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是什么意思的,东汉宦官是什么意思

天美资源网

对食是什么意思的,东汉宦官是什么意思?

太监,原指古代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的男性。在古代,他们是专供都城皇室成员役使的宫廷要员,通常是被有意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使他们成为皇家的仆人,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这类群体实际不是古代中国特有,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古代国家都曾出现过相似的角色,而历史上的最早记录来自于公元前21世纪的苏美尔人城市“拉加什(Lagash)”。此外,在几千年来的不同文化中他们可以履行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而不仅是一个国政官员。

对食是什么意思的,东汉宦官是什么意思

和太监一起生活的宫人叫对食。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太监有赵高、张让、刘腾等。

祸国乱政

1 .敛财弄权

汉灵帝的昏暗时代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 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颍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汉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己,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武则天时期有种刑法叫凤凰晒翅有多厉害?

导语

武曌是中国历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被招入宫中,因得不到唐太宗的宠信便转而诱惑李治,在唐太宗死后被李治接入宫中。她入宫后利用各种手段博得李治宠爱,后来她帮助李治打击前朝老臣而得到李治信任,李治废王皇后将武曌封为皇后。后来李治病重,武曌得以与李治共掌朝政,武曌依此一步步夺取朝中权力登上皇位。

当时男性主掌天下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武曌称帝的行为受到了朝中守旧派与保皇派大臣的反对与批判。有的保皇派甚至出兵伐武,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对当时武曌的大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武曌必须想办法铲除这些大臣。为此她命手下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对这些大臣严刑逼供,将他们屈打成招。其中所使用的刑法的残忍程度可以说是令人发指。而“凤凰晒翅”就是这些酷刑中的佼佼者,令当时的人闻风丧胆。

“凤凰晒翅”出自何人之手?

提到武曌时期的酷刑就不得不说武曌铲除反对者所倚仗的三位得力助手:来俊臣,索元礼、周兴。

在介绍“凤凰晒翅”之前要着重介绍一下索元礼,因为这臭名昭著的刑法便是由他想出来的。

索元礼并非是中原人,而是一个胡人,继承了突厥人凶狠残暴的性格,原本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机会得到重用的,但他有一个“好儿子”。当时徐敬业起兵伐武对武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武曌迫切需要除掉朝中反对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就需要一些酷吏来帮她完成这项“工作”。而这时,深受武曌宠爱的面首薛怀义便向武曌介绍了他的干爹:深谙此道的索元礼。索元礼没有辜负武曌的厚望,他心狠手辣,善于编造罪名陷害他人,一上任就为武曌铲除了一个守旧大臣。而且他还发明了许多残忍的刑罚与令人发指的刑具逼人招供,因此很快便受到了武曌的重用。

索元礼审讯犯人主要刑罚便是制作一大一小两个笼子,笼子通过一根木桩将其相连,受刑的囚犯被关进大笼子中,身体被固定在大笼子中,头被固定在小笼子中,囚犯被捆得严严实实,难以动弹。头部的铁笼则是钉入木桩,将囚犯头部固定,两个木桩之间有个木橛,通过移动木橛来抬高小笼子,囚犯因为被固定最终将会身首分离。

后来这一刑罚又产生了一些改变,将连通两个笼子的木桩设置为可旋转,当犯人被固定好后,执行者可通过摇把旋转木桩,犯人因为头部被固定无法旋转,而身子会跟随木桩旋转,最终结果就是脑袋旋转360°。

这种刑罚会一点点折磨着人的肉体和心灵,最终摧毁人的心防。索元礼这一“杀手锏”可谓屡试不爽,一般人看到刑具就招供了,就算有宁死不屈的在受刑一会后也主动招供,索元礼自己也称没有人能在他这项刑罚下坚持不招供的。

“凤凰晒翅”的可怕

“凤凰晒翅”可以说是索元礼“铁笼子”的变种,此刑的刑具设置比“铁笼子”更为简单,但是同样能令囚犯无法忍受主动招供。充分体现索元礼残暴的个性。

而武则天亲自观看这一刑罚施刑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刑法的恐怖。事情是这样的:武曌受到探子的密保,太平公主府中有人密谋想要杀害武曌,武曌马上派人将人抓获。抓住犯人后武曌派人对其进行审问,然而那人面对刑罚没有松口,坚决表示自己是被诬陷的。武曌见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便召来周兴询问刑讯之法令犯人招供。

周兴是在索元礼靠帮助武曌铲除朝中旧臣飞黄腾达后效仿其而发迹的,所以其刑罚多参考索元礼。周兴告诉武曌用“凤凰晒翅”这一刑罚必能令囚犯招供,武曌听到“凤凰晒翅”这名字如此优美,便对这一刑罚大为好奇,忙问这刑罚是什么样的?周兴没有解释,只是请求武曌亲临观看执行过程,武曌十分好奇,便没有拒绝,点头应允。

次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武曌在侍卫的护卫下前来观看执刑。周兴看武曌来到便吩咐手下将犯人带上放上刑具。“凤凰晒翅”的刑具与“铁笼子”大体相同,也是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桩,木桩中间横着一根木桩如同十字架,方便固定犯人。不同的是“铁笼子”是固定犯人头部,而“凤凰晒翅”则是通过脚镣将犯人的脚固定在地上。

犯人双手张开,如同凤凰展翅,旋转木桩转动犯人,便是凤凰晒翅。犯人的脚因为脚被固定在地上,旋转木桩就会使得身体扭曲最终导致腰部撕裂脊椎断裂,是十分残忍的刑罚。“凤凰晒翅”名字虽美,但犯人并不能如凤凰重生,反而死状凄惨,毫无美感。

行刑之初,犯人依旧坚持是被诬陷,但随着木桩缓缓转动,犯人的身体逐渐扭曲,皮肤逐渐撕裂,骨骼也发出断裂的声音。犯人最终无法忍受酷刑,只得招供:自己曾受他人恩惠,恩人被武曌残忍杀害。此次是想为恩人报仇。武曌听到了满意的答案后便离开了刑场,然而刑罚没有结束,行刑者继续转动木桩,最终犯人脊椎断裂而死,死状令人不寒而栗。

酷吏最终自食其果

索元礼等人通过帮助武曌铲除异己而令朝中人人自危,几人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好景不长,在大周的政权稳固后,几人便没有了利用价值。当时几人的行为令朝中怨声载道,大臣们纷纷上奏弹劾几人。

武则天为了安抚朝中大臣便罗列罪名将几人打入大牢。在牢中的索元礼坚持不肯认罪,为了逼他认罪,审讯官员便说要对他用“凤凰晒翅”之刑,索元礼被吓破了胆,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最后索元礼被当街问斩。结束了他的一生。

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都说人生有两大快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很多人认为古代书生最高兴的就是高中状元。其实不一定,有些书生考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开心,这究竟是怎么原因呢?其实这当中存在一些不成为的规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科举诞生于我国隋朝时代,然后经过唐宋两个繁荣朝代发展,逐渐把制度完善。到了清朝光绪33年(1904年)举行完最后一次科举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那么这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考出600名以上的状元,属于当时书生最高的知识学位,然而探花仅是第三名,等于季军的成绩,但是考中探花的人显得比高中状元还开心,其实这跟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系。当初很多官职都是又名望士族担任,所以贫寒子弟只能通过考科举才当上大官。因此只要考中前三名的寒门子弟都会显得比较开心。古代“三鼎甲”指的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通过最终的殿试考出的人员,状元这个词在唐朝就诞生,据记载我国第一位考中状元的书生名字叫孙伏伽,籍贯河北省故城县。而唐朝的探花指的是一种使者身份,非科举的榜名,后来到了北宋末期,探花这个词才指考殿试的第三名书生。大唐科举制度,一般是考中秀才,接着参加会试考取进士资格,有了进士资格的书生才能参加接下的状元试,不过考得进士也是当时的最高功名荣誉,在众多进士中,成绩第一的叫状元,接着会盛办各种庆祝宴会,包括当今皇上接见“三鼎甲”,举办宴席等。在众多的庆祝活动里,有一项流程跟探花有关系,就是朝廷会在花园中举办一场探花宴,如唐朝诗人孟郊著作的诗词《登科后》所描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的正是中探花之后的表现,意思是朝廷会在中榜的进士里挑选2个较为帅气的书生,封为探花使者,负责游历知名花园,采取花朵献给状元。为此当上探花的条件必须是要集英俊帅气身材、气质、才识于一身的书生,是官方从本届进士中专门挑选出来的书生才可以成为探花。所以说,被封探花代表着自己的颜值比所以进士的还要高,比状元更具魅力。

而中进士的书生一般属于人中龙凤,社会的高层精英,想象一下自己是精英中最靓的仔,谁不开心快乐呢。按我国科举制度来讲,其共分为4个等级,依次是:进士、贡士、举人、秀才,到了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又被改正成乡试、会试以及殿试,最后在殿试决出状元、榜眼跟探花。

所以探花有他高兴的理由,状元身为第一名自然也有他开心的道理,那么第二名的榜眼呢?榜眼原先是被当做状元的陪衬,有点像站在领奖台第二阶梯的亚军,其光芒始终被高他一头位置的冠军掩盖。起初殿试的第二、第三名都叫榜眼,到了唐宋时期就把第三名改为了探花,并且定下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北宋时期有一个叫余中的状元就无法忍受“探花宴”,他可能觉得自己也挺帅,不服颜值输给探花郎,于是就上奏朝廷希望取消选探花的做法,吐槽此法光芒太露,把状元的光都被夺去了。然而余中的这种做法,反而成就科举第三名探花的实力,让人更相信探花是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好男人,而且深受古代妹子的追棒跟痴迷。

太监如何娶妻?

一般太监都不会娶妻的,只有那些有权或者有地位的太监会娶妻,他们称之为对食。娶妻的对象一般都会是宫女。

魏忠贤和客氏是怎么回事?

据说魏忠贤当年净身,由于技术不过关,使得一个蛋蛋保留下来。这才让客氏爱不释手,二人“秽乱宫闱”的说法便是这么来的。

说起中国历史,就绕不开一个特殊群体——太监。历朝历代有名的太监陈出不穷,比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

但是要说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势最大,当属明朝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的大名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一出门,那排场不比皇帝差。甚至一些地方还用他们的名字来让小儿止啼。

这三个人中,最特别的当属魏忠贤了。

其他太监得以上位、权倾朝野,靠的都是真本事。抛开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不说,单论能力,他们都是很强的。

但是魏忠贤呢?他大字不识一个,啥文化都没有,他的发迹,全靠他有个好“老婆”。

当然此“老婆”非彼老婆,指的正是魏忠贤的“对食”客氏。可以说,没有客氏,也就没有后来的魏忠贤。

这客氏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妇,他的丈夫叫做侯巴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明朝末期,农民的日子可不好过,像侯巴儿这样的家庭,饥一餐饱一餐的是很常见的。

侯巴儿此人老实巴交,对于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怨言,但是客氏就不干了,她想要过上富贵的生活。

客氏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也是有底气的。

据史书记载,客氏颇有姿色,甚至有些妖娆。无论在什么时代,颜值永远都是女人最大的资本,客氏相信凭借着自己的颜值,迟早可以攀上高枝,过上好日子的。

就在客氏做着白日梦的时候,还真有这么个机会摆在了她的面前。

公元1605年,当时的太子朱常洛喜得贵子。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的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皇帝家的孩子待遇就是不一样,按照当时宫中惯例,需要找一个奶妈入宫照料朱由校。

恰好客氏刚生完孩子,乳汁很是充足,加上她的形象气质也不错,又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因此经过层层筛选,客氏成功应聘到这份工作,得以进入太子府。

客氏只是一个农妇,没什么见识,她进入太子府本来只是想碰碰运气的。她自己都想不到,这是她的一次大机缘。

当时,朱常洛虽然是太子,可惜他爹万历皇帝根本不喜欢他,只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罢了。

然而万历皇帝并不死心,心里一直在打着废立太子的主意,所以朱常洛的处境非常危险。他自然也就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了。

好不容易熬到万历皇帝去世,朱常洛终于转正当上了皇帝。大概是当太子的时候压抑太久了,朱常洛继位后使劲地放纵自己,整天沉迷酒色,虽然不至于酒林肉池,但是也差不多了。

这样,他就更没有空搭理朱由校了。朱由校的整个童年,陪伴他最多的就是客氏了。对于朱由校来说,客氏不止了奶妈,更是他在这世上最亲近的人。

在折腾了一个月后,朱常洛硬是将自己给折腾没了。年仅十四岁的朱由校继位,便是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

作为他最亲近的人,客氏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朱由校不仅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连带他的兄长和儿子都被封官。

一时间,客氏成了宫里新晋的红人,宫里的宫女、太监都想和她攀上关系。更有一些有身份的太监为了她大打出手,就是为了和她做对食。

所谓对食,就是宫里的太监和宫女结成“假夫妻”共同生活,互相做个伴。毕竟宫里生活单调,即使是高阶宫女和太监,也没有什么乐趣。为了排解孤独,慢慢地出现了“对食”这一独特的现象。

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客氏最终选择了一个叫做魏朝的太监。

这魏朝是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忠的心腹,这王忠是宫里地位最高的太监,是所有太监的“老祖宗”,因此魏朝在宫里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当时宫里人看来,魏朝和客氏那是非常的般配。然而谁也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客氏便移情别恋,和魏朝的结拜兄弟魏忠贤好上了。

这魏忠贤和客氏差不多,也是穷苦家庭出身。他自幼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反而到处惹事。不知从哪里学会了骑马和射箭,想要学那些侠客行走江湖,据说身手还不错。

等他年长一些,又开始沉迷酒色。他的这些爱好都是非常花钱的,为此,他频繁出入赌坊,妄图咸鱼翻身,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

但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他这种人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输个精光。

最终,魏忠贤不仅没能翻身,还欠下一屁股债,债主每天都堵他家门口。眼看这日子没法过了,魏忠贤干脆心一横,决心进宫做太监。

这做太监在当时可是铁饭碗,最差也是衣食无忧。万一运气好,得到个肥差,那可就发达了。而且一旦进了宫,那些债主也就拿他没办法了。

说干就干,他抄起一把刀便对自己挥了下去,完成了净身。

休养一阵后,他便兴匆匆地跑到皇宫外的报名处,想要排个号去做太监。结果到了那里他才知道,自己的年纪严重超标了。宫里招太监只招年幼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魏忠贤很绝望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外出办事的太监孙暹。孙暹看他可怜,便将他引荐入宫。

魏忠贤入宫后,只是地位最低的太监,专门做一些又苦又累,没人愿意干得粗活。

魏忠贤毕竟常年混迹市井,为人八面玲珑,加上擅长察言观色,很快在宫里便混风生水起。

靠着孙暹的关系,魏忠贤得以进入甲子库当差。这可是个肥差,油水不少,魏忠贤趁机赚了不少钱。

靠着这些钱,他得以结识大太监王安的心腹魏朝,并和他成为拜把子的兄弟。

因为魏朝的关系,魏忠贤又得以和魏朝的对食客氏有了接触。一来二去,两个人便好上了。从此以后,客氏便死心塌地地跟着魏忠贤。

那么问题来了,宫里太监那么多,条件比魏忠贤好的不计其数,魏忠贤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将客氏迷得不要不要的?

据说,魏忠贤净身的时候,由于技术不过关,所以留下了半个蛋蛋,这使得他比宫里的其他太监更更像个男人。

那么这有可能吗?还真有可能。

首先,在当时想要净身,一般都是找专门从事这行的“刀子匠”,收费往往在3到5两银子之间,具体价格要看刀子匠的资历了。

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可不算一笔小钱。

之所以这么贵,主要是因为净身这事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由于失血过多出事。而资历越老的刀子匠,往往成功率也越高。

一般人家都会选择借钱净身,等入宫赚钱后,再慢慢还清。

然而魏忠贤已经欠了一屁股债,没人会愿意借钱给他的。他自然无法找刀子匠净身,那就只能自己挥刀自宫了。

前面说了这可是门技术活,魏忠贤一个纯粹的门外汉,自然技术不过关。加上他还要忍着疼痛给自己止血,怎么可能有空再来一刀?他能活下来都是幸运的了。

所以留下半个蛋蛋是极有可能的。

那么又有人会问了,太监进宫都有检查的,一查魏忠贤的事情不就露馅了?

这奥妙就在领魏忠贤入宫的孙暹身上了。

这孙暹可不是普通太监,他是当时的提举东厂太监。是整个皇宫里最有权势的几个太监之一。就凭着东厂的威名,他带进宫的人,谁敢查?当心去东厂里走一遭。

于是,没有净身干净的魏忠贤就这么混进了皇宫。

据史书描述,客氏此人生性浪荡。朱由校继位的时候,她才32岁,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可惜宫里的那些太监和女子没多大差别,突然看到个有男人味的魏忠贤,自然就倾心于他了。

从后来的一系列举动来看,客氏对于魏忠贤应该是动了真情。

一开始客氏和魏忠贤都是偷偷摸摸的往来,毕竟作则心虚嘛。

然而时间一长,纸包不住火是必然的。为了客氏,魏朝和魏忠贤算是彻底决裂了。

虽然魏朝在宫里地位不低,但是得到客氏帮助的魏忠贤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两个人也算是旗鼓相当,他们在宫里没少交手。

有一次,明熹宗正在宫中休息,突然听到外面吵吵闹闹的。让人一问之下,原来是魏朝和魏忠贤又为客氏大打出手。

虽然宫里一直明令禁止“对食”的存在,但是明熹宗从小没读过书,连识字都不会。所谓的那些规矩对他来说形同虚设。

明熹宗也不废话,直接叫来客氏,让他自己选择,客氏自然选择魏忠贤了。明熹宗便将客氏判给魏忠贤,禁止魏朝再打扰他们二人。

魏忠贤和客氏都知道魏朝是口服心不服,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魏忠贤将他赶出宫去,发配到了凤阳守陵。

没有了魏朝的打扰,魏忠贤和客氏的感情愈发的好了。

由于客氏的关系,魏忠贤也逐渐得到明熹宗的信任,成为他的心腹宦官。

而随着地位的上升,魏忠贤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开始窥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

此时,王安便成了他的眼中钉。

王安此人,算是太监中的一股清流。虽然明朝太监的口碑都极差,但是王安却是个例外。

当时外庭大臣大多是东林党人。这群人虽然缺点不少,但是在道德方面的水准还是很高的。而王安在当时外庭里的口碑好得不得了。双方联系密切。

王安有外庭的支持,想要除掉他只可智取,不能硬来。

明熹宗继位后,按照惯例要重新任命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而王安也要上表拒绝,以示谦让,接着皇帝这要驳回他的请辞。

结果当王安上表后,客氏劝说明熹宗干脆准了王安的辞呈。毕竟他一把年纪了,还让他担此大任,反而会让人们觉得明熹宗不体恤臣子。

明熹宗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便照办了。没过多久,失去权势的王安便被魏忠贤派人给弄死了。

接下来,又是在客氏的怂恿下,魏忠贤的人坐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魏忠贤也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的太监可是要辅佐皇帝处理奏章的,按理说识文断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没文化没见识,是没资格进入司礼监的。但是客氏硬是说动了明熹宗,让他破了这个例。

由此可见,明熹宗对于客氏可谓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当初外庭的大臣们觉得客氏老围在皇帝身边很碍事,于是纷纷上奏请求将客氏逐出宫去。明熹宗无奈之下只得将其遣送出宫,不过没过多久又将她给接了回来。此后死活不肯再将她送出宫了。

关于明熹宗和客氏的关系,世人多有猜测。不少人认为二人关系不纯。

比进客氏每天一大早就去乾清宫服侍明熹宗,直到深夜才离去。他们在屋里做了些什么,无人可知。

而且客氏经常给明熹宗做龙卵吃,所谓龙卵,其实就是马的肾,那可是大补之物。至于男人吃这玩意干嘛,原因不言而喻。

甚至在《甲申朝事小纪》中,干脆直言不讳的说二人关系不纯。

道路传谓:上甫出幼,客先邀上隆宠矣。

意思是说,是客氏将明熹宗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至于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明熹宗对客氏那是宠信有加就对了。

也正是仗着明熹宗的宠信,魏忠贤和客氏开始弄权。本着“男主内女主外”的原则,魏忠贤主要在外庭发展势力,而宫里则是客氏的天下。

魏忠贤兼任提举东昌太监,掌管着东厂、锦衣卫这两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外庭那些不肯屈服于他的正人君子们,都遭遇不幸。

朝中大臣被他清理了好几遍,剩下的要么是明哲保身之辈,要么干脆是魏忠贤的党羽。一时之间,魏忠贤在外庭可谓是只手遮天。

魏忠贤权势达到顶点的时候,他出门,百官都要三拜六叩,高呼“九千岁万岁”,这规格也就比皇帝低一级而已。

他做寿,百官都要排队给他送礼。而且各地都要为他建生祠,谁要是动作慢了,就等着被罢官吧。

总之,魏忠贤的权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这“九千岁”也算是实至名归。

而客氏的排场也不比魏忠贤差。

她每次出宫,要坐八抬大轿,随行护卫上百人。前面一群太监开路,人手一个荷兰水晶灯。当时荷兰向明朝进献了100盏水晶灯,明熹宗赏赐给客氏20盏。

而客氏每次入宫,百官们看到了,都要上前问候,什么“千岁夫人”、“干娘”、“圣夫人”的称呼,应有尽有。

而且客氏的胆子比魏忠贤更大,俨然将自己当做皇宫的女主人了。宫中上至皇后,下至普通宫女,都生活在客氏的阴影之下。

为了独霸皇帝,她联合魏忠贤,一边残害嫔妃、皇子,一边欲效仿吕不韦,行“狸猫换太子”之事。

明熹宗曾先后有过三个儿子,但是全都无疾而终。

当初,张皇后怀有身孕,这个孩子便是明熹宗的嫡长子,不出意外这孩子便是未来的太子。在孕期中,张皇后觉得腰疼,便找来宫女为自己按摩。

客氏得知此事,便找来魏忠贤,让他安排心腹之人去给张皇后按摩。结果此人下手极重,竟然导致张皇后流产,这孩子直接就夭折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次按摩所致,张皇后竟然再也没怀孕过,疑似不孕了。

此后,慧妃范氏为明熹宗生下第二个儿子朱慈焴。结果孩子不到一岁便夭折了。

同样,容妃任氏生下的朱慈炅也是不到一岁便离奇夭折。

这两个孩子都死的蹊跷,很多人都相信这是客氏和魏忠贤所为。

此外,裕妃张氏已经怀有身孕,却被客氏、魏忠贤假传圣旨幽禁起来。而且他们不许人给张氏送吃的,其腹中孩子自然也难以幸免。

总之,在客氏的一番折腾下,明熹宗是子嗣全无。

与此同时,他们还偷偷将怀有身孕的女子弄进宫里,成为宫女。

客氏让明熹宗宠幸这些宫女,打算接着便对外宣称有宫女怀孕,这孩子自然是皇子了。客氏和魏忠贤妄图以此来控制下一任皇帝,得以继续专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孩子还没出生,明熹宗反而先挂了。至于原因,自然是长期沉迷享乐、透支身体所致。

由于明熹宗无子,只得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崇祯皇帝。

对于客氏还有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崇祯皇帝早有耳闻。他继位后便开始着手除掉魏忠贤和客氏。

魏忠贤知道大势已去,自己的所作所为天理难容,于是选择自缢而亡。至于客氏,她可没有胆子自缢,最终按照宫里的刑罚被笞死。

正所谓“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客氏和魏忠贤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相较于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秽乱宫闱”反而算不了什么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