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稿,花脸课文批注怎么写?
花脸课文批注可以这样写,首先对花脸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炼批注,其次,对花脸的表现写作手法进行梳理点评批注
老人常说的歇后语?
1.八仙聚会——神聊。
2.背鼓上门——讨打。
3.饺子破皮——露了馅。
4.兔子尾巴——长不了。
5.大海捞针——没处寻。
6.竹篮打水——一场空。
7.竹竿子搭桥——难过 。
8.饭勺敲大鼓——响当当。
9.草把做灯——粗心(芯)
10.四两棉花——免谈(弹)
1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2.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13.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14.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15.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16.奶奶的鞋子——老样子。
17.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18.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9.瘸驴配破磨——两将就。
20.芦柴秆做门闩——难撑。
21.老虎拉车——谁敢。
22.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23.做梦娶西施——想得出奇。
24.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2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26.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27.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28.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9.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30.苞谷面做元霄——难捏合。
31.赶集走亲戚——顺路的事。
32.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33.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34.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35.老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36.吃饱了溜大圈——撑的了。
37.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38.肚子疼上眼药——不管用。
39.夫妻俩吵嘴——常有的事。
40.小和尚念经 —— 有口无心。
4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
42.虎嘴上拔毛——好大的胆子。
43.大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44.老鼠娶妻遇见猫——悲喜交加。
45.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46.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
47.老太太吃黄莲——苦口婆心。
48.拿草帽当锅盖——乱扣帽子。
49.三月里扇扇子 —— 满面春风。
50.葫芦瓢捞饺子 —— 滴水不漏。
51.瘸子靠着瞎子走——取长补短。
5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3.给了九寸想十寸——得寸进尺。
54.案板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
55.土地喊城隍 —— 神乎(呼)其神。
56.咸菜拌豆腐 ——有言(盐)在先。
57.生米煮成熟饭——改不过来了。
58.房上的草——哪边刮风哪边倒。
59.电线杆子挂暖壶——水平(瓶)高。
60.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61.麻秸秆做扁担——挑不起重担。
62.大理石压咸菜缸——大材小用。
63.啄木鸟发疟疾——嘴硬身子虚。
64.大拇指挖耳朵——有劲儿使不上。
65.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
66.耗子给猫捋胡子——溜须不顾命。
67.打掉门牙肚里咽——有苦说不出。
68.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炒)。
69.看见岳父不搭腔——有眼不识泰山。
70.竹篮子打水网拦风——全部都落空 。
71.大门口挂红灯笼—— 美名(明)在外。
72.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73.万岁爷掉进井里——不敢劳(捞)驾。
74.不听曲子听评书——说的比唱的好听。
75.斧大好砍树,针小能穿布——各有各的用处。
word文档如何修改花脸稿?
1.首先在桌面,右键新建一个word文档
2.在打开的word文档中输入一段文字
3.鼠标左键拖动选择需要修改颜色的文字
4.在上方菜单栏中,选择字体颜色设置。
5.如果在菜单栏位置没有找到字体颜色选择位置时,这时候就需要自己设置。选中字体后,然后右键选择“字体”
6.在蹦出的字体菜单栏中,打开字体颜色,选择需要的调整颜色
7.将颜色选择完成后,点击下方的确定按钮即可。
花脸稿是什么?
花脸稿是一种印刷业常用的技术术语,指的是由图文设计师、凹版印刷机械工或者工作室专业人员根据客户需求以细节体现的复杂精确的图案,以印出彩色图案的凹版印刷模板。
花脸稿采用铝板和聚氯乙烯制成,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耐腐蚀性及热冲击性,坚固耐用,使得凹版印刷特别适合做彩色图案。
花脸稿制作过程中会根据客户提供的设计稿和要求,经由相应的涂料、洗版剂、烘干等多种手段,加工凹版印刷模板,将图案精确的凹刻在模板上,然后再交由凹版印刷机械工印刷,从而印出精美的彩色图案,以此完成任务。
刘半农是怎样成为新文化运动战士的?
刘半农从上海黄浦滩边的一个小文士,一下子就走进了北京大学的讲堂。这个变化,是谁“导演”出来的呢?人们总是在想,在当时有名望的人群当中,只有北大校长蔡元培有这个能力,因为他能慧眼识珠,不在乎什么学历,什么出身,只要有才就行。刘半农就是由蔡元培这样请来的。
人们实在不能理解,蔡元培是前清的进士,而刘半农根本就没有入过科场,说不上有师生关系;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而刘半农是江苏江阴人,也攀不上同乡关系;蔡元培大刘半农24岁,更没有同学之说。此外,能引起蔡元培一点目光的,也许是刘半农译过许多的外国文学的作品。可是,这些外国文学的书,在当时,只不过是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那么,刘半农到底是怎样走进新文化运动的行列呢?让我们把几件破碎的历史画面试着连缀起来。
要讲刘半农的奋斗史,必须从头讲起。刘半农出生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城市江阴。家庭生活本就不富裕,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被迫离开学校,为家庭的吃穿用度而奔波。他只有当小学教师的本钱,一点点的收入,勉强能维持一家的温饱。他想,若是到上海去,那是个大地方,也许能多挣点钱。他就和弟弟说了,刘天华听了,高兴得真是要跳起来了。他早就想去那个地方,那儿有一个演新剧的团体,叫开明剧社,他们有从外国新买来的洋鼓洋号,好玩极了。从小就喜欢音乐的刘天华,说起它的时候,显得那么高兴。
1912年的春天,刘氏兄弟身背着一个行李卷儿,走进了热闹的大世界上海,找到了一个仅可栖身的小出租屋住下。第二天一大早,迫不及待的刘天华就要出门。刘天华好像很熟悉上海的街道,一下子就找到了开明剧社的地点。并且每天都去,一连好几天,天天都不停,他把各种乐器都看了个够。这可把每天都困在家里等候消息的刘半农急得了不得了。第四天晚上,刘天华回来的时候,兴冲冲地说:“好消息!明天你也和我一起去玩吧!”
“玩儿?开玩笑!你不吃饭了?”刘半农生气了。
“明天你也和我一起去。我给你也找到了一点活干!”
开明剧社的演员们正忙着排练新剧,可是,导演却在犯嘀咕,下一次要演出的剧本就捏在手里,英文的,还没找到翻译的人。刘天华知道了,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连忙凑上前去,要过来说:“我来”,接过剧本以后才说:“我来给你找一个人,一定能弄下来!”
晚上,刘半农摊开剧本一看:题目大约是《好事多磨》,内容上也有些难度。凭自己高中的时候学过那点英文基础,肯定是有些困难。不过,为了吃饭,为了不用天天往外跑,也为了不用出门去求人,就在家里,弄上了一两个月也值得。很快就把剧本交了上去。
谋生成功了。开明剧社使刘半农有了安身之处,衣食无虞。但是未来的生活又在哪里?
二、伯乐徐傅霖
《好事多磨》剧本交出之后,刘半农不时到剧社来看看,跟剧组的朋友混得都很熟,特别是导演。有一天,导演把他叫到一个人的面前,说了一句:“就是他,给他化上装吧。”那人看了他一眼,说:“你就是刘半农?”
“是。”
“你懂英文?”
“是。”
从舞台下来之后,那人拿来两篇文章,对他说:“你看看,能不能翻译一下?”“能!”刘半农看也没看,就插在了兜里面。第二天,刘半农来到剧社送稿,要找昨天给他画花脸的人,导演说:“啊,徐卓呆先生!”“谁?谁是徐卓呆?”刘半农愣了一下。“那是个大人物,有名的翻译家!”过了几天,刘半农收到了寄来的一份《时事新报》,上面有一篇翻译的文章《西笑译丛四则》,正是自己的手笔。刘半农高兴地了不得。他写信给徐卓呆先生,又收到了几篇文章;他去拜访了徐先生,又带回来几篇文稿。不断的来往,不断的翻译,不断的刊出。刘半农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不再去寄人篱下,依靠别人打发过日子,他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
1914年,由于徐先生的介绍,刘半农进了正在缺人的中华书局,担任了翻译员,每天为上司提供国外有关的文化信息。由此,刘半农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好的,有价值的,有新鲜内容的,就随时翻译下来,放在手边,插进抽屉里,随时备用。日积月累,倒也有了不少。
1914年初,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小说界》创刊了,还是做编辑的徐卓呆先生,首先想到了刘半农,问他:“可有些作品要发表?”刘半农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卷子文稿,“有!有!有!”。就这样,刘半农三个字就出现在《中华小说界》的作者名单里。有意思的是,《中华小说界》是月刊,一共办了三年,出了三十六期,而刘半农的小说竟然出现了三十三篇。更为有趣的是,当时中华书局办有八大杂志,刘半农的名字在其中的五种杂志上曾经露过面。刘半农几年来翻译的小说印成单行本出版的有五种,其中有四种都被收入到中华书局创办的大型小说库《小说汇刊》之中。另外一种《英使觐见乾隆记》也被列为《海外清史丛刊》之一,而后出版。发表了这么多的小说,出版了这么多的书,刘半农的名声越来越大,传播也越来越广。上海出版的许多小说杂志,都向刘半农发出了特别邀请,《小说海》《小说大观》《小说画报》《小说时报》《小说名画大观》《礼拜六》等小说杂志上,都能找到刘半农的名字。最后把刘半农拥上高坛的是《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作为主编的刘半农,麾下集中了当时上海有名的翻译界的杰出人才,如陈蝶仙、包天笑、周瘦鹃、严独鹤、程小青、常觉、天侔等。全书收集了柯南·道尔的四十四篇作品,在当时来看是数量最多的一套书,所以言全集,名固不虚也。此书出版之后,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在当时无与比肩。至于远播后世,几乎每年都要再版一次,版次最后达到二十多次。一书风行天下,万人捧读不辍,给中华书局带来的滚滚财源且不说,刘半农的名声也可以说洋溢在上海的知识人的层面上了。
从1912年春天到1915年年末,刘半农在上海打拼了四年。四年的打拼,有辛酸,有艰苦,有成就,有欢乐。四年的时光,把刘半农造就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士。这首先是刘半农的个人的努力,拼搏,奋斗,坚持,追求,向上。从客观环境的不利,到通向坦途,以致获得成功。但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是,在他背后有一个人,时时指点他,处处提携他。这个人就是徐傅霖。徐傅霖名筑岩,号卓呆,别号半梅。是留日学生。他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体育。可是归国以后所从事的却是文学和戏剧。他从日文翻译过来许多文学作品,在民初很有些影响。他知道刘半农懂英文,就主动提供一些英国的文章给刘半农,供他练习翻译之用。他知道刘半农的翻译水平还可以,就把它放在自己担任编辑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介绍刘半农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并把这些小说在自己当编辑的《中华小说界》上发表。刘半农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步,都有徐卓呆的帮助在内。我们常常说的伯乐,就有这样的密切的关系和说不尽的作用。
三、陈独秀的赏识
在高点上,一下子就落下来,有时也可能落到深深的低谷之中。
刘半农就面临着这种情况:1915年,中华书局因为门面操持过大,内部空虚,一时财政周转不灵。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只好在员工身上打主意,大家出钱,合力抗债,分担困难,共渡难关。刘半农的微薄工资,只能养家糊口,实在无力帮忙,只好从容退出。
当年怎样扛着行李卷儿从家门走出,四年以后,还是照样,扛着行李卷儿,走回了家门。少了一个人,弟弟天华,跟着开明社到外地演出去了。多了一个人,刘半农结婚了。家庭生活的担子是更加重了。一家人的生活,都得他来筹划。他总是用两个肩膀硬扛着也不行。他得出门去找工作,去挣钱。这一天,他拿着三篇小说去了上海。听说最近有一份新创刊的《中华新报》,他就进了门去。几位年轻的编辑王新命(无为)、成舍我、向恺然一下子就认出了,这是位新名人。简单的寒暄过后,连忙把自己新写的小说拿出来,请刘半农看一看,帮助修改一下,找个地方发表。刘半农倒是痛快地答应下来。拿回家去后,读了几遍,改了一些不顺当的地方。三天后,再访《中华新报》。刚刚坐下,进来了一个客人,大家都上前去,忙着握手,寒暄起来。接着就是“陈先生长”“陈先生短”的说个不停。被晾在一边的刘半农有些纳闷,“这又是哪位大人物,这么有震撼性?”王新命转身向半农走过来,介绍说:“陈老师,独秀先生!”刘半农一听,“呀!”的一声,怪不得大家这么热情,原来这就是心中景仰已久的大人物,《敬告青年》的作者,现在就在眼前。连忙上去介绍说:“刘半农!”“刘半农!”陈独秀也想起来了:“你翻译过几本英国方面的书?”
“是!”
“你手里有关于外国方面的文章吗?”
“现在没有。手里有几篇英国的诗!”
“好好好!你就拿给我看看吧!”
就这样说定了。回到家里的刘半农兴奋极了,左翻右翻,扯出来好几篇,顺手写出了《灵霞馆笔记》几个字。
刘半农手里拿着地址,总算敲开了陈府的门。站在门旁的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那个人,待说出“半农”两个字,那人也说出“曼殊”两个字,这才像久别的老朋友一样,哈哈地笑了起来。坐在客厅里谈诗,谈《哀希腊》,谈《马赛曲》,谈《缝衣曲》,半农越谈越兴奋,好句子总是不断地从口中流了出来。苏曼殊则有点心不在焉,没等半农说到最后,就有点颇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说:“半农!在这个时候,你还谈什么诗!”刘半农有些茫然。正好这个时候陈独秀回来了,才冲开了刚才的那个僵持的尴尬局面。
陈独秀翻了翻半农带来的诗,只给了一个字的评价:“好!”天南地北的扯了一会儿,话题转向了《青年》杂志。“缺钱,缺人,缺地方,最主要的是,缺文章。”望着曼殊离开的背影,陈独秀颇有感慨地说:“曼殊是不行了!——他无心于此。他还在弄他的那些小说。”刘半农也在思考着,陈独秀慢慢地说:“你,有时间吗?”刘半农似乎了解了陈独秀,他一定有什么心事,也慢慢地说:“可以呀!”陈独秀站起身来,在客厅里缓缓地踱步,回过头来,对刘半农说:“你,能和我,站在一个起点吗?”半农没有用理性来回答,只说了一句:“可以呀!”陈独秀对刘半农的赏识,开启了刘半农的进步之路。
秋天来临了。刘半农的《灵霞馆笔记》在《新青年》上一期接一期的刊出。
秋天过去了。刘半农远赴北京,为的是再多挣一份口粮。那是一个铁路学校。要他教的是,他自己也有点外行的一门新课:应用文。
从中华书局退了下来,刘半农在家里闲居。身子是闲了,可脑子却不能闲。他回想着,这几年都干过什么事:东跑西颠,四处奔波。给报馆当校对,写稿;给剧社打杂,写剧本;写小说,到处投稿;翻译外国文学,越积越多。他想通了:他读,他翻译,他现在已经走向了研究。那篇《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就是自己用尽了心思写成的一篇外国文学的论文。直到最近,他完成的《灵霞馆笔记》也是一组研究外国文学的系统的论著。除了文学,他的社会经历十分丰富了。他这几年读过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书约六十余种,(《乾隆英使觐见记·序》)他进剧场看过的戏剧也有五六十种,他收集的民歌,他看过的所谓下等的小说就更多了。他创作的新诗更多了:《游香山记事诗》《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更贴近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他写的小说《歇浦陆沉记》,概括了上海自开埠以来60年间的变化。这些成果,都是在他这几年不断地积累,不断的研究和不断地思考之中完成的。
1917年初,蔡元培把陈独秀接到了北京大学。“你给我一个条件:文科学长。我给你一个条件:一间屋子,办《新青年》”。
陈独秀和别人不同,白天设计着北京大学的文科:要开的院系门类、课程,要聘任的教授、教师。晚上要写稿,要编稿,要回答来信,要校对,明天还要跑印刷厂,还要发卖,还要征求订户。他才发现,自己只有一双手,要是再有一双手该多好。他想到了胡适,胡适爽快地答应了,可条件是,暑假毕业以后才能来。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已经发表过了。自己来的时候,是四缺:缺钱、缺地、缺人、缺稿。现在是,有了钱,也有了地。可是人呢,稿呢。《新青年》要一期一期的接着出版,总不能等着作者的文章到了,才能编辑出版。还有谁能和自己再呼应一次呢?陈独秀从身边找起。北大的人才倒是不少,可是属于新派的,却寥寥无几。只有一个钱玄同,倒是可为接近的人。他口头上已经答应了,写文章还是以后的事。
最近收到了一篇稿,使陈独秀眼前一亮,《我之文学改良观》,“呀!好文章!‘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读到文章的末尾一看:“刘半农”呀!又是老朋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在这个时候送上门来,何其难哉!想到了刘半农,那个聪明能干而又有朝气的小伙子,那个愿意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小青年。他写的《灵霞馆笔记》就很好嘛!巧的是,他最近又邮来的这篇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最缺的就是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把他收到自己身边来。陈独秀对刘半农的赏识,决定了刘半农今后的大发展。
调刘半农进北京,进《新青年》,既解决了人的问题,又解决了稿的问题,一举两得。可是,他住的问题,薪水的问题,也不好解决。总不能漂流在外头吧。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刘半农是北京大学的人,那就什么都好办了:白天是老师,给北京大学的学生上课,晚间是《新青年》的人,干《新青年》的事。一身二任,两全其美,什么都好说了。可是,刘半农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要他进北京大学,论资历,论学历,刘半农都没有份儿。再说,他来了,让他教什么呢?最后,陈独秀去找蔡元培商量,蔡元培笑了,“文科的事,你学长说了算,我还管得了那么多吗?”
刘半农来北京的事,好像问题不大。他来教什么课,又成了大问题。陈独秀苦苦地思索着,细心地梳理着脑缝里的事情细节。这一天,他忽然想起了刘半农曾经到过北京,曾经在一个什么学校,教过应用文。应用文?陈独秀一听,猛然一拍大腿,呵呵一笑说:“得来全不费功夫!那正好!什么都不用愁了!——进北大的课堂,吃北大的皇粮!住北大的官房。我就起用刘半农!北京大学法学部预科教员,主讲科目:应用文。”陈独秀对刘半农的赏识,造就了刘半农此后的光辉业绩。
1917年的7月,刘半农拿着陈独秀的信,找到了箭杆儿胡同九号。陈独秀张开了两手,说了一句:“你可来了!”很快,刘半农就住进了北大第四号学斋。
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战斗的新生活。刘半农从上海滩的一个小文士,变成了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战士,成了的一位“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