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明,那么鬼字是怎么发明的

天美资源网

有趣的发明,那么鬼字是怎么发明的?

题主好,我是小侠,很佩服您能提出这么有趣的问题,也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一、“鬼”的字义

《说文解字》解释“鬼”字为:“人所归为鬼”,意思是人死去后的灵魂就是鬼。

有趣的发明,那么鬼字是怎么发明的

“鬼”这个字下半部分是“人”,而上半部分是人形,而下半部分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组合起来象征着一个非人非鬼的存在。

从这个字的起源可以看到,“鬼”和人有莫大的关系,是人死去后的形态。试想如果我们去画鬼的样子,是不是也和人一样有胳膊有腿,不过有时多个胳膊少个脑袋罢了,终究还是人的样子。

二、人最开始对鬼的态度:是崇敬而非畏惧

在先秦两汉魏晋之际,鬼并不让人害怕,而是受人崇敬的。在那时,鬼和神一样是受人尊敬的对象。

屈原《九歌》中有一篇是《山鬼》,其中写到: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

这里所谓的山鬼就是山神。

屈原的诗作体现了当时楚文化中将鬼视作神的观点,而在中原文化中,鬼就是死去的祖先,同样是受人尊敬的对象。

东晋时期,干宝写了一本书,叫《搜神记》。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他要通过写这本书告诉大家鬼神之事并非瞎编的,而是真正存在的,大家一定要相信呀!

不过,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崇敬鬼神的故事,也有与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一个非常有趣,叫做《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言:“鬼也。”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迟,可共递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南阳人宋定伯走夜路遇到了鬼,但是骗鬼说自己也是鬼。于是一人一鬼相约去宛市。

走在路上的时候,鬼说这样走着太慢了,不如我们互相背着对方走吧。于是鬼先背着宋定伯往前走,但是它发现定伯特别重,质问他说“你这么重,不是鬼吧?”宋定伯这时并未慌张,而是对鬼说,“我是一个新鬼所以比较重。”鬼于是信了他的话,哼哧哼哧往前走。而鬼自己特别轻,轮到宋定伯背着鬼时,他就走得非常轻松了。

接着,宋定伯又开始套路鬼了。他说“我是一个新鬼,还不知道作为一个鬼有什么忌讳,可否告知?”鬼说它们唯独不能接触人的唾沫。定伯默默记在心里,继续往前走。

等渡河的时候,宋定伯发出的声音再次引起了鬼的怀疑,不过宋定伯仍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是新鬼,让它不要太诧异。

等到了宛市,宋定伯就把鬼绑了起来。鬼吓了一跳,匆忙之下变成了一只羊。这时,宋定伯趁机对它吐了口唾沫,彻底让鬼逃不掉了。后来,这只鬼变成的羊被宋定伯卖了一千五百文钱。

在这个故事里,人并不害怕鬼,相反,还靠着聪明才智用鬼赚了一笔钱。

那么,人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怕鬼的呢?

三、人对鬼的畏惧来自于佛教地狱观念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起来。与之一同盛行的是其地狱思想。

在佛教中,一切存在都要经历六道轮回,而其中,十八层地狱就是最让人恐惧的部分。

在地狱中,人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惩罚,让鬼折磨地痛不欲生。通过渲染地狱的恐怖,佛教旨在教化人们珍惜现世生活,多行好事。

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人慢慢开始怕鬼了。

对鬼的畏惧也经中国本土的道教的理念而不断加深,到宋元明清时,人们害怕鬼的情绪就成了主流。

结语

“鬼”最开始并不是为什么吓唬人才创作出来的,而是表示人死去后的灵魂。在那时,人对鬼更多是“敬”而不是“畏”。但唐代以后,因为佛道思想的影响,人们逐渐开始害怕鬼了,这种观点在民间有甚。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我是小侠,日常分享有趣的文史知识。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欢迎关注@小侠记 ~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四大发明耳熟能详,在这里就不多说,我就说说其他的发明。

1、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2、郭守敬——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郭守敬--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3、莘七娘——孔明灯。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4、马钧——龙骨水车(又叫翻车)。马钧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5、裴秀—— 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6、杜诗——水力鼓风机。 杜诗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7、浦元——淬火技术。浦元在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8、墨子——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墨子在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9、黄道婆——改进织布机。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

人为了抑制兽性?

谢谢,

还有什么方式提升自己?

提升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看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当然道理藏在自然万物之中,只要你愿意发现,万事万物都是你的老师,以下列举几个非常有效的自我提升方式。

1:电影

书籍是通过文字把一个人的智慧呈现给读者看,而电影则是把一个人的见识思考通过视频呈现给大家,和文字阅读相比,电影更直观更丰富。 多看经典影片,可以丰富自己的思考,让一个人的情感更加立体细腻,对事物的思考与判断也更加多元,个人认为喜欢电影的人等于让自己的人生延长了一倍,而且是不同人生版本的一倍。 通过电影可以直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品位,思考深度与生活广度,我始终坚持相信热爱电影的人要比其他人更丰富更幸福。

2:老人

老人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特殊群体,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对这一群体报以不屑的态度,然而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如果你愿意停下来耐心的和他们聊聊,你会明白很多道理,相信我,即使再粗鄙不堪的老人,你也可以从他那里学到重人生的一课。

3:纪录片

之所以没有把纪录片列入到电影分类里,是因为我认为纪录片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表达形式,他以真实为依据,表达出某种深层次思考,它的表达更广泛亦或或更小众。 它不漠视任何群体,以一种记录的形式,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无论是人物传记式的纪录片还是自然纪录片,都会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个人思考能力与观世能力。 自然纪录片令人敬畏生命与自然,而人物纪录片则会拓展世界的观察,从而让一个人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认识这个世界提升自己。

4:旅游

毫无疑问,旅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格局,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话诚不欺我。 旅游的最大意义就是发现原来生活的天地可以变得更大,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如此多元。如果带着一颗发现的心去旅游,一个人的视野会更加广阔,情感变得更加丰沛。

5:万事万物

一直很喜欢冯唐这个作家,他能以万事万物为师,通过器物之爱不断净化提升自己,说起来有点玄,其实任何事物都可以度人,提升一个人的品质。 你走过的路,听过的音乐,见过的人,聊过的天,都会成为你生命里的一部分。功不唐捐,万事万物都能提升个人,用泰戈尔的话说,抬脚落脚都是走路。

不然别人怎么发明这个词的?

题主这个逻辑很有问题,没有渡劫这东西,就不能有这个词了吗?

同理,我们的世界一样没有神鬼,但是却有这两个词,没有轮回,一样有这个词,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太多太多东西,但不影响我们将其创作出来,并展开想象。

说直白一点,其实这些实际上不存在,却又被想象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本身欲望的衍生品。

我们恐惧,就创造了鬼,创造了地狱,我们想保持希望,就创造了神,创造了天堂,以及轮回。。。

而渡劫,同样也是我们自身欲望的一个衍生品。

如果非要考证的话,渡劫可以说其实只是小说家之言,他们根据道教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衍生出的一种东西。

道教有“劫”之一说——“天劫”、“劫数”等等,我们在许多的修真仙侠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他们渡劫的方式,多是“天雷滚滚”的那种。

但天雷肯定不是所有的渡劫方式,比如《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就说过,在他修金身的时候,被孔雀给一口吞了。

说起如来佛祖,就不得不提佛教了。

如果说“渡劫”的说法与道教还沾点边边儿的话,那与佛教是边边儿都沾不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家佛教没这词儿,只是此词非彼词,这俩词儿的概念区别大了去了。

在道教中,“劫”是灾难、困难的意思,而在佛教中,“劫”其实是一个时间单位。

小劫以人岁计量,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百年减一岁,至十岁时再反过来,每百年增一岁,分别是“减劫”及“增劫”。

这一增一减一个周期,即为小劫。

中劫有“成、住、坏、空”四大阶段,每个阶段都独立为一个中劫,同时每一阶段又包含二十个小劫,而其中只有“住劫”才是供人类生存的阶段。

“成、住、坏、空”四中劫一个循环完成后,其实也就是地球的一生一灭了,此为一个“大劫”。

以上就是佛家中的“劫”。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头看《西游记》,你是不是觉得里面有些东西有点扯?

不是说那些神魔鬼怪的故事,而是你会有种它硬生生将佛道给揉到了一起的感觉。

唐僧历九九八十一难可谓渡劫,但是渡完劫后取的却是“真经”。

三界之主玉帝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最终却愣是让一个五百年历一劫的猴子给吓得钻桌子。

以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