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2020,橘子洲头什么时候开始收门票费的?
橘子洲头不收门票。
橘子洲景区开放时间正常情况为7:00-22:00,如遇特殊情况,请以景区通知为准。 门票 :橘子洲景区门票免费,2020年5月1日起进入橘子洲景区需要预约 (线上线下预约皆可)。现在正值夏季梅雨季节,如果持续下雨的话,橘子洲的水位上升,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闭园,建议提前做好出行计划。
今年到现在为啥没台风?
就在回答你问题的2020/6/13下午2点,今年的第二号台风鹦鹉,就将在18小时以后,登陆广东省的茂名与阳江之间,然后穿过广东往广西方向。
的确,如果与往相比,希太平洋直到2020/6/12号,才发生第二号台风,是比往年晚些也少些了!今年的第一个台风也是直到5/12才生成。
台湾的气专家郑明典先生在五月说过,如果是圣婴发展年,东风弱、垂直风切小、海温高等条件,这都有利台风生成。但是,今年则是反圣婴年,东风强、垂直风切大,这些条件台风不易形成。
而五月中到六月初是梅雨季节,西太平详的大环境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也不容易生成台风。而今年也因为反圣婴,,梅雨都晚些。所以要等到夏天海温升高时,热低压才有机会和垂直风切抗衡形成台风。
安徽什么时候进入雨水高峰期?
6月以来,随着我国大范围强降雨的发展,安徽的降雨其实已经开始了,而说安徽出现太干旱的情况,主要是集中在安徽北部地区。
安徽南部可以说雨水非常的“饱和”,基本上都是大到暴雨的累积雨量,所以并不是整个安徽地区都没有降雨,而是安徽南部和北部完全不是一样的情况。
首先看看安徽旱区的情况
从干旱的监测情况来看,基本上如今的安徽都是属于“旱区”,并且基本上是全省干旱少雨,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重旱,特旱的情况,当然我们从干旱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偏北地区较强,偏南地区连接雨带还是没有那么严重。
同时从最近10天的降雨量来看,安徽地区也并不是没雨水,10毫米到50毫米的降雨区间也非常多,0.1毫米到10毫米的区域是偏北地带,这就是安徽如今的情况,完全是属于“两极分化”的模式。
所以说大家说安徽“太旱”了,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确实从监测的情况可以看到都是干旱模式。这也说明了,虽然降雨确实在安徽地区存在,但是整体明没有降低“缺水”的这个事实。今年本身来说南方和北方地区的降雨都是趋于“边缘化”,也就是北方地区偏北段,南方地区偏南,中间基本就是处于“雨水空窗期”,那我们下面来看看6月的安徽雨水是如何发展的。
安徽降雨进入状态中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如今的安徽南部依然是处于强降雨地带,而北方是没有降雨的发展,所以我也是主要说安徽南部的降雨,从降雨的强度来说,在接下来的24小时阶段,安徽南部以大到暴雨为主,局部还有的大暴雨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150毫米的大暴雨圈也是覆盖到了安徽,50毫米到100毫米的暴雨区域延展更多,同时大雨带基本上就快达到一半的区间了。
所以从这个雨水发展趋势来看,如今无法保证安徽北部地区出现降雨,但是南部的降雨是可以肯定了,那就是有大雨,暴雨,大暴雨的发展。而到了6月3日晚,整个降雨的范围会在安徽地区缩小,所以这也算是安徽南部的一波“短暂性”降雨,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强度太大,这个大家需要重点拿主意下。
本身来说前段时间安徽的降雨不多,如今来一波也挺困难的,所以说注意把握雨量情况,进行农作物的处理。
为何降雨分布不均匀?
当然雨水在我国分布不均与其实跟今年的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因素,第1个就是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在国家气候中心确定厄尔尼诺发展之说,虽然如今已经趋于结束,但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导致我国夏季出现狂风暴雨可能就与它少不了关系,在2016年厄尔尼诺年的时候,我们其实也看到了同样的情况,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确实算得上是今年雨水不均匀的一部分因素。
第二个就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副热带高压主要是结合季风的影响明显,在水汽输送方面它们的效应比较明显。同时如今的覆盖已经进入到了我国陆地区域,所以南方的地区的降雨有发展,同时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很容易出现“蒸笼天气”模式,这是一个如今发展的趋势。至于副高何时才会减弱,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趋势,从超级计算机的模拟来看,一直偏强趋势最为明显,所以说如今的天气算得上非常复杂,这就是基本的情况。
综合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副热带高压在影响我国的天气变化,同时今年的台风也与它们两种因素存在关系。
综合情况来说,2020年以来的气候还是比较复杂,特别是雨水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改变了,高温,干旱,强降雨等天气发展可能会成为今年夏季的主要变化,而安徽如今的情况也算是“两极分化”,北方偏少,南方偏多,在未来10天的预报之中,暂时也看不到覆盖安徽全省的降雨酝酿,所以大家继续等待吧。
据说地球上曾经下过一场持续几百万年的雨?
据说地球上曾经下过一场几百万年的雨,这是不是真的?
其实地球上下过至少两场暴雨,一场是没有生命的时代,和地球水的来历有关;另一场是生命爆发之后,大雨还促成了大量生物的灭绝!
地球上的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这不是小时候妈妈给的答案吗?但从科学家口中说出来是不是有点意外?地球的水还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其一当然是彗星带来的,这个脏雪球带来了大量的水!其二则是形成地球时的水以及岩石中的大量水合物以及在地球形成之初的大轰炸时期,地球高温高热中大量水汽蒸发到了大气层中!
过了大轰炸时期后,地球表面渐渐冷却,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变成了雨水落到了地面上,在低洼地区形成了河流、湖泊和海洋,而生命则在陆地和海洋交接的某处诞生了!
造成生命大灭绝的雨到底有多大?第二场大暴雨则发生在2.34亿到2.32亿年前,它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导致了大量生物的灭绝,另一个结果则直接导致了恐龙的崛起,这个答案是不是有些诡异?但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
三叠纪早期,地球上的大陆还连成一片(盘古超大陆形成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初期已经有部分已经分裂,但大陆仍然是没有完全散开,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大陆边缘地区温暖湿润,内陆地区则由于水汽无法进入而干燥少雨,所以在三叠纪早期从大陆边缘到内陆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大家相安无事,“安居乐业”!
但在在2.34亿到2.32亿年前时,一个偶发事件打破了这个平衡,位于现在加拿大西部的兰戈利亚火山大爆发(当时还位于泛大洋上),持续喷发了大约5百万年,就像地球上开了个大煤气灶,烧了5百万年,排放了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前者是加热还是小意思,后者则是导致了极其严重的温室效果!
全球温度上升了5-7摄氏度,赤道地区的水温接近40度,什么概念?人在里面泡澡都嫌热,这个结果就是大气层中的水汽剧增,它会导致两个结果,暴雨和气温继续上升(水蒸气也是温室效应元凶)!
此时全球充沛的水汽几乎就覆盖了地球全部,到处都是暴雨,即使在早期干燥少雨的内陆地区,干旱地区的低矮沙漠植物根本经不起雨水折腾,这些耐寒的蕨类植物等早已涝死,而海洋则由于温度大幅变化以及雨水冲刷了无数矿物质到海洋,海水化学物质含量改变,海洋酸化,从内陆到沿海再到海洋,整个食物链发生了变化,所有生物将经历一次大洗牌!
百万年之后,新的生物开始崛起,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乔木,海洋生物也已经换成了能适应新环境的物种,而改变最大的则是陆生的动物,从二叠纪时代的鸟鳄、喙头龙、二齿兽和水龙兽等变成了到处跑的恐龙,此后这些爬行动物占据了地球长达1.6亿年!
证据在哪里?
你以为这是科学家拍脑袋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地质学家Alastair Ruffell和 Michael J Simms 在三叠纪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分层,里面的东西包括了各种沉积物以及淤泥甚至还有植物形成的泥煤等。
并且这个沉积层分布非常广泛,除了南极洲等少数地区没有外全球各大洲均有发现,这表示在三叠纪发生过一次全球性事件,这种沉积层只有在一个超级湿润的时期才发发生,而且根据沉积物的厚度,这个时代至少长达百万年。
这就是卡尼期洪积事件,卡尼期是三叠纪的第五个时期,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暴雨洪水事件被称为了卡尼期洪积事件。
未来的大暴雨时代会到来吗?相信很多朋友马上就联想到了现在的全球变暖时代,理论上来看,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继续增加,那么这个时代确实会到来,全球动植物也将经历一次超级洗牌!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可能并不会那么严重,或者说发生的可能是小规模灭绝!
二氧化碳浓度比例上升曲线
现在的全球变暖与三叠纪的卡尼期洪积事件是有差异的,现代全球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包括大量燃烧煤炭与石油天然气,也包括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后北极冻原二氧化碳和甲烷释放等,但所有的这些事件无法和超级规模的火山喷发相比!
因为即使将地球上的森林烧光,地球的生态也不会出现像卡尼期间的火山喷发500万年影响那么大,超级体量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这个规模是天文级别的,所以人类暂时还没那能耐折腾出那么大动静,当前即使是最坏的情况也只是让人类处在某个尴尬的位置!
但地球生态依然会根据自己的节奏调整,全球变暖并不是关键,因为对于地球来说会有新的物种来替代,但人类无法适应新环境才是最麻烦的事情,所以咱还是悠着点,不要把自己给折腾挂了!
21年梅雨提前了吗?
近期的雨水其实以较为典型的夏季强对流天气为主,并非梅雨提早到来。
梅雨,虽然是民间对天气现象经验总结的“定义”,表述的是人们对时令和体感的概括。但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气象部门有一套颇为严格的梅雨标准。上海“入梅”通常要满足多个条件,比如,“入梅”前5天,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上的脊线超过北纬18度;5天中至少有3天日均气温超过22℃;“入梅”后的5天中有4天会下雨等。正因为如此,上海近期的气候特征并不符合入梅的条件。气象资料显示,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7日,历史上5月就入梅的年份很少,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间,上海也多数要等到6月中旬才开启“梅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