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生命线,能说说旅游的乐趣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冷下烦心,静下澡音,抛开浮心,愉悦身心。
我们大多都旅游过,当你走出家门,从坐上车开始,感觉一切工作中、家庭中、朋友中的一切烦恼都抛向脑后,以欢乐的心情心境享受外出的清净,祖国的大好河山,异域的风土人情,山南海北的绝景奇观让自己在感观上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净化了自己的思绪,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穿越了历史,领略了文化底蕴,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乐趣,亲近了大自然,回归在返璞归真中,自然生态氧吧清新的空气大口大口的呼吸,一望无边潮起潮落的大海,辽阔的大草原任你登高望远,天空瓦蓝瓦蓝,温风习习,风吹草地见牛羊,心境和心情象海洋象草源象天空一样宽广而蓝蓝的畅亮,看到这些显得自已很渺小,很微不足道,同时更加觉得一切烦恼不顺心都是心境太窄的自我使然,读万卷书是长知识,行万里路是开拓视野,大山大河能让人觉醒觉悟,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就应该融入在大自然的怀抱,只有心比海洋还宽广,就会一帆风顺。旅游是放松心情,洗礼身心疲惫,焕发青春活力,激活思路的捷径。只有自己达到象看景观一样看到什么都能赏心悦耳,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一切事物的时侯,自己就彻底开脱了,这就是旅游带给人们的启迪。
马上春节小长假了,心动不如行动,三亚见,昆明见!
2018女排总决赛?
中国女排在已经进入四强的前提下,今晚的比赛可以说胜负无关出局,结果中国女排0:3败于巴西女排,通过本场比赛,有如下感触:
1、朱婷被重点照顾,巴西用发球限制朱婷的进攻这一招很有效,受困于一传的朱婷本场状态并不在最佳,她这点被看住,让中国队依赖的强攻点削弱了不少威力。
2、朱婷的对角主攻,从刘晓彤到李盈莹,都不能胜任,攻守均衡的主攻奇缺让我们倍加怀念惠若琪在队的日子,而我们也只能期待张常宁早日康复归队,扛起这个位置了。
3、一传不稳,打不出自己东西,朱婷之外又没有另一稳定的得分点,再加上拦网的发挥和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没有好的牵扯,遏制不住对方的边攻,此消彼长,赢球必然困难。
4、今天巴西赢球,一传稳定起到很好作用,即便一传有波动,接应坦达拉,主攻加比和德尼滋亚三边攻齐发威,再加上副攻牵扯,我们的拦网遏制不住,进攻点威力不够,一传防守太糙,输球也在情理之中。
输球后中国女排落在小组第二,要面对另一小组的美国队,看来晋级决赛并不是易事,不过本场比赛也不是中国女排的最真实实力,郎导也刻意给刁琳宇,曾春蕾和李盈莹增加锻炼时间,其实想想另一小组无论是打人员齐整的美国还是打状态爆棚的土耳其青年军,中国队都会很吃力,所以也不存在挑不挑对手的问题,随遇而安,遇到谁做对手我们也必须全力以赴,希望明天能有好的结果。
KD训练图太奇怪?
篮球是生命,篮球是热爱,篮球是饭碗,这一点在重伤的杜兰特以及很多的NBA球员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18赛季的总决赛G5,杜兰特遭遇了跟腱断裂的严重伤病,众所周知,跟腱就是运动员的生命线。受伤后,杜兰特进行了手术,满打满算,从手术到现在,杜兰特休息的时间一个多月。可是杜兰特已经按耐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近日,一组杜兰特训练的照片从网络上流出,坐在椅子上进行力量训练的麒麟臂也引发了很多球迷的热议。是啊,这哥们是重伤啊,可是显然他并没有让这段时间白费,以往的杜兰特属于精瘦型,可看看他现在的手臂,从视觉上不会比詹姆斯的效果来的差。
东球弟侃球:什么是职业精神,这就是职业精神。当年的科比右手遭遇伤病,这要换成国内球员,特别是国足的球员可以让他们好好享受几个月的假期了。可是偏执的人生是不一样的,当右手受伤后,科比坚持联系左手运球和左手投篮,同时下肢的力量训练也没有放过。
等到伤情痊愈,科比的右手同样牛X,而左手的功力也是大增,顶级的运动员知道时间对于自己的宝贵性,他们和时间争分夺秒,他们不愿意浪费疗养期的时间,这也是他们能够伟大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的杜兰特也是在沿着前辈的道路前进,杜兰特此次伤情的恢复期达到8-12个月,就算前几个月放弃训练,没有人谴责他。当时作为强者,杜兰特不允许自己“懒惰”,哪怕是伤病期间。
虽然这次伤病将给杜兰特的速度和弹跳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可以相信经过几个月的专门力量训练,复出的杜兰特将在对抗和力量上面更加的有竞争力。
球员的伟大不是没有道理,就如学霸不可怕,可怕的是学霸在暑假的打理一样,不放弃训练的杜兰特归来必将还是一直猛虎,也期待我们的球员能够和这些家伙学习,只有你把篮球当成热爱和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强者。
舰载机尾钩制造和材料有什么特殊要求和难点?
对于目前的工业强国来说,制造适用的舰载机尾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当然弱国也没有研制这个东西的需求。对于舰载机尾钩的设计、制造和选材来说,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其工作时所面临的冲击动力、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等具体数据,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方法确定这些数据的准确性,然后选择相应符合要求的材料,设计尾钩装置的各个分部件即可,目前来说尾钩的主要材料还是以高强度钢为主,要说难点,则源于我们一直在追去更轻、更强的新材料,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和制造工艺相对来说更难一些。
▲F/A-18舰载机的尾钩“钩头”
尾钩并非舰载机专属,但是舰载机尾钩相应要求更高目前来说“尾钩”(拦阻钩)是舰载机的必备装备之一,但并非只有舰载机才会安装尾钩,欧美国家的一些陆基飞机也会安装尾钩,并与机场地面的应急拦阻系统一起作为应急着陆装置使用。我们知道舰载机尾为适应上舰需求,机体结构强度都进行了加强,而一般的陆基战机的机体强度相对较弱;此外舰载机的着舰环境(自然环境和跑道空间限制)都要比陆基飞机恶劣的多。
▲装备有应急“尾钩”的F-15重型战斗机(陆基)
而且陆基飞机使用尾钩的频次要远低于舰载机,所以陆基战机的尾钩设计就比舰载机弱化了许多(即使尾钩足够强,陆基战机战机的机体也无法承受过大的减速减速度,所以陆基应急减速的距离比较长)。举例来说,陆基版本的F/A-18战斗机的应急尾钩质量只有大约35公斤,而舰载版的F/A-18战机尾钩质量则高达70公斤,这也是为整体强度和结构复杂性付出额外重量的代价。因此,我们说目前对于舰载机尾钩来说,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开发可用的轻量化新材料。
▲F-35A(陆基)左与F-35C(舰载)右,战机尾钩初始设计对比
舰载机尾钩的设计其实到目前来说,有研制舰载机能力的国家在“尾钩”设计、制造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这并非说尾钩技术相当简单,相反其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当复杂,且其性能的优劣关系着舰载机的着舰安全、可靠性、出勤率等。舰载机尾钩主要用于捕捉并钩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保证飞机在短距离内制动,因此其使用特点是纵向过载大,承受着2-3个重力加速度的飞机着舰冲击载荷和动能,并将冲击载荷传递到飞机机体。
▲舰载机着舰滑跑状态及航母甲板布局情况
更何况现代舰载机的着舰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对舰载机尾钩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尾钩的设计和使用也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舰载机本身的结构强度、操作特性、飞行特征,以及尾钩相对于起落架的位置,与甲板接触的初始姿态等情况;还需要考虑航母平台甲板着舰区布置、甲板细节和凸起等,拦阻索数量、跨度、高度;当然有关飞机在着舰引导中设置的下滑角、下滑道、基准迎角、钩眼距、着舰速度、航母运动速度和状态等也是息息相关的指标特征。
▲美军正在维护检修舰载机尾钩系统
总体来说,目前尾钩的基本才来和制造没有难度,难在设计和机构目前舰载机尾钩一般使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制造主题,钩头还需要具备优异的耐磨特性,某些飞机的尾钩主题利用30CrMnSiA制造过,并非什么特别稀罕的材料。而要说起设计之难,则主要难在舰载机着舰时的工况过于复杂,各种力学分析需要大量的试验、实践数据作为参照。
▲舰载机着舰挂索动图
简单点说,单单一个舰载机尾钩碰撞动力学研究就很费事,一般情况下舰载机在进场后尾钩首先接触甲板与之发生碰撞;当尾钩在舰载机滑行的牵连作用下,钩头与拦阻索发生啮合,而这个啮合过程也是一个碰撞冲击过程,在这个极短啮合之间内,尾钩与拦阻索都将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有可能导致结构破坏。此外,当拦阻索拉住尾钩以后,产生巨大的应变动载荷,尾钩必将机身铰接点向上转,因此必须设置特殊的机构来抑制这个上转趋势,以防止过度上转伤害机身。
▲舰载机尾钩挂索后的向上转动状态
在实际使用中,航空母舰并非是绝对静止状态的,抛开其航行速度不说,就是其在海水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纵摇(4°)、横摇(有时高达30°)、升沉等空间位移,为加剧尾钩碰撞引起的问题,不仅会加剧碰撞反弹的趋势,也会使尾钩相对甲板的运动更复杂,这也对尾钩系统中的纵向阻尼器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舰载机拦阻钩(尾钩)装置中的纵向阻尼器(红圈内)
由于国外使用舰载机的经验更为丰富,其对舰载机尾钩的碰撞动力学问题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由于属于关键军事技术,能够查到的文献资料非常少,能够看到的也顶多是一些在理想状况下的理论分析结果。因此仅仅要完成尾钩碰撞动力学的研究,就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而我们知道舰载机要做大量的重复性、有针对性的舰上试验,其成本和风险都是非常巨大的。
▲F-35C舰载机的初始尾钩设计
美国无疑在尾钩设计方面具备最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当其设计F-35C舰载机尾钩时,仅仅是钩头形状的设计也“吃尽了苦头”。如上图所示,由于为了在尾钩冲击啮合拦阻索时保护钢索,原始钩头设计的较为“圆润”。但是在进行特定拦阻着舰测试时,10次拦阻挂索全部失败,而且测试还是在陆上机场进行的,没有恶劣气候及海况、舰船俯仰横摇等因素影响。造成这种尾钩挂索总是失败的原因大致如下:
1、飞机主起落架与尾钩之间的距离过短:
由于F-35C舰载机与F-35B的机体兼顾问题,导致其尾钩安装位置前移,与主起落架的距离相对比较近。这会引起当舰载机主起落架轮胎碾过拦阻索后,尾钩将会以更短的时间尾随而过,此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拦阻索还来不及回弹复位,拦阻钩此时无法有效钩住拦阻索。
▲各型舰载机尾钩与主起落架之间的距离
如上图所示,F-35C舰载机的尾钩与起落架距离是所有飞机中最短的,导致给予拦阻索回弹时间最短。
2、尾钩的钩头的形状不易于钩住低位拦阻索
由于第1条原因,造成F-35C尾钩在即将钩住拦阻索时,拦阻索距离甲板的高度过低,而原始设计的钩头相对不够尖,不能很容易的“挖”其拦阻索。
▲原始设计的尾钩钩头形状(蓝色),新改进的钩头形状(红色)
3、尾钩阻尼器性能缺陷,对尾钩碰撞弹跳控制较差。
综上所述,尾钩主要难在各种力学状态的分析方面,这单靠理论分析、建模计算是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使用经验积累和试验数据提供参照。
李盈莹和张常宁谁来搭配朱婷会更好呢?
李盈莹和张常宁谁搭配朱婷会更好,这个问题简直被各家粉丝争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的人头晕眼花。其实她俩存在竞争吗?我的感觉是不存在啊,好多人拿大主攻和小主攻来说事儿,这里放心大胆的告诉大家,国家队的这几个主攻没有人固定说只打三点主或者只打两点主,都是根据对手特点不同,我们具体来分配的。而且朱婷,李盈莹,张常宁这都是可以打三点也可以打两点的。有的人固定思维,觉得两点主攻就得专注进攻三点主攻就得专注一传。其实并不是,也有把进攻强的主攻放到三点主攻的位置的,比如说在瓦基弗银行的时候,高兹德打两点主攻,朱婷打三点主攻,当时朱婷、拉西奇、斯洛特耶斯同时在前排的时候,卡了对方多少轮次。另外还有奥运会打巴西,当时朱婷不也是从两点主攻到了三点主攻上吗,其实现在的中国女排的战术比以前复杂太多了,不是战术的复杂,而是人员搭配的复杂,不同人的不同组合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央视名嘴洪刚老师曾经在解说里说过“中国女排赢对手不是说我们实力一定强于对手,而是我们赛前分析对手分析的特别多,每个位置每个线路,我们都是一分一分的分析出来的”。
我个人感觉这是很有道理的,确实,中国女排的准备绝对是充分的,从我们大赛里面来看,我们打塞尔维亚,打意大利,甚至说打美国。我们实力上占优势吗?其实并没有,我们也知道意大利的埃戈努,那个高度,我们根本没办法。就连朱婷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有时候感觉拦埃戈努就觉得手指上一阵风吹过,她确实厉害,我们不得不服。但是,我们也可以跟她们打个五五开,就是赛前准备的多。
而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表示,李盈莹和张常宁没有什么更加适合朱婷,而是根据战术安排做的不同组合而已。张常宁和李盈莹谁更加适合首发呢?这个毫无疑问是张常宁,一个是她的节奏是这么多年中国女排一直有的一个默契节奏。同样这种默契也是对手适应的一个节奏,如果这时候张常宁不下球了,换上李盈莹马上就是一个陌生节奏了,对手就不适应了,这时候就容易翻盘。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会看到张常宁打的都是顺风球,李盈莹打的都是逆风球,其实不是李盈莹的实力和张常宁的实力问题,而是一个节奏问题,也是一个教练员的智慧问题。关于李盈莹和张常宁的竞争问题,也是我们球迷自己争的。两个人其实都是国家队的主力,李盈莹就像04年的张越红,12年的徐云丽,16年的颜妮,虽然是板凳队员,但是谁会说她们不是主力呢?