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皇后,康熙有几个母后?
康熙有两位母亲,第一位是康熙的亲身母亲,另一位则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康熙的亲身母亲佟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不高也不低,除了在刚进宫时被顺治看过几眼,此后也是在这高墙中尝遍了孤单寂寞了。除了基因好,她没靠山没手段,并且我们都知道康熙能登上帝位她这位母亲也并没起什么作用,而多是孝庄太后在其中更多的运作。
因为地位不高,儿子并不是她自己抚养的,所以康熙的后期栽培与这位母亲也几乎没有关系。在康熙继位后这位母亲又在终将可以翻身的时候,还没翻身几个月就去世了。所以这位母亲除了生了这位儿子之外,几乎与康熙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如果她的寿命能更长一些,那几乎就是躺赢的人生了。
相较于这位亲生母亲,与康熙感情最深,陪伴康熙时间最长的就是他名义上的母亲了。这是大清历史中第一次两宫身份同样尊重的时候,与亲身母亲短命不同,孝惠章皇太后她活到了七十七岁的高寿,而此时的康熙也已经六十多岁了,陪伴了康熙半生的圣母皇太后与康熙的感情更深吧。
这位享受了一生荣华的母亲来自蒙古科尔沁部,是孝庄太后的孙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他能来到顺治帝的后宫还是源自顺治帝的叛逆不羁,他对同样来自科尔沁部的上一任皇后实在是达到了“厌弃”的地步,以至于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废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行为对一直以来都是友好同盟的科尔沁部来说是非常不给面子的了,也就有了再送来一位皇后的局面。
综上原因,她的到来也并不受顺治帝的喜爱,更何况当时还有董鄂妃的独宠,有一个可靠的母族即使没有生下儿子也享受了一辈子的太后尊荣,这才是躺赢的一生吧。
康熙的两位母亲,平凡中又各自带着一份凄凉,高墙中的女子又有几位是真的仅仅享受着安然喜乐呢,作为母亲能生养出康熙这样的一代帝王就是最大的荣耀了吧。就像现在多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片大好的未来,越是平凡的人越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自己子女的身上,希望带来的就是生机。
清朝大行皇后是谁?
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是自己的亲表妹佟佳氏佟佳氏也是一位名门淑女。与前两位皇后不同的是,她与康熙有着血缘关系。她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幼弟,佟佳氏即是玄烨的小表妹。佟佳氏被尊为“孝懿仁皇后”,可惜只做了一天的皇后就病逝了!是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后。 “大行皇后”是指:皇后过世后的敬称,不光有大行皇后,还有大行皇帝呢,这是对皇帝和皇后的尊敬,从汉朝就开始用“大行”两字来称呼死去的皇帝和皇后
清朝共有几位姓钮祜禄的皇后?
清朝的皇后中,以钮祜禄氏最多。
圣祖仁皇帝(康熙):孝昭仁皇后——一等公遏必隆女。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皇后。十七年二月崩。世宗宪皇帝(雍正):孝圣宪皇后——四品典仪凌柱女。事世宗潜邸,号格格。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仁宗睿皇帝(嘉庆):孝和睿皇后——礼部尚书恭阿拉女。事仁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仁宗即位,封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崩,年七十四。宣宗成皇帝(道光):孝穆成皇后——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女。嘉庆元年,仁宗册后为嫡福晋。十三年正月薨。宣宗即位,追封为皇后。孝全成皇后——一等男颐龄女。初为全嫔,累进全贵妃。十三年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四年立为皇后。二十年正月崩,年三十三。文宗显皇帝(咸丰):孝贞显皇后——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事文宗潜邸。咸丰二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光绪七年三月崩,年四十五。为什么康熙王朝中直接称呼孝庄?
孝庄文皇后嫁给了太宗文皇帝,所以被称作孝庄文皇后。被封庄妃,世祖登基尊位皇太后,成孝庄太后;圣祖登基尊位太皇太后,成为孝庄太皇太后,薨,被追认为孝庄文皇后。
究竟是哪个皇帝的妃子?
贾元春的结局,是做了朝廷两派势力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残酷斗争的政治牺牲品。作为一个小说人物形象,应该说主要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也吸取了一些历史生活原型的情况素材。
由于元春的妃子身份实际上与清朝的选秀女制度有关系。贾元春和贾宝玉同父同母,是贾政和王夫人生的,很小的时候就被选送到宫中作女史去了。女史就是去皇宫或王府服侍皇帝、太子、王子,如被皇帝看中,或者跟了太子,而太子继位当了皇帝,地位就会上升,成为嫔妃。即使只是跟了王子,也能成为王妃(福晋),娘家就算皇亲国戚。在清朝,旗人的女儿到了一定年龄,都要送去应选,叫选秀女,看过清史讲座的都知道。比如薛宝钗一出场,就是准备去应选的。被选中的秀女,如被皇帝临幸,可能被封为各种等级,有常在、答应、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当然皇后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现在清宫戏一类很多,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
而贾元春,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介绍“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后面“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春的地位就上升了,按小说中描写,是“咱家大小姐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下来就是“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府建大观园,元春回家省亲。元春省亲这种描写或取材于雍正、乾隆时期曾有让老太妃回王府省亲居住的素材,又或以变形的手法影射康熙皇帝南巡而曹家接驾的历史真实事件。
再有就是联系到作者的家庭关系,曹雪芹的姑妈,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是王妃,而后来纳尔苏卷入了康熙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和他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名允禵)争夺皇位的斗争,被“圈禁”在家死去,作为他的王妃,当然也是担惊受怕。另外就是那个立了废,废了又再立,最后还是被废掉的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他的生日是五月初三,小说里写元春让贾府五月初一到初三打平安醮,似乎有意关联胤礽的生日。
小说中写到了一个叫“义忠亲王”的人,就是秦可卿死了以后,她的公公贾珍想给她买一副超级好的棺材板,而薛蟠就推荐了原来准备给义忠亲王用的一副,因为义忠亲王“坏了事”—— 就是政治上犯罪了,倒台了,没资格再用那么高级的棺木了,于是薛蟠卖给了贾珍。“义忠亲王”这个号很怪,因为按照传统伦理,忠在前,义在后,应该是“忠义亲王”,从来没有个“义忠亲王”这种说法。显然,写“义忠亲王”的名号是有深意的,可能就是影射废太子胤礽。贾元春让贾府在胤礽的生日去打平安醮,就意味深长了。和“义忠亲王”相对的,是“忠顺亲王”,前者是“义”冒在了“忠”前面,后者却是“忠”而且“顺”。而这个“忠顺亲王”,却是贾家的对立面,就是和北静王争夺蒋玉菡,问责贾政的那一位。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些情节,是影射雍正和他的兄弟们争夺皇位的历史,“忠顺亲王” 是历史上忠顺于雍正的那一派人的艺术化身,“义忠亲王”和北静郡王,则是历史上反对雍正那一派的皇族势力的艺术化身。贾家,贾元春,是曹家的艺术化身,因为曹家和李煦家等,历史上都是雍正的对立面,被雍正治罪抄家。曹雪芹通过写贾元春的命运,就是在影射这些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斗争,曲折地反映自己家族受到皇子夺位斗争连累而家破人亡的悲惨历史。
贾元春封了妃子,她的父亲贾政进宫去向皇帝谢恩后,又送他去东宫。东宫是皇太子的宫殿,这个情节也很微妙,女儿被皇帝封了妃子,为什么还要去皇太子的宫殿里去呢?贾元春能够回家省亲,则是起因于皇帝“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因而想到应该让妃嫔们也回家看看父母,才符合“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清朝只有乾隆晚年当过太上皇,那已经是曹雪芹去世后很久了,在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候,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都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从来没有过太上皇,曹雪芹为什么要凭空杜撰一个太上皇呢?
这应该是一种艺术变形手法,就是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的历史典故,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围绕着继承皇位的复杂情况都巧妙地融合进去。太上皇、皇帝和皇太子,所影射的人,可能既包括康熙、雍正,也包括胤礽、乾隆,“三朝秘史”就这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微妙地暗示出来。
康熙的废太子胤礽,不仅是康熙朝与雍正等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重要角色,而且到了乾隆初年,胤礽的儿子弘皙又和乾隆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据周汝昌先生研究,曹家在雍正年间被抄家后,到了乾隆初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道有所复兴,因为乾隆平反了雍正朝的一些案件,但很快,曹家又卷进了弘皙和乾隆的政治风波之中,再一次彻底败落。
这样一些围绕着继承皇位而斗争的皇家政治秘辛,在对贾元春的描写上有独特的艺术体现,那就是曹雪芹将在后二十八回中写到贾元春生皇子,从而卷入了有关皇位继承权的宫斗。这在第五回预示元春命运的“册子”中有所暗示。册子上的图画是“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一般解释是“弓”谐音“宫”,香橼又叫枸橼,果实长圆形,黄色,“橼”可以谐音元春的“元”和冤枉的“冤”。那意思是,元春之死是一桩宫斗冤案。而这幅画配的七言绝句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里的“榴花开”是用一个典故,北齐时有一个皇帝到妃子的娘家,妃子的母亲献上一个石榴,因为石榴有许多子,祝福皇帝和妃子多生儿子。其实图画上的弓也是一个生儿子的典故,《礼记》里面记载,周朝开始的规矩,生了男孩子要在门口挂弓,国君生了儿子,用桑弓木箭射天地四方,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那么,通过这两个生子的典故,元春宫斗而死的冤案就可以看出一个轮廓:贾元春生了皇子,引发宫廷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元春最后在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成了牺牲品。“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是二十多岁时生儿子时死去的(诗词里面说整数,不一定是正好“二十”岁)。“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元春当了皇帝的贵妃,比她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的际遇都更荣华显贵,但她的命运结局也更凶险,“虎兕相逢大梦归”,在“虎”和“兕”(抄本中“兕” 或作“兔”)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元春“大梦归”—— 悲惨地死掉了。这当然也就把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卷入并身受其害的经历记忆,就是围绕着皇位继承而发生的那些残酷的斗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死抠,把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因为小说是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实录,会有许多艺术的变形、混融、夸张、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