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内涵,现在到底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朋友们探讨古典诗词。希望我们在探讨中共同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七步诗》中的后2句。全诗是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写于公元220年,距离现在有1800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可见这首诗还是蛮经典的。那么曹植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首《七步诗》呢?这首诗又为什么不命别的题目,要用数字来命名呢?这背后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公元220年,魏国的皇帝曹操去世了,他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皇位当了皇帝。其实开始曹操是想让小儿子曹植当皇帝的,因为曹植非常聪明又有才华。当初要不是众多大臣的反对,曹植就取代了曹丕的太子之位,那么现在当皇帝的人就是曹植了。因此曹丕对这件事一直怀恨在心。现在他当了皇帝,很忌惮弟弟曹植的才能和威望超过自己,担心皇位被曹植夺走了。
于是就想找个借口置曹植于死地。曹丕有一天对曹植说:“如果你能在7步之内作一首诗,我就让你好好的活下来。如果7步之内作不诗出来,就休怪我不客气了。”于是曹植真的在走了7步之后作出了这首诗,因此这首诗也被命名为《七步诗》。可见曹植真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啊!现在的成语“才高八斗”开始就是形容曹植的。他也真不愧“才高八斗”的名号。
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难理解。第一句“煮豆燃豆萁”指的是在锅里煮豆子时要燃烧曾经生长豆子的茎杆,即豆萁。这句诗描写的就是一种平常的生活现象,把豆萁当柴火燃烧来煮豆子吃嘛。第二句“豆在釜中泣”指的的是豆子在锅中煮开了,随着开水在翻滚,发出滋滋的响声,就像人轻轻哭泣的声音。这句诗使用了拟人的写法,把豆子在开水中翻滚的声音比作人的哭泣声。豆子怎么可能真的哭泣呢?这句诗其实是诗人曹植内心痛苦情感的一种投射。他被自己的亲哥哥逼得快走投无路了,内心无比悲痛,以至于听到豆子在水中翻滚的声音,就觉得豆子是在哭泣。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在流血又流泪。
第三句“本是同根生”和第四句“相煎何太急?”的表面意思是说,豆子和豆萁原本都是同一棵茎杆上生长出来的,豆萁燃烧煮豆子时,不要太着急把豆子里的水煎干了,让豆子难受啊!其实是曹植在心里说:“我和你曹丕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啊,你不要把我压迫威逼的太急了,不要把我搞得太痛苦。”
这后2句我们要透过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句子背后的引申义,才能正确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含义。曹植的这首简洁明了、含义深刻的五言诗真的救了自己的命。曹丕真的因为这首诗就没有害死曹植,让曹植活下来了。这也算是文坛的一大趣闻了。这首诗能流传至今,跟这个“七步作诗”的故事是有很大关系的。后面的2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是因为背后的故事而成为经典诗句,被后人广泛传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富裕程度、文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公共精神指的是什么?
什么叫公共精神?可以这样解释: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社会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且渗透于政治经历、文化领域的精神传统。
或简单概括为: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
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公共”两字身上,用中国话来说叫“天下为公”,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天下是大众的。公共是集体所享有、存在或理解的处境、观念和行为,在现代道德公共精神中,譬如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公开场合吸烟、不要大声喧哗。
这些属于被社会推崇和认可的公共行为,也正是公共精神的表现,维护和营造我们共有的事物和环境,最终使大家都受益。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的《19世纪的中国》这一章节中谈到说:
孝道或族权是或许是孔子伦理中最大的弱点,孔子伦理中与常理相去太远的也就在于此。家族意识会削弱人的公共精神,赋予长者过多的权力会导致旧势力的肆虐……孔子宣扬的孝道有碍于公共精神的发展。
罗素的这番话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因为这是他在19世纪发表的一部作品,所以里面有一些时代因素。譬如他说“家族意思会削弱人的公共精神”,他的理由在于中国人太过于注重孝道,而在不孝之道中最严重的情形就是绝嗣断绝了对祖宗的祭祀。
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说罗马人和希腊人也曾经像中国人一样注重孝道,但是在历史上的发展中逐渐淡化了,家庭关系也随之淡化。但中国相反,孝道更加受到重视,家族关系更加密切。由于孝道对应的是家族,而不是国家,所以它和爱国主义不同的是爱国主义容易发展成为军国主义,而孝道至多会表现为受贿和阴谋。
罗素后文中说的“旧势力的肆虐”其实指的是中国在宗法制度下,一个家族中的长者成为了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这些长者拥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也多是守旧的,所以如果继续赋予他们过多的权力就会导致封建势力的反扑,这是他对应的族权。
这话是他说给“少年中国群体”听的(指的是那些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罗素认为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依照罗素的观点,之所以家族意识导致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是因为孝道束缚了他们,譬如对一个官员来说,如果他想要做到廉洁,那么他就会和孝道或者说自己的家族背道而驰。
这是因为他必须供养自己的亲属,罗素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谈,毕竟他并不是一个汉学家,很多讨论都是点到为止。但这样的论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的世俗价值观中,考取功名一般来说就是两种目的:政治理想或者荣华富贵;
譬如像范仲淹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人考取功名都是为了改变命运,如《儒林外传》中的范进。中国是功利性很强的一个社会,以家族为集团,每一个人的奋斗除了是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还背负着一种“光宗耀祖”的家族责任。
而在中国,一个人的富贵往往也意味着一个家族的富贵,中国人家族意识强,这是由于宗法制度导致的结果。不过罗素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深谈家族意识和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入谈及为何家族意识会削弱公共意识。
不过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家族实际上本质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集团,族群构成了社会的基础,每一个家庭都以各自的姓氏、传统、血缘将家族和家族之间区分开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一个家族在社会中的生存率,譬如从东汉末年以来,门阀士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
这些门阀以族群的形势团结在一起,不仅在乱世中提高了生存率,而且也垄断了政治,最终让整个族群得以受益,譬如谢安家族、王导家族,刘禹锡的《乌衣巷》便能很好的概括这两大豪门家族的辉煌。中国人的家族意识来源于宗法制度。
不过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一个约束条款,真正使它发挥无穷力量的是儒家理论和它的结合。儒家的伦理体系和宗法制度的结合,如果说宗法制度只是骨架的话,那么儒家伦理体系就是血肉。在这两者的作用和影响下,它把中国的社会巧妙的分割成为一个个以家族为组成集团的社会。
其形式正犹如蜂巢一样,我们的社会就是整体的蜂巢,而每一个巢眼就是我们的家族,家族和家族之间以一种十分紧密的姿态紧挨在一起,这导致公共空间最大限度的遭到积压。中国人是生活在家族和族群划定的空间以内,而不是公共空间。
与之相反的是,欧洲人家族意识淡薄,并不是以家族或族群为中心和生活范围。换言之,中国人的生活范围始终保持在家族的范围内,而西方人的生活范围却始终保持在家庭之外,外面的空间才是他们生活的范围,对中国人来说,“无家可归”是一种悲惨的命运,但对于西方人来说“无家可归”则是一种常态。
因为中国人始终被束缚在家族的范围内,而西方人则游离在家族之外。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注重家族事务,礼仪和伦理包括许多的规矩,但是家族之外的事情他们并不关心,所以中国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把社会非常简明的划分为这种二元关系。但对于西方人而言,除了大家族以外,并不存在所谓的“家规”。
实际上所谓的家规在西方社会已经转变为公共秩序,西方人家族意识淡薄,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空间以内,所以他们注重维护公共精神。但中国人由于生活在家族以内,注重的只是家族规矩和伦理,并不存在所谓公共精神,实际上至少在清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都不存在这种精神。
注重家族意识所以就会表现为“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很难说是自私,实际上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西方人生活在门以外,所以注重对公共事务的经营,因为每个人都会受益,而且切身关乎着每个人的生活。公共精神和家族意识谈不到孰优孰劣,各有好处,但在家族逐渐被瓦解的今天,公共精神的培养和维护有助于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这是因为,当中国人的家族意识逐渐开始淡化和瓦解以后,他们的生活场景会由先辈们的家族之中转移到公共空间来,他们越来越多的生活会置身在公共之中,因此这个时候公共精神就显得愈发重要。当以氏族为组成的村落在现代转变为不同出身和血缘的社区时,这就是公共精神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刻了。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公共精神依然是缺乏的,这是因为在那里还残留着浓厚的家族意识。罗素后来说中国要进步,必须要打破家族意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我们淡化家族观念,而是指要打破以往族权、父权操控下的现象,这样每个人才能从家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这并不是说抛弃一些传统,这句话更多的是指摆脱家族权力的束缚和阻碍。譬如鲁迅碍于孝道最终接受了母亲安排的婚姻,这些都是家族对人的束缚,对社会和个体都是无益的。
罗素说家族意识削弱了中国人的公共精神,这话可能还有一些克制,实际上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并不具备公共精神,清代以后才逐渐开始培养起来,这是由于传统社会的瓦解。
这个文化的概念怎么理解?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元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在五千多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华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大的变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文明时代(指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世界原典文明勃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典范人物诞生。但从彼时至今,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只有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没有中断。其中的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的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信念,这是维系协调各民族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源动力。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第二部分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是不错的,但这是沿袭培根的说法。四大发明很了不起,但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等。中国古代有诸多科技发明,其中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的发明,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贡献给全人类,起了改变世界的作用。据考古学家们确证,我国有一万年的水稻栽培史。早在汉代,就有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陆续传往欧洲并大受欢迎,冶铁、穿井、养蚕、缫丝、丝织、造纸等技术也相继西传。到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交通风靡全球。另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在天、地、数、医、农学等方面的奥秘。第三部分在社会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社会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组织,士绅阶层的作用很大,社会基本自治。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乡约、义庄、帮会、行会(到近代转化为商、农、工会)等为载体,以民间礼仪、节日与婚丧祭祀活动,村社活动,学校、书院讲学活动,士农工商的交往等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自治、地方自治。传统中国绝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缘性的自然团体及其扩大化的社会各团体来治理社会,这些团体自身就是民间力量,它们也保护了民间社会与民间力量,包含家庭及私人空间。它们往往与政权力量相抗衡又相协调,在平衡政权力量的同时,起到政权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如抑制豪强、协调贫富、保障小民生存权、教化民众、化民成俗、安顿社会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机构的作用,扶助、救济贫弱,以“学田”等形式支持并资助农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对抗专制政府的恶法与法家以国家权力破坏亲情及私人领域的若干做法。第四部分在制度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有多样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赋税等经济制度,征辟铨选制度(荐举、考试),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开放教育,平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甚至最高政治的制度,荒政、赈灾的制度,优待老人与弱势群体的制度,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实质公正的内涵与制度设计的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我国汉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对于罗马的武人专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动、建构的君相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谏议制、监察制、回避制等,至今仍有意义。中国古代的官制是十分丰富的宝藏,其中不乏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等制度建构。儒家通过天神崇拜、天命论与革命论、民间舆论的震慑,特别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来批评、监督、限制君权。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的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第五部分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例如,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起过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及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法国1789年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也有所体现。《独立宣言》第二条:“人人获得天赋的若干规定而不可移的权利。”杰弗逊解释说:“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1946年,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把儒学的原则、孔子的智慧贡献给这一《宣言》,并促成了《宣言》的形成与被通过。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来自几乎所有宗教派别的6500名宗教领袖通过了由孔汉斯先生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全球伦理的基石。由此可见中国的精神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足以驳斥某些西方政治家所谓中国人没有向世界贡献价值观的妄言。
五个更加自觉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璃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