,直接瓜分掉徐州,会更为合理。因此他这种反常的行为,不只你怀疑,程昱更是直接用重话阻止曹操继续当袁绍的小弟。

我们会发现吕布背叛董卓,逃离长安之后的行动,其实是跟着东汉末年的时代风潮在走,他身为一个出身基层的官员,可以说是竭尽所能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才投靠了袁绍,而这种解释刚好可以说得通,为什么吕布在徐州的时候,对刘备反复无常,因为他们两个人那个时候正好都面对了要自身创业或者是找一个老板效命当员工的人生选择题。两人在那个时间点的阵营都是相对摇摆不定的,如此看来吕布的智谋是不是顶尖?如果以史学家的定义,吕布他带兵打仗、行军布阵、安抚民心都不强,但是他有很好的政治敏锐嗅觉,他看出袁绍、曹操、刘备等势力之间的矛盾,进而从中硬挤出一块空间来安身立命,尽管最后是失败了,但仍然值得为他记上一笔。吕布到底是不是一个聪明人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他要是活在现代社会,可能会是一头非常勇猛的政治动物。

历史上都有哪些虎父犬子?

谢谢“余雯雯931”友的邀请

“”虎父有犬子“”

历史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太多的例子了!

我捋一下!

1、战国名将赵奢和他的犬子赵括!

秦军重兵进攻赵国,赵奢受命率军出征,在阏与打破秦军,给赵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安定!曹操曾说过:“赵奢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赵奢不但是名将还是个心明眼亮的父亲!他的儿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是赵括仅记书本,并无实践。

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而他的忧虑,最终得到应验。赵奢死后,赵括为将,果然在长平之战大败于秦军,为秦军所杀,赵军全军复没被坑杀四十余万。直接导致赵国挂掉!

2、秦始皇和犬子胡亥!

嬴政的一生不必多说!

可是嬴政的小儿子胡亥却是个懦弱无能的犬子,害死哥哥扶苏倒是有板有眼,杀害兄弟大臣战将也是积极肯干,但是好色和混用是他的本性,也许这一点是继承了他爷爷的血统,“返祖”了!最后叫自己的老师赵高给勒死了!

3、汉高祖刘邦和犬子刘盈!

刘邦斩蛇起义,重用良臣,先灭大秦再灭项羽!建立大汉帝国!

可是他的儿子刘盈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后期处处受母亲吕后牵制,以至最后得了抑郁症,早早的就死了!他妈妈吕雉党政,造成了汉朝“外亲揽权”的传统,这个传统延续了很久!

4、蜀皇帝刘备和犬子刘禅!

刘备号称是中山靖王的第18代玄孙(中山靖王据说有100多儿子)的草根,靠着顽强不息的、能屈能伸的意志,卧薪尝胆、寄人篱下的遭遇,还有会哭的绝活逢场作戏弄了个蜀国,多不容易啊!可惜叫那个“乐不思蜀”的犬子给把江山败没了!

“扶不起的阿斗”足以证明刘禅犬子之名名垂千古!

5、隋文帝杨坚和犬子杨广!

杨坚建立隋朝后,正式的规划了封建王朝的运行模式,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简化政权的逐级管理!实行“科举制度”!废除酷刑!

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子却养了个荒淫无度的著名犬子杨广!

杨广刚当皇帝时还算行,南北统一、开凿运河、健全科举就算功劳!但是后来过度的劳役使得国家受到严重损伤,民变四起!

杨广的荒淫更是广为民知!那些“欺娘戏妹”、“调戏庶母”、“御女车”“童女拉纤”“生我者我生着不可,余皆无不可”等等,其实是后人的杜撰!尤其是小说《隋唐演义》,那是新一代统治者污蔑前一代闹得!

杨广晚年确实是每日酒色取乐,但不至于像传说的那样严重!

李世民:“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总之一个就两代的朝代,值得诟病!

6、唐太宗李世民和犬子李治!

李世民伟大的帝王不必多说!“贞观之治”早就的世界第一帝国!

他的犬子李治就是个无能之人,近女色,立武媚娘为后,疏于朝政,光顾玩了。还得了白内障!不能管理国家,但是他有病不要紧却居然废了长孙无忌这些重臣!给了老婆一个江山!唯一一个女皇帝,是她老婆,足见其无能!

7、爱国诗人龚自珍和他的犬子叛国贼龚半伦!

龚自珍是清朝有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他曾著文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可是,儿子龚半伦偏偏当了英国殖民主义头子巴夏礼的谋士。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龚半伦戴洋人帽,穿白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他向巴夏礼建言:“清之精华在圆明园。”于是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

8、东北王张作霖和犬子张学良!

这个不想多说!

9、中山先生和犬子孙科!

中山先生培养了蒋介石,蒋介石把孙科当棋子用了一辈子!

最后引用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吕布的两个干爹?

丁原和董卓,吕布拥有两个干爹,第一个干爹是丁原,是一个郡首,后来被吕布所杀,第二个干爹是董卓,最后也是死在吕布手里。

双奴是什么意思?

双姓家奴,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三姓家奴吕布。吕布先是拜丁原作干爹,按理来说吕布应改姓丁,之后背弃丁原跟随董卓,又改姓董。于是“三姓家奴”一词就成了挖苦吕布反复无常的意思。

吕布早先跟随丁原时,主子待他不薄,视作亲子。但吕布唯利是图,薄情负恩。董卓仅用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起了反叛的心思,最后杀了丁原,拿着首级屈服于董卓座下,拜为干爹。有了天下第一豪杰的投靠,奸贼董卓如虎添翼,越来越目中无人。

于是为了诛灭董卓,司徒王允利用这对父子的弱点设下一连环计,让父子二人陷入抢夺美人的骗局。经过“风仪亭”事件,父子两人矛盾进一步加深。董卓首先翻脸,向吕布掷戟。但吕布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了貂蝉更是一步不让,不惜与董卓反目,最后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就是“三姓家奴”的由来。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歌颂仁义的小说,刘、关、被作者视为忠义善的化身。而吕布,确是薄情寡义、没头脑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被作者无情抨击,在书中屡次被作者骂为“三姓家奴”。在那个崇尚忠孝善良、的封建社会,背叛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事。于是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大喝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对吕布的品格进行极致侮辱。

于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依然怨恨那些有钱就是爹,有奶就是娘的人,所以呵斥为“三姓家奴”真是无比贴切。另外对那些毫无节操、极易受利益诱惑的人、咱们也描述其为“三姓家奴”,双姓家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