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塞尔维亚青年受谁指使?
幕后策划者是塞尔维亚政府。
当时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激化,奥匈帝国内部康拉德为首的主战派主张通过打闪击搞掉塞尔维亚,而斐迪南却是一个主和派,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塞尔维亚问题。但是塞尔维亚企图通过和奥匈帝国开战拉俄国等欧洲强国进这个火药桶里面,欧洲大乱从而从中趁机扩张。但是斐迪南只要活着,塞尔维亚就不会挨揍,仗就打不大。所以塞尔维亚通过民间组织来搞掉斐迪南。事实结果确实被塞尔维亚的扩张得逞了,就是后来的南斯拉夫。奥匈帝国与萨拉热窝是什么关系?
萨拉热窝是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上,前南斯拉夫共和国的一座城市。如果不是因为90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谋杀案,如果不是因为这起谋杀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这个城市,我想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默默无闻的。
美丽的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府,波黑上个世纪初被奥匈帝国占领。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全城装饰一新,街道上人声鼎沸,人们都在庆祝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代表奥匈帝国前来祝贺,并视察奥匈帝国治理下的波黑。
正当费迪兰大公的视察进入高潮时,只听“砰”的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身体。原来这是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为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刺杀了费迪兰大公。
这本来不过是人类历史中,数不胜数的一起还算是“普通”的政治刺杀案,但没有想到的,这一颗飞翔在萨拉热窝上空飞行的子弹,却成了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刺杀案发生后,德国就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开始了吞并塞尔维亚的战争。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打响了第一枪后,德、俄、法、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竞相加入了战争一一两大利益集团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选手: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我们常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朋友就是有共同利益的队友。
在这份名单当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互为对手;但是到了第二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却成为了邪恶的轴心国的三驾马车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是何等的势利眼、是何等的善变!
萨拉热窝虽然在世界上来说,不算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城市,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人不一定知道这座城市。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萨拉热窝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一座英雄城市。
那时的中国人对萨拉热窝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前南斯拉夫,曾经有一部反映抗击德军的游击队电影一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70年代,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那时的人们对这部电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英雄的城市,也从此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申明:鸿蒙盘古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岳飞《满江红》中所提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不只是一句比喻,而是一段传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东汉时期的戊已校尉:耿恭。
耿恭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很陌生,并不算家喻户晓。但是他的经历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
现在有人将这段历史比喻成东方的《拯救大兵瑞恩》,但这也太贬低我们的祖先了。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并不算出名的将军,经历了怎样一段铁血传奇。
公元74年,东汉国力恢复后,重新经营西域,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东汉大军班师回朝,留下东汉开国大将耿弇的后代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带领少数军队留守西域的藩属国车师国中。
耿恭
其中耿恭率数百人驻守在车师国金蒲城,与驻扎在柳中城的同僚关宠互为掎角,防备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也守护着丝绸之路。
但是匈奴人看到汉朝大军回去以后,于第二年就派大军进攻车师国,杀死车师国王,转而攻打耿恭和关宠的驻地,将两支汉朝部队分别围在城中。
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汉朝当局无暇西顾。车师国向匈奴投降,背叛了汉朝,与匈奴合兵,共计两万军队进攻耿恭。
耿恭积极的组织防守,用毒箭射退了匈奴人的一波进攻之后还趁夜色率领敢死队突击匈奴人大营,旗开得胜。
但是耿恭知道金蒲城无法久守,但是向内地撤退的道路早已被匈奴人掐断,于是他主动撤退到了更靠西边的疏勒城。疏勒城在天山北麓,傍临深涧,地势险要,扼守天山南北通道。是在当年是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里面屯有粮草和兵器,适于久守。
疏勒城遗址
匈奴人自然怒不可遏,继续进攻疏勒城。结果汉军英勇异常,几万匈奴大军愣是攻不破区区数百人防守的一座要塞。匈奴人于是截断了疏勒城上游的水源,期望用断水的方式困住守军。
耿恭部队断水之后,不得不从马粪中榨汁出来饮用。危急时刻,耿恭率领部下掘地十五尺,拔剑插地,终于挖出了泉水,解决了断水危机。
水源危机解除以后,粮食危机又来临了。之前城内屯粮只够维持几个月,匈奴人强攻不成就一直在外围困着汉军。汉军无奈只能煮自己的护甲、弓弩中皮、筋部分来充饥。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后汉书·耿弇列传》
连月的征战,耿恭身边的士兵们只剩下几十人了。匈奴首领还派遣使者前来劝降,希望耿恭投降,还会像以前对待李陵那样,把女儿嫁给他,并且给他封王。
但是耿恭没有答应匈奴使者的条件,还在城楼上当着城外众多匈奴人的面击杀了使者,并且将他身上肉片下来烤着吃。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后汉书·耿弇列传》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是讲的这段故事。
防守疏勒城
消息传到汉朝宫中,此时肃宗刚刚继位。司空第五伦认为消息传到洛阳城时已经是过了好几个月了,如今再派军队前去救援又需要好几个月时间,当地的守军很大可能已经被匈奴人击败了,派兵远征只会徒劳无功。
但是司徒鲍昱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如果现在因为敌人强大且道路遥远就不派兵前去救援的话,以后还会有谁能够为大汉守卫边疆呢?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后汉书·耿弇列传》
皇帝听后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紧急下令让酒泉、敦煌一带郡兵进行集结,共计七千多人,由王蒙率领前去救援西域。
地图
王蒙带人一路进入车师国柳中城,大破匈奴军队,车师国重新向汉朝投降。但之前驻守在柳中城的关宠早已战死。王蒙看到柳中城的关宠已死,那么更遥远在疏勒城的耿恭肯定凶多吉少了,加上从柳中到疏勒还有近三千里路程,现在也已经进入冬天,路远道难,所以想撤军回师。
耿恭之前派出来求援的范羌此时坚持希望去疏勒城营救耿恭,王蒙于是分给范羌两千人马,让他独自前往疏勒。
范羌率援军穿过大雪覆盖的山岭,终于到达了疏勒城下。城中此时仅剩二十六人。
城中的人听到马蹄声以为匈奴人又来攻城,这些伤痕累累又饥寒交困的身躯,拿起早已残破的武器,登上城楼,想要迎接也许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忽然却听得城下人大呼“我是范羌,大汉派兵来救援你们了。”众人喜极而泣。
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后汉书·耿弇列传》
这两千援军护卫着二十六名勇士,终于在第二年的三月份回到了玉门关,重新回到大汉疆土上。但是途中匈奴人不断进攻,且很多人早已负伤,羸弱不堪,最终撑到玉门关的只剩下十三人了,形容枯槁。
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后汉书·耿弇列传》
十三壮士归玉门油画
玉门关的守将亲自为这十三位壮士沐浴更衣,并且上书启奏皇帝建议皇帝为他们加官进爵,以表彰众位的功绩。
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后汉书·耿弇列传》
耿恭仅凭数百人,在远离故土几千里的地方抵抗着百倍于己的敌人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的事迹值得被更多人熟知,他的气节也配得上更高的赞美。
随后十三位壮士回到洛阳,皇帝都将他们一一封赏。耿恭后面又率领过大军平定西北羌族的动乱,成为一代名将。
萨拉热窝孩子之前只知道中国有长城和大熊猫?
不错了。中国的孩子有多少知道萨拉热窝的。
爱国不能盲目自大,自己的好需要别人来欣赏,但是不能强迫别人来欣赏。
孩子们要多看看书,才能了解世界,心才不会狭隘。孩子们不能只盯着成绩,要眼界广阔,经历一些世界,才能客观公平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才会不变成民粹主义者。
孩子们有光明的未来,会爱国,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式。
如何看待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