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什么意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含义: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出处: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课文解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次北固山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指友人所在的地方。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什么意思?
出自《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原诗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同时望月怀远吧?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对有怀远之情的人天各一方,这通宵的月色不觉让他们共同思念起远方的友人,以至于感到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
清风朗月,最易牵动情思。于是诗人灭掉明烛,披衣步出门庭,月光清清淡淡地泻在了地上,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地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美的光华,更是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珠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
看到明月如此美丽多情,真想慢慢地抓上一把它的光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
可是这月光虽然饱含着我的满腔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
还是回屋睡罢!睡了也许能在甜蜜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寓意:(文言字义)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律诗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
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
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
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这一联对仗工整,描绘细致。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
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
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一段话吗?
今天是中秋节,此时此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