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怎么读,么加一笔写出六个字?
加一笔“—”,成为"幺"字[yāo] :小,排行最末的。
造句:明代李昌祺《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倘念幺么,不我遐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译文:倘若记得卑微的我,不嫌弃我。即使到了死的日子,我也会一直记得。
、加一笔"乀",成为"公"字[gōng]: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又由平分义引申出公共、共同义。
造句:近代曹禺 《雷雨》第二幕:“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王加一个秦念什么?
【词条】:瑧【读音】::jīn或zhēn【部首】:王【释义】:1.到;达到。《诗·邶风·泉水》:“遄臻于 卫 。” 毛 传:“遄,疾;臻,至。”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 唐 虞 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实赖股肱之良也。” 唐 欧阳詹 《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诗:“眼见寒序臻,坐送秋光除。”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内以巩我邦家於金瓯磐石之安,外之与世界各友邦共臻和平康泰之盛运。”2.增加,加重。《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 孙星衍 疏:“王自叹疾大剧,惟危,病至日加。”3.一再;接连不断。《墨子·尚同中》:“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 孙诒让 间诂:“荐、荐同。《毛诗·大雅·节南山》传云:‘荐,重也。’《尔雅·释诂》云:‘臻、仍,乃也。’‘仍’与‘重’义亦同。《易·坎》:‘象:水荐至。’《释文》引 京房 ‘荐’作‘臻’。”4.聚集。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5.盛;满。 汉 张衡 《南都赋》:“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輑;朝云不兴,而潢潦独臻。”6.极;尽。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 顾 陆 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 展 郑 之流是也。”《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於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峯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七言律体,诸家所难, 王维 、 李颀 ,颇臻其妙,即 子美 篇什虽众,颓焉自放矣。”7.齐全,完备。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那 任二公 的女儿,性子好生利害,倘或礼物有些不臻,打将起来,我在后面好溜。”
且亭的意思?
且亭是一座小亭子,在白云岩寺的西南边。踩着窸窸窣窣的落叶,沿着陡峭的水泥台阶慢慢地挪下,就到了蕉叶环绕的且亭。
一眼望去,且亭似乎是个丑陋的半成品,它全身都裸露着灰色的水泥皮肤,有的地方还能看到一截弯曲且锈蚀的钢筋。粗糙、僵硬、笨拙,没有上漆,没有装饰,就连它的名字,也是写得歪歪扭扭的,它离美的距离起码有一小段,它面目如昔,仿佛被人遗忘在时光中。
美是无用之用。乡贤朱光潜说:“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因为“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换句话说,美是感情的,是欣赏的,也是趣味的。虽无实际的作用, “但是人的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
在乡村,随着多年前士绅阶层的消失,对传统建筑的审美感也随之模糊,无用之美逐渐摒弃。终于,修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庙,建一翼典雅的小亭,刻一方金石味的碑,在乡村已是力不从心。
具体而微,我们的白云岩寺内,除了自然之物,大多散乱无章,无趣无味,毫无一座佛教寺院应有的艺术气象;甚至老和尚,总是说些有关寺庙争与不争的话语,也是无趣,除了那一把胡须。老和尚说,他的师弟认为七十多岁的修行人应该过午不食,应该留一部胡须。师弟不愧是九华僧人,简单的话既有养生论,也有形象学。老和尚照方修行,一部胡须果然有得道的味道。
我们到白云岩时,老和尚还在指挥几个小工,忙忙碌碌地建造着毫无美感的砼建筑;幸好多年来一直是龟速,毕竟材料搬运上山,实在是件费钱费工的苦活。龟速真好,可以慢些无趣,可以少些无味。
也有悦目的事物,比较少。如一座台湾香客供奉的铜钟,样式古朴精致,钟身刻《心经》全文,且有铭文,其一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其一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我曾敲过铜钟,声音清越悠长,有金石气,可见铜钟铸造精良。
如“一滴泉”边的栈道上有两块道光年间的残碑,字不一定入眼,但内容值得玩味。一块名为“邑庠生张吟嘱捐山契碑”,道光十八年立,述说了张吟的儿子张立、张敏兄弟同捐山场的缘由及具体界址,碑文有两处文字很有意思,一曰:“关圣大帝座下永远供奉香灯,敦请住持僧执业蓄树护佛”,透露出民间信仰的大杂烩,于平民百姓而言,佛道也罢,儒法也好,实用就行;一曰:“倘年深日久,住持不得盗卖”,张氏兄弟的一点担心,跃然“碑”上,真是诚实得可爱。另一块为佛像修葺捐款石碑,实为一篇有趣的劝捐文,兹录如下:
桐邑之东白云岩,古刹也,亦胜境也。其岩有洞,可容数百余人。因洞起楼,楼上有诸大佛菩萨,惟当中接引老佛、文殊、普贤三尊法身最高大最年久。金身现在剥落,宝座现在虫蛀,急宜葺修,势难久待。况僧年渐老,倘不及身为之,岂不甚憾然?窃思此举非数百金必不能成,虽僧白云所积若干,恐亦不足于用。是以预告诸大檀越捐有限之钱,则行无量之功德;庶使金身灿烂佛光永久,神灵拥护将在兹矣。岂惟是足壮白云之观瞻、供游人之欣赏?诚哉是为引。
皇清道光二十八年岁官戊申仲冬月吉旦立
碑文无标点符号,笔者试句读,如有谬误,请方家指正。文章未署名,作者很可能是首倡者吴维岩,其文虽短,但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文词平淡却循循善诱,颇有说服力,不是文章高手难以撰写。
如大门前题着“白云岩寺”的匾和碑,落款为王敬之,一个玉石鉴定家,据说曾得林散之先生指教;我不是方家,不敢妄言,想来应胜过普通人的涂划。捐献者为岩下黄咀组方锡根,一个京城的玉石商人,求得王敬之笔墨,虔诚地送上白云岩,却没有俗气地刻上“某某敬立”的字样,也是一桩雅事。
至于且亭,过去不曾留意。今日陪县城文友来游山赏红叶,敬请本地文友陈明华老师当向导。陈老师说且亭的枫叶好,然而因为少有的干旱,红叶可能稀少。果然,一路上没看到令人心动的枫红,且亭是最后的念想了。
如果不考虑且亭简陋的样式,那儿倒是诗意的一隅。几丛苍绿的芭蕉,阔大且厚的蕉叶舒卷自如,三四棵银杏,叶叶泛着明亮的黄,数株凌云的枫树,青黄其间,本来可以生成多情的枫红,可惜三四个月的干旱,秋霜无踪无影,枫红自然也迹近如无了。
伫立且亭,阳光金黄,稀少且薄,它的光与色被四周的树木截留,截得多的是老干和虬枝,干枝有褐色,也有青黑色,也有贝壳白;留得少的是叶,没有经霜,有暮气的苍绿,有沧桑的半黄半青,有清爽的明黄,这些斑斓的颜色,把山林染成无边的锦缎。
但从前的风还在,忽而如雷,忽而如泣如诉,忽而如轻烟无声,是远处的松涛,是山顶的竹浪,都是悦耳的秋声。从前的秋季,还有潇潇雨声,在且亭,应该能听听雨打芭蕉;雨声急骤时,如铁骑突进,山岭烟云浩渺,蕉叶凑出的是急管繁弦,一腔快意纵横林间;雨声缓缓时,如古琴新调,木叶清润明净,蕉叶轻拢慢捻,袅袅娜娜,一段诗情幽然而生。且亭,且让我们留住脚步,听风听雨览三秋。
且亭边有一条逼仄的山道,道旁有数十株崔嵬的枫树,毫无老树的龙钟,倒象是磊落大方的山中君子。白云蓝天之下,枫叶有青有黄有红,是一味饱满的秋色。山道落了一地的枫叶,我们慢慢行走,仿佛是山中幽人自往来,足以拍小照,发朋友圈。
县城的文友因有一场会议需要回城,难以盘恒,于是在澄净的秋色里,我们沿着崎岖的山道下山。一路上想着且亭那儿的枫树,觉得意犹未尽,且留待明年枫红时仔细品味了。
读音 qiě tíng
失街亭的译文?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郃受计引军而行。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藿藜典故?
历史典故 > 藜藿①指粗劣的饭菜。三国魏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②借指老百姓。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九: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翳,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 土簋(gui): 即陶制的簋。簋,古代食器。土刑: 陶制的羹器。刑,羹器。粝(li): 粗米。藜藿:指粗劣的食物。藜,即灰菜; 藿,豆叶。司马迁认为,墨家也推崇尧舜,尤其在强本节用这一点上要求衣食住行皆与民一体,不事奢华,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