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斩魏延,如果当时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天美资源网

孔明斩魏延,如果当时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原创首发#

我是金石开,我来回答。魏延子午奇谋,后人争论较多,有同意诸葛亮意见的,也有赞同魏延想法的。假使诸葛亮采用了魏延出子午谷的谋略,不可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

孔明斩魏延,如果当时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一、子午谷的道路难行,吃住行困难重重

魏延提出要一万人马出子午奇袭长安,首先要穿越秦岭,整个秦岭子午谷全长200多公里,(这个数据是通过卫星测算的)。按照平原地带行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计算,每天行军10小时,步兵行军按这样的速度已经接近极限了,需4天才能走出秦岭山脉。但山区崎岖小路不比平原大道,跨沟过涧是常有的事,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路,这样每天行军速度就打了折扣,而且走山路体力消耗要比走平路大得多。这样算下来4天时间不够,再加上从汉中到秦岭入口和出子午谷到长安城下,还得再加二天,这样时间就会更长。士兵长途行军体力消耗将会很大,到了长安城下已成疲惫之师,怎么还能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春天三月,三月的天气属早春气候,尚有冬寒尾声,这时节有春寒料峭一说,山地比平原晚间气温肯定要低,士兵晚上睡觉很容易着凉,经过十天八天的高强度行军,一定会有生病的,扭伤的,这些伤兵需要人照顾,加在一起非战斗减员要去掉一成。

再看粮草携带,如果每人每天消耗一斤大米,一天就是10000斤,十天就是十万斤。烧饭的器具、柴火等都需要携带,就算柴火可以上山去砍,一天三顿饭这需要人手和时间,这自然需要消耗体力。这么多粮食最好的办法是分给每个士兵携带,否则山路运输会很困难,战士携带虽然解决了集中运输的难题,但也增加了士兵的负重,俗话说:“远路没轻担”看上去只有区区十斤米,但士兵还有兵器和盔甲,本来这十斤的重量是不需要自己扛的,但因为难以集中运输的缘故,每个人身上却要加上这个重量。有过长途行军经验的人都知道,越往后走体力越差,到后面身上少一斤份量都觉得好象轻松许多。

二、重装备战斗器具难以得到保障

长安是一座古城,城墙既高又厚,没有攻城器具很难打进去。虽然守城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无多大的能耐,但也不是一听说蜀兵来了就弃城而走的主儿。凭借长安城坚固的城墙,夏侯楙也会固守一阵子的,夏侯楙还是一个很狂的人,第一次就是他主动请缨带兵去对抗诸葛亮的,所以魏延说他一出子午谷,夏侯楙听说蜀兵到来,一定会慌乱弃城而走,这纯粹是魏延一厢情愿的说法,一万步兵,去掉生病的,行军受伤的,掉队的以及陪护的,只能有七八成的人员参加战斗。只拿着轻武器的队伍要攻一座坚固的城池,没有云梯,冲车等重装备,怎么能够攻克下来?

再说长安是个大城,守城的兵将不会少于魏延的人马,魏延在装备上不占优势,在兵员数量上又没有对方多,而且经过长途跋涉,已成强弩之末,而夏侯楙是以逸待劳,两军打起来魏延能有多少胜算?

长安地理位置处于魏国腹地,周围一定驻扎有不少的其它魏军,夏侯楙受到袭击,必定会上报魏主,外来部队一定会前来增援,若有援兵前来,魏延屯兵于坚城之下,进不能进,退又不能退,最后很有可能被内外夹击,弄不好全军覆灭。

——长安城

三、进军过程较长,难以有效保密

一支一万人的军队,从汉中出发,需经十天八天才能到达长安。在蜀国有魏国的细作在活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部队刚准备开拨,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洛阳魏主的耳中,诸葛亮兵马未到,曹魏集团已经在开会商讨对策了。那么魏延这样的行动一定也会有细作告知曹魏。蜿蜒二百多公里的子午谷是设伏的绝佳位置,在中途设伏或者在走出谷口的地方设伏,反正无论在哪一段,只要埋下伏兵。那么魏延区区一万人就会成为人家刀砧上的肉,居高临下,只用山石滚木就可以将魏延打得落花流水。蜀汉本身国小兵少,一万兵员不是一个小数字,魏国占有九个州,蜀汉只有益州,魏国的兵员充足,后备兵员更是随时可以征召入伍,看看魏兵出征拒汉,动辄就是四五十万兵马,而蜀汉能够作战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左右,所以诸葛亮不能冒险,必须稳扎稳打。如果用魏延的打法,在兵力对比,双方环境对比,外援的保障魏延都不占优势,最主要是达不成当初设想的奇袭目标,魏延对子午谷的路况不熟,对长安城的守军兵力数量不知,行军途中不可能做得密不透风,长安城兵力较多,不可能靠偷袭获胜,而且一万兵马会白白葬送,这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孙子兵法云:多算者胜,少算者败。

四、诸葛亮难以对魏延实施有效救援

魏延从子午谷出兵到达长安后,诸葛亮差不多同时到了陈仓一带,陈仓到长安有近300公里,魏延一旦需要支援,诸葛亮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眼睁睁看着魏延被消灭。诸葛亮这边本身攻城掠塞就需要时日,而且也不容易攻下,象二次北伐时,诸葛亮七八万人马,而陈仓城里中只有区区三千魏兵,诸葛亮攻打陈仓一个月,想尽了一切办法,竟未能拿下,最后因粮尽不得不退回汉中。

从陈仓到西安之间还有几座城池挡道,诸葛亮需要一个个拿下,才能打通去长安的道路,斩将夺隘不是说说就能得到的,所以魏延面临的是无后方支援,无友邻支援的单打独斗,又是孤军深入魏国腹地,处境十分危险。能否得胜只能依靠他的运气了。

————魏延与诸葛亮

五、魏延有可能投降魏国,回兵子午谷断了诸葛亮的归路

魏延在蜀国人缘极差,自恃功高,经常发牢骚,瞧不起人,对比他官阶低的人颐指气使,众人很少说他好话,大都认为魏延日后有可能会反叛。以魏延的人品如果在攻打长安失败时,真的有可能会顺势投降魏国,因为魏延知道诸葛亮对他不重用,并且在多种场合说过魏延日后必反。这种话魏延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魏延内心对诸葛亮是不满的,只不过诸葛亮的智慧让魏延忌惮三分,明里还不敢和诸葛亮反目,但有时也会在诸葛亮面前发牢骚,比如:在诱导司马懿进入葫芦谷时,魏延出力比别的将领大,而头等功却给了廖化,魏延当场发飚,诸葛亮假装没听见。象这样的关系魏延若是败了,回到蜀地,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不会放过他,斩首是肯定的。所以投降反而是他最好的选择。一旦形成这种局面,那么魏延就会把平时对诸葛亮怨气借机发泄出来,必定会报复诸葛亮,为向魏主立功,有可能就会请兵再回子午谷插入到诸葛亮的背后,断其后路,这样一来,诸葛亮大军就危险了,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损失一定不会小,所以,诸葛亮是不会采纳魏延所谓奇谋的。

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诸葛亮看不上魏延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诸葛亮还是很欣赏和重用。魏延投效刘备的时间不详,只知道公元211年跟着刘备入蜀。在夺蜀之战中立功多次,因此升为牙门将。公元219年刘备得到汉中,就让魏廷坐镇汉中。当时诸将都认为会让张飞坐镇汉中,张飞自己也这样认命。刘备的这个任命一宣布,军中一片哗然?说明魏延资历、名望都远不及张飞等。三国志:一军尽惊。刘备召开大会时问魏延:“:“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答讲:“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挡住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吃掉。”刘备闻言叫好,众人也都觉得他出言豪壮。三国志: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在刘备时期官职做到镇北将军。诸葛亮执政十二年里,魏延官职、爵位如火箭般升。如果这样都讲诸葛亮看不上魏延,那么我多愿我的领导如诸葛亮之看不上魏延。都亭侯-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县侯)

有人讲诸葛亮不采用魏廷子午谷夺谋,因为看不上他才如此,可是同样是魏略诸葛亮临终前还交待魏廷接班,以后不要轻易北伐。同一本书前面拿来大讲特讲诸葛亮不信任魏延,后面就视而不见?刘备有时也不听法正和庞统的意见,请问刘备不待见法正和庞统吗?刘备有次还把庞统赶出宴会。曹操有时也没听程昱和郭嘉的,难道曹操也不待见?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临终前跟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密议退军事适。诸葛亮遗命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辅助。并对杨、费、姜等人讲如果魏延不听,就不用管他了。三国志讲: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很多人讲诸葛亮开会不通知魏延。我觉得无稽之谈。谁说统帅开会要通知所有人知道的。难道主席他们开会都要把十大元帅叫回来。而且这也不是开会,而是密谈。诸葛亮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知道的人当然是越少越好。据三国志讲此次北伐魏延为前锋。就是说魏延在前线,匆忙召回魏延恐有变。再者就是诸葛亮知道魏延会不听命令,所以没叫他。但诸葛亮并没有讲魏延不听命令就杀了他。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忠心。也有人讲诸葛亮的安排不利于魏延。魏延是此次北伐前锋让他断后也没有什么不利。断后是重中之重,也说明诸葛亮对他能力的信任。曹操就经常亲自断后。

魏延最后身死,完全是自已作的,跟诸葛亮没有关系。只要魏延断后或者不作,凭魏延军中资历,蜀汉军中一把手十拿九稳。何必急于一时,杨仪文官怎能与之争锋。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会轻易听命令,魏延讲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从这句话就得失他抗曹的决心有多大。诸葛亮也知道魏延忠心不会反叛。所以才说不听命令就不管他了。杨仪派费祎去探知魏延的想法。得知他不肯退军。于是按诸葛亮遗命准备退军。魏延不愿意去断后还有一个原因。魏延讲: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你不是为杨仪断后而是为蜀汉。把个人恩怨凌加在国家利益之上,置大局于不顾。三国志讲: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水火到两人只要坐在一起就吵架,吵着吵着魏延就拿刀对杨仪比划。杨仪只能哭成泪人,费祎做和事老。

魏廷杨仪两人都是人才,都是刘备诸葛亮看重的人。魏延勇猛过人,杨仪有才干。刘备在世时曾跟杨仪计论军国大事,刘备听了杨仪的见解非常高兴。三国志::先主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诸葛亮也非常看重杨仪,诸多次北伐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三国志: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两人的矛盾诸葛亮非常清楚,但因两人都是人才。难以偏任何一方: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蜀汉三号人物车骑将军刘琰跟魏延不和都让诸葛亮责备,赶回成都。面对杨仪魏延两个有才之人,诸葛亮难以选择。魏杨两人都性格不好。一个性矜高皆避下,一个性狷狭。两人都想接诸葛亮的班。魏: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杨: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诸葛亮认为杨仪性格不好,不能接班,认为蒋琬更适合。虽然没说魏延,但我认为也有这样的意思。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船,将军額上能跑马。魏杨两人是不符合的。

诸葛亮遗命断后,魏延不听。杨仪准备自行退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不听军令罪过不小吧。杨仪还未退军,魏延抢先南下,所过烧绝栈桥阁道。三国志: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这是要置蜀汉大军于死地吗?司马懿可是在后面追击呀。追了两次,以为诸葛亮死了,让姜维杨仪吓走。路过蜀汉军留下营寨发现留下不少粮军器图书,然后再次追。魏杨西人互相告对方谋反,阿斗收到两人的奏折。问董允蒋琬等人,大家都保杨疑魏。杨仪是文官,魏廷是武将。而且烧绝阁道行为让人疑。于是派蒋琬率宿卫营北上。杨仪等人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昼夜兼行。魏廷在南谷口等着,率部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前去。王平来到魏延军前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魏延部下都反对其所为,都不愿为其卖命。三国志:知曲在魏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于是跟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率军追斩,夷魏延三族。杨仪在之后因没能接班只做虚,非常不满。说了些不好的话,贬为平民。之后又上书诽谤。蜀汉下令抓杨仪,杨仪自杀了。

魏杨两人的矛盾连远万里之外的孙权都知道,也预言了两人。孙权喝醉了后对费祎讲:"杨仪、魏延,都是小人。虽然有些鸡鸣狗盗的本事,现在既然已经委以重用,权势已经不小了,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肯定会成祸乱的。你们都太糊涂,难道不知道防范.......”费祎当时不知怎么回事,还是副使董恢教他讲:“杨魏不过是私怨,没有黥布、韩信那般难控。现在正要北伐魏国,统一天才,功业要依靠人才才能成的。如果舍弃这两个人才不用,防其后患。就像怕风浪而把船荒废了。”孙权听了大笑。诸葛亮得知这事,认为说到他心里去了。襄阳记: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魏延有作死的成份,杨仪有推波的成份。两人都是持才而傲,不相让。他们成功于优点,因缺点而死,关羽张飞也是如此。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既然两人都是人才。不忍有偏,那就把他们分开好了。也因为北伐确定要用人。估计诸葛亮也没想到自己那么快死吧。有人讲魏延冤,谁又为杨仪说过一句公道话?每次吵架魏延就拿刀对杨仪比划,谁又知杨仪的委屈?魏延骁勇,难道杨仪就没有才干吗?但主要还是魏杨他们个人的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遗计除掉魏延?

小说中应该是马岱,正史也是马岱,摘录的,应该能说明问题: 《三国演义》原文: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不想杨仪、姜维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后。仪恐汉中有失,令先锋何平引三千兵先行。仪同姜维等引兵扶柩望汉中而来。 且说何平引兵径到南谷之后,擂鼓呐喊。哨马飞报魏延,说杨仪令先锋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搦战。延大怒,急披挂上马,提刀引兵来迎。两阵对圆,何平出马大骂曰:“反贼魏延安在?”延亦骂曰:“汝助杨仪造反,何敢骂我!”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曰:“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平挺枪来迎。战不数合,平诈败而走,延随后赶来。众军弓弩齐发,延拨马而回。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何平。平引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风拥而来。维急令拽起吊桥。延、岱二人大叫:“早降!”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仪曰:“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造反,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曰:“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维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三国志》(正史):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有何鲜为人知的难言之隐?

诸葛亮实在是不舍得杀马谡,怎奈第一次北伐就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蜀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马谡还畏罪潜逃,这更让诸葛亮愤怒不已!

再加上诸葛亮又想起以前先主刘备交代的“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的临终遗言,让诸葛亮羞愧难当!最终,让诸葛亮下决心斩杀马谡。

要知道,这可是诸葛亮首次北伐。

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之前,那是内修政理,发展经济,平定各地叛乱,秣兵历马,就是为这次北伐做准备的。

北伐之前,用计让曹睿和司马懿生疑,曹睿免了司马懿总督雍、凉之兵权,在西北少了一个劲敌。

接着趁曹丕新亡,年轻的皇帝曹睿刚登基,曹魏国内局势不稳之际,诸葛亮突然发动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次北伐前期,效果显著,连夺天水等三郡,还收降了魏将姜维。

接着,诸葛亮派大将赵云用疑兵之计,在箕谷阻挡曹真大军。

诸葛亮派马谡和王平,还有魏延、高翔等分兵驻守汉中咽喉要道——街亭及其周边。

临行前,诸葛亮告诉马谡要在街亭当道扎营,多听王平的建议。马谡立了军令状,答应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才让马谡当了主将,王平做副将,统领几万大军去守街亭,同时还派了魏延和高翔在后面策应。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到达街亭后,当道扎营,哪怕最后张郃能攻破大营,那也是双方互有伤亡,平分秋色,诸葛亮这时候要想退兵。可以徐徐而退,肯定不会造成大的伤亡。

哪知道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办事,而是自作聪明,要去街亭旁边山上扎营。

王平屡次苦劝不听。估计王平肯定也搬出诸葛亮临行前的指示。但是,马谡觉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说了,诸葛亮好多事情还向他马谡请教。

比如七擒孟获,就是诸葛亮听了马谡他的建议,攻心为上,才最终平定的孟获之乱,彻底稳定了南方。

这是北伐前,又是马谡给诸葛亮献计离间曹睿和司马懿,曹睿中计,免了司马懿的总督雍凉的兵权,才使得这次北伐进展异常顺利。

言外之意,就是说马谡他比诸葛亮更厉害,何必啥都听诸葛亮的?

马谡认为街亭无险可守。在山上扎营的话,到时候张郃攻过来,蜀军可以居高临下冲击张郃。黄忠当初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不就是因为黄忠在山上,夏侯渊在山下,黄忠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杀了个夏侯渊措手不及,这才立了大功!这次还可以这样做!

王平苦劝不行,眼看张郃大军就到,王平没办法,就坚持自己山下扎营。马谡给了王平少量兵马,自己带着大部队上山去了!

张郃,曹魏的五子良将,智勇双全。一看马谡在山上扎营,王平只有少量兵马在山下扎营,大喜过望!

张郃先是派人挡住王平的部队,接着包围山上,断了马谡的水源。然后大举进攻,马谡大败,士卒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王平居险而守,擂响战鼓,张郃疑有伏兵,不敢向前。王平收拾马谡各部残兵,徐徐而退。诸葛亮见街亭失守,大军进退两难,只得退回汉中。

赵云在箕谷也被曹真击败,赵云收拢部队,缓缓退兵,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因为街亭失守,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事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了一级,马谡、李盛、张休等被处死,黄袭被夺了兵权。

总结:诸葛亮之所以杀马谡,我认为有以下六个原因:

1、马谡不听指挥,擅自做主,违抗命令,不得不杀。

诸葛亮明明告诉马谡山下扎营,居险而守,马谡偏偏自作聪明,舍弃水源,到山上扎营,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违令者必须斩。

2、王平屡屡劝阻马谡,马谡亦然我行我素,不杀没法向王平等众将交代。

王平苦劝马谡不听,害的街亭失手,众将士死的死,亡的亡,没有死的也受到马谡牵连,必须杀马谡才能堵住众将之口。

3、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让诸葛亮脸上无光,诸葛亮很是寒心,留着这样的庸才何用?

本来诸葛亮可以用魏延或者王平当主将,驻守街亭。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当了主将,而且马谡也答应诸葛亮当道扎营。结果,马谡临阵变卦,指挥无章,造成街亭丢失,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诸葛亮的老脸都让马谡给丢尽啦!

4、马谡战败逃亡,没有一点为将为帅的责任和担当。

马谡打了败仗只顾自己逃命,把将士们的安危置之度外,这哪里是当主将的责任和担当?马谡分明就是个胆小鬼!要不是王平擂鼓迷惑张郃,收拾残兵据守,阻挡住张郃,诸葛亮有可能都跑不掉!

5、诸葛亮杀一儆百,整肃军纪,也是为了以后考虑。

如果这次饶过马谡等人,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怎么处理?蒋琬当时就对处死马谡等提出疑义,诸葛亮就说现在三国纷争,如果军纪不严,不杀马谡的话,还怎么统兵打战?

6、诸葛亮愧对先主刘备重托,不杀马谡对不起先帝刘备。

刘备临终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名不副实,空有其名,不能委以重任。你想啊,刘备时日不多,重病在身,还抽出有限的生命时间告诫诸葛亮,要正确使用马谡,但不能重用。诸葛亮感恩先帝三顾茅庐,愧对先帝重托,不杀马谡也对不起先帝!

虽然有以上原因让诸葛亮忍痛处死了马谡等人,但是,实际上的罪魁祸首非诸葛亮莫属!

刘备在世,对每个人的使用都十分妥当。比如让名不经传的魏延镇守汉中,这让绝大部分人感到惊讶。但实际上,魏延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诸葛亮不是不可以用马谡,但马谡只适合当参谋,不能当主将领兵打仗。如果街亭让魏延或者王平驻守,第一次北伐还真的很难说是什么结果。但至少不会是马谡失街亭这样的惨败。导致街亭惨败的恰恰是诸葛亮自己的用人不当造成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本来是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战果,就因为自己一意孤行,任用亲信马谡当主将,造成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大败,无功而返!

第一次蜀国北伐后,曹魏对蜀国有了防范,以后诸葛亮的数次北伐,由于曹魏有了准备,诸葛亮再也没有获得像第一次北伐开局那么好的战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秒删)

原创作品,欢迎讨论转载。违者必究!

魏延被诛灭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两点原因

一、诸葛亮因担心蜀国的国运,对魏延并不放心。

魏延本为韩玄的部下,后斩杀其主投靠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况且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为镇远将军,都亭侯。他在北伐的军队中,除了诸葛亮无人可比,可谓是北伐的二当家。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连姜维也要看魏延的脸色。因此诸葛亮怕魏延带来祸患,才让杨仪、姜维等提防魏延,并且没有把军队交给魏延。

诸葛亮所顾虑者,有三点。

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汉,毕竟魏延曾经就斩杀其主,被认为是脑后有反骨。万一魏延谋反,蜀军将会万劫不复

二者魏延佣兵自重,不听从指挥。即使魏延不谋反,他一但拥兵自重,独立为王,也是无人能够制服,毕竟魏延手握重兵,这样蜀军也会面临分裂的局面。三

者魏延在朝中已经威望很高,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杨仪虽然不服魏延,但他也无法与魏延抗衡,魏延以后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对蜀国不利。

诸葛亮正是对魏延有些顾虑,这才召集杨仪等提防魏延,并没有把大权交给魏延,甚至向刘禅举荐魏延官职。魏延因其性格特点,遭受排挤,这是他被杀的一大原因。

二、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

无论在朝中还是北伐,魏延和杨仪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杨仪曾多次与魏延闹矛盾,魏延曾用剑指着杨仪大骂,为此杨仪只能求助诸葛亮,孔明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他们的矛盾。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劲敌,更有权利的争夺。杨仪因有诸葛亮的旨意才占有上风,但魏延怎么会服从杨仪的安排。这才出现了魏延阻碍杨仪等撤军的一幕,只不过魏延此举理亏,再加上杨仪痛恨魏延,才让马岱追杀魏延。

而杨仪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魏延三族,这是有些过分了。依据魏延的举动,他并不想谋反,否则他也不会往南撤军,挡在杨仪前面,而是应该率军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测,魏延迅速南下,阻碍杨仪撤军,可能是为了斩杀杨仪。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