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简介,山西出过哪些名将?
山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崇尚学武,培育出很多历史上知名地军事将领。一、关羽,山西运城人。蜀国五虎大将之一,以忠义冠绝天下,闻名于世,后被封神,成了武财神关二爷。世人供奉地庙宇遍及整个东南亚。
二、张辽,字文远,山西朔州人。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一。三国时代,名震东吴,以智谋而建功立业,留名史册。
三、尉迟恭,山西神池县人,初唐与秦琼、程咬金一样为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门神、勇武忠厚而万古流芳。
四、狄仁杰,山西太原人。女皇武则天掌权时期的著名宰相,以神探名满九州,但很多人不知道,狄仁杰不仅仅是文人,还当过统帅几十万军队的大元帅。
五、徐向前,山西五台县人。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以会打硬仗,恶仗而功在千秋,人称“布衣元帅”。
六、卫青,山西临汾人,西汉武帝时期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卫青,为大汉王朝打击外来侵略者立下了不世之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七、霍去病,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霍去病者,杀得匈奴不敢觊觎中原大地也!”
八、傅作义,山西万荣县人,中国现代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曾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
九、薄一波:山西定襄县人。历任华北局第1书记,军区政委,财政部部长,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琏,黄埔四期、与后来“永远健康”的那位是同学。一期和四期是黄埔军校出名将最多的两期,胡琏也不例外。此人的军事造诣不仅在国军方面评价较高,在共产党方面的评价也不低、甚至被老人家称为“狡如狐、猛如虎”。能被对手称为“狡如狐、猛如虎”,可见胡琏在战场上还是相当有一套的!
胡琏是陈诚“土木系”的干将,一九四三年十月升任“土木系”看家班底——国军十八军的副军长,次年八月扶正、正式出任军长一职。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胡琏才正式晋升陆军少将军衔,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国军的军长仅仅只是上校军衔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国军方面的军衔和解放军后来实行的军衔不同,它被人为分为了两个系统——职务军衔(临时军衔)、叙任军衔(正式军衔)。
早年间,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地方实力派依然是各自为政,如晋绥军、西北军、桂军、川军、马家军……名义上虽然都是国民革命军,但蒋某人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本管不到他们内部的具体事务!军衔的授予更是“随意”,基本都是地方实力派们自己定,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即可。最后直接导致国军方面将军“泛滥成灾”,“西北三马”之一的马步芳甚至连自己年仅十二岁的儿子都给授予了上校军衔……
加之蒋某人的嫡系——国军黄埔系将领在国民党党内的资历普遍偏低,短期内要大规模授予将衔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蒋某人的国民政府于一九三五年进行了军衔制度改革,将军衔分为了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职务军衔随职务走,地方实力派在这方面仍然拥有一定自主权,但叙任军衔必须经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授予,也就是必须由蒋某人最终拍板、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相关命令授予!这就等于是变相收回了地方实力派手中的军衔授予权,同时也为国军黄埔系将领戴上将星提供了方便,一举两得。
何谓职务军衔所谓职务军衔,说白了就是临时军衔,军衔与职务直接挂钩。简单说就是,你担任什么职务便自然拥有相应等级的职务军衔、享受相应等级的待遇。反之,一旦卸任,职务军衔及相应待遇自动取消。因此,国军方面职务军衔的表述一般为“少将师长”“中将军长”之类,职务军衔和所担任职务是一体的。比如张三担任了师长一职,并不是像一些影视剧里表述的什么“某某师师长张三少将”,而应该是“某某师少将师长张三”。
国军方面职务军衔的授予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署命令即可,不需要经过国民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甚至可以自行拟定,上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走一个程序即可,在这方面蒋某人还是相当“大方”的。反正卸任即收回,给什么职务军衔蒋某人都不心疼……
何谓叙任军衔国军方面的叙任军衔是正式军衔,除非经正式程序被褫夺,不随职务变更。叙任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各人的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并正式叙任,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发布授衔命令。换言之,虽然林森只是“橡皮图章”,但如果他对某位将领有意见、拒绝签发命令,蒋某人还真没办法!为了内部团结,蒋某人恐怕也只能是“收回成命”了。毕竟林森的党内资历摆在那里,为了个别将领跟林森撕破脸,对于蒋某人而言还是不太划得来的。当然,一般情况下,林森是不会与蒋某人为难的,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假设。
那么,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某人的叙任军衔是陆军上校,职务却是陆军某军的军长,那么在军长任上时,他的职务军衔就是中将军长,可以佩戴中将军衔、享受相关待遇。但卸任军长职务之后,他依然只是陆军上校,一应待遇参照上校等级给予。将领的阵亡抚恤等等也都是参照叙任军衔,而非职务军衔。如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他的职务军衔是国军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但叙任军衔只是陆军少将。在阵亡之后,张灵甫的一应阵亡抚恤待遇只能参照叙任军衔陆军少将。这就是为什么蒋某人要在张灵甫阵亡后给他追晋陆军中将的原因所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阵亡抚恤和丧葬规格。当然,葬蒋某人是管不到了,但提高治丧和抚恤规格蒋某人还是能做到的。
胡琏在一九四五年晋升的少将军衔就是叙任军衔。在此之前,胡琏虽然已经出任十八军中将军长,但这只是职务军衔,他的叙任军衔依然只是陆军上校,这也是彼时国军黄埔系将领普遍存在的一种尴尬。因为黄埔系将领在国民党党内和国军军内的资历普遍不高,职务却在不断提升、进入军师级的不在少数。如果给他们晋升叙任军衔,一些资历较深的非嫡系将领蒋某人不太好处理。因此,国军的黄埔系将领早年间普遍都出现了叙任军衔低于、甚至远低于职务军衔的情况。胡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被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也是。
综上所述,国军的军衔远比解放军复杂许多,它分为了职务军衔和叙任军衔两个系统,相互之间有联系却并不直接挂钩。这就造成了许多国军将领叙任军衔远低于职务军衔的窘境。除此之外,对于上将军衔,国军方面控制得更加严格。特级上将是为蒋某人特设的,这里就不去多说了。无论一级上将、还是二级上将都是有名额限制的,除非有人去世或退出现役,否则不予增补,因此也造成了许多符合二级上将晋升条件的将领因为名额限制而无法晋升。于是,便有了具有“民国特色”的中将加上将衔,简单说就是相应军衔先带起来、待遇先享受起来,等有了名额再正式晋升。朱老总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就曾经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周公在军调时期也曾经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亮剑被楚云飞怒骂为五万头猪的74军?
74军是整编74师覆灭后的重建部队,但楚云飞的台词本来不是骂74军的。
《亮剑》在解放战争时期安排了李云龙和楚云飞的直接对抗,这段剧情里有个经典桥段,楚云飞拦住逃跑的七十四军败兵,愤怒大喊:七十四军,五万多人,刚上来三天就垮了,就是五万多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有不少观众产生了疑问:这个七十四军和孟良崮战役被消灭的整编七十四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差?
实际上,这段戏就是《亮剑》里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争史大杂烩。
《亮剑》里的楚云飞89师隶属于国军第二兵团第五军,不过历史上第五军并没有第89师,当然,这个改编无伤大雅。
在89师撤退路上,楚云飞偶遇了来自第七十四军的败兵,对方说他们是74军第22师的,但国军第74军并没有22师这个番号。
不过, 国军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确实都参加了淮海战役,这是没问题的,其中七十四军就是整编七十四师覆灭后的重建部队。
在孟良崮战役后,整编第七十四师不复存在,但该师还有一些残余部队,一部分是没投入战斗的重炮营,另一部分是没来得及补充到整编七十四师的三个新兵团。
国军在这三个新兵团和重炮部队的基础上重建了整编七十四师,由邱维达担任师长,随后该部整编为第七十四军,划入邱清泉第二兵团序列,在增援黄百韬的徐东战役中担任预备队。
第七十四军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没有那么差,他们接受了绕路潘塘镇从侧面迂回攻击华野阻击部队增援碾庄黄百韬的任务,在部队半夜行进过程中和同样执行迂回包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的华野苏北兵团相遇。
漆黑的夜里,一开始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小部队,不愿意打草惊蛇,结果越走感觉越不对,双方的行军队列都看不到头,于是一场混战就此展开,这就是著名的潘塘战斗,《亮剑》也把这场战斗改编到了电视剧里。
由于是遭遇战,七十四军和苏北兵团都占不到便宜,看到迂回攻击计划无法完成,华野苏北兵团奉命主动后撤吸引邱李兵团,缓过气来的邱清泉赶紧上报所谓“潘塘大捷”。最后,七十四军和二兵团其他部队一起在陈官庄覆灭。
实事求是讲,七十四军虽然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不算多么出色,但该军作为重建部队还算挺能打,显然和楚云飞的“五万多人,上来三天就垮了”不一致。
楚云飞那句台词其实是从陈诚和王耀武那里抢来的。
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李仙洲率领的七十三军和四十六军共5.6万人在三天之内全军覆灭。老蒋非常愤怒,骂这些部队像猪一样蠢,旁边的陈诚附和:就是六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
陈诚的这句话后来被改成了“就是五万多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同时说这话的人也被改成了王耀武,大多数文章都是按王耀武和“五万头猪”写的。
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笔者认为,还是陈诚的面儿大,因为七十三军是湘军系统,四十六军是桂系部队,嫡系中的嫡系陈诚骂他们这些杂牌军是猪,符合他的一贯人设。
相反,莱芜战役被俘的李仙洲不仅是王耀武的黄埔学长,还是他的山东同乡老大哥,王耀武那么会做人,恐怕很难用猪去骂李仙洲。
不管是谁骂的,《亮剑》让楚云飞抢“五万头猪”的台词去骂七十四军,感觉七十四军还是有点儿冤枉,能从华野苏北兵团十万之众手里全身而退,相当不容易了。
除了这个经典桥段外,《亮剑》里的战争史大杂烩还有很多。
李家坡之战原型是关家垴之战,历史上没打赢的战斗《亮剑》给彻底打赢了。
伏击华北日军观察团原型是韩略村之战,韩略村是偶遇日军部队,没有抗命。
李云龙和赵刚率队分头突围的原型是宋庄之战。
相对而言,《亮剑》在淮海战役这几集中的战争史大杂烩最多。
张大彪向李云龙汇报说二师正面是18军11师,东南方向是5军89师,这就是瞎扯,18军当时还在千里增援路上呢,如果李云龙独二师真的被18军和5军夹在中间,那就没法打了。
楚云飞攻击赵庄组织了一个军官敢死队,冲锋前还给每个敢死队员发了一把大洋,敢死队员把大洋一扔:“这钱用不着了,弟兄们打完仗拿去买酒喝”。
这一段的原型是《血战台儿庄》里的桥段,不过,血战台儿庄是1938年,发大洋是正常的,淮海战役是1948年,楚云飞当着中央社记者的面公开发大洋还是有问题的,发金圆券比较适合。
李云龙部段鹏侦察连偶尔发现国军一个仓库,大门打开瞬间,双方都拿枪指着对方让对方缴枪,双方僵持不下极度紧张,最后段鹏他们率先开火,全歼国民党守军。
这一段戏应该是借鉴了《拯救大兵瑞恩》,不过,人家的剧情安排是合理的,双方在僵持过程中,美军增援部队在暗处开火消灭了德军。
《亮剑》里没安排增援部队,段鹏他们开火时国军守兵就站着不动挨枪子,段鹏和部下毫发无伤,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学人家没学到位。
李云龙在徐东战场上和楚云飞混战时,赵刚前往黄维兵团110师策动起义,实际上双方的时间线并不一致,差了十天左右,也就是说李云龙负伤时赵刚还在双堆集,赵刚不可能第一时间赶往医院。
国军暂七师师长常乃超被俘后混在士兵队伍里,李云龙命令所有人跑步,体力不支的常乃超被发现。
这一段戏的历史原型有好几个,因为“不善奔跑”被发现的是国军新编第五军军长陈林达,他也是在1948年被俘虏。
常乃超从口袋里又是掏东西又是抽烟,原型是国军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常乃超对输给李云龙不服,扬言摆开阵势再打一仗,原型是国军整编第一师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
李云龙在路边意外俘虏了一支军乐队,后来把他们当礼物送给了赵刚。
这段戏的历史原型是国军第三军军长罗厉戎,他的部队在清风店战役里被全歼,当俘虏的罗厉戎见到了他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聂帅,他交给老师一张花名册当见面礼,上面是第三军军乐队五十多人的名单。
华北野战军按照这张花名册找回了军乐队并重新整编扩容,后来这支军乐队还参加了开国大典。
楚云飞抢台词,李云龙抢军乐队,再加上那些各种改编剧情,《亮剑》绝对称得上一部战争史大杂烩。
司令是不是最大的官?
在军队的编制单位当中,司令是不是最大的官呢?应该来说,在一个范围里面肯定司令是最大的官,但是这个势力有大势力有小势力,有带兵多的,有带兵少的,称司令的话,通常而言都是一支独立的部队,有相对独立的权限的。
在执行某一项任务的时候,这个司令员就是具有最高决定权的那个人。
通常实际上一个团的团长就可以当司令了。这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然而我国的话,由于兵多将广,现在部队也正规化了,因此我们比较正式的有军分区司令。相当于一个地级市有这么一个军分区,通常这个军分区的司令员是市长级的干部,通常军衔是大校。
有省军区的司令员,这个省军区通常的军衔是,一个少将大概是有一个军的实力。但是我们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说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这两个军区是高配的,军区司令员是中将军衔的。相当于副大军区级副兵团级的干部了。
另外我们还有跨省的大军区,现在有东南西北中五大军区。这个军区司令员就是正兵团级是上将的军衔。当然我看到有一些刚刚担任这五大军区的司令员还是中将,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晋升为上将了。作者为高级#经济师##策划# 。#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写作##正能量##千粉互娱#
中国历史上哪个省份的名将最多?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给名将定一个标准,是打胜仗多的人是名将,还是名气大的人是名将,亦或是官大的人是名将?
这个标准很难确定,从来没有哪个朝廷会给自己的将军们一个官方的名将头衔,最多是官员们定一个级别标准,给武将定好大小品级,高品级的武将不一定是民间所说的名将,低品级的武将不一定就是草包,一个人要混上高品级的武将,背景和人际关系处理比会打仗常常更加重要。
一个将军是否能打胜仗,很难说只是一个将军的个人能力决定,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作用不差于武将的个人能力,有的人具备成为名将的能力却做不上名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另外,历史上是指什么时期?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名将,籍贯各不相同,如果从黄帝时代算起,一直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恐怕难以统计。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元代以前没有省这种行政级别,只有州郡县,更早的则是某国某地,在古代战争中,武将报名号只会说自己出身的州县或者具体家乡名称,比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把元代以前某个人说成某个省未必有些尴尬。
如果非要用省份来区别古人,还是从元代以后开始比较准确,元代的省只是省份的雏形,很多省份混合在一起,和今天差别很大。只有到了清代,才有了今天各省的模样,中国各省的名称和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清代以后的历史只是中国历史的一小部分,这期间出生的人物只是中国名人的一小部分,没有什么代表性。所以用地区来计算历史上名将的多少比某省更加符合实际。
而中国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代以前,南方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得到什么开发,北方诞生的人才比南方要多的多。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这时候中国南方名将和文人才多了起来。
我认为我们要统计哪里的名将人数多少,最好是分成时代和地区,这样才能有比较的可能性。
在战国以前,主要在河南、山东的中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个朝代所需的人才都来自这个地区,这个时候北方的中原是全国名将最多的地区,比如妇好、孙子、田穰苴等。
秦朝崛起后,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区名将迭出,比如白起、司马错、蒙恬等。
到了西汉,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做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时候还是太行山以西名将多比如卫青、李广、霍去病等。
到了东汉皇帝刘秀从中原之地的河南起兵打天下,中原地区出身武将在朝廷中占的比例最高。
魏晋南北朝时代,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占据了北方,各民族的武将头领很多都算的上名将,他们可以算是出身长城以北的草原。
唐朝起家于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太原,依靠陕西关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拿下了江山,这时候出身山西、陕西的名将是朝廷军队里的主力军。
宋朝,赵宋起家东汉的根据地中原,名将也大多自于中原的河南,比如岳飞。
元朝来自草原,名将大多是从草原上的牧民转变而来。
明朝起家南方,朱元璋手下的那群军队老兄弟主要是两淮和江南。
清朝来自于关外的东北,八旗的将领是清军的骨干,东北三省出的清朝名将最多。清末,清朝军队实力衰落,湖南的湘军和安徽的淮军是国家的主力军队,两省出身的将军在清军中地位非常重要。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以北方各省的将军为多,比如河南的袁世凯、直隶的冯国璋、奉天的张作霖,我党最早在四川、湖南和江西这三个地方革命,这三个省出身的革命将领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