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福晋,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曾经献上玉玺

天美资源网

多尔衮的福晋,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曾经献上玉玺?

多尔衮的传国玉玺还得从他父亲努尔哈赤说起。

万历末期对辽东的管辖趋于松懈,努尔哈赤觉得正是个创业的好机会,于是扔下挖人参的铲子、采蘑菇的筐子、装松籽儿的袋子,然后操起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铠甲就干了起来。努尔哈赤干得顺风顺水,没出几年就统一了当时女真的海西、野人、叶赫、乌拉等部。(努尔哈赤剧照)

多尔衮的福晋,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曾经献上玉玺

小有成绩之后,努尔哈赤更有了底气,认为天命所归,于是毫不客气地建立了后金政权。此时,明朝才发现,努尔哈赤原来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于是准备一棒子把他打回原型。显然,明朝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因为自从与努尔哈赤交上手,一次也没胜过。特别是在萨尔浒之战结束后,明朝被虐的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此时满朝文武“谈金色变”,都想尽快逃离北京,因数山海关防线基本崩溃,如果后金大军进攻北京,朝发就能夕至。

正当明朝廷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主动请缨大战努尔哈赤,此人就是最终被崇祯皇帝刮了三千多刀的袁崇焕。无论是口气、勇气、胆识袁崇焕绝对是大明王朝第一人,他的出现如果给萎靡不振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他本人也如打了鸡血一样奔波在抗击后金的宁远前线。最终,袁崇焕虽然没有实现他五年收复辽东的梦想,但是却把努尔哈赤累死在宁远防线,就连努尔哈赤最能打的八儿子皇太极也是疲于奔命,无计可施。(皇太极剧照)

既然突破不了宁远防线,皇太极也不再与袁崇焕死磕,无奈之下改变了策略。皇太极先是血洗了明朝防备薄弱的觉华岛,然后派出代善、褚英、莽古尔泰、多尔衮等一些弟兄们绕过山海关防线,越过喜峰口长城,或者借道蒙古对明朝四处劫掠。这时的多尔衮年富力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因此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一次,多尔衮扫荡察哈尔一带,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一群羊。多尔衮一声令下,士兵们一拥而上准备来个顺手牵羊,这下急坏了放羊的羊倌。但是羊倌又拦不住这些如狼似虎的士兵,于是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多尔衮看着可怜兮兮的羊倌有些心软了,于是冲着士兵们一挥手说:“算了,我们走吧!”于是一行人继续赶路。(多尔衮剧照)

不过,多尔衮还没走多远,刚才那位羊倌气喘吁吁的追了上来。羊倌对着多尔衮深施一礼说:“大王且慢,小民有话要说!”

多尔衮一脸茫然,问道:“什么事情,有话快说,不要耽误本王赶路!”

羊倌很恭敬的说:“是!是!小民觉得大王算是个讲究人,因此有一个秘密讲与大王听!”

多尔衮问:“什么秘密?”

羊倌说:“翻过前面的那座山有一条山涧,里面的草非常茂盛,但是小民发现牲畜从来不进入山涧,也不吃过那里的草,小民觉得特别蹊跷。难不成那山涧之中埋有什么宝贝?”

多尔衮哈哈大笑:“你这个老头儿有点意思!行了,本王知道了,一会儿就去探个究竟。”

多尔衮快马加鞭,不一会儿就到了羊倌指定的地方。多尔衮下马定睛观瞧,果然发现眼前这条山涧有点不同寻常,还隐隐约约之间露着一股仙气。这下多尔衮更来了兴致,马上下令士兵进入山涧仔细的寻找,不一会儿就有人拾得一方绶印。多尔衮接过绶印欣喜若狂,原来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多尔衮虽不知道此印为何物,但是他肯定这是一件宝物。因此,回去后马上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对此物也不甚明白,于是马上命人把学识渊博的范文程(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请来。范文程接过绶印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忽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恭喜大汗,此乃传国玉玺是也!如今大汗得此宝物看来是天命所归,微臣恳请大汗荣登九五,即皇帝位,以造福天下苍生!”

皇太极听了心花怒放,看来不当皇帝还对不起秦始皇了。不过皇太极并没马上答应,而是照例表演了一场“三请三辞”的戏,之后才继皇帝位。后来,这块所谓的“传国玉玺”就随满清入关了。

那么,多尔衮得到的传国玉玺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真的了,秦始皇让丞相李斯刻的那块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给传丢了。虽然后来一直有玉玺忽隐忽现的消息,但没有一块是真的,而多尔衮这块玉玺至于怎么来的还是个未知数,也许根本没有那么神奇的来历,也不是蒙古的林丹汗所献,而是皇太极为了“名正言顺”的继皇帝位,于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所以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那块玉玺就被扔一边了,最后连弄那里都不知道了。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清代六大亲王是哪几位?

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铁帽子王有12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一、六大亲王

1、礼亲王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

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2、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3、安亲王岳乐

爱新觉罗·岳乐(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将领,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功勋卓著的名将,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封镇国公。顺治六年(1649年),封贝勒。顺治八年(1651年),袭爵,改号安郡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进爵亲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岳乐去世,年六十五岁,谥号和。死后因贝勒诺尼攻讦被夺谥降爵。

4、康亲王杰书

爱新觉罗·杰书(1645年—1697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重要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礼烈亲王代善之孙、惠顺亲王祜塞第三子,清代六大亲王之一。

顺治六年(1649年),袭封多罗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封号为康。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伯父巽亲王满达海前罪,剥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

礼亲王世袭铁帽子亲王爵位,由满达海之子常阿岱转由杰书承袭,改封康亲王。

三藩之乱起,拜正白旗都统,授征南大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军前往浙江,围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捣福州。

耿精忠大势已去,亲自前往投诚,平定耿精忠叛乱。同时,台湾郑经令部将许耀率军万兵攻打福州,为杰书所败。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台湾郑经溃败后,清军收复沿海厦门、金门、铜山等地。郑经兵败,率领残部逃回台澎地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书逝世,谥号为良。

5、怡亲王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6、恭亲王奕欣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

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其孙溥伟袭封恭亲王爵位。

二、铁帽子王

1、礼亲王代善(六大亲王已介绍)

2、郑亲王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

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

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顺治十二年,薨,谥号为献,入享太庙。

3、睿亲王多尔衮(六大亲王已介绍)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

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5、肃亲王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谥为肃武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6、庄亲王硕塞

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随后跟随多铎率军南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

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崧,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

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与多罗谦郡王瓦克达同为议政王。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

7、克勤郡王岳托

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早年投身戎马,跟随努尔哈赤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先后封为台吉、贝勒,后因军功被封为和硕成亲王,主管兵部。

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大局为重,力劝父代善拥立皇太极。后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极不满,动辄获咎,屡遭贬至贝勒。

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为岳托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

顺治八年(1651年),奉命掌管刑部事务。九年,卒,时年三十四岁。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

9、怡亲王胤祥(六大亲王已介绍)

10、恭亲王奕欣(六大亲王已介绍)

11、醇亲王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

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

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历1891年1月1日),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12、庆亲王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

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

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

大玉儿是谁扮演的?

袁姗姗(Mabel Yuan),

1987年2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5级表演系本科班。

2010年参演年代剧《大屋下的丫鬟》步入演艺圈[1]。2011年凭借古装剧《秦香莲》获得南方盛典年度影视金南方最佳新人奖[2]。2012年主演古装爱情剧《宫锁珠帘》获得第二届乐视影视盛典最具突破艺人[3]。2013年主演装武侠剧《笑傲江湖》[4]。2014年主演古装宫廷剧《宫锁连城》[5];同年,她首次参与拍摄的公益影片《有一天》上映[6]。2015年凭借搞笑喜剧电影《煎饼侠》获得微博之夜最强电影新力量女演员[7][8];同年,加盟原创校园纪实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大学季》。

努尔哈赤的嫔妃列表东哥?

1、佟佳·哈哈纳扎青

清太祖元妃(1560年-1592年),佟佳氏 , 名哈哈纳扎青,冒姓佟 (明代佟姓汉人乃辽东望族,不少佟佳氏女真人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其汉名不详,野史中有为佟春玉、佟春秀、佟詹泰等伪名。

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福晋(元配)。清太宗皇太极为抬高生母地位,未追尊嫡母皇后封号,史称太祖元妃。

努尔哈赤是佟氏的赘婿,努尔哈赤本人也并不讳言,当时明朝政府亦称“佟努尔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爱新觉罗。但皇族后代后来受汉俗影响,认为开国皇帝曾经入赘是件不光彩的事,转而加以避讳。

2、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公元?~1620年),女真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继福晋,后世称太祖继妃(第二任大福晋)。富察·衮代于后金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之前,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大妃。

富察氏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两子一女。1587年,生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1590年生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1592年生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

后因为与代善有“私情”,得罪了努尔哈赤,在后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被处死。与努尔哈赤元配佟佳氏一样,富察氏也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封。

3、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1575年—1603年10月31日),叶赫那拉氏,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清代第一位皇后(追尊),第一位叶赫那拉氏出身的皇后。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十四岁的孟古哲哲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

新娘孟古终于显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论相貌,她面如满月,端庄妩媚,风姿独具;论修养,她气度宽宏,不喜奉承,不惧恶言,举止庄重大方,口无恶言,耳无妄听,始终如一,毫无过失。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11月28日)生清太宗皇太极,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10月31日),孟古哲哲病危,弥留之际想见一见母亲;

努尔哈赤虽派人去请,但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故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

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追遵孝慈皇后,累谥“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4、阿巴亥

阿巴亥(1590年—1626年),乌拉那拉氏,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福晋,清太宗皇太极继母。

1601年,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福晋,独占众福晋之首,时年14岁,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

天命五年,被庶妃德因泽揭发其与大贝勒代善有染而遭到努尔哈赤休弃,一年后又被重新立为大福晋,后金天命十一年不知何故被逼殉葬,享年37岁,与清太祖合葬于福陵,后被追谥为孝烈武皇后,全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但后被顺治帝罢谥,出庙。

5、德因泽

德因泽(?-1626年),《清史稿·后妃传》没有她的名字,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女,所以也不知道她姓什么。

但是后来因她举报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所以努尔哈赤纳她为侧妃,并给予她可以和大汗同桌吃饭的荣誉,但是也因为于此,后来因为阿巴亥殉葬的时候,逼着德因泽也给努尔哈赤殉葬了

红楼梦中的周姨娘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周姨娘是贾家边缘人,令人觉得她可有可无,于情节没有推动作用。但了解《红楼梦》间色法写作的人会知道,周姨娘就是平儿的未来,平儿就是周姨娘的过往。这个贾政从来不用她侍寝的侍妾,曾经也风华正茂,曾经也如平儿那般娇俏可人。可惜王夫人的私心扼杀了周姨娘一生。

贾政一妻二妾三子二女,王夫人,周姨娘,赵姨娘,贾珠,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一大家子唯有周姨娘就像个“外人”,除了贾政,她和谁也没关系。可贾政从始至终没和她说过一句话,也从不叫她侍寝。贾探春责备母亲赵姨娘不省心时用周姨娘比较:

(第六十回贾探春)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我劝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儿,别听那些混帐人的调唆,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心里有二十分的气,也忍耐这几天,等太太回来自然料理。”一席话说得赵姨娘闭口无言,只得回房去了。

贾探春只看到周姨娘的安分,赵姨娘的不安分。她却不知道赵姨娘有“不煞性儿”的底气,贾政疼爱她,膝下有儿有女。周姨娘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的人,人生没有希望,还有什么可不安分的。

周姨娘之前多有解读,虽说出场不多,但她是王夫人的陪嫁丫头,与陪房周瑞是亲兄妹(姐弟)是不错的。周姨娘有这层身份,可悲的一生就非常容易解释了。

贾政为什么不宠爱她,从不让她侍寝?

周姨娘为什么没孩子 ?

周姨娘在王夫人房中为什么那么消停?

这三个问题在平儿身上都能找到答案。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被王熙凤硬逼着给贾琏做了通房丫头。周姨娘和王夫人像平儿与王熙凤一样,她在王夫人房中自然不可能像赵姨娘那么嚣张,就像平儿不可能和王熙凤嚣张一样。

平儿与王熙凤年纪相当,甚至还要大一两岁。周姨娘作为王夫人陪嫁丫头,起码与王夫人年纪相仿。王夫人年近五十在古代算老年人,到了不能再侍奉丈夫的年纪。王夫人愿不愿意都要替丈夫寻找年轻貌美的妾。周姨娘不是不受贾政宠爱,而是年纪太大自动退居二线。当然,周姨娘人老珠黄,贾政早对她没兴趣了

平儿名义上是贾琏通房丫头,却因王熙凤悍妒严防死守,与贾琏一两年内也不能到一处一次,更奢谈生儿育女。

王熙凤悍妒是否能证明王夫人悍妒?从周姨娘的经历,以及赵姨娘处处受排挤暗算看,王夫人是有悍妒嫌疑的。

第七十六回中秋节,贾政当众讲了个“怕老婆喝洗脚水”的恶心笑话,并不是嘲讽贾琏王熙凤,而是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射。

贾家的规矩是少爷婚前要有房中丫头伺候。看贾母、王夫人给贾宝玉准备了袭人、晴雯,以及贾珠也有两个房中人看,贾政起码要有个家里的妾才对。如果王熙凤不悍妒撵走贾琏房中丫头,贾琏不止有平儿一个通房丫头。

事实上,贾政并没有当年房中丫头留下来做妾。就表明王夫人也早把贾政房中人“撵走了”。周姨娘是王夫人陪嫁丫头熬了多年晋升的妾,赵姨娘是王夫人生了二子一女后,既心满意足又年纪大了不得不给贾政再找的妾。

周姨娘之所以不多写她,是没什么可写,看平儿的现在,就是周姨娘的曾经。而她的现在,也是平儿的未来。

王熙凤因为没有儿子,贾琏也不如贾政老实,才会偷娶尤二姐再有秋桐。否则王熙凤同样会在多年后,自己生了儿子,等她和平儿年纪大了,才给贾琏纳一房妾。那时候她与妾都能心满意足,只会苦了平儿像周姨娘一样,无儿无女,年纪大了丈夫不宠爱。试问那样的平儿,还有什么可争的?自然也是周姨娘一般哀莫大于心死的过日子。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