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妃,三生三世少绾是谁

天美资源网

禁妃,三生三世少绾是谁?

少绾是谁?和其他人物的关系

少绾

禁妃,三生三世少绾是谁

身份:魔族始祖女神,精神图腾出生:上古时盘古开天后,章尾山,从一颗巨蛋里爬出

年龄:三十六万岁以上,比墨渊大几千岁

好友: 东华帝

种族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凤凰和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最后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身如鸳鸯,翅似大鹏,腿如仙鹤,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夫君

墨渊,唐七公子小说《三生三世菩提劫》男主角,最早出现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气角色。上古天神,父神嫡子,天族掌乐司战的尊神,太子夜华的胞兄,昆仑墟主人。天族太子妃白浅的师父,因对白浅师恩如山,故白浅用生命救活他。魔族始祖女神少绾的心上人,两人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

嫂子

凤九

凤九,全名白凤九,《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女主角。因全名同太上老君的乌鸡白凤丸相似,故其不喜。久而久之,神仙多以为其姓凤名九。为九尾白狐(父)与赤狐(母)混血。四海八荒唯一的一只九尾的红狐狸,只耳朵一圈并四只爪子是白的,化作人形后,额间天生一朵凤羽花的胎记,为四海八荒第二绝色(第一是白浅),又因生在九月,取名凤九。白止帝君唯一的孙女,白浅的侄女。袭白浅青丘女君之位。

姓名:白凤九

常用称呼:小白(东华专用),凤九殿下,小九(燕池悟所用),九九(白滚滚所用)

家世:九尾红狐(九尾白狐与赤狐混血),九尾白狐族白止帝君的孙女,老二白奕上神的女儿,白浅的侄女。为族中唯一的孙字辈。

年龄:三万两千岁

外貌:额间天生一朵凤羽花的胎记,白皙的手臂,一张脸粉里透红的,一头漆黑的长发,发间一朵白簪花,唇色饱满,白衣白裙,四海八荒第二绝色

性格:平日装的宽容又老成,实则活泼、执着,勇敢

性别:女

身份:青丘帝姬、东荒女君

法器:长笛,陶铸剑,合虚剑(为凤九所造,不过只在与玄之魔君的对战中用过一次)

喜欢的人:东华帝君

情敌:知鹤公主、姬蘅

夫君:东华帝君

儿子:白滚滚

姑姑:白浅

姑父:夜华

叔叔:白颀,白真

伯伯:白玄

姥姥:伏觅仙母

爷爷:白止

父亲:白奕

历史上有哪些惊艳绝伦女子的离去使她们成为了传奇?

杨贵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吸引人们眼球的程度极高。

其实,说贵妃契合题目,是,也不是。

因为,贵妃本身就是传奇。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笔下的这位倾国红颜,便是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杨玉环。

在大唐盛世风云巨变中,她受尽宠爱,却也命运波折。

然而,这位命运波折的美人,一开始正史并未记载她的名字。

直到她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

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收养长大,受过良好教育,《旧唐书》说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唐开元22年,正是盛世的巅峰,缓歌慢舞,四海升平。

这一年,她去参加咸阳公主的婚礼,被皇子李瑁相中。

于是,刚满17岁的她便被册为寿王妃。

三年后。

在命运的安排下,54岁的玄宗在华清池畔邂逅了年方20岁的杨玉环,一时之间,六宫粉黛,三千佳丽,全都黯然失色。

开元二十八年,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彻底断绝了杨玉环与李瑁的夫妻关系。

出家后的玉环道号太真。

次年,太真入宫,长伴君王。

天宝四载,玄宗终于名正言顺地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并给了她独一无二的爱情和恩赐。

杨贵妃的专宠事迹,不一而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连小学生都会背的一句诗!

帝王恩宠,不仅限于她自己。

杨家一门也跟着得势,兄弟姐妹就此发达,裂土封侯、出入禁闱,不在话下。

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入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辽宁博物馆藏的北宋人物画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

恰恰是这位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博物馆藏

如今,我们回过头,再来看。

其实,与其说皇帝宠爱杨玉环,倒不如说他在宠爱自己。

玄宗精通音律和作曲,能熟练演奏琵琶、羯鼓、二胡、箫、笛子等多种乐器,作了《霓裳羽衣曲》等很多佳作。

而杨贵妃,是当世最负盛名的舞蹈家,一朵娇艳的解语花。

勤勉于政务和嬉戏于乐宴之间,玄宗选择了后者罢了!

终于,烈火烹油的灿烂之后,便是灰烬余烟的悲哀。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倾颓,玄宗出京避难。

马嵬坡,兵变处,君王掩面,红颜埋骨。

那一年,玉环38岁。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二十岁到三十八岁,一个女人生命中最惊艳最华丽的部分。

从此便永远凝固在了泛黄的史册中。

如果说盛唐是中国历史的一座巅峰,那么杨玉环就是绝顶之上一朵灼灼绽放的盛世牡丹。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玉环是幸运的。

因为,正是有了富贵雍容的盛世作为底色,她的爱情故事才会被渲染得如此鲜艳妖娆。

也正是有了锦绣华章的时代作为舞台,她的生命才会摇曳得如此绚丽多姿、华美无双。

然而,她又是不幸的。

因为盛世背后就是乱世的深渊,当初的爱情越是令人心醉,此后的诀别和死亡就越是令人断肠……

陕历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图为发现于陕西法门寺地宫的唐鎏金银香囊。

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一段凄婉故事,杨贵妃香消于马嵬驿,后来玄宗秘密令人寻找美人尸骨并改葬。

然而当人们挖开旧冢时却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贵妃已死,世间已再无贵妃!

而其后,传统史家却把盛世的终结归咎于红颜祸主、狐媚误国。

他们却从来不曾细想:一介红颜,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住,又怎堪为盛世的终结承担罪责?

她,只是被迫为夭折的盛世殉葬罢了。

禁婚令大结局完整版?

结局: 女主和李新元在一起了。因自己深爱的太子妃身亡而变成了暴君的李宪,在全国颁布了禁婚令。女主易小爱是一个给人算姻缘的江湖骗子,却与义禁府都事李新元有着命运的羁绊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

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自我,按照李隆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甚至都能够把李亨先给熬死了,即便是李隆基后来被尊为“太上皇”,实则被软禁的环境下,他都只是比李亨早驾崩十几天。

但这都不是重点,假如李隆基是一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那么他活久一点,那都是没有关系的,可李隆基上了年纪后,他开始走了“汉武帝”当年的路线,猜忌太子,铲除太子党羽,又提防其他年长的儿子。

李亨,正是这一状态下的李隆基的受害者。

其实李亨一开始并不是太子,根据李隆基对儿子的宠爱程度,李亨也当不上太子,他之所以能当太子,那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李隆基处死了。

处死太子,这可是个惊悚的话题,可李隆基不仅把太子给杀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一并处死,打造了“一日杀三子”的凶名。

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太子李瑛?

史书上说李瑛是被武惠妃陷害了,武惠妃谎称皇宫中有盗贼,需要李瑛带兵帮忙抓捕,而李瑛欣然前往,可武惠妃一边向李瑛求援,另一边就立即告诉唐玄宗,李瑛带人进宫造反,最终在城墙下,李瑛和另外两个兄弟“人赃俱获”,获罪下狱。

看似合理,实则荒谬,暂且不说李瑛怎么会相信堂堂开元皇帝、自己的父亲竟然在皇宫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抓捕盗贼这样的事情。

就拿李隆基来说,如果他是真的有正常人的心态,也不会只听取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立即把三个儿子逮捕下狱,废为庶人,最后想想,干脆处死。

所以李隆基处死李瑛的根本原因,咱们可以从汉武帝和戾太子刘据的关系中总结规律:

老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

汉武帝当年已经老了,做事有点固执,而刘据一步步地长大了,成熟了,在政见上多次和汉武帝相冲突,在一开始,汉武帝很开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刘据,可是渐渐地,他感到了威胁。

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若是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驾崩,太子刘据即位,继续缔造盛世,那么后世也许又多一段美名,但他还活着,而且越来越恋权。

因此他信了道士的话,说刘据诅咒他,脑子一热,被人耍得团团转,即便是汉武帝一直到最后,也还保持着一丝冷静和清醒,可他的命令却不是骗人的,刘据最终被逼得自杀,而汉武帝到驾崩之前,只能立还不到十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帝。

让一个幼童当储君,这是汉武帝的悲哀,但他的内心已经怕了,他不敢再立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儿子当太子了。

其实真正能把太子和自己皇权矛盾处理得最好的,乃是秦始皇,当年公子扶苏作为长子,是秦始皇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扶苏对父亲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多次顶撞,秦始皇干脆让扶苏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明面上是“远放惩戒”。

可秦始皇这是高招,因为他此举一石二鸟:

一、让扶苏掌握了当时最强军:上郡大军的兵权。

二、支开扶苏,自己毫无阻碍地扫荡一切,在自己死后,再让扶苏回来即位,让扶苏脱离他的“暴政”,得以让扶苏更被文武百官信任。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出了疏漏,遗诏被改,他眼中扶苏的“忠诚”、“孝顺”又被赵高利用,导致扶苏自尽,布局失败。

而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处理储君的关系,再看看李隆基对储君的处理,可以得出一个专属于李隆基的结论:

心更狠,更无情,非常自私。

李隆基在登基前,自己也并不是李旦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李隆基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先后瓦解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让李旦的长子李宪心悦诚服地把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基于这种背景下登基,一开始,励精图治,堪比贞观皇帝李世民。

而李隆基在年少时游历民间,为人风格爽利,不太在乎嫡庶之别,所以他的次子李瑛一出生,就因为他爱屋及乌,被立为太子。

在李瑛小的时候,李隆基对李瑛是寄予了厚望的,只可惜后来开元盛世让唐玄宗迷醉其中,再者,唐玄宗也开始因为多年的“勤政”而性格反弹,他本就是潇洒性格,压抑多年,一爆发出来,便是荒唐至极。

又随着李瑛渐渐长大,多年以来学的都是“帝王之学”的他,和李隆基开始有了冲突,这是历史上,扶苏、刘据都经历过的事情,而在李瑛被处死之前,李瑛曾因为生母被李隆基冷落,最终悲凉死去说过大逆不道的言论,李隆基十分不满,二人的矛盾,实则积蓄已久。

所以李瑛被杀,这件事情的“导火索”的进宫做贼事件,可其背后的争斗默契,父子二人实则很同步,李瑛未免没有进宫待机而动的心思,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父亲变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

一日杀三子后,李隆基在儿子们的心中,变得十分危险。

而更致命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李隆基,要选新太子。

放在平时,这个太子谁都想当,但经历了李瑛事件,再加上皇子们都是看历史书的,知道李隆基此时只是想维持一个“门面”,甚至是选出一个太子,来和众皇子们“斗争”、“夺储”,以此来转移储君和君权的矛盾,而这个手段,后世的康熙就施展过,即是“九子夺嫡”。

所以在李瑛被赐死后,没人踊跃自荐,而既然没有人主动想当,李隆基就自己选,反正怎么选都是麻烦,他干脆就直接按着顺序选下去,就让自己的三子:忠王李亨即位。

这一个消息下来,李亨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他能应对的方法就是两个:

一、老老实实当太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他不犯错,不争斗,熬到了李隆基驾崩,他这个太子就能从“傀儡”转正了。

二、伺机而动,找准机会下手,与其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不如先把已经走向昏庸的父亲给赶下台来。

第二个方法说得轻巧,实则很难,所以在安史之乱前,李亨都是在用第一种方法做太子,夹起尾巴做太子,压根不去触碰李隆基的眉头,只可惜,连这点小小的奢望,李亨都满足不了,因为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朝堂当时存在几对重要矛盾,其中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为大矛盾,其次就到了相权和储君的矛盾、外戚和储君的矛盾,一句话说完了,在开元盛世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又高度放权给宰相,又过分宠溺外戚,那么一切的压力,都在储君身上了。

首先是李林甫,他就看太子不顺眼。

李林甫乃是奸相,在开元朝后期做的坏事也不少,而唐玄宗不是真的不知道李林甫的人品,但基于帝王心术,他不想再像李世民一样,被群臣“锁住”,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要自由,所以他就任用与政治清明相悖的官员李林甫为相。

这个人“口蜜腹剑”,搞权斗是一把好手,原先的李瑛被处死,本就有李林甫一份力在上面,他的目的就是让储君不好过,直到换上一个能跟他“合作”的太子为止。

李亨本不想参与争斗,却不知李林甫对其的不动于衷视为“挑衅”,于是乎,李林甫开始了对李亨的排挤。

对李亨的动手,李林甫推陈出新,他不再玩过去那些栽赃嫁祸的手段,他选择从另一条渠道隔山打牛,最终让唐玄宗自己干掉李亨,李林甫选择的这条渠道就是:李亨的后宫。

李亨第一任太子妃是为韦氏,韦氏乃是世家之人,其兄长韦坚当过长安令,在天宝初年任刑部尚书,颇有地位。

而韦坚当年有个朋友名为皇甫惟明,时任河西节度使,有着不浅的兵权,天宝五年,皇甫惟明亲自回到长安进贡,但他此行却没有这么简单,他顺便和唐玄宗打了小报告,说李林甫人不行,又趁机推荐自己的好朋友韦坚,踩一捧一,意图明显。

这件事就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开心地不能自已,因为皇甫惟明这就是给李林甫一箭双雕的机会。

于是乎,李林甫立即安排人举报皇甫惟明和韦坚“谋图大事”,这件大事,跟韦坚的小舅子,当朝太子李亨有关,这个事情一出,把唐玄宗吓了一跳,最终李林甫以自己的力量一下子除掉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李亨为了自证清白,匆忙和韦氏离婚,博得唐玄宗的怜悯,这才逃过了一劫。

似乎是发现这一招有奇效,李林甫乐此不疲,随后又继续攻击李亨,从李亨另一位妃子杜氏的父亲入手,冤告李亨的岳父杜氏有“议论”东宫(指太子,居住在东宫)要取代九驾(指皇帝,天子的车舆是九驾)的言论。

这件事情直接把杜家一下子从头搞到尾,李亨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李林甫招招致命,他所倚靠的,正是唐玄宗那种猜忌的心态,与其说唐玄宗是帝王心术高手,将计就计的李林甫,又何曾不是“奸相中的奸相”。

后来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李亨才从危险中缓一口气,旦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又来了,李亨疲于应付,但也不得不应付。

只是没当杨国忠祸害朝堂多久,少了李林甫所镇压的、杨国忠多次惹怒的安禄山就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握槊、醉生梦死之际,发动三镇叛乱,勾结大量的草原民族、部落,挥师西进,这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乃是唐玄宗帝王心术失控的最好表现,他可以纵容李林甫祸害百官,但不应该放任节度使,而且还是一个异族节度使掌握至高无上的兵权。

一开始,唐玄宗还是不肯相信安禄山造反了的,可当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后,唐玄宗幡然醒悟,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醒悟之余,唐玄宗又开始自毁长城,他质疑同为异族的大将哥舒翰的战略布局,强行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击,最终造成潼关守军大败,唐玄宗只能出逃。

他出逃的时候,是半夜,他出逃的时候,带上了后宫、皇子中较为重要的,其他人都被瞒在睡梦之中,他出逃的时候,仅有三千军士,这一切,都是李亨的机会。

既然夹着尾巴做人那么危险,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野心了。

唐玄宗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李亨是看在眼里的,于情,他对这个杀儿子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于理,唐玄宗的确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什么“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却酿造神州史无前例的大祸。

所以当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的时候,李亨就和唐玄宗身边最亲近的守将陈玄礼密谋除掉“杨氏兄妹”。

陈玄礼无比忠诚于唐玄宗,但他也知道,唐玄宗从一个伟大的皇帝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杨氏兄妹害的,于是答应李亨的联手,他一方面组织三千士兵,“制造”哗变,理由是杨氏兄妹造成一后果,请求唐玄宗诛杀二人,马嵬驿兵变,本质就是“逼宫”。

唐玄宗一听到士兵哗变,顿时明白了李亨和陈玄礼在暗中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而唐玄宗也非常无奈,他知道,如果不除掉杨氏兄妹,就连自己的安全都说不准,因为这三千军队的妻儿家人都被“抛弃”在了长安城,此时也已经是阶下囚了,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

所以他无奈同意,就这样,杨国忠想趁乱骑马逃跑被杀,杨玉环被赐上吊自尽。

得益于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李亨又想着引导陈玄礼帮助他此时取得“神器”,准备再发动一次“篡位”大戏,可谁知道,除掉了杨玉环后,陈玄礼立即向唐玄宗下回请罪,这个举动把李亨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带着心腹逃走。

因为陈玄礼依旧忠诚于唐玄宗,那么接下来,陈玄礼只会对唐玄宗坦白全部他们之间的内容,李亨不逃,将会面临“叛逆”的罪名。

所以马嵬驿兵变,李亨本身的试探就几乎让他身陷绝境了,这已经反映了李亨当太子多年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安全”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只能北上,博一线生机,那就是依靠朔方节度使的力量,登基为帝,以收复长安,恢复中原的使命来牵引他们。

此法果真有效,马嵬驿兵变数天后,马不停蹄赶往朔方的李亨匆忙在灵武称帝登基,遥尊西逃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这个时候,前几天刚反应过来李亨可能会“强行登基”的唐玄宗,恰好写好一份任命李亨为大将军的文书,却不知,李亨登基的消息更快来到。

当他知道李亨登基后,他也只能感叹一声,把原先准备架空李亨的文书毁掉,重写了一份“禅让”的典册,唐玄宗明白,此次大乱,他的大势已去,与其最后和李亨斗法,还不如让李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决定李亨命运的,正是北逃朔方,不休不眠的这几天。

结语:

李亨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以“太子”的身份,面对着强势、盛世的皇帝父亲,一直坚持到登基的皇帝,旦李亨的登基,本身有着一些“篡位”的色彩,可见面对长寿的天子,太子的处境有多艰难。

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最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李隆基的腐朽,还有他的平乱的决心,与其说李亨是自行为帝的,更不如说李亨代表着大唐当时的“大势”,除了皇帝唐玄宗荒唐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一心强国,驱逐叛逆的决心,这是唐太宗以来,一直流传的大唐精神。

后来死守睢阳的张巡,就是以这种精神牵制了安禄山整整十数万的大军,而后英勇就义,当唐玄宗归来后,听闻此消息,呆呆伫立良久,而后小声抽泣,他也知道惭愧的,好好的盛世落得如此下场,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有如此爱国之志,可大唐最荒唐的人,却是他这个皇帝。

所以“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只是成为了笑话,安史之乱,经历了唐肃宗、代宗两代皇帝,才稍微扑灭了火焰,可惜的是,大唐却不复曾经的繁华了,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和分裂。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只活了二十四年,可是,他的经历却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是清朝皇帝中很有故事的一位帝王。

福临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在盛京(沈阳)笃恭殿即位,称年号为顺治。

顺治皇帝(剧照)

福临是幸运的,他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但在皇太极驾崩后,却因为满清皇族中两派力量的争斗而侥幸得以继位。当时,在继位争斗中,一派是以福临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实力派,另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代表的先皇嫡系派,两派争斗激烈,难分胜负,为了避免清朝皇室内耗,最终,六岁的福临被推为继位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福临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使他很不满意,对别人硬是让他聘娶的皇后非常反感,而他所钟情的妃子却很快死了。福临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生母的娘家侄女、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福临的这位皇后是由多尔衮为他选定和安排迎娶的,他对她一直很厌烦,因而,不久,福临便将其废去皇后位,降为侧妃;福临的第二位皇后虽然温柔贤惠,地位也很高贵,她是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但是,福临对她根本一点爱意也没有,一直不喜欢她,要不是因为有孝庄皇后庇护,加上这第二位皇后很能委屈圆通,恐怕也会被福临废了。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所宠爱、钟情的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天资聪慧,好读史书,她年少时即受到江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染,风韵温柔、娴静优美,善解人意,悟性极高,很得福临的宠爱,只可惜,他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了。此前,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非常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专门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福临对董鄂妃如此重视,足见他对董氏的无比钟爱,而董鄂妃的早逝,给福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是福临后来走向信佛之路的重要原因。

董鄂妃画像

福临自幼在孝庄皇后的培养下,加上因有满人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他有一种好胜性格和桀骜不逊的心态。因而,他虽冲龄嗣统,掌控不了朝权,朝中有多尔衮、豪格等把持朝政;后宫,有他母亲孝庄皇后的督促和教育,但他有一种反抗心理,对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一直有逆反心理。他颇有主见,敢作敢为,经常顺着自己的爱好做事,是一位不愿听权臣摆布的年轻皇帝。

福临的这种好胜、执着和傲气是他后来坚持礼佛、信佛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出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突然逝世,这使得顺治帝福临得到了提前亲政的机会。福临亲政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逐渐控制了朝局,并不久即能乾纲独断,他虽然亲政时才十四岁,但却干了不少大事。

顺治皇帝画像

亲政时的福临,很想有一番大作为,而且,他在皇位上也干得不错。

多尔衮的病逝使顺治帝摆脱了被压制的地位,他再也不想当傀儡皇帝了。而他亲政不久所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不惧朝臣的反对,削除多尔衮的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并籍没其家财,对他的这位原来的“皇父摄政王”进行大肆报复。而此举大大加强了福临掌控朝权的气势,对他往后的施政措施带来了重要影响。

为了强化皇权专制,顺治帝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并采取措施,停止了满清贵族的圈地行为。此外,他还放宽“逃人法”,他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改革来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想采取更多汉人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朝政,但是,当时满清贵族刚刚入关,他们对汉人的警惕心态和防备措施非常强,顺治帝身边尚缺乏能赞同吸取汉人管理方式的重臣,因而,福临的管理革新并不顺利,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着力改变朝中的政治结构,通过改变人事来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一个月后,他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四月,顺治帝采纳了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而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并设置宗人府官员。他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礼制,将治政活动纳入了礼制之中,强化统治秩序,这实际上是将治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他还为满人的每旗设置宗学,让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以加强对满族子弟进行包括汉文化科目在内的新教育。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对仅有满臣奏事的上奏程序进行改革,规定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会同奏进,这是清王朝重用汉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顺治帝因其年轻时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当亲政后,很重视对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治政经验进行探研,他在汉臣的指引下,认真阅读《资治通鉴》,他曾向朝中大臣询问,要求从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中选出最杰出的帝王,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对福临说唐太宗最优,而福临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很出色,他的各种立法能利于后世。其实,福临是以此来表明,入住中原的清廷,将延循明朝制度和管理措施。福临的这一主张非常重要,大大有助于化解汉臣与满臣、汉人与入关后的满人的矛盾关系,而且,使清王朝能具有承继”法统“的合理理由。

此外,顺治帝还赐太常卿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接受汤若望的一些积极建议,并开阔了眼界。此后,虽遇陈名夏案发生,陈被指责为汉臣“南党“首领,勾结朋党,擅权乱政,因而有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但是,顺治帝并没有以此来限制汉臣,他随后即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二人。同时,他设立十三衙门,并下旨严禁宦官干政,规定所设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还有,顺治帝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笼络汉臣,拉近与汉臣的距离,比如,他令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

为了稳定后宫,顺治帝废除之前多尔衮为他迎娶的皇后为静妃,不久,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旨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还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比汉臣提倡得还要卖力。其实,他这都是为了加强满清皇权的统治意识,以皇权专制和忠孝节义理念来教化满汉大臣。六月,顺治帝将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后山命名为景山,将西苑南台命名为瀛台,并命内十三衙门立起铁牌,严禁内监干政。这一系列的命名、立牌,是想从规划的建筑文化上来加强统治秩序。

清军入关以后,不久就进入北京,而满清统治集团目睹明王朝的灭亡,顺治帝作为第一位进入北京的皇城,他对明朝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清朝重蹈其覆辙。

首先,福临十分重视整肃吏治,他对官吏队伍推行甄别之法,重视擢优汰劣。其一,他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对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及时报奏,而对不能称职的要立即参劾。其二,为了选拔好知府人选,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督抚,各推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各一人,并要求其备上履历事迹具奏,令吏部再加察议,以奏请定夺,将所选中人才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其三,福临严格加强对官员的督控,绝不允许朝中官员结党结社,更不许太监干预朝政,他通过严禁官员私交、私宴来杜绝朋党的形成,想以此来根除朋党之患。

其次,福临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努力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明末战乱所余留下来的地荒丁逃、税赋难收的状况,为了改变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达四百余万两的赋亏状况,他积极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鼓励垦荒。比如,他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推行屯田垦荒;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其中,“劝惩则例”的作用很大,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对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规定了垦荒的具体奖励办法;而且,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者,无论新旧官员,一律应被治罪。

可是,后来福临却倾心于僧禅,成了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内心深处信仰佛学的皇帝。

福临亲政初期,他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因为与福临谈得很投缘,屡次被提升,分别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赐名“通玄教师”,提为通政使等,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而孝庄文皇后对福临提拔汤若望很支持,她对汤若望也很尊重,甚至称他为义父,而福临因此而曾称孝庄皇后为“玛法”(慈爱的女神)。福临与汤若望的密切交往,显然对福临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并很快成为佛教信徒。这一年深秋,福临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性聪禅师憨璞,福临与憨璞交谈默契,很是投缘,这使他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久,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召见了憨璞,之后,他还多次召见憨璞,请憨璞介绍佛教界有名望、修养高的僧人。

玉林琇画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特意派遣使臣,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婉拒召见,但使臣不答应。次年二月,玉林琇只好入京觐见福临。福临一见玉林琇,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之礼款待玉林琇,福临谦虚地自称弟子。此时,福临请求玉林琇为他起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认为不便为福临起法名。但是,福临一再要求,并请求以一些“丑”的字眼来为他起法名,玉林琇只好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起法名为“行痴”。至四月,玉林琇请求回湖州报恩寺,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官员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到京师。

此外,福临还封憨璞为明觉禅师,憨璞向福临推荐了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名僧木陈道忞,福临召其进京。不久,对福临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和尚进京了,这位和尚就是玉林琇的徒弟茆溪行森。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他向其请问佛法,茆溪行森的解答使福临连连赞许。

茆溪行森画像

福临开始信佛,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后宫的混乱,钟爱的妃子突然去世,加上朝局纷争让他厌烦,满族大臣对他重用汉臣不满等,给他带来的压力、烦闷,这使他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让他有所解脱,渐渐地,他感到寄托于佛法才是宁静的,于是,逐渐加强了他出家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至十月之交,即在董鄂妃去世的近两个月之后,福临决心出家,他请茆溪行森禅师为他剃度,福临成了“光头天子”。

同年十月十五日,茆溪行森的师父玉林琇禅师奉诏到京,据说是孝庄太后和朝中老臣令人召其入京的。玉林琇得知他的徒弟茆溪行森已为皇帝剃发,知道惹了大祸了,他比他的徒弟想得更远,感到为皇帝剃发,这不但将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为佛教界带来灾祸。

玉林琇禅师非常愤怒,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他下令属下僧人堆积柴火,欲将茆溪行森焚死。放火前,玉林琇劝福临说:“若以尘世之法论,皇上应永久坐于皇位之上,上可安圣母之心,下可使万民安居乐业;若是以出世之法论,皇上也该永久为君王,对外可保持佛法信徒,对内可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之处。”(《顺治的贵妃和太监偷情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2015-01-25])当然,福临是不会让茆溪行森被烧死的,同时,福临也觉得玉林琇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便接受了玉林琇的劝谏,答应蓄发但是,暂时不出家。之后,茆溪行森被他师父带回南方,福临继续当皇帝。可是,福临虽然蓄发而不出家,但他的心早已“出家”了,福临对笃信佛法的执念一直没有改变。

福临(剧照)

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顺治帝去世,清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大的事,官方如此简略的记载,易于引起猜疑。

于是,关于顺治帝是怎样死的,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猜测是,因董鄂妃年轻轻地突然病死,钟爱董鄂妃的顺治帝伤心过度,郁闷忧虑,寝食难安,体弱染病,在董妃去世不到半年,福临便随他的爱妃而去了。

另一种猜测是,顺治帝历来很固执,他厌烦纷乱朝局,思念董妃,心无法安定,只有崇信佛法,才能心安,于是,执意出家去了,而孝庄皇太后无法将他拉回来,为掩人耳目,便对外称顺治帝病死,以此来掩盖皇室的丑闻。后来,出家的福临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有人还为这一说法找到了证据,比如,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即位不久,孝庄皇太后多次带玄烨去五台山礼佛,以此推测,玄烨大概是悄悄去见他的父亲福临;再如,另一证据是,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经过山西,当地官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餐具,而这些餐具很像是紫禁城里皇家用的餐具,因此而怀疑福临就在五台山修佛。

顺治帝与董鄂妃(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郑成功与清军在厦门牛家村发生了战争,郑成功看到对面有异物闪闪发光,于是,便命令士兵将大炮对准亮光发射,而那删发亮光的正是顺治帝头上的夜明珠,因而,顺治帝被炮火炸死在牛家村。不过,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只是痛恨清军平台杀了郑成功后代,一些恨清者编出来表达反清情绪的。

此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即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染上了天花而死的。这一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其一,替顺治帝起草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顺治帝临终前一直在他身边,而《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突然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初五日,顺治将他(王熙)招到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依顺治帝之意,王熙撰写了诏书,一天一夜,三次修改,三蒙钦定。

其二,传教士汤若望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汤若望传》,有过对顺治帝染上天花的记载:

“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

其三,还有人认为,玄烨被选中继位皇帝是因为他已染过天花并已痊愈,有抵抗力,不再怕天花了,由此来推断,顺治帝一定是染上天花而死的。顺治驾崩前有八位皇子,长子夭折,二子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他皇子尚年幼,依理,当是皇二子即位,可却选中了玄烨,因为玄烨有对天花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推论逻辑不太严密,只是一种猜测。

但是,对于顺治帝染上天花有史书记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董鄂妃的早逝使福临十分伤心,这也是事实,所以,顺治帝的去世,与染上天花病有关,也与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过度有关,他是病死的。

顺治帝去世时的大致过程应该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内官吴良辅因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被大臣上奏该处死,而福临安担心株连太多,同时也同情吴良辅,便安排他出家为僧。当天,福临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回来时,福临染上了天花,便发起了高烧。他预感病体沉重,很难再支持。初六,他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在病榻上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于初七日撰拟诏书,曾三次将拟稿上呈福临预览,皇帝亲自批改,那天晚上,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

福临晏驾之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捧着皇帝遗诏去奏知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人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根据遗诏,扶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为辅政大臣。

“罪己诏”

顺治帝的遗诏实际上是一篇“罪己诏”,在诏书中,他为自己列了十四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其实,所谓的“罪己”,说的却是他在位是做得最好最正确的事,是政绩的亮点。只是,从满臣皇室贵族的角度看,或许是不乐意接受的。因而,有人怀疑,顺治帝的这一篇“罪己诏”, 并非是福临的本意,也不一定是福临清醒时看过的。遗诏先奏知皇太后,而后才公布,而起草遗诏的王熙、麻勒吉,却一直守口如瓶。这或许是孝庄太后的一种策略,她为了保证她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能顺利即位,便授意为福临起草此遗诏,她利用责备她儿子来保证她孙子成功即皇帝位。顺治帝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重用汉臣的措施,这让满清皇室贵族很不满,而孝庄太后为了玄烨继位,需要当时的满族权臣的支持。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福临的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李尚英于《清代皇帝传略》中评价说:“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